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五个哥哥后,京城无人敢惹 第131章

作者:陌于之 标签: 穿越重生

  虽然这三百余学子最后也只能脱颖而出几十人,但他们能坚持完持续九天的举人试,其中有六天无法躺卧,只能和衣坐眠,便已是不易。

  姜笙抿着嘴没说话。

  相对于郑如谦等人关心的坚持,她更好奇这对学子夫妇周身出现的,微妙的空气波动。

  像是有什么奇怪的东西,自他们身体里溢出,并氤氲四方。

  只可惜年纪太小,又无人教导,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叫做两情相悦。

  自三十岁的学子出来后,贡院里又陆陆续续钻出数不清的学子,他们有的大多数精神奕奕,也有垂头丧气的,还有几个是被抬出来的。

  兄妹们的心又揪起来了。

  连着九天的考试,前面六天就已经让许默瘦削一圈,最后三天听说卷题极难,压得好几位学子差点吐血,也不知道许默能不能撑下来。

  幸好,人潮汹涌的时刻,拎着考篮的许默出现在视线里。

  他的确又瘦了,但在破庙他做过太多体力劳动,身子骨虽然瘦削却有力,是与病弱孑然不同的精瘦。

  看见弟弟妹妹,他很快扬起嘴角笑了。

  但姜笙并没有莽撞地再冲过去,而是谨慎地看了两眼考篮,似乎怕撞翻什么东西。

  许默失笑,“没了,已经倒干净了。”

  接连三日考试,小小的便壶总会装满,学子们又不能离开考试地点,所以考试结束之前的便盆都是由安水郡的衙役帮忙倒掉。

  但是考试学子太多,衙役数量有限,到了考试结束总有部分学子没能及时倒空,就得由他们自己去大棚位置倒掉。

  许默运气还算不错,这次考试结束之前,袁衙役刚好路过,毕竟有交情,他好心替许秀才把便盆倒了个干净。

  “太好了,不用担心大哥的屎尿了。”郑如谦咧着嘴傻笑。

  被姜笙瞪上一眼后,又收起了笑容,一本正经地汇报动向,“大哥,我在小富村买了套别院,挖了个地窖,还存上了好多冰,又雇 了不少人,以后专门运输各种金贵的东西。”

  虽然代价是,两千两的银票,花地还只剩下八百两。

  “大哥,温氏医馆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声,也开始盈利了。”温知允抿着嘴,小声交代。

  长宴摊摊手,“扶风哥哥去泰山了,我帮他处理着王家事务。”

  虽然没有入账,但管理整个家族所带来的益处,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就连姜笙都歪着头道,“大哥,作坊的腊鱼和腊肉都卖出去啦,天气热了产量又要变少,姑姑已经准备研究其他东西啦。”

  许默微微颔首,他在贡院里苦熬挥毫的时候,弟弟妹妹们也没有虚度时光。

  他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前进,不管步伐小或者大,不管有没有进账盈利,只要相对于之前的自己有所进步,那就证明时光没有被浪费。

  “好,都很好。”许默抬头遥望北方,“相信北疆的老三也会很好。”

  兄妹们坐上马车,赶回簪花小院。

  举人试不同于童生试或秀才试,因为事关重大,是地方最后一道关卡,非常受到重视,所以这放榜时间要更久一点。

  童生试和秀才试放榜要半月,那举人试就得月余。

  回到簪花小院后。

  许默并没有举人试考完了就掉以轻心,而是继续研读四书五经,连稚子时期读过的书籍都重新翻阅了一遍。

  他一如考试前认真,学习的劲头从曾衰弱。

  姜笙拉着二哥四哥五哥在外头偷窥了半天,才撅着屁股悄悄退离。

  许默曾经说过,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他也用行动给弟弟妹妹们上了一课。

  郑如谦握紧拳头,“我这就去雇人,争取在大哥放榜前把安水郡到丹阳郡这条线给运起来。”

  温知允也认真地抱起小药箱,“我要去一趟斜阳县,最近给患者诊脉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要去找吴大夫请教。”

  长宴摊摊手,“那我就在扶风哥哥回来之前,把王家给打理妥当。”

  刚才还热闹的小院又恢复平静。

  姜笙站在院子里,莫名有点不适应。

  她本不喜欢读书,守着个作坊也挺满意,但哥哥们的努力让她感到羞愧,踌躇片刻后,还是回到房间里,拿起大哥给的杂集,认真翻阅起来。

  晚上。

  张姑姑做了鸡汤面条,端给孩子们,看着他们小猪似的呼噜噜,高兴地笑了,“这鸡汤是选用新鲜的老母鸡,在炉火上煨足半日,直到骨头肉都酥了,炖出浓浓的鸡汤味,再用鸡蛋面粉和出来的手擀面,煮出来劲道又香浓,味道可正宗?”

  这要是往常,姜笙早就一边点头,一边往肚子里吞了。

  但今天,她想起来在杂集里看到一道白水煮面,小声嘀咕,“姑姑做的面很好吃,不过姜笙在书里看到,白水煮面也能让人欲罢不能,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神仙味道。”

  张香莲一怔,难得不服气,“白水煮面,怎么可能好吃?”

