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师 第23章

作者:想见江南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杨廷和抱着皇帝给的土豆芽回到府上,恰好儿子杨慎此时要出门。

  “父亲,”杨慎恭恭敬敬地与他爹问好,自从得知在他被人绑架后杨廷和曾去救自己,杨慎的心情便一直非常好,“儿子正要与友人去跟射箭,等回来了有两篇文章想要向您讨教。”

  看了看对方脑袋上还缠着的绷带,杨廷和面无表情地将怀中土豆芽塞到儿子手中,“如今外面尚且纷乱,你在家先把土豆种出来才准出去。”

  说罢便让府里管事看好他。

  杨慎:“……”

  33. 第33章 芳龄继

  人们都说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风尚转变最大的一次,其实这话也没错。

  立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为了驯化百姓做了一系列的规定,比如:比如□□只能穿黑色褙子,商人出门不能着丝绸锦缎料子的华丽服装,甚至连袖子的长短都有要求。

  然而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只不过一百来年,他这些规矩就荡然无存。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条便是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家消费方式的更新。

  拿冼如星来这儿发掘的第一桶金白糖来举例,倘若穿越到唐宋,她恐怕没这么容易做成这单生意。主要当时南方尚未开发完全,甘蔗这种经济作物种植的少一些,消费人口也没有如此大规模。

  伴随着时局相对平稳,人口逐渐增多,人们发现经商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一时间经商成了许多百姓牟利的主要手段,大量新富裕阶层的崛起,新富人们手握重金,又没有社会地位,于是只能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

  说到消费,女性又是主力军。所以现在大明世面上,各式金银珠宝款式层出不穷,像高光.美甲.高跟鞋这些东西,此时女子也一样在用,而这其中,明朝女人最离不开的一样便是熏香了。

  相较于唐宋唯有文人士大夫才有资格玩香,明代熏香已经走入市井。《醒世恒言》中就写过卖油郎秦重去王九妈家之前“买几根安息香,把衣服熏了又熏”,由此可以看出,就连寻常百姓咬一咬牙也能负担得起。

  如此广大的市场,冼如星要是不掺和一脚简直枉为穿越者。

  事实上,香水的制作过程并不算复杂,将各种有香味的花瓣放到高度白酒中混合煮沸一小时便可以得到简易香水了。像得到更复杂的精油还要依赖蒸馏提取器来进一步分离,好在这些设备对于冼如星来说都不算难得到,很快便生产了一大批。

  之前她就曾经给张太后试用过研发的香水,张太后表示很喜欢,后面更是又要了两瓶赏人,所以如今香水在京城贵妇圈算是隐隐有了些名气。所以在新店开业之时,不少达官贵人的家眷都上门捧场。

  明朝虽然男女大防严苛,但女子也不是真的完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先不说老百姓,就算官宦家庭,女人戴了面衣或身穿男装还是可以在大街上行走的,当然了,要有家里人跟着。

  虽然对于冼如星,朝野中要点脸面的都不好直接接触,可女眷们互相往来倒是乐于见得。

  新店起名“芳龄继”,化自伟大的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面不光卖香水,还有配套研发的精油与香皂。负责接待的是当日从豹房带出来的女子,她们其中一小半回家后与父母团聚,剩下的大多留在冼如星给提供的住处,接受培训后便迫不及待地出来工作。

  在这儿不光包吃包住,工钱也高,每月还有奖金提成,虽然她们大部分一辈子都窝在后院,但也知道如此体面的活计并不好找,于是纷纷打起精神。

  于是来消费的女眷都发现这里虽然和其他店一样都是卖香的地方,但服务态度大不相同。店内的女伙计长得顺眼不说,又不会过于热情引起不适,说话轻轻柔柔,对商品的讲解也十分耐心认真,经常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就买了一大堆。

  几个穿着男装的少女挑选了两瓶精油,顺手捎带了几块香皂,结账的时候有些咋舌:“怎么这么多钱?这精油不是标着价码呢?”

