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爹全家是皇帝 第132章

作者:文理风 标签: 穿越重生

  大概是老天也不忍这对夫妻孤苦,两个月过去,御医在给李宁看诊时,居然发现皇后怀孕了。

  这一下,可把朝堂内外惊住了。

  ……

  “恭喜大姐,喜怀龙胎!”林从扶着王氏从外面进来,笑着说。

  屋里,李宁正和石敬瑭一起正说着话,见王氏林从来了,两人就要起身。

  “别起来,快坐着,又没别人!”王氏说着,在林从扶着下在旁边坐下。

  王氏坐下就笑着说:“昨儿听宫人说皇后有喜,本宫本来就要来的,只是想着你们小两口定然欢喜,就没来打扰,如今皇后可还好?”

  李宁笑着摸摸小腹,旁边石敬瑭回道:“劳太妃挂念,御医说皇后身子还好,只是年纪大些,前些日子又过度悲伤,需要好好将养。朕正为这事打算去求太妃,皇后如今有了身子,宫中事物繁杂,只怕不利于安胎,朕想请太妃帮忙打理一阵,不知可否?”

  “我当什么事,不过是些许小事,你等会送到我宫中好了。”王氏满口答应。

  李宁让人取来钥匙和宫中对牌,交给王氏,有些不好意思,“让太妃受累了。”

  王氏笑着说:“我反正在宫中闲着也没事,先替你管着,你好好养胎,给陛下生个大胖小子。”

  李宁和石敬瑭两人脸微红。

  王氏又坐了会,也不好意思再打扰人家两口子,就留下礼物,和林从一起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王氏长长舒了一口气,“皇后这一胎,来的及时啊!”

  林从点点头,“如今姐夫无嗣,朝中有些人难免心思浮动,前些日子姐夫不得不从河东召来侄子石重贵养在宫中,安定人心,也防止有世家趁机往宫中塞人,现在大姐怀孕,无论男女,起码证明大姐、姐夫还能生,这样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唉,希望你大姐一举得男,断了朝中那些乱七八糟的人的想法。”

  林从点点头,陪着他娘回去。

  *

  范延光之乱后,朝廷难得进入一段平稳时期。

  没有皇帝更迭,乱七八糟的宫变,石敬瑭忙着在后宫陪媳妇安胎,也没空乱折腾什么,朝中政务全都交给冯道打理。

  冯道久经政务,处理起来有条不紊,朝廷也渐渐进入正轨。

  整个大半年,朝廷内外都相安无事,也没什么大事发生。

  大家倒是难得过了阵安稳日子。

  直到契丹那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一时兴起,给石敬瑭送来个尊号。

  说起来尊号这事,一般是皇帝做几年,有点政绩,朝堂上大臣就会一起联名上书,给皇帝上个尊号,这也算是朝堂潜规则。

  毕竟,皇帝,都还是挺重名的。

  之前李嗣源时,当时天下太平,冯道就率领群臣,给李嗣源上过尊号,并且当年由于冯道开小康盛世,再加上冯道给李嗣源上尊号那篇文章写的十分出彩,所以当时在各国都很出名。

  李嗣源也特别有面子,十分高兴,对冯道赏赐很重。

  但是嘛,这次契丹皇帝给中原皇帝送尊号,这事就稀奇了。

  纵观历史,还没一个皇帝给另一个皇帝送尊号的,这先不说不符合规矩,就说契丹皇帝突然送个尊号来,这是什么意思。

  石敬瑭忙召开契丹使者问了问,然后懂了。

  耶律德光自己想要尊号!

  耶律德光自二十五岁登基,如今已经在位十多年,这十多年中,耶律德光南征北战,把整个漠北都并入契丹,又南下帮着石敬瑭夺位成功,耶律德光自觉自己武功盖世,正好马上就要到自己生辰了,耶律德光就想着仿中原皇帝,给自己上个尊号。

  毕竟这可是流传史书的。

  耶律德光没事看个史书,对这个还是挺重视的。

  而且耶律德光还挺识货,他不仅想要尊号,还想要个上档次的,所以耶律德光并不满足只让契丹自己丞相率领契丹群臣给自己上尊号。

  契丹虽然汉化的不错,可契丹大臣肚子里的那点知识到底有多少,没人比耶律德光更清楚,更别说契丹以前也没皇帝上过尊号,毕竟他爹耶律阿保机还是契丹第一个建国称帝的,之前还是可汗。

  契丹大臣可能连上尊号到底有哪些礼仪都不知道。

  耶律德光一想自己上尊号连个盛大的大典可能都办不起来,这怎么能行。

  这可是要流传后世的,办的不够盛大,那都算丢面子!

