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媳 第54章

作者:希昀 标签: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就像是一幅浸润在时光下的画,带着岁月的沉淀,惊鸿一瞥,从他眼底掠过。

  想要定睛一瞧,却是无影无踪,只余只言片语银铃笑声远远穿林渡水而来。

  秋雨再一次不期而至。

  谢云初提着裙摆小跑上了廊庑,身后忽然传来一道暗哑的嗓音。

  “夫人…”

  太久没想起王书淮,太久没听到他的嗓音,乍然这一声夫人仿佛从记忆深处传来,令谢云初有些失神,即便昨晚二人还在床上缠绵,可从始至终谁也没吭声说话。

  谢云初转身。

  男人一袭白衫,英姿绰绰立在门口。

  那张脸哪,无论何时都有着一种挥退世间荣华的清越。

  前世,她大约是沉迷于这张脸吧,谢云初笑,倚着柱子,往里稍稍收了收腰,以防那雨丝飘进来,

  “二爷…”她脸上一如既往挂着笑,神色松弛而慵懒。

  仿佛无论风吹雨淋皆撼动不了那一层柔和娴静的表象。

  王书淮眉目被风雨覆着,似有微霜,

  “我今夜便要离京。”他开口,

  谢云初微微错愕,有些猝不及防,“不是要等刘大人母亲寿宴再离开嘛?”

  刘大人母亲寿宴在七月初六。

  王书淮眉目清凌凌盯着她的脸,一如既往神色淡淡,“两淮转运使为人刺杀,我需提前出发。”

  谢云初就不意外了,无论前世今生,王书淮像是一颗永不停歇的陀螺,哪块苦头难啃,他便去哪儿。

  前世她不能理解,总是埋怨丈夫不能陪她,如今倒是释然,各自安好不好么,他有他的宏伟天地,她亦有她的锦绣前程。

  谢云初脸上不带半丝不舍或忧心,反而是敞亮地嘱咐,

  “那二爷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夜里行船,乘势睡一觉。”

  仿佛他不是远行,仿佛他过几日便可归家。

  稀松平常。

  王书淮心里涌上一些无可名状的情绪,千丝万缕地缠着,绞着,他甚至来不及去分辨是什么,理智已告诉他,这才是他王书淮的妻子,任何时候绝不拖泥带水,任何时候总能替他守好后方让他义无反顾奔赴。

  “你也是,”清冽的目光不经意往东厢房落了落,沉哑道,“也照顾好珂儿。”

  谢云初换了个姿势倚着廊柱,青丝被拂,露出那张脸皎月般的娇靥,她脆笑,“等二爷回来,珂儿必定能跑能说,届时更可爱了。”

  王书淮长眉垂了垂,回想女儿憨笨的模样,也跟着弯了弯唇。

  这一场告别很是温煦,平常。

  风雨欲重,好像也没有其他可交待的了。

  王书淮往后退了一步。

  谢云初知道他要走了。

  二人被一道月洞门隔开,被雨雾相隔,谁也没跨过那道槛,仿佛立在两个世界,一个如同嵌在华庭彩绣下的一幅美人画,一个携满身风雨,将满院的灯芒风月披在身后,只身远行。

  谢云初目送那道清隽的身影,一点点消融在风雨中,神色渐渐恍惚。

  前世这样的情景太多太多,多到她已麻木了,已心静无澜。

  她已不记得那一生是与他相见更多,还是告别更多。

  那一个又一个冷冰漫长又难熬的夜,是寂寥人生里唯一的底色。

  可贵的是她现在已解开桎梏,不再将希望寄托在旁人身上。

  漫天的雨浇下来,谢云初仰目迎视,雨滴化作碎光跌在她身上,她似翩翩化蝶。

  这世间唯一能令人执迷而不悔的就是好好爱自己。

第38章

  长公主与国公爷在府上住到初五方打算回宫。

  初五这日夜里家宴,国公爷唤来几位少爷考察功课,长公主由女眷陪着说话。

  许久不曾露面的王书仪也过来了,她神情低落萎靡,不似往日活泼。

  因着七夕将至,国公府上下扎满了彩灯,各人均献了一盏花灯给长公主,其中有人作诗,有人绘画,还有人弄个哑谜让长公主猜,几个孩童在廊下玩烟花,每每也是这个时候,长公主方享受着天伦之乐。

  她也忙,忙不完的朝政。

  王书琴唤着王书雅与王书仪在南窗下扎彩灯,等着七夕这日放去河面上祈福。

  四小姐王书雅有些畏惧长公主,头也不敢抬,闷声不吭绣花,三小姐王书仪则出神地捋着丝线,王书琴唤她一声,她便动一下。

  长公主问谢云初,“你父亲与明夫人的婚宴定在哪一日?回头我也好遣人送一份贺礼。”

  谢云初回道,“正是两月后的九月初八。”

  长公主吩咐朝云记下。

  目光就这么落在窗下三个姑娘身上,“书琴婚事还未定下?”

  当年王书琴为了柳家那门婚事闹了很大的脾气,长公主有些不高兴,对这个孙女疏远了些,如今物是人非,柳家的事尘埃落定,想必王书琴也释然了。

  长公主这么一问,三太太不免忧心,长公主眼里的婚事不是儿女情长,更多的是利益牵扯,三太太私心希望女儿嫁一个合心意的人,长公主骤然提这么一出,难保不是看中某个门户,打算政治联姻,于是便替王书琴回绝道,

  “她呀,性子像极了她父亲,我是日日催夜夜催,她嫌我唠叨,连我也责上了,上回好不容易答应去了赏花宴,这次又去了行宫,回来总算有人来提亲,她把人给骂走了。”

  长公主皱了皱眉,脸色不大好看。

  众媳妇纷纷汗颜,府上除了王怡宁,也就三太太能在长公主面前说几句直话。

  长公主随后将视线移向王书仪,“书琴不肯嫁,便书仪吧。”

  姜氏吓得差点从圈椅里滑下来,喃喃问道,“母…母亲,您这是看上哪家儿郎了?”

