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266章

作者:火星少女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没想到两千年后,这些书籍,这些知识会变得不再珍贵,不再受人重视。

  虽然董仲舒在此前

  对此就早有预料,但是此刻还是有着万分的唏嘘与悲伤。

  他,以及各朝代的大儒们和名士们,在不同的时空注视着天幕。

  仙画中正好闪过一个夕阳的镜头。

  温暖橘色的光芒照耀大地,却很快又变得深沉晦暗。

  他们注视着,像是看到了经学最后的余晖。

  ……

  【当然了,混乱的时期总是会带来一点出人意料的小惊喜。】

  【因为没人管束,加上民国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带着旧时代思想的精华,在两者冲撞之下,却诞生了很多的大师和文化社团,颇有些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流。】

  一张张大师的头像迅速的闪过。

  辜鸿铭、金岳霖、吴宓、章太炎、陈寅恪、鲁迅、钱穆……等等等等。

  每一位都是在自己的领域甚至是跨领域都鼎鼎大名的人物。

  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在权势滔天的北平,金石学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等等都齐聚于此,举办着各式的沙龙与聚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衣香鬓影,热闹非凡。

  【网络上很多人觉得民国时期的这种繁荣才是真正文化的繁荣,以此来抨击现代环境的不行,说什么只有民国的教育才是历史上最好的教育,那我只能说——啊呸!】

  【睁开眼看看民国时期的文盲率和现在的文盲率吧!】

  【是谁允许你们把广大的百姓们开除在“文化”

  之外的呢?】!

第172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九)

  天幕下。

  一位出身贵族的名士嗤之以鼻:“难不成还真要把天底下那些庶民们全算进去?”

  就算是本朝最繁荣鼎盛的时期也做不到啊!

  他心底私密的想法是,读书写字那么高雅的事情,那些泥腿子们也配?!

  百姓们心情也有些复杂。

  之前仙画一直提“全民教育”,但说实话没人真的把这个词放在心上。

  如果说全民的意思真的是普及到每一个百姓每一个人,那也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那些人,他们可能是乡村的贫农、城镇中的杂役甚至乞丐、卖艺的倡优等等等等……他们从未觉得读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一位百戏杂耍的优伶抱住了自己的膝盖,自嘲的笑一声:“难不成还真的想让所有人都能够读书识字不成?怕是神仙来了也难做吧?”

  像他这样的人,平日里经过书院私塾这些地方,都是要自惭形秽的,远远的绕开。

  觉得自己不配。

  也因此,他对仙画后面那样气愤嘲讽的语气有些不解。

  世界本就如此,不是吗?

  ……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当时1945年伟人的讲话里有一句“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民国接受了教育的阶层,依然是士绅阶层,从清朝的时候就绵延下来的那些家族。他们本身就拥有了优越的条件和待遇,独占了教育资源。】

  【所以,要说民国有什么全民教育,那是瞎扯。】

  【真正的全民教育,还是要等到49年之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扫盲。】

  【毕竟,对于咱们来说,扫盲这事儿就很有经验——在根据地的时候,伟人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根据地那会儿就开办了很多扫盲的夜校,为不识字的士兵和当地的百姓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

  新到的村干部眉头紧锁,皱在一起像是包子褶:“全村三百多个人,只有9个人是识字的,这可不行,不利于我们以后开展工作啊。”

  “主席说了,如果绝大多数的农民一不能看通俗书报,一不能记普通的账目,三不会写简单的便条和信,那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以后要宣讲政策,要让他们理解政策,甚至记工分什么的,都是要认字的。

  “没办法呀,以前这个状况,能读得上书的可太少了。就那九个人,也都只是认识几个字而已。”当地的村民道。

  村干部思忖了一下:“这样吧,咱们组织一个夜校。大家晚上有空的话可以报名来夜校,我来教大家认字。”

  有村民小心翼翼的问:“需要交多少钱?多了咱可出不起。”

  村干部一愣,笑了起来:“当然是免费的!不用交钱,也不用拿其他东西来。”

  这件事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

  西汉。

  汉武帝刘彻有些沉默。

  在仙画出现之前,他就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创办太学然后提出一系列的教育政策。

  仙画出来之后,他更是将对大汉人才的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

  但每每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很足够的时候,仙画就会用事实告诉他,还不够!

  而且是远远的不够!

  没想到,后世对教育居然如此重视!

  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认识字,有必要吗?

  认字之后,难道亩产会有所提升?

  而且,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得有许许多多认字的官员,而且这些官员还得愿意为这些庶民们上课……

  想到这里,刘彻立刻就放弃了。

  太难了,而且可能不会有什么成效,算了。

  倒是在大将军府上,霍去病和卫青有不同的看法。

  卫青赞叹道:“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句话说得对。”

  霍去病现在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亲兵和部属了,对领兵也有了些小小的经验。

  “舅舅,读书的确能让人变聪明。我就发现,同样的事情讲给不同的人听,往往是读过书的那个理解得更快,完成得也更好。”

  卫青点头:“读书使人明理。”

  霍去病挑起一双剑眉:“所以我的亲卫们,肯定是要会认字的。”

  文武兼修,哪个都不能落下。

  民间。

  百姓们羡慕极了。

  “要真有这样免费的课堂,谁会不愿意去呢?!”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表示自己白天做活儿就已经够累了,即使有也不

  会去的。

  但大家选择性的无视了他们。

  “有几个人会认字已经很不错了,有的地方,找遍了都划拉不出一个识字的!”

  “要能认字肯定好啊,我儿从外地寄回来的信,我都不认识,还要去找村头的田秀才去读给我听。”

  “那可不?不识字就是容易被人骗。我和你们说……”

  ……

  【为了让普通的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百姓们能够迅速的识字,还组织语言学家们发明了汉语拼音以及简体字。】

  【而且,国家还设有扫盲委员会,下面有城市扫盲工作司、农村扫盲工作司、编审司等等单位,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情。】

  【当时还有目标,就是争取让每个人都能认识1500到2000个字。】

  轰轰烈烈的全民大扫盲开始了。

  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各样的夜校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大家白天工作完,晚上又出现在夜校里跟着老师学认字。

  还有许多从清末活下来的依然裹着小脚的年老女性,都在干部的劝说下拿起了课本。

  这可能是她们人生第一次接触到书本和知识。

  各式各样的宣传画被贴在了墙上。

  宣传画上的标语简单好理解:

  “帮助妈妈学文化”

  “爸爸,这个字是这样写的。”

  “夫妻互教互学。”

  甚至,扫盲的工作人员还编了很多相关的歌谣,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

  【而且,这场运动并不是进行了一次就结束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放松过。】

  【到1964年的时候,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建国初期的80%降低到了52%,到1974年的时候,更是下降到了20%。】

  路小柒放了自己查到的一些数据。

  在50-60年代的十年间,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

  这堪称是一个奇迹。

上一篇:曹操是我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