  所以想要上尊号,还想要个盛大的能让人津津乐道,甚至流传后世的,耶律德光就想起中原。

  契丹没人会搞这个,可中原有人会搞啊!

  请个中原会搞的人来搞不就行了,于是,耶律德光大手一挥,派人给石敬瑭送了个尊号。

  耶律德光:我先送你一个,礼尚往来,你可不是得回我。

  耶律德光还不放心,特地叮嘱使者,让告诉石敬瑭,等派使者来送尊号,一定选一位德高望重,会搞上尊号仪式,来契丹帮着主持自己的上尊号大典。

  顺道告诉石敬瑭,老太太也想要尊号,你做孙子的,是不是也该给老太太上一个,老太太也快过大寿了。

  耶律德光还是个孝子,自己想要,也没忘了自己老娘。

  石敬瑭收到耶律德光暗示,也不能说暗示,这是明示了,当然只能从朝中开始挑选使臣,准备出使契丹,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和述律平太后上尊号。

  消息传到省六部,朝中所有点名望的重臣都慌了。

  去契丹出使,是出了名的有去难回,契丹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朝廷就需要大量文人打理朝政,中原孬好还有科举,契丹却因为先天条件都没几个读书人,所以就可着劲薅中原羊毛,中原但凡出使使者,大多被契丹强留下来任职。

  如今这次还要有名望的重臣,那去了哪还回的来。

  一时间整个省六部人心惶惶,甚至有不少大臣吓得偷偷哭泣,生怕一不小心被挑上,后半辈子就只能在草原喝羊奶吃羊肉了。

  政事堂

  冯道和其他几位宰相枢密使还有群臣一起在廊下吃过饭,一个小黄门就过来,传达了皇帝因着契丹之请,想派一位重臣出使契丹的事告诉众臣。

  吃饭的众臣瞬间变色,尤其赵莹,简直霎那间脸色苍白。

  给皇帝上尊号这事,可是宰相的活,冯道位高权重,如今朝廷又离不开冯道,算来算去,可不是得他去。

  赵莹本来性子就柔顺,一想到自己将要去契丹,还八成回不来,赵莹就如丧考批,生无可恋。

  冯道坐在位子上,问来传信的小黄门,“陛下如何说?”

  小黄门答:“陛下说,契丹陛下想要位身份贵重的使者出使,既是如此,只怕得出位朝中重臣,身份才够。”

  冯道让小黄门取纸,旁边大臣都心惊胆战的看着冯道,生怕挑中自己。

  小黄门取来纸笔,冯道提笔写了两个字,“道去”,给小黄门。

  小黄门看着上面两个字,顿时惶恐,“相公乃一国柱石,如何能够亲去。”

  众人看了,也忙纷纷劝阻。

  冯道却起身,让人通知家中的妻子,也不归家,直接收拾东西去了城外驿站,准备启程。

  宫里,石敬瑭收到冯道写的,也吓坏了,忙去了城外驿站。

  石敬瑭见到冯道,满脸愧疚,“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

  冯道却面无难色,“陛下受契丹陛下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而且如今臣为首相,契丹皇帝欲要尊号,臣若不去,岂非让陛下难为。”

  石敬瑭也知道这次契丹要一位德高望重的重臣,若冯道不去,他日耶律德光以派的使者身份不够贵重诘责生事,朝廷只怕又要送上大笔钱财,冯道去,就让契丹没有发难的借口。

  毕竟朝中再无人比冯道身份资历更高的了。

  石敬瑭只好说:“此行非卿不可,然契丹常留人,先生还要平安回来才是。”