  长公主郑重道,“户部侍郎刘家。”

  姜氏不太懂朝廷六部人情世故,目露茫然。

  四太太在一旁解释道,“这是天大的好事呀,二嫂,你可知书淮这次要与谁一同南下?可不就是刘侍郎吗?刘侍郎深得陛下看重,委以重任,若是咱们两家联了姻,他还不得事事看着些咱们书淮。”

  长公主看了四太太一眼。

  四太太得了婆母赞许,越发说起刘家的好来。

  长公主之所以定刘家,实因六部当中就户部她最插不上手,为了配合王书淮丈量田地,推行新的税政,户部必须有人,她希望拿捏一颗棋子在手中,于是她看中了刘琦亮。

  姜氏一听与王书淮有关,来了几分兴致,“那是刘家哪位公子?人品如何?”

  四太太笑着道,“还能是谁呀,刘侍郎就一位公子,宝贝得要命。”

  姜氏有些意外,这么好的婚事真能给她的女儿,倒不是她看轻自己的女儿,实在是不太相信长公主会说一门好亲给王书仪。

  长公主一看她那脸色就知道她在想什么,

  “你还在埋怨我当初给书淮定了云初?”

  谢云初不小心呛了一口茶,四太太坐在她身侧,立即递了一张帕子过去,有些嫌弃姜氏没脑子,“满京城都找不出第二个这么出色的媳妇来,我家业儿若有这个福分,我都要去烧高香。”

  三太太难得附和四太太,“我就打算比着云初来寻儿媳妇。”

  谢云初失笑。

  姜氏这下窘得有些下不来台,“不是…我…”她实在不喜欢谢云初,说不出恭维长公主的话。

  长公主脸色冷下来,“你既是看不上刘家,我少不得再给你择个如意的。”

  姜氏知道长公主动了怒,连忙跪在她脚跟,“殿下恕罪,儿媳不是这个意思,一切都听您安排。”若是误了刘家,下家必定更差,她太了解长公主了,一定不会给她好骨头吃,姜氏吓得浑身发抖。

  长公主摆摆手,不想跟她说话。

  四太太亲自将姜氏扶起来,在一旁打圆场,“明个儿不是刘家寿宴吗?你带着姐儿过去,相看相看,若是中了,还不是书仪的福分。”

  姜氏这会儿光顾着害怕,四太太说什么她都应着。

  翌日,三太太带着谢云初与王书雅,姜氏带着王书仪前往刘家赴宴,三太太为了防止长公主把主意打到女儿身上,今日特意没让王书琴过去。

  先前王书仪被禁足,这是为了相看特许她出来走一日,姜氏只盼着合了长公主的意,早些将女儿放出来,路上便戒告女儿,

  “你今日给我安生些,千万别出乱子,昨夜我也打听过了,那刘家什么都好,只一桩,婆母厉害些,这年头哪个媳妇嫁去婆家不被立规矩,过两年等你生下嫡子,也就无伤大雅了。”

  王书仪脸色淡淡的,规规矩矩坐着垂首道,“女儿知道了。”

  姜氏担心她心里还惦记着萧怀瑾,冷声警告她,“你如今在萧怀瑾面前丢尽脸面,这门婚事是不可能了,娘也不许你低三下四做人,这刘家要门楣有门楣,要实权有实权,今日只瞧一瞧对方公子,倘若一表人才,你也就点头应了吧。”

  如果没有先前那桩事,姜氏也不至于这般逼女儿,实在是担心女儿婚事迟则生变,还不如早些嫁出去,万一再闹出事端她可丢不起这个人。

  王书仪还是一副无可无不可的模样。

  先前那桩事备受打击,她近来都提不起精神气,她被姜氏三令五申也意识到自己错处,她生得貌美,家世出身又好,为什么要去贴旁人,这么一想,神色振作了几分,

  “娘放心,我好好相看便是。”

  姜氏见她乖巧,不免想起女儿这段时日的遭遇,悲从中来,搂着她道,“你是我唯一的女儿,你一定不能比旁人差。”

  下车时,王书仪瞧见谢云初与三太太等人有说有笑,看着这位曾经仰慕不已的嫂嫂心绪十分复杂,谢云初视线从她身上掠过没怎么搭理她。

  一行人进了刘家正堂给刘老太太拜寿。

  三太太在京城是出了名的端肃能干,谁都给她面子,刘老太太拉着她不肯放手,后来又见谢云初生得貌美如花,念着儿子与王书淮一同南下当差,待她越发亲近几分。

  余下的王书仪和王书雅,老太太也是交口称赞。

  家里长辈体面,孩子也都跟着得脸。

  户部侍郎刘琦亮从长公主处得了消息,不敢怠慢,暗示妻子安排儿子跟王书仪相看,王书淮生得丰神俊朗,王书仪相貌也十分出众,刘琦亮心里是满意这门婚事的,但妻子的态度却异于寻常。

  午膳客人去用宴时,刘夫人逼着丈夫回了房,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儿子的婚姻大事,你凭什么一个人就做主了?”

  刘琦亮讶于妻子的态度,指了指皇宫的方向,“那可是摄政长公主,她老人家开了口,我能拒绝?再说了,书淮亲妹,是门楣配不上,相貌配不上,还是人品配不上?人家王家的姑娘金贵,总共就那么三位大小姐,咱们能得一位都是造化。”

  “书淮炙手可热,你可知京城多少官宦盯着他妹妹?”

上一篇:七零非常一家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