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140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等新年过去,诸位大臣都开工,大学的入学考核也开始了。

  这次的考核,只限制各家学堂的人能考,所以无论是报名还是考试,都非常的有条理。

  “儒家的考场都这里,法家的考场在前面……”各家学子直接对号入座就行。

  姜国死亡官员名单出来的时候,都邑的读书人大都骂骂咧咧的,但等新的机会到来,又轮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急了,骂得更狠了。

  但这次他们骂的不是姜蓁,而且学堂里的那群学生。

  “真是太没骨气了,姜王扔一根骨头,这群走狗就开始摇尾巴。”

  “争着去当姜王的刀下亡魂,愚蠢。”

  “最可气的就是史家的那群人,骂姜王的是他们,去考试的也是他们,有本事就别去考啊。”

  被人这么指着鼻子骂,史家的人也不服了,“你们哪只眼睛看到我们骂姜王了,我们只是公正的记录事实,可没有针对姜王。姜王的功绩,我们也是写了的。”

  不论是水泥路、堤坝、还是棉花种子、红叶从海外带回来的粮种,姜蓁去年搞出来的事情,史家的人都写了,并且还大夸特夸了。

  甚至年后红叶准备带人再度出海,宫里姜国的史官也跟姜蓁提前预约了前排围观。

  海外的粮种还在农庄的暖房里,等第一批新粮种出来,产量得到验证,红叶的爵位就稳了,她大可不必再次冒险出海,但这次她依旧主动请缨。

  红叶有经验,由她带领船队,效果会更好,姜蓁就又把第二次出海的任务交给她了。

  红叶第一次出海,送的人只有姜蓁。

  但第二次出海,那动静可就大了,造船坊早早的就为他们准备了十条大船,而且红叶如今有功劳,地位升上来了,她们离开的时候,姜蓁还会给他们准备送行仪式。

  这样的大场面,史官怎么可能不想往前凑。

  若是史官说话不公正,姜蓁也不会给他们面子,同意他们的请求。

  史家的人觉得自己行得端坐得直,一点也不惧他人的挑拨,非常坦然的说道:“为自己的前程去考试,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史家的人怎么就不能去了。”

  “呵呵,这下你们就不怕被杀头了。不管你们如何,反正我是不会留在姜国做官的,等我学成,我就回宋国做官。”

  “你这话说得,好似在宋国做官就很安稳似的。”

  “至少比在姜国安稳。”

  这段时间是姜国新历的新年,姜蓁做主,年底放了七天假。

  但各国所用的历法不一样,姜国放假,其他四国可没放假,甚至他们还更忙了,尤其是郑王,在国内开启了大清洗模式。

  姜国官员所犯的罪,郑国官员也犯,而且郑国官员的作案手法还更低端一点。

  哪个君王不喜欢自己的国家吏治清明,官员忠心呢,姜蓁这边开了个好头,郑王就忍不住动手了。

  “宋国来的官员,还给宋国传递信息?处理掉,换上我郑国的人……暗中投靠了我弟弟,图谋造反?处理掉,换上我的人……”

