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五个哥哥后,京城无人敢惹 第181章

作者:陌于之 标签: 穿越重生

  当带着糖渣的手帕摊在跟前,姜笙才知道,她吃完糖葫芦忘了擦嘴。

  难怪哥哥们全都吃吃地笑。

  难怪五哥那么笃定。

  姜笙刚消下去的羞燥又回来了,圆圆的小脸几乎变成粉色,连掉在地上的杂集都顾不得,夹着尾巴逃回了房间。

  一直到天色将黑。

  张香莲卖完今天的糕点,又带回了九珍坊的账目,再去准备起晚饭,姜笙才忸怩地出现在正厅。

  哥哥们已经在饭桌前落座,或闭目放松,或认真研读。

  郑如谦手里拿着的,正是九珍坊开业到现在整整三个月的账目。

  一开始开业满赠,账目还算可观,后头恢复原价,进账就偏少了,再到重新制定满赠,生意也只能算尚可。

  直到新年初十走薄利多销路线,加上火热的糖炒栗子,才让九珍坊的利润彻底蓬勃。

  姜三机灵地送上来算盘。

  郑如谦一边盘账,一边拨弄算盘,手指灵活让人眼花缭乱。

  姜笙到的时候,他正好算清楚这三个月的净利润。

  “扣除给两位姑姑的月银,赁房费用,以及原材料费用,三个月的净利润不多不少,刚刚好,一千三百两银。”

第244章 温氏医馆亏空

  这还是在板栗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大卖特卖的利润。

  果然薄利多销才是王道。

  租赁房子的时候,八百两一年嫌贵,现在几个月就回了本,还净赚一千多两,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

  姜笙立在正厅门口,眼眶有些许湿润。

  她想起来兄妹俩送菜送菌子,一年到头也就赚个几两银。

  后来郑如谦斗胆雇人送菜,勉勉强强能赚个几十上百两。

  再后来开了作坊,净利润能维持每年二三百两,合在一起也不少钱。

  可惜还没捂热乎,郑如谦就买了别院和冰块,开了九珍坊,还顺路给四哥捎了个温氏医馆。

  家里好像一直在赚钱,但一直没攒下来钱。

  直到现在,他们终于看到了真真切切的银两。

  三个月就有一千多两的净利润,一年能够赚多少,想想就让人心潮澎湃。

  郑如谦也发现了门口的姜笙,他放下算盘,把两张银票往前推了推,方正的面容上都是认真,“小姜笙,二哥花的钱,都给你挣回来了。”

  姜笙上前两步,握住冰凉的银票,明明鼻尖酸涩,还是把圆眼睛弯成了月牙。

  真好,他们也有很多很多钱了。

  往后还会更多,越来越多,数不清的银钱。

  直到菜开始上桌,姜笙还没从巨大的惊喜中缓回来,握着银票不肯撒手。

  郑如谦在旁边笑,家里有个财迷可如何是好。

  其他哥哥也笑,唯独温知允的脸上带着一丝彷徨。

  好大会子,菜都快要上齐,他才捏着衣袖,轻声道,“二哥,姜笙,我……我的医馆没赚多少钱。”

  姜笙的笑容陡然一收。

  她算了作坊,算了九珍坊,算了送菜的庞大山兄弟,连斜阳县的豆角都算里头了,唯独漏算了四哥哥的温氏医馆,难怪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小四,医馆挣得少就挣得少。”郑如谦难得大方,“只要还能赚点钱,不至于亏本就行,”

  温知允瘪着表情不说话。

  还是端菜的汪小竹走了过来,不咸不淡道,“小温大夫看见穷人就义诊,有时候还要倒贴药,能赚到钱就奇怪了。”

  难以启齿的短处就这么被揭开,温知允羞地抬不起头,两只手捏着帕子来回拽。

  开医馆之前,温小四也不知道,丰京的穷人居然那么多。

  都怪开业前三天的义诊,许多百姓带着沉疴旧疾前来,看了病也不抓药,只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

  温知允内心酸胀,又想起父亲的谆谆教诲,便挑了些实在艰难的百姓,免费赠药,并持续义诊,直至他们痊愈。

  “我原是想让医女按摩把钱挣回来的,可温氏医馆还没有打响名号,医女并无人召请,医馆这些时日赚的钱,除了买新药,几乎全都贴出去了。”他细声细气地解释。

  因为觉得愧对哥哥弟弟妹妹,温知允声音越来越小,直至羞惭无声。

  大家都在努力挣钱,二哥更是远赴河北郡,瘦成一把骨头。

  妹妹年纪最小,几次跟悠然居周旋,只为争取利润。

  唯他不懂事,医术普通也就罢了,开个医馆也赚不得钱,是个最最没用的废物。

  可要问温知允后悔吗。

  想起等死的百姓焕发出生机,贫穷的人有机会治病,他没有办法后悔。

  善良都是代代相传的。

  不知道谁叹息一声,想起了最初。

  当年的温郎中能够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为许默治腿,而今的他们为什么不能义诊,为什么不能免费赠药。