  如此,算是定下了冯道出使。

第165章 耶律德光:我去迎迎冯道怎么样? 为什……

  虽然出使的主使人选有了, 可这种上尊号这么大的事,可不是去一个人就行的,而且这次上尊号还有述律平太后,再加上杂七杂八护卫、礼官和各种仪仗, 所以最少得是个使团。

  朝廷上下商讨了几日, 终于给凑出一支华丽的出使契丹使团。

  冯道任主使, 全权负责此次出使, 并且负责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上尊号, 刘昫任副使, 负责给述律平太后上尊号。

  冯道自不用说,刘昫, 这位冯道的亲家, 虽然这位资历看着可能有点不大够,可这已经是石敬瑭和朝臣能掏出的,前朝唯一还活着的宰相。

  从李存勖起, 朝廷的宰相是豆卢革、韦说、郑珏、任圜、冯道、崔协、赵凤、李愚、刘昫、卢文纪、姚顗、马胤孙,除了郑珏、崔协、赵凤、李愚是病逝, 其他都或被贬或被杀或被赐死。

  胜者为王, 刘昫就被重新起复, 接了给老太太上尊号的活。

  此外还有左散骑常侍韦勋、礼部员外郎杨昭等一系列仪仗官、礼官。外加禁卫军护卫,由林从统领。

  林从这次是主动请缨去的,一来这次禁军得出人,林从的身份合适,二来是林从知道自己以后要想做统帅,迟早得和契丹主力对上,不趁此机会去深入了解下契丹,难道还等以后战场上慢慢来么。

  对于林从去, 这次朝廷上下倒很支持,林从虽然年纪小,但这次毕竟不是去打仗,而且年纪小也有年纪小的好处,要真派员大将去,说不定契丹一时起了忌惮之心给扣下了,再或者派的将军不小心以前和契丹对阵,弄死过对方大将,现在人家后面的部落亲人趁机下个手。

  而且除此之外,林从虽然年纪小,但身份高,是明宗皇帝养子,皇太妃之子,虽然不是皇子,但也很拿得出手,而且也有国公身份,出使契丹也不显怠慢。

  所以林从也跟去了。

  除了使团人选,还有一队被捎带的,就是兴平公主。

  赵延寿当初投降契丹,被送到契丹后,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一开始挺看不上赵延寿,大概赵延寿在河东打的那熊样,不过也说明一点,耶律德光可能真不是颜控。

  后来耶律德光就把赵延寿绑着送他娘述律平太后那了,契丹平日都是耶律德光管打仗,真正主政的,却是述律平太后。

  述律平太后一开始也看不上赵延寿和他爹,可赵延寿不愧是从小就十分讨人喜欢的那种孩子,能打小凭脸在乱军中生存的bug,能让李嗣源一见想着留给自己闺女,不能便宜外人的存在,没两个月,述律平太后对赵延寿态度三百六十度大转弯。

  述律平老太太甚至对耶律德光说:“赵郎这孩子为人孝顺又懂礼,十分懂我心思,我一见就心生欢喜。”

  耶律德光是孝子,他娘喜欢就是他喜欢,耶律德光也一改之前看不上赵延寿,觉得赵延寿这家伙还不错。

  起码能哄老太太开心。

  而这时耶律德光得了石敬瑭割给燕北,正好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石敬瑭虽然按照约定也没食言给了,但契丹却没能力接收。

  契丹虽然建国称帝,但国内还是八大部落,部落还是贵族奴隶主和奴隶这样的配置,虽然也有汉人官员,甚至耶律德光为了优待这些汉人官员还特地设了个南朝,但人数少的可怜,而且就这点人,还是这些年从中原薅的羊毛,或者是在中原犯了事逃到契丹的。

  可这,远远不能满足燕北官员的配置。

  想想,一个州,最少得一个刺史,刺史衙门,得一群长史、推官、学政……

  一州之下,还有几个郡、府,每个郡、府有郡守、知府,还都有衙门,衙门同样有配套的班子。

  一郡、府之下,还有县,同样有县令,县衙,县衙中还有配套班子。

  如此算下来,一个州,光官吏,小点的州,得几百人,大的州,甚至得上千官吏。

  之前交割的可是燕北,虽然和后世燕云十六州在到底是多少个州上有些出入,可就粗略的估算,也得需要上万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