  郑国的科举过于拉胯,没淘到什么人才,郑王任用官员的时候,用的还是老一套,从投奔自己的文士里挑选谈吐学识过得去的。

  至于对方的水平如何,还有待考量。

  郑王动作快,卫宋齐三国的速度也不慢,全都以姜蓁为榜样,开始提升国内官员的素质。

  提升素质的方法很简单,杀一批,放一批。

  等四国的最新消息传到姜国的时候,之前闹腾着要回国做官的人,都消停了。

  姜国官员危险,其他四个的官员,也不见得安全。

  【我真的要笑死了,史家那批人整理死亡官员的名单,是为了提醒阿蓁,让她收敛,谁知道阿蓁没收敛就算了,其他四国还大胆的跟着学。】

  【那几个君王估计都想到一块去了:姜王都不愿意忍的废物,凭什么要我忍?我也要把那群废物给收拾了。】

  【话说,最近都没看到那群史家大佬,是不是偷偷emo呢。】

  【阿蓁,这段你必须写日记里,好好嘲笑一下史家那群老头们!】

第153章

  把布便宜卖了

  看那群史家大佬们吃鳖, 姜蓁当然高兴,不仅当即写了日记嘲笑回去了,还非常客气的请了那几个史家大佬来宫里面谈。

  【夺笋啊, 夺笋啊, 人家都躲在家里不想出门了, 非要把人家叫来。】

  【笑死,这群大佬的脸色可不太好呢。】

  【我真是太替他们尴尬了哈哈哈哈哈,不过我就喜欢看这种脚趾抠地的尴尬场面嘿嘿。】

  【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平时遇不到, 没法当面出气, 但咱们可以把人拉到自己面前来开启嘲讽啊。】

  几位史家大佬以为姜蓁叫他们来, 是为了耀武扬威的, 全都闷声不说话, 表情淡然, 尽量维持自己的尊严。

  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 各国君王居然都不是什么好人,对自家臣子居然都那么狠, 姜蓁混在里面, 都不显得残暴了。

  “今日叫你们来, 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件事情。”姜蓁笑容温和的夸奖道:“我觉得你们之前整理的那个名单非常有用, 想在官报上转载,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

  史家大佬们不知道姜蓁在打什么主意,还有一点懵, 但能在官报上报道,对他们也有好处, 所以他们也没有拒绝, 说道:“自然是愿意的。”

  “如此便好。”姜蓁顺带说道:“我还想把这群人的姓名和所犯之事刻在石碑上, 矗立在大学校门口,时时刻刻警醒诸位学生,莫要违反我姜国律法。”

  史家大佬们的表情一言难尽,他们写这个名单,是用来警醒姜蓁的,谁知道姜蓁转头拿这个名单去警醒姜国的官员。

  也怪卫宋郑齐四国君王不争气,他们要是有谁温和一点,愿意包容臣子,也轮不到姜蓁骄傲膨胀。

  看史家大佬们不说话,姜蓁接着提醒道:“听说四国那边最近也不太平,许多官员都被革职砍头,你们一定也要记好名字,做好记录,警醒后人。”

  “这是我们的职责。”史家大佬们尽量让自己的语气维持平静。

  姜蓁叹气,“我真希望他们能以我为鉴,多一点宽容之心,不要弄得国内血流成河,人心惶惶。”

  史家大佬们的表情都很无语,四国君王哪里是以姜蓁为鉴,他们是以姜蓁为榜样。

  他们正想开口说一些规劝的话,但姜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就不想和他们聊了,非常快乐的赶客道:“行了,你们下去吧,我这儿还有一点私事要处理。”

  【想说的话说完了,观众可以离场了嘿嘿。】

  【什么?观众也有话说?这不重要。让他们闭嘴赶紧走吧。】

  【嘿嘿近距离欣赏了一下这群史官的脸色,心情忽然就好了。】

  在这件事情上丢了脸,矮了姜蓁一头,史家大佬们们回家之后,就默默的低调了起来。

  姜蓁找这群史官们进宫,本来也不是为了什么大事,主要就是想把当初咽下去的那口气吐出来,但既然用犯官名单做了借口,大学那边的石碑也顺道安装了上去。

  刚进大学的旁听生们,还没上多长时间的课呢,学校里就多了几个石碑。

  “嘶~这是死了都还要遗臭万年啊!”

