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 第183章

作者:丁珰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便一去不回。

  即便一去不回后史书上未必有他这一笔,但无论如何,他都是要去做这些事的。

  他的本意或许不是想要成为英雄,但他确实成为了英雄。

  一个充满着侠客豪气、色彩鲜明的英雄。

  何等的意气风发、凛凛傲然啊。

  华夏人自古都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但,英雄情结却也是刻在骨子里的。

  所以才有这么多人为辛弃疾这般潇洒孤绝的事迹而感到震撼。

  年迈的辛赞眼含热泪,嘴唇颤抖,想要去触碰面前这小小的天幕。

  听到李晓诗讲他有多么为难、他有多少苦衷时,他没有哭,但听到这里,他却不由恸然。坦夫……坦夫啊。

  “辛弃疾带回张安国,正面对五万金兵并顺利全身而退的事情传开,他自此一战成名。”李晓诗摇摇头,“但,南宋朝廷却没有让他去打仗的意思,而是给他分配了个文职——这其实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赵构对金的消极态度,大家不要忘记了,辛弃疾在南宋这些人的眼里,可是‘汉奸’归正人,他是注定得不到重用、会被排挤的。”

  不仅如此,而且估计连辛弃疾自己也永远想不到,他这次南下归宋、归得自己之后全部的人生都远离了梦中的战场。

  或者说,他闯入金人营地的这一遭,差不多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上战场了。

  “同样的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或许是当够了皇帝,他禅位给赵昚、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太平公主成为的这一位皇帝,宋孝宗,然后自己去做太上皇了。宋孝宗继位后,一改赵构对金的战略,他启用了主战派的官员,要对北方的金人进行讨伐——辛弃疾不顾自己位卑言轻,越级上书给主将陈述分析了金国内部的情况,但很显然的,没人把他放在眼里。辛弃疾是因为擒张安国,但每天有多少新鲜事呢,很快就没人会记得他这些事迹了,更何况他是归正人。”

  “这次大战的结局是,宋军内部因为自身的原因,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结果——十三万宋军大败而归,死伤无数,而这么多年来南宋积累下来的物资等也都被打了个精光,史称符离之败。”

  “符离之败后,南宋只能选择割让重地、赔偿巨款,才重新和金人议和。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南宋整个都吓破了胆,就算赵昚很‘热血’,也没有用。宋朝打不起了。朝中的声音都是主和派、主战派都被排挤出权利中心了。”

  “也就是在这次之后,辛弃疾结合自身对金国的认识,写出了针对性极强的《美芹十论》,从形式、敌军情况,我军情况等方面,把他所构想的对金政策全都写了上去。在金国生活了这么多年的辛弃疾知道,金国其实就是外强中干,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绝对能够击垮他们——赵昚也看到了这份内容,也确实很欣赏辛弃疾,但……他其实也做不了主。朝廷上下的风向,已经不能让他再谈北伐的事了,更何况……辛弃疾还是个归正人呢。”

  说到这里,大家都默契地看向了李晓诗身边的、正在暂停中的太平公主直播回放画面。

  ——就是这个时候吧?

  但这个“归正人”,可以说是从头贯穿到这里了。对于宋朝的朝廷来说,归正人,似乎真的足以掩盖一个人全部的风采——无论有多优秀,牵扯上归正人的身份,就没有人会用他。

  明明辛弃疾这么能打……

  许多皇帝不由扼腕叹息。

  刘彻更是直无语。

  他真的很羡慕啊。

  不管是北宋的杨业还是种师道李纲,又或者是南宋的岳飞宗泽杨再兴韩世忠、再到这个辛弃疾,他都很想要。

  良将难得。

  就算有了卫霍双璧,也不会嫌多的。

  可宋朝这些皇帝,尤其是徽钦二宗和赵构,到底走了什么狗屎大运,能得到这么多?

  ……还都被他们嚯嚯了。

  弃疾肖似去病,那为什么不能让弃疾也来做他的臣子呢?

  毕竟汉武总要比宋皇靠谱的。

  不是吗?

