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爹全家是皇帝 第91章

作者:文理风 标签: 穿越重生

  所以要想弄个雕版的标准版本,还得先弄群文人像朱棣那样修个永乐大典或者乾隆修个四库全书,修出来书,才能照着雕版。

  林从突然有些理解那些反对的大臣了,这工程量,真不是随便一句话就能行的。

  确实能称得上一句劳民伤财。

  只是,要真能弄成功,确实是造福后代。

  林从突然想到历史上冯道用了二十三年修订雕版出整个科举教材九经(九本儒家经典),这个经典版本用了整个宋朝,甚至后来明清用的都是这版,这是赚了多大的便宜啊!

  “虽然修书工程不小,不过只要能成,也是造福后代,”林从对冯道说,“先生,我觉得还是应该弄。”

  冯道笑着说,“那就还剩下最后一点,如何让天下学习能放弃手抄书,而改用雕版书,手抄书抄得精美干净,雕版就算达到干净整洁,也不过和手抄书相当,可抄的书已经盛行千年,雕版出来的书又如何争得过。”

  林从听了皱眉,这还真是个问题,要是现代人,肯定买书立马买印刷的,毕竟从小就是印刷书,可对于古人,他们用的从小可是手抄书,这简直是习惯的改变。

  林从试探地说:“要不搞点优惠活动?”

  冯道没大听懂,不过还是说:“我最后一步,打算在校订好的书上,再加上注释,学子买书来是准备科考的,若只是普通典籍,那雕版和手抄并不占优势,可若文章有注释,却可以事半功倍,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世家藏书哪怕外面有卖,也有很多学子去抄写,因为其中很多书上都有大儒的注解。”

  林从眼睛一亮,“这个法子好。”

  “只是我现在在想到底让谁给打算雕版的经书编撰标注,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还是得让天下学子信服才行。”冯道有些头疼。

  林从突然灵机一动,“先生,我知道有个人选肯定行。”

  “谁?”冯道有些好奇。

  “国子监祭酒,太学博士田敏,每年科举考试出题的那个!”林从兴奋地说。

  作为老师,林从太知道对于高考生到底哪本教材试卷卖的最火了,本省高考试卷出题组组长编的那本啊!

第114章 雕版印刷顺利开张

  弄雕版的事, 冯道并没有急,也没和群臣争论, 而是先让工部解决油墨和雕版的木板问题。

  毕竟弄雕版的前提, 是有改良的雕版印刷技术,能印出清晰干净不黑乎乎的整张纸,否则那边吵赢了, 这边没技术, 也白瞎。

  好在工部的能工巧匠不愧是天下最顶尖的匠人,居然用了一个多月, 真调制出一种油墨,能做到印而不糊不黑。

  政事堂

  一位匠人拿出一碗调好的油墨,熟练地刷在一块雕版上, 然后拿起纸铺上, 用一个软刷样子的东西刷平,然后揭下,稍作晾干,递给旁边的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捧给上首的冯道,“冯相, 您看看。”

  林从凑过去一看, 只见这纸上,印的墨迹清晰,边上旁白部分也干净,丝毫没有之前黑乎乎一片, 顿时赞道:“想不到居然真弄出这种不易沾染的油墨, 秦尚书,你们工部的匠人厉害啊!”

  秦尚书谦逊又有些自得地笑道,“小郎君过誉了, 工部是集天下能工巧匠,若连这个都弄不出,岂非浪得虚名,这油墨不仅不易沾染,还干得快,用于雕版再好不过了。”

  林从给秦尚书竖大拇指,看人家这位的底气,果然手底下有真技术就是底气十足。

  冯相看着手中的印纸,也很是满意,对秦尚书点点头,“这次油墨的事,你们工部首立一功,本相会替你们记上一笔,这次所有参与研制的工匠,赏半年月俸。”

  旁边工匠听了忙谢恩,“小的代工匠司众人谢相公赏赐。”

  秦尚书也很是高兴,自己手下有功,自己也面上有光。

  冯道看着手上印的这张纸,又问:“这是用了以前的雕版?”

