七零空间:糙汉的穿书娇气小知青 第19章

作者:捉刀小情书 标签: 穿越重生

且这种裙子不仅费布料,还非常费人工,卖贵了怕没人买,卖便宜了制作者自己又吃亏。

现在国内也没人了解这个,想找个买家都困难。

于静姝本来只打算下乡后,先找机会替别人做做日常的衣服,赚点手工费。

比起被明令禁止的投机倒把,裁缝赚取手工费大家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毕竟无论在哪里,人都得穿衣服,自己不会做衣服又舍不得买成衣的那些人,总不能光着吧?

只是于静姝也没料到,自己还没开始想辙赚钱呢,客户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不过于静姝还是挺谨慎的,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向比阿特丽丝解释了自己的处境。

否则万一在火车上被人抓住自己投机倒把,她这日子也不用过了。

比阿特丽丝立刻向于静姝保证,这件事不会有其他人知道。

“沈是个很好的年轻人,他不会告诉其他人的。只要你愿意,我可以立刻付订金。”

沈又是谁?

于静姝摇了摇头,托起手上的绣片说道:“这是给我自己穿的,恐怕尺寸不太合适。而且我想,这件衣服的布料可能不符合您的要求。”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于静姝非常懂得掩饰自己的目的,不动声色地提要求。

果然比阿特丽丝在看到那块碎花布料的时候,眉头微微皱了一下。

虽然于静姝自己很爱国,不过她也不得不承认,这时候国内的纺织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的确良这种布料或许是一种洋气的噱头,但这时候从国外进口的棉布,尤其是印花棉布,确实质量要好得多。

而国内的好布料,更多的是丝绸和织锦缎。

于静姝需要更好的布料,才能将裙子卖出更好的价钱。

而想要买到高端的进口liberty布料,以及装饰用的法蕾,得去友谊商店或者华侨商店才行。

目前侨汇券与各省的银行挂钩,一个省的侨汇券只能在一个省用,于静姝之前的那几张侨汇券,不仅在上海用不了,在东北更用不了。

必须得有亲属汇款到她所在的省份,她才能在银行领取当地配发的侨汇券。

说白了,于静姝兜这么大圈子,就是希望比阿特丽丝把钱汇给原主的小舅舅。

从原主的记忆来看,这位小舅舅是绝对不会贪于静姝的钱的,正相反,他每过一段时间还会汇一笔钱。

现在于静姝也不是从前的原主了,当然不能再让人家打钱,但她总不能说“你外甥女没了,芯子里换成了我,别打钱了”吧?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位小舅舅知道她能自己赚钱,这样既能阻止对方再额外给她钱,还能顺便挣一笔侨汇券。

由于当前国内外汇紧张,为了刺激外汇,海外侨胞向国内汇款折合100元,国家就会奖励其亲属价值在20-25元之间的侨汇券,这种票证是一种组合券,各省之间有点差别,但综合起来,一般就是粮票、油票、布票、副食品券和工业券。

只不过有的地区简单粗暴,上来就是“工业券x张”、“副食品券x张”、“购物券x张”,而有的地区则是对应的具体商品,比如“煤球七十斤”、“棉布一市尺”,诸如此类。

于静姝想做生意,就得先想办法,让比阿特丽丝把钱汇给原主的小舅舅。

不过她不好一上来就说的这么直白,怕对方会有抵触情绪。

比阿特丽丝皱着眉头考虑了一会儿,说道:“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你能用进口布料。”

于静姝适时露出一丝为难,说道:“我也希望如此,不过这对我来说有点困难。您知道,在这里购买进口布料需要一些特殊的票证。”

在欣赏了一会儿比阿特丽丝苦恼的表情之后,于静姝才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说道:“我想,我可能想到了一个办法,但这可能会有点麻烦。”

“说说看!”比阿特丽丝比于静姝更急切。

“您应该看出来了,我对英国文化有些了解,不过这一切,还要感谢我的舅舅……”

题外话:

缩褶绣:缩褶绣是一种将面料抽褶,然后在褶皱峰上刺绣的一种方法,这个抽褶不是常用的碎褶,而是司马克抽褶,smocking中文音译司马克,其本意是缩褶绣,也叫打褶绣,国内也常叫做打揽。缩褶绣起源于英国,是一种古老而俏皮的装饰工艺,在贵族家庭服装、家纺上才能使用,曾在上世纪70年代风靡一时,被广泛运用在服装,饰品,家居装饰中。

liberty面料:一般指布料品牌libertyartfabrics出产的印花布料,该品牌于1892年成立,隶属于liberty百货公司,出产布料以配色舒适、图案优美著称,且布料本身高支高密,兼具轻薄、平整、不易起毛等优点,相比普通棉布也更加挺括,非常适合制作夏季服装。

第27章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于静姝用闲聊的方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她需要比阿特丽丝先向原主的小舅舅寄一笔订金,顺便说明于静姝目前的地址和这笔钱的用途。