  “《美芹十论》投入南宋朝堂,只像是在死水里丢进了一颗小石子,几乎不会溅起任何的水花,宋还是那个宋,江南还是那个江南。”

  李晓诗说道,“辛弃疾南下归宋,最终还是把战场厮杀归成了诗词歌赋,文书笔墨,那些刀光剑影,就只能从他的笔下去看了。”

  江南云烟富贵,被西湖暖风熏的迷醉的南宋君臣,眼中又怎么能盛得下中原大地纷飞的战火、遍野的饿殍、流离失所的他她它呢?

  他们会在歌舞升平中岁月静好,会在游船夜宴上尝遍珍馐,却不会在午夜梦回记起被抛弃在故土之上水深火热的百姓。

  “一连好多年,辛弃疾都在各种文职上打转,什么通判的,全都是文书类。而且江南安逸,就算再不情愿,他的槊铠也不得不被闲置,落灰生尘。辛弃疾不愿耽溺于这样的暖熏之中,却也没办法,只能提起笔,把心事都落在了笔下。”

  “他写,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①,他写,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②,他又写,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③——辛弃疾的词,词风多变,含着各式各样的典故,让人无法简单概括。但,他的词,他的作品,每每都透露着他锐意进取、渴望击除鞑虏恢复山河的愿望。可是……没有用呀。辛弃疾只能一遍遍地在夜深人静的烛火下自己擦拭刀兵,把满腔报国杀敌的抱负藏到心底,在酒醉后和知己友人一起诉说这种愁绪,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④。”

  一句一句、一首一首。

  李晓诗随意出口,就都是足以流传千古的名句。让许多懂行的看客都呆了呆。

  杜甫李白等明显察觉到自己的句子和诗意被巧妙化用成为典故,也都在咀嚼后露出真实的赞叹。

  唐虽然以诗为主,但不是没有词,更别说辛弃疾的这些词句里,最摄人心魄的是其中蕴含的气势了。

  李世民冲天幕比了个大拇指。

  没想到,这辛弃疾不仅有军事才能,文采还这么好,这不就是文武全才了么?

  这种人才,要是给他,一定会好好用的,虽然大唐不缺。

  不过李晓诗既然放了太平的回放……

  那会不会除了介绍辛弃疾这个人以外,还有点别的用途?

  比如……给大家看看,太平是怎么用他的?

  毕竟宋人重“归正人”的身份,他们大唐可不在意这个。

  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唐从来都是个包容的朝代,虽然最后是因为包容而衰败(一部分),但也同样因为包容而繁盛。

  更何况宋朝所谓的归正人根本算不上什么“非我族类”,人家那都是纯纯的汉人!

  是宋王朝合理的、正统的子民啊。

  电脑前,李晓诗侃侃而谈:“辛弃疾,字坦夫,是先生给他起的字,寓意坦途顺利,在后来,他给自己改做了幼安,可能是想把幼时的安乐全都给封起来,直面人生的风雨吧。”

  “在这种‘光阴虚度’里,他文途光辉,被我们称为词龙——词中之龙。”

  “所以也有人说,辛弃疾是最会写词的武将,也是最会打仗的文臣。”

  “但其实他的才能,远远不止这样。”

  观众:这还不够吗?

  ……还有什么?!

第136章 第一百三十六课

  “辛弃疾可不仅仅是会写出这样词句的词人,也不仅仅是一位能够突破金军大营的猛将豪侠,如果仅仅用文武双全来概括他,那有点不够全面。”

  随着李晓诗的话语,不认识辛弃疾的人都面露疑问,有的甚至擦起了汗。

  不是吧,什么时候“文武双全”也成为“仅仅”了?

  都文武双全了,还不够全面?

  ——当然不够。

  “公元1172年,辛弃疾被派到了处于宋金交汇处的一个城市,滁州,担任一地长官。在出发前,正好到了元宵佳节,辛弃疾站在繁华得不可一世的临安城中,望着阑珊的灯火,写出了千古名篇、可以称作是元宵节诗词巅峰绝唱的《青玉案》,他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①。”

  这样的宝马雕车、玉壶游龙,和他即将要去的滁州,可以说得上是天差地别了。

  这是南宋繁华都城和都城以外的世界之差。

  而辛弃疾,又究竟在灯火阑珊处望见了谁呢?

  是与他相伴的妻妾,还是体己知音,又或者——是曾经鲜衣怒马的自己?