  工匠看着旁边的雕版,忙说:“回相公,是,因为只是试油墨,小的就随手拿了一块以前的雕版,是小的偷懒了。”

  冯道却摆摆手,“不碍事,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冯道把纸放在桌上,又让秦尚书把雕版拿来,放在桌上,然后对秦尚书和林从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以前的雕版雕的有些不妥?”

  秦尚书和林从忙伸头去看,两人看了看,却一头雾水,秦尚书摇摇头,林从也皱眉,“没什么,就是感觉雕得有点乱。”

  冯道笑了,“不错,正是这事,我也是看雕版才发现,以前工匠雕时,都是一列能雕几字都很随意,字本来因笔画多少就有大有小,再不控制,你看这列,雕了十一个字,这一列,却只雕了八个字,雕版又不如抄写的灵动,自成整体,就看起来很乱,十分不美观。所以真要雕版,我觉得以相同的字数为佳,并且所有的雕版,规定每张有相同的列,每列有相同的字才好。”

  秦尚书听得连连点头,“冯相说的有理。”

  旁边林从却心中巨震,原来全世界第一个重视并规范印刷排版的,是眼前这位。

  林从心里头一次疑惑,这位真不是穿越么,不过穿越应该没几个有这常识,更不会注意这些细节问题,所以这位大佬应该就是属于“天降”吧!

  总有一些人,会有一些超出时代的见识,干出一些超出时代的事,要不科技是咋进步的呢!

  林从在想时,冯道已经秦尚书接着商讨雕版的改进,如雕版用的木材,选什么样木材的木板更好雕,雕出来印的效果更好,同时还让秦尚书算一下如果雕九经,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需要多少预算。

  商定好后,冯道让秦尚书回去,这几日算好了报给他。

  秦尚书就带着匠人下去了。

  秦尚书走后,林从就开口:“先生是下定决心打算开始弄雕版了?”

  冯道微微点头,“唐末以来,战乱几十年,人如草芥,读书人骤减,朝中文官缺员者比比皆是,这时候必须兴文,才能为朝廷储备足够的人才,而培养人才,首要就是有书,现在世家把控着书,若不趁此机会兴雕版,印九经,世家还会以前,每次战乱后迅速崛起,再次形成门阀,最终把控朝廷。”

  “先生说的对,只是朝中有不少大臣反对,得怎么办。”林从有些担心。

  冯道笑了,“既然他们反对,那就不和他们商量好了。”

  林从:???

  很快,林从就知道他家先生冯道打什么主意了。

  冯道没有费口舌去说服群臣,而是直接进宫去觐见了李嗣源,提出了修订九经和雕版印九经的提议。

  修书这事在古代可不止是修个书,因为费钱费人,能修起的往往得是盛世,所以一般修书的皇帝都可称得上盛世明君。

  冯道把这点和李嗣源说清,李嗣源果然被修书的巨大名声和雕版带来的好处打动,毕竟后面朱棣、乾隆都无法抵挡的。

  在得知如今朝廷有这个财力修书印书,又想到自己登基几年,在冯道的治理下,中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国库的钱粮满满,虽然说一句盛世有点心虚,可说粗为小康,还是毫不夸张的。再加上这事又不用李嗣源干活,只要点下头,以后成就名声首先都是他这个皇帝的。

  李嗣源对冯道要弄雕版这事大力支持。

  于是当天,修订九经雕版九经的诏书就下来。

  林从:……他家先生这一层操作确实是在大气层!