  “是的,这位小姐,余下的主要是香皂价钱,这是您的账单,请过目。”女掌柜面带微笑,恭敬地将一张盖了特殊印章的纸递了过去,假如出现任何产品质量问题,都可以凭借此物来店里询问。积攒够一定数额,逢年过节还有打折优惠。

  虽然只不过是以小小的举措,但消费者看了都觉得很新奇,同时又觉得难得在外面卖东西如此放心,原本有些只是听家里话来此结交冼如星的女子时间久了当真仔细研究起商品来。

  “香皂竟然这么贵?”少女们有些错愕。

  是的,在明代就有香皂,不过与现代社会的不同,明代的“香皂”主要是将无患子或肥皂荚捣烂,加入白面和各种香料团成丸子,外形有点类似红烧狮子头,价格依原料而定,不过基本都要殷实家庭才用得起,像穷苦些的百姓一般清洁自己都用米汤面汤或天然皂角。

  而店里提供的香皂确是纯工业产品。将油脂过滤后加入草木灰浸泡液和高度白酒,充分搅拌后取出沉淀物,过程中还要加入烧碱,否则难以定型。而在没有成熟制碱工艺的情况下,想得到烧碱只能用石灰水和食碱,为此冼如星甚至特意在开封府附近开了块碱矿。

  无论是油脂白酒还是碱,在当今价格都不便宜,所以香皂自然也奇货可居。

  冼如星并不担心没人买,在去污能力以及方便程度上,工业香皂对传统手工艺肥皂团都是降维打击的,更别提她还特意找唐伯虎设计了颜色外观,成品哪怕是放到现代都非常能打。

  果然,两名少女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咬牙付钱了。

  “芳龄继”面向的主要是高端市场,里面的东西就没有便宜的,这其实也是冼如星有意为之。她当然可以扩大生产卖简单加工的便宜香水,但一来这时代高度白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倘若大肆挥霍容易惹人议论,二来冼如星做人做事儿向来都不爱做绝了,香水一经发售,定然会狠狠冲击以前的制香产业,现在她占领一部分上游,不去动低端,如此也算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

  不过即便如此,芳龄继开业之后口碑也迅速发酵,很快便成了京城女子圈子里的新谈资,每日店内人流络绎不绝,营业额持续飙升。

  对此冼如星算是松了口气,在经历了买皇店,开工厂,产业转移,培训员工等一系列举措后,她先前积攒的银钱已经花得差不多,如今靠着卖香水肥皂总算荷包又鼓了起来,勉强可以撑到下一波营收前了。

  ……

  京中女子对芳龄继蜂拥追捧,他们的父辈夫君不可能不知道。这时候熏香是不分男女的,尤其是北方,天冷的时候长,为防生病又不可能天天洗澡,担心自己带了体味在职场上出丑,男人们也要用香料。

  而相较于线香香包,香水气味更浓郁,保持时间更长久,所以大臣们也都开始用,有些个品味堪忧的,恨不得一天涂五遍,使得即便在三米开外,也能问道其身上的浓郁香气。

  朱厚熜就曾经抱怨过,每次跟兵部尚书王琼说话都呛得他睁不开眼睛。

  冼如星耸肩,这位王尚书可是他们这儿的大客户,人家都是让家里女眷捎带,他不行,一定要自己亲自来,并且成箱成箱的买。最开始冼如星海以为对方是照顾自己生意,然而时间久了才发现,人家是真的喜欢这些。

  对于自己这样的客人,她自然要好好珍惜,所以没去搭理朱厚熜。

  小皇帝见其不回话了,努了努嘴,半天,又笑嘻嘻地凑上去道:“过两日就就是朝臣们拿种出来的土豆给我验收的日子,到时候你也一起来评价呗。”

  “我去做什么,”冼如星摇头,她对种地一窍不通,育种栽培什么的都是手底下人干的,找自己还不如普通农妇。

  看她拒绝,朱厚熜有些急了,本来土豆的价值是个人都能发现,如今已经有不少大臣上书建议推广,他正想趁着这个机会将提供者冼如星推到台前。

  自打进宫后,朱厚熜便一直想给冼如星加封号,提拔她总领天下道人,结果遭到许多人反对,反对者一致认为对方一个不到二十的女子,即使有从龙之功,如此也不能服众。为此嘉靖曾多次表示,冼如星并非一般人,迟早要位列仙班,然而朝臣们只当皇帝受蒙蔽,根本不让步。现在冼道长手握土豆神器,嘉靖终于能扬眉吐气。

  朕要打肿你们这些有眼不识泰山之辈的脸!