  李晓诗道:“滁州这个地方,是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的地方。原本是山清水秀,但因为连年的战争,因为宋朝和金的战争,导致滁州变成了一座生灵涂炭,城郭成墟的荒凉之地,当地几乎是十室九空,而且也很危险——但辛弃疾来了,他来得还很高兴。”

  “据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没人愿意来,那还真轮不到归正人辛弃疾来这里做官。就是没人想来,差事才阴差阳错落到了辛弃疾身上。但辛弃疾很高兴,不管怎么说,这里也算是前线。他在这里能够一定程度上近距离接触金人,准确把握动向,当然很高兴。”

  “在摸清滁州当地情况后,他就着手开始治理这里了。三次奏请朝廷给滁州免掉拖欠的税,收拢荒地、还地流民百姓,免费租借耕地工具牲畜农种,组织百姓砍树烧窑等等维系生计,越来越多逃亡在外的民众闻风还乡,辛弃疾又开始治理城镇,给商业降税,修建商业区,招待所客栈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人,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的恢复,然后他再用这些钱去修缮城市,投入到滁州城的建设中。”

  “半年多的时间,滁州就从不毛之地变成了‘商旅毕集’的繁华之地,农业丰收经济繁荣,完全看不出一点之前的荒败景象了。”

  李世民:!!!

  这是什么人才?!

  半年时间恢复了一州之地的生机,这政绩已经不能仅仅用“斐然”来形容了。

  不仅会写词,会打仗,还会治理城镇,更是一颗赤胆忠心,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不想要?哪个皇帝不是恨不得把他捧在手里?

  刘彻闭上眼偏开头。

  不看。

  不看就不酸。

  诗词不诗词不重要,问题是能搞钱还能打仗,这种馅饼怎么就又砸到宋朝皇帝头上了呢?

  也就是这个时候,观众们才懂得李晓诗所说辛弃疾“不止这样”是什么意思了。

  能做官治理民生的不少,能写出优秀诗词的也不少,会打仗以一敌十的更不少,或者说,拥有这里头随便两个特质组合的人,虽然很少,但也绝对不是没有。

  但……三者兼并,且每一点都做到了足够优秀的地步,这样的人就绝对是凤毛麟角了。

  许多皇帝都觉得心里酸溜溜的了。

  这宋,踩什么狗屎运了……

  李晓诗摊手手:“虽然看着很厉害,但实际上这些措施据说都是辛弃疾在《美芹十论》和后来上的《九议》中提到过的,只不过没人愿意用而已。”

  各代皇帝:&#@¥%……

  暴殄天物。

  我啐!

  “而且不止这样,刚刚说过了,因为滁州离金国近,辛弃疾又时刻关注金国动向,所以他能够得到更多的消息——他看到,金国内部的统治者也在沉迷享受,而且,在更北方的地方,有一个新的民族正在兴起、虎视眈眈。辛弃疾满心忧虑,他认为,金国六十年必定会灭亡,而金国灭亡后,南宋怕是要危险了。”

  “但是,还是没有人愿意理会他。都当这是个笑话,杞人忧天。”

  当时宋人不相信的,会被之后清晰的历史一点不差地摆出来,用事实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1173年辛弃疾看出这一点,六十一年后,1234年,金国灭亡。

  而能精准预言到这一点,足见辛弃疾的眼光老辣。

  很难让人不佩服,他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审视这片江山的——俯瞰全局,筹谋良多。

  只是都做了无用功罢了。

  “在后来,滁州起色,辛弃疾回到中央,被封了正七品官员。又后来,他被调去江西剿灭镇压作乱的茶匪——辛弃疾终于有机会重新拿起武器穿起铠甲,但却不是对着最想杀的金人。辛弃疾带着人前往,中途写下‘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②’的名句。然后,这些让朝廷头疼至极多次折戟的茶匪,被辛弃疾用三个月就彻底剿灭。”

  “可剿匪归来,辛弃疾又被调去了文职,而且不管他官位到什么地步,都始终是远离权力中枢的,他能力太出色,又太过锋芒毕露,北伐的锐意从不收敛,刚正不阿,再加上还是归正人,被许许多多同僚嫉恨排挤,导致他之后一直在被各种调任的路上,辗转各地。”

上一篇:在年代文里吃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