  “太狠了,真的太狠了。若不是史家那伙人起头,现在各国的官员也不至于越来越难混。”

  “不过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尸位素餐的官员下去了,咱们才能有机会上去,庶民想要起来,本就不容易。”

  其他四国才刚开始动手,不知道效果如何,但姜国这边的草包官员确实越来越少。

  尤其是这两批新任职的官员,都在大学经受过系统的教育,也在都邑这边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创意的熏陶,比起那些偏远小县官员,眼界不知道要宽到哪里去。

  这群学生上任之后,搞出来的动静都不小,郑青云一去仙乐县,就直接大刀阔斧的改革了起来。

  因为前任仙乐县县令,留下了一堆烂摊子,还把农庄里的棉花种子偷偷卖了,导致今年仙乐县的棉花种子数量不够,棉花产量上不去,可其他正常运行的县,却不是这样。

  姜蓁已经大力推广棉花两年了,今年棉花的产量肯定会暴增。

  棉花不止可以填充衣物做棉袄,也可以织布做成棉布,从棉花到棉布,需要经过去籽、纺线……

  轧花机和织机,以后定然会成为极其畅销的产品。

  郑青云发现县内的土地贫瘠,靠土地填饱肚子没问题,但想要靠土地发家致富,难度很大,所以她就打了弯道超车的主意,不卖棉花,卖轧花机和织机。

  反正仙乐县临近水泥路,交通便利,这头两年,织机的生意肯定好做。

  今年的棉花种子还没种下去呢,郑青云就收拢了县里的木匠,开始做准备工作。

  “这织机怎么和我们家里用的不一样?”仙乐县的匠人发出了自己的疑惑,然后尴尬的说道:“大人,你说的那些东西,我们都没做过。”

  知识的传播速度本就慢,郑青云想要接收新知识,都要千里迢迢跑到姜国都邑来。

  哪怕都邑的织机已经不知道换过多少花样,仙乐县底层的百姓依旧什么都不知道。

  郑青云也不是什么端架子的人,作坊里的工匠有什么不懂的东西,她都尽力解答。

  “你们都是有基础的老匠人,做这些东西不难的,相比以前的织机,只需要需要调整一下轴间距,梭子大小……”

  一批人在山上伐木、种树,一批人处理木材,按批次用窑烘干或是自然风干……织机作坊在郑青云的指挥下忙得团团转。

  今年的棉花还没到收获的季节,所以第一批织机和飞梭之类的东西,全都便宜了仙乐县里的百姓。

  普通家庭的女子,每日都会在家里织布,但这个新织机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织布的效率。

  郑青云忙活了一通,还没尝到卖轧花机和织机的甜头,就已经让县内麻布的产量增加了。

  “这都邑传来的新织机就是好用,明年家里可以多种一点麻……”

  虽然她们是辛苦织布的人,但织出来的布却舍不得穿到自己身上,除了留下交税的布匹,剩下的全都准备卖掉。

  仙乐县通了水泥路,商贾路过这里也会来歇脚,走的时候,仙乐县的布匹就会被顺道捎走。

  布匹可以当成货币来用,贵族爱囤布,商贾也一样。

  卖布的同时,郑青云也会向大家推荐作坊里的新织机。

  “仙乐县的织机和都邑的织机比起来,差不少啊。”商贾虽然心动但也挑剔。

  郑青云反问:“都邑作坊产的织机倒是好,甚至还有水力纺纱机,但你们买得着吗?”

  各国有名的的大商贾在姜蓁名下的作坊买货都得看运气,更别说其他商贾了。

  仙乐县的织机虽然差点意思,但也比别处的织机强,商贾们思量过后,还是忍不住买了。

  大学里出来的这批官员,做事效率比以前的那群县官高多了,很快就带着县里的百姓动了起来。

  种庄稼需要等几个月才能有收获,但改造织机或者在其他小工艺上下功夫,见效就快得多。

  半年的时间不到,治栗内史就有些忧虑的对姜蓁禀告道:“王上,坊市内的布价一直在跌,这个月的价格相比两个月前,跌了一成。”

  治栗内史有监管坊市物价的职责,坊市内商品的大致价格,他每天都会做记录,尤其是盐铁、粮食、布匹之类重要的物资,是他的重点监管对象。

  布价两个月跌了一成,普通百姓可能还没察觉,但很多大商贾已经发现不对劲了。

  “不是让你们安排商贾把布匹卖到卫宋郑齐四国去吗?”姜蓁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