  朱厚熜面目狰狞,心中恶狠狠地想着。

  为此他好说歹说,差点撒泼打滚(……),总算使得冼如星点头同意。

  于是等到了验收的时候,大臣们就见皇帝双颊绯红,亢奋得不似往常,双目炯炯有神地瞪着大家。

  众人:“……?”

  文武百官有些摸不着头脑,最后只能认为皇帝太过重视土豆收成,所以才激动成这样。如此一来,有些官员已经暗暗后悔自己怎么没好好栽种,只能眼巴巴看着旁人得圣上嘉奖。

  冼如星带来的土豆质量不错,正常情况下一株能结三到六个,有的甚至能结十几个,不过前提是要照顾的好。

  官员们家中自然是不缺侍奉花草的人,虽然没见过土豆,但研究一番后倒也能上手,所以大家呈上来的结果都还不错。

  当然了,也有像阁老费宏那种,即不愿弄虚作假又极度附庸风雅,认为亲手种植也是一段佳话,结果既没有追肥也没有去弱留强,他的土豆是一堆“鸟蛋”,十几个小圆豆密集地堆在一起。老头儿还嘴犟,说小的才是精华,他这种肯定比大的好吃。

  大家碍于情面,也没拆穿,只不过神色上难□□露出一二,气得费宏当即就要回去把小土豆腌成咸菜给他们品尝。

  冼如星站在一边,与黄锦一起将众人的土豆挨个称重,轮到某份时有些愣住了,“这……这是哪家的,有点太夸张了吧?”

  只见眼前一小堆土豆摆在地上,个个大如鹅卵,看着就喜人。

  黄锦看了下名牌,小声道:“好像是建昌伯府上的。”

  张延龄自从因为夏言孜孜不倦地上书而被皇帝训斥后,便一直想着怎么能获得圣眷,如此特意在这土豆上下了大力气。

  见称到自己,连忙上前两步,冲冼如星露出谄媚的笑意,“冼仙师,怎么样,张某人没浪费您的种子吧,听陛下说这乃您日行千里,从一蛮荒之地得来,您看下次再有这种事儿,直接跟张某说,我府上还有船队远航,直接帮您取来就是。”

  “那贫道就先谢过伯爷了。”冼如星笑着点头,虽然有些纳闷,但她也不是什么农业专家,想着现代社会新闻里好像也听过某某农民种出巨大作物,如此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然而就在黄锦称完想把东西放下之时,一个土豆不小心掉落,直接摔得开裂,露出里面白色的面粉。

  冼如星:“……”

  建昌伯因为打假赛被愤怒的嘉靖轰了出去。

  最后评选,工部因为常年与土地粮种打交道,再加上手底下又有人,大获全胜,前三通通包揽。

  冼如星对着眉飞色舞的工部尚书林俊道喜,林俊也高高兴兴地接了。工部位于六部之末,他在朝堂上也一直被人挤兑,今天也算是狠狠长脸,不禁飘飘然道:“应该的,应该的,事关民生,我们工部上下一心,集体研究土豆种植。像这种,根本没办法出现在工部的大门。”

  他随手指了下某株只结了两个桂圆大小成果的土豆苗。

  旁边有溜须拍马的也跟着附和。

  “是啊,也好意思拿出来,真丢人!”

  “这么简单的种地都干不好,当官为朝廷分忧又怎能行!”

  “真想看看是谁家的?”

  话音刚落,从他们身边走过道人影。

  杨廷和面无表情抱着蔫头巴脑的土豆,转身离去。

  众人:“……”

  34. 第34章 吃吃吃

  土豆评选完了,也该忙活美食节的事儿。这次活动京城所有高官都参与其中,老百姓在就听说皇帝身边的仙姑从海外带来一种作物,不仅产量高,还柔软细腻,伴随着一股天然的香气,皆十分好奇。

  其实在明朝的京城想举行个活动真不是什么难事儿,虽然立国时的基调是重农抑商,但对于小商贩小手工艺者,贫苦人出身的朱元璋态度还是很友好的。即不收他们的税钱,也很少驱赶他们,甚至定期举行庙会给他们提供经营场所。明初的时候,礼部尚书都曾经感叹,这些小商小贩,看似不起眼,每个都身价百万,自己这点俸禄比起来简直太寒酸了。