  当然更深层的原因,也是他家先生这些掌管国库,又励精图治,手里确实有钱,说到底,这修书是个花钱的活。

  自己有钱,可不是领导点头就可以开始了。

  然后冯道就开始按照唐时惯例重开崇文馆,选大儒文人进去修书,说来也搞笑,虽然朝中一大群文官开始不同意弄雕版,但是对于修书,大家热情很好,毕竟这是青史留名的事。

  所以这事倒是水到渠成,冯道选了国子监祭酒田敏做主编,又从朝廷和国子监调了大批大儒和文官去,甚至还征召了不少朝廷外的归隐大儒。

  至于修订的九经所需要的书,除了宫里和国子监的书库,冯道还下令民间可以捐书给新建的崇文馆,并会适当的奖励。

  不少京城的商贾听闻纷纷花大价钱购书,然后捐给朝廷。

  京中一位商贾收了好几车书,捐给崇文馆,朝廷果然给予嘉奖,并赐了官身。

  这一下可是火了,商贾们纷纷搜集流落在外的典籍捐给朝廷。

  林从表示,他家先生确实是个会做生意的。

  于是本来困难重重、千难万阻的雕版印刷一事,在他家先生的操作下,顺风顺水,有条不紊地进行了。

第115章 自掌一军

  “驾——”京郊的演武场上, 一袭红衣的少年从靶前掠过,转身搭弓射箭,一箭正中靶心。

  “好!”旁边郭威和符彦卿忍不住喝彩。

  林从抬头看着靶上正中靶心的五支箭, 这几年勤练骑射, 终于做到由远及近五次射靶五次正中靶心的成绩, 林从握了下拳,心中十分激动。

  果然努力付出是有回报的!

  林从开心地翻身下马, 把缰绳扔给侍卫, 走到靶心处,两手比了个拍照的手势, 然后笑着走向郭威和符彦卿。

  “恭喜主子, 骑射大成!”郭威喜气洋洋的说。

  “不用恭维我, 我这真上战场还差得远呢!”林从笑着说。

  符彦卿抱着胳膊笑道:“倒也不全是恭维,这骑射,放在年轻一辈是真相当可以了,我当年十三岁跟着我爹入军营时, 骑射只怕也没这么好,你才十二,咦……”

  符彦卿突然看向林从, 仔细打量了打量。

  林从不由看了看自己, 然后看向符彦卿, “怎么了?”

  符彦卿转头问郭威,“你有没有觉得你家小郎君个子这一年窜得有点快?我当初刚见到他时是低头,现在都不用低头了。”

  郭威也后知后觉发现了,惊喜地说:“主子,你窜个了!”

  林从听了笑道:“我都十二了嘛,本来就开始长个了。”

  不过林从嘴上说得轻松, 心里还是很得意的,他可是真是很下功夫在身高上,不仅平时吃饭注意营养搭配,各种补品好东西也没少吃,再加上他亲爹刘鄩是山东人,父母两个也很高挑,从去年开始发育,他的个头就猛涨。

  这大半年,他更是窜了大半头。

  如今他虽然才十二,可从外表看已经是翩翩少年郎了!

  林从正美滋滋地想着,符彦卿已经过来一把搂着林从的脖子到了旁边。

  “干嘛?”林从回过神。

  符彦卿揽着林从到旁边没人的地方,笑着说:“你这小家伙不是眼馋我手下那八千骑兵么!”

  林从顿时警觉,“你要干嘛?”

  符彦卿吊儿郎当地说:“帮个忙呗!”

  “什么事?”林从可丝毫没掉以轻心,这符老四鬼得很,再说以他符家还搞不定的事,那可就不一定是个忙的问题。

  “先帝陵寝听说修好了,礼部拟让已故的昔日晋军大将配享先帝庙庭。”符彦卿看着林从,“不知小郎君平日在陛下身边,有没有听到什么消息?”

  林从嘴角微抽,果然这家伙开口就没小事。

  配享太庙,这是臣子最高的荣誉,非有大功于社稷者不可进,而且能配享太庙的臣子名额极少,一个皇帝庙庭此时还不过两三人,远不是等到后面通货膨胀的朝代。(明清会出现十几人)

  可以说虽然李存审战功赫赫,是晋军开国五虎将,都未必一定能排得上。

  不过也因为配享皇帝庙庭名额珍贵,所以但凡配享太庙的,待遇都特别好,不仅可以在太庙陪着去世的君主享受香火,还一般都会得到追封,甚至追封为王。

  所以古代臣子和家族莫不对此趋之若鹜。

  此次给先帝配享太庙的事一放出来,就在朝廷中引起不小的震荡,如今看来,符家也对此很重视。

  当然,林从也理解,毕竟符彦卿他爹,李存审,就是此次配享太庙的热门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