按照计划,原主的小舅舅应该会在收到钱后,立刻将钱汇给于静姝。

到时候于静姝就可以去华侨商店,购买更好的布料,为比阿特丽丝母女制作裙子。

至于之后支付尾款,就和于静姝穿越前订制衣服的流程没太大分别了。

于静姝之所以选择这么麻烦的方式,一是为了侨汇券,二是利用漏洞,排除自己被查出投机倒把的可能。

毕竟钱是付给原主小舅舅的,那么交易地点自然算在国外,而原主小舅舅寄给她的,是“生活费”。

有了这一点做保障,于静姝就不用担心被叫去喝茶了。

虽然比阿特丽丝听了于静姝的主意,也觉得有点麻烦,但于静姝承诺收到订金后两个月就能将裙子做好的话,还是让她十分心动。

于静姝的手艺她看在眼里,这种水准的缩褶绣,放在国外,至少要半年工期,而且有价无市。

最重要的是,于静姝给出的定价,比国外更便宜。

毕竟是开门做生意,于静姝也知道自己目前的优势在哪里,她的优势就是有空,以及国内的手工费更低廉。

虽说这样讲她自己也挺不服气的,但大环境就这样,也没别的办法。

最终,一大一小两件缩褶绣连衣裙,于静姝要了一个友情价,一百五十英镑。

比同水平的缩褶绣大师,要低一倍不止。

即便是这个价格,对于大多数人来也相当惊人了。

毕竟这时候的一百五十英镑,折合人民币九百元左右,差不多相当于普通工人两三年的工资了。

然而对于外国人而言,这笔钱算不上多大的开支,因为这时候皮尔卡丹的一件西装,或许比这个价钱更贵呢!

还不是纯手工的。

对于缩褶绣这种耗时长的手工艺品而言,以于静姝的水准,给出这个价格,简直是跳楼价。

两人谈好了价格和付款方式,火车也早就开动了。

由于时间已经是十点多,车厢里很快就会熄灯,于静姝也就没再做衣服,而是收好东西,拿出搪瓷口杯、牙刷、毛巾,去了卫生间。

霍旬回来的时候,看见的就是洗漱完毕,准备爬到上铺的于静姝。

于静姝的身高是一米六二,在这个年代算是中等个,不高不矮,但和霍旬一米九的身高比起来,就显得格外娇小了。

而且她骨架小,虽然看起来瘦,实际上骨骼上却包着一圈软软的肉,加上年纪小有婴儿肥,看起来就格外软萌。

霍旬的视线不由自主地看向于静姝穿着白袜子的小脚丫,暗自和自己的手掌比了比。

好像还没他的手大。

霍旬对女孩子的娇小又有了新的认知。

于静姝在上面整理好了床铺,把自己带来的床单铺好,就看见已经进了房间的霍旬。

没办法,软卧上铺的高度只有一米五,霍旬这么高的个头杵在这里,于静姝看不见才有鬼了。

她甚至有点担心霍旬在房间里会磕到脑袋。

“霍大哥,你也快去洗漱吧!我要睡啦,晚安~”于静姝歪着脑袋看了霍旬一眼,像个小动物似的钻进了被窝里。

可爱的简直让人想捏两把。

霍旬看着被子下鼓起的小包,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拿着洗漱用品走了出去。

他刚刚其实并不是去看什么餐车的位置的,而是和部队里的人对接任务。

只是这些是不能透露给其他人的。

霍旬这次回乡复员,明面上,还是被他爹霍老汉折腾出来的。

反正利业村大队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偏心眼的亲爹,为了后娶的那个媳妇生的小儿子,可以毁掉大儿子的事业。

霍老汉又是写信说自己病得快不行了,又是匿名信举报他不孝顺,无非就是为了让他退役,这样就可以拿到他的复员费,给自己没用的小儿子堵窟窿。

霍旬想着,与其越拖越久,不如把这种糟烂事一并解决了,省得夜长梦多,所以才毅然决然地接受了部队的任务。

这么多年来,他对家里那边一直说自己是普通列兵,整个大队的人也都以为他在部队这么多年都是当大头兵,没什么出息,只不过是年头多了,津贴从每个月五块涨到十几块。

然而实际上,霍旬虽然今年才二十三,却已经是行政级别14级的高干,正经的副团级,一个月的津贴足有140块,各种补贴的票据更是让人眼红。

霍旬不知道霍老汉知道这一切之后会不会后悔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但在彻底脱离关系前,他是不会对霍老汉透露半个字的。

自己选择的路,就要自己走完。

从家庭这方面讲,霍旬和于静姝是有些同病相怜的。

只不过霍旬的优势在于自己是男人,可以从军闯出一片天地。

而于静姝的优势在于,她至少还有疼爱她的外祖母,所以童年并没有吃过什么苦。

别人都以为,像霍旬这样刚正不阿的军人,一定会喜欢勤劳、善良、乐于奉献的女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贤妻良母。

但他们不清楚,霍旬的内心住着一头猛兽,渴望的是像于静姝这样娇嫩的蔷薇。

这个以往不近女色的男人,在看到于静姝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沦陷了。

而且后来的几天,于静姝的聪明、果敢他都看在眼里。

霍旬知道,她和他一样,恩怨分明,不会以德报怨,相比于那些愚忠愚孝的人,于静姝是这个乏味的世界里,不可多得的色彩。

水龙头下冰冷的水泼洒在脸上,让霍旬的头脑冷静了一些。

她只有十六岁,还太小,但他会护着她,总有一天,她会开窍的。

而他会一直守在她身边,绝不让其他人,染指他的小蔷薇。

此时此刻,车厢里,“还没开窍”的于静姝已经闭上了眼睛,将意识沉入到了空间当中。

题外话:

部分读者可能会对本章中提到的金额抱有疑问,此处解释一下,74年国外的消费水平和国内差距是比较大的,当时美国一个家庭在服装上的年消费的中位数在4500美元以上,以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差不多要17000+,所以文中提到的高级定制服装的价格对于比阿特丽丝来说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以及文中霍旬的津贴,是根据国务院1956年制定的24级干部工资标准设定的,这个工资标准沿用了三十年,一直到1985年才出现了变化。

第28章 外贸局办事员

于静姝看着农场里四块地上漂浮着的气泡,开始干起了农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