  在这种背景下,明代庙会发展得越来越快,而京中最大的庙会地点,恐怕就是刑部大街了。

  这条街很长,因为靠近刑部都察院与大理寺而得此名,每逢庙会,商贩与百姓都会将此堵得水泄不通,所以用来举办美食节再合适不过。

  因为事态匆忙,冼如星也没拉赞助什么的,她自己就开着店呢,直接用芳龄继和蛋糕店冠名,举办美食节所需要的费用她自己全包了,也当是打个广告。至于剩下的参与者也不是问题,毕竟她手下还有邓十一。

  邓十一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不到半年时间,便将虎头帮发展壮大,初步统一了京城的地下,现在除了收点保护费外加维护秩序,主要靠京郊码头送货的业务吸纳资金。毕竟冼如星现在又是食碱又是甘蔗,每天都要往京城送不少东西,邓十一敏锐地发现了商机。所以如今的虎头帮不比之前,与京里许多商户关系都很好,有了其做宣传,对于这次美食节,商户们自然主动参加。

  美食节持续三天,首日刚刚开放便人山人海,明朝首都的老百姓生活上还是比较富足的,同时在吃穿方面相较别的地方也更舍得花钱。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者,冼如星理应全程参与,而朱厚熜竟然也提出要跟着。

  考虑了一会儿,虽然很麻烦,但冼如星还是同意了他的要求。主要是自打登基到现在,小皇帝貌似还没迈出过紫禁城半步,虽然这孩子本身也比较宅,不像正德皇帝好动,但无论怎样也有点太夸张了。所以为了他的身心健康,冼如星还是决定带着转一转,就当是考察民情了。

  明朝皇帝微服私访并非什么稀罕事儿,甚至宫内太监侍卫们在正德的调\教下训练出了心得体会,为了让皇帝玩得开心,只出动了四个人。黄锦侍候在左右,一人盯梢,两个相隔一段距离保护,总之就是既让皇帝玩得开心又不打扰,由此朱厚熜头一次觉得自己这个堂哥算是干了点好事儿。

  两人刑部大街北端,一路走走停停,自幼长于安陆的“乡巴佬”朱厚熜何曾见过这么些人,要不是冼如星看着帽子都要挤歪了。

  当再一次被从人群中拉出来后,少年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胸口,表示还是先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歇一歇,等人群散去了点再逛。

  怎么可能散去,京城百万人口,即使只有一部分参加,估计也要维持到宵禁,冼如星摇摇头,带着他走到中段大排长队的一家摊位,与摊主打了声招呼后便走到后面的店铺里屋。

  朱厚熜注意到牌匾上似乎有“土豆”二字,知道这估计是冼如星开的,于是也乖乖跟着。

  两人刚入座,店里伙计便恭敬地将菜端了上来。

  “狼牙土豆.洋芋粑粑.风琴土豆.土豆鸡蛋饼……”

  既然是美食节,主打一个方便快捷,大菜不好携带,于是冼如星提供了几种土豆小吃,用油纸包着就能带走,在百姓之间广受好评。

  朱厚熜好奇地打量着几样小食,突然开口道:“第一个我懂,形状酷似狼牙,但不是叫土豆吗,怎么又改称洋芋了?还有粑粑是什么?风琴又是什么?”

  冼如星:“……”她怎么知道,上辈子现成的她就直接拿来用了。

  给小屁孩夹了一筷子菜,示意吃你的吧!哪儿那么多话。

  朱厚熜眉开眼笑地咬了一口,然后直接皱起脸,一个劲儿的咳嗽。

  周围人吓了一跳,冼如星瞬间反应过来,估计是被辣的呛到了。

  开店前她曾来试吃过几次,与大厨一起研发出了这个时代的辣椒粉。里面主要是茱萸.花椒与胡椒,这些在之前朝代价值不菲的调味料到了明朝已经大规模栽种,变得普通起来。

  冼如星空间里虽然有辣椒,但数量不多,现在实在腾不出人手来育种,为了防止浪费,还是决定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她上辈子就个喜欢吃辣的,如今穿越,发现这具身体对辣味的适应度也很强,于是每次来都让多加辣椒。

  炸得外焦里嫩的土豆配上特调辣椒粉,以及各种香料,离得老远就能闻到,颇受食客们好评。

  不过显然,朱厚熜吃不了这个。

  冼如星见少年辣得涕泗横流,招呼伙计去旁边摊位买碗菊苗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