  他们又不是穷到揭不开锅,也不是吃不起饭。

  郑如谦第一个想通,走到孱弱的小四弟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豪气道,“小四,只管放心去做你的,二哥在后头挣钱,就是给你们花的。”

  家人的意义是什么。

  是你无措的时候有人为你拿主意,是你困难的时候助你渡过难关,是你贫穷的时候掏出银钱,告诉你,别怕,背后永远有他。

  就连姜笙这个小财迷都认真地点头,“是啊四哥,医馆咱们就没想过挣钱,主要是让你精进医术的。”

  温知允险些泪崩。

  紧张等待的批评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信任,是依靠,是支持。

  他抬起头,掩藏在内心的情感铺天盖地涌出,酸了鼻尖,涩了喉咙。

  “小四放心,医馆是你自己的,只管大胆去拿自己的主意,哥哥们不会妄加议言。”许默亦随之沉声道。

  相信方老三知道了,也只会竖起长棍,大喝上一句,“三哥永远支持小四。”

  温知允再次破涕为笑,笑着笑着视线又被模糊,他握紧拳头,暗暗告诫自己,决不能辜负家里人的信任,决不能再让温氏医馆继续亏空。

  不知道过了多久。

  张姑姑和汪小竹端着最后两碗汤过来,瞧见一群孩子各自站着,忙不迭呼唤,“快坐下,快坐下,吃饭了。”

  温知允又坐回姜笙身边,红着脸接过张姑姑舀的汤,小啜上一口,品尝这家的味道。

  饭过五味,大家尽数吃饱,姜笙都在捋肚皮了。

  一直沉默的长宴才凑到四哥跟前,轻声道,“想不想让温氏医馆赚大钱,放心补贴贫穷的百姓?”

  温知允惊讶回头。

  长宴没说话,只是挑了挑眉头。

  刹那间,时光流转,仿佛回到他们捉弄周志强的岁月里。

  一个敢怂恿,一个敢实施。

  只是那会村里百姓好糊弄,针对的也都是些恶人。

  在这繁华的丰京里,他们能针对谁?又能赚谁的钱呢?

  但出于信任,温知允还是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两人相视一笑,充满默契。

  转眼又过两日,高家兄弟拉着足足两马车的板栗赶到丰京,将将好补上九珍坊见底的板栗库存,让糖炒板栗继续在丰京发光发热。

  郑如谦也收拾好了行囊,一本正经地跟兄弟们告别,“这次,我又得出去一段时间。”

  姜笙歪着头问,“大哥二月底就要会试,你一月底出门,这么短的时间能回来吗?”

  郑如谦沉默了片刻,才轻声道,“我不回来了。”

  全家齐刷刷抬起头。

  眼底写满惊诧。

第245章 再别郑如谦

  不怪大家诧异,自他们兄妹相聚以来,四年的时光里,称得上同进同退。

  从一开始的许默考童生,到考秀才,再到举人,中间穿插着开作坊,租赁房,雇人手。

  几乎所有决定性的大事,兄妹六个人都参与其中。

  仅有一件例外,便是远赴边疆的方老三。

  在姜笙的意识里,大哥会试这么重要的事情,二哥也应该守在贡院门口,巴巴地等着大哥出来才是。

  可郑如谦只是摸了摸她的头,轻声道,“傻姜笙,人年纪大了,时间就变得可贵,贡院门口少了我,大哥依然考得上状元,北边的生意我不去,东西就运不回来。”

  “是啊是啊。”同样背着包袱的汪小松疯狂点头,被妹妹汪小竹一把扯到角落里去。

  “可是……”姜笙两只手搅动着衣角,“可是二哥才回来没多久,又要出远门,我舍不得你。”

  明明是相伴长大的兄妹,怎么走着走着,突然就忙碌到脚不沾地。

  那些亲密无间的日子,难道只能成为回忆吗?

  看着姜笙的表情愈发委屈,圆溜溜的大眼珠子被泪意包裹,郑如谦也难得叹气,“其实我这趟是看看,能不能把北疆这条线通了,以后给老三送东西也方……”

  剩下的话没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