  姜笙挠头,循着回忆描述,“书里说,先是要把小鸡仔腌制一天,再晾晒至干燥,最后磨成粉和入面里,即便是用白水煮味道也极鲜美。”

  可鸡怎么晾晒至干燥,还磨成粉,再和进面里?

第172章 放榜了

  姜笙都要怀疑古人是在胡说八道了。

  没想到张香莲是个倔性子,袖子一撸,铿锵道,“既如此,那我便试试!”

  天气渐热,簪花小院的腊味产量逐渐减少,等到七八月份基本都要卖冬天的存货了,她也没太多事情做。

  给孩子们做饭,就成了张香莲最热衷的事情。

  既然姜笙好奇,她就撸起袖子尝试,甚至拿自己的私房钱买了十只小鸡仔。

  杀鸡简单,清理鸡简单,但腌鸡的时候张香莲遇到了困难,姜笙只说了句小鸡仔腌制一天,却没说用什么腌。

  幸好姜笙昨晚又把杂集看了遍,这会自信满满道,“书里说,要把香料放在盐里炒香。”

  只可惜杂集只是简单描述,并不是菜谱,没有提及用了哪些香料。

  张香莲便把腌腊肉的香料全都放了进去,把盐炒香,再均匀地涂抹在十只小鸡仔身上。

  腌制一天后,把盐拍干净,晾晒在腊肉腊肠的旁边。

  约莫十天左右,鸡仔的表皮就干燥了,但离磨成粉还有点距离。

  偏偏天气问题,再晾下去就腐烂了。

  张香莲无奈,只能采取烘烤的模式,在烤糊两只鸡以后,终于把八只鸡仔烘烤到酥脆,用碾子磨成细腻的粉末,再和到面里。

  煮面的时候确实只用了清水,但加了鸡肉粉末的面怎么可能不香。

  一碗杂集里的白水煮面,被姜笙看到提出后,又被张姑姑努力做出来,如今端放在桌中央,等待五个孩子品尝。

  “这,这就是传说中白水煮,也能让人欲罢不能的面?”姜笙好奇地绕着面碗来回看。

  郑如谦这几天奔波雇人正劳累,无精打采道,“好奇就尝尝嘛。”

  他话音刚落,面碗就被推到了许默跟前。

  姜笙乖巧又可爱,“大哥最辛苦,大哥先尝。”

  “妹妹先提出来的,妹妹尝吧。”许默失笑,察觉到她嘴里的口水,把碗又推了回去。

  眼见着一碗面免不了被推来推去的命运。

  张香莲端着四碗面拯救了他们,“别谦让了,每个人都有。”

  五个孩子,一人一碗面,不偏不倚,谁都有。

  姜笙终于放心地拿起筷子,挑出一根面,细细地放进嘴里品尝。

  刚入口只觉得是普通的面条,仔细咀嚼就出现浓郁的鸡香,面的劲道与鸡肉浓香混合出现,偶尔还能吃到一点点鸡肉的存在,让整碗面的口感得到了升华。

  “怎么样,好吃吗?”辛苦劳碌十数天的张香莲紧张地询问。

  姜笙认真点头。

  好吃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杂集古文里的东西真正呈现在眼前,虽说是张姑姑做的,但也是她提出的点子,发现了白水面的存在。

  第一次,姜笙感受到了学习的魅力。

  与此同时,郑如谦放下空空如也的面碗,“姑姑,这面还有多余的吗,能给我点吗?”

  张香莲笑眯眯地回应,“还有许多,我都切好放在案板上了。”

  郑如谦去厨房的时候,张启全和刘翠也在品尝这白水面,都赞不绝口,看见他抱起余下的面,张启全反应最快,“二公子是打算把这面卖到悠然居?”

  “送给郝掌柜尝尝。”郑如谦嘿嘿笑,绝口不提卖的事儿。

  张启全就知道,这小子肯定还想抬价格。

  白水面制作不易,必然不能便宜卖,至于能抬成什么价,就看郑如谦的舌灿莲花了。

  隔天。

  郑如谦又去了趟悠然居,拿到了五十斤白水面的单子,光定金便有十两银,交完货还有四十两尾银。

  也就是说,白水面被卖出了一两银子一斤的天价。

  张香莲惊了,姜笙也惊了。

  前路迷茫,大道满雾,每个人走来都是深一脚浅一脚,不是在试探,就是在吃亏。

  但一碗误打误撞的白水面,让姜笙和张香莲逐渐看清楚前方,也摸索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其中以张香莲的道路更为清晰。

  她知道自己没什么本事,又是个和离过的妇人,此生都不再想着二嫁,更不能再孕育后代。

  她把簪花小院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但随着孩子们的长成,单单一个母亲的身份太过单薄,尤其是从腊肉尝试到腊肠再到腊鱼,如今再到白水面以后,张香莲已经不满足于照顾好孩子们。

  她还想自己活出个人样,她想做一个除了“母亲”、“夫人”以外的角色。

  白水面只是个开始,张香莲暗下决定,要做出更多美味,要扩大作坊的生意,若是有生之年,开个自己的店,简直不要太美妙。

  姜笙的想法就简单多了,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好处,她比从前用功许多。

  不仅阅读完大哥发下来的杂集,还又要了两本书。

  许默考虑到她不需要科考,拿给她更多的是能够扩充眼界,提高见识的书籍,而非四书五经女戒类。

  也许是学习起来时间过地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