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 第158章

作者:大江流 标签: 穿越重生

  许如意:……

  她有点心虚,想都知道,这是齐丰干的。她这位亲爱的专利律师绝对是个人才,许如意觉得明明感觉他的工作已经多到了极致,可是他总有办法有时间干别的事情,还干的都很不错。

  譬如这件事的炒作,顺着震惊体的余热,没少给燎原厂增光。而且据她所知,报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字样:“两个厂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你还不如当时选燎原厂?!”

  至于有没有这句话,约翰拿着保修延长三个月的承诺表示:“这就是我说的。”

  既然工人们都不想回来,燎原厂这边自然是增加了福利,原本出国就给了高额的补贴,但这七天许如意按着她的年代的标准,直接三倍。这个决定一出,其他待在家里的工人们都待不住了,纷纷要求提前归队,这是后话了。

  将这些事情都办完,就到了年根了,许如意终于清闲下来,和放了假的许吉祥把屋子里收拾干净了——倒是没买年货,燎原厂发的实在是足够了,如今厨房里满满当当,都等着许为民回来处理呢。

  许为民其实早就放假了,不过他有位老师最近摔倒了腿,不良于行,许为民作为班长,已经承担了一个月的来回接送任务,如今放了假,这位老师的老伴去世了,孩子要到年根才回来,他不放心,干脆晚回来一些。

  许如意对这个表示理解,所以等到了腊月二十八才把人接回来。

  许如意中间去看过许为民,倒是不觉得如何,许吉祥可是直接愣了:“哥,你变样了。姐,”许吉祥碰碰许如意的肩膀,“你没觉得我哥变得好看了吗?你看看,脸上好像更白净了,这头发剪得也像模像样的。这衣服裤子我当时给他买了,他嫌弃太时髦不肯穿,现在你看,白衬衫鸡心领的毛衣外面套个羊毛大衣,多帅气!”

  “哥,”她眼尖地问,“你手上的围巾从哪里买的?真好看!”

  许如意本来还没注意呢,不过这会儿肉眼瞧着许为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她就有些明白过来,这该不会是谈恋爱了吧。

  她是真好奇,啥样的姑娘能让这个除了学习就是做饭的家伙开窍啊。

  不过这是火车站,而且许为民显然还挺羞臊呢,许如意就放过了他,拉着许吉祥:“走吧,冻死了,赶紧回家去。”

  许吉祥这才不问了。

  不过许为民也有办法,回去后,就把从京市带回来的零食好吃的拿了出来,将许吉祥的嘴巴给堵住了。这丫头看着挺灵巧,这方面真是一点窍都没开,不但没往那边想,而且一吃东西就全忘了。

  许如意这会儿倒是很欣喜:这样好,这样的话高考不受影响,她当年班里好几个品学兼优的女生,就是因为谈了恋爱,成绩一落千丈,真是太可惜了。

  当然,想完了许如意不禁对自己很鄙视:她现在明明才二十岁,怎么就有一种当妈的感觉呢?

  许如意将这事儿打电话的时候跟姜红说了,姜红笑话她说:“你还说这个说那个呢,你才是最该谈恋爱的年纪呢,有瞧着顺眼的吗?”

  许如意是真没考虑过这事儿,姜红一提她都蒙了,对啊,她在上辈子的时候,还要看看美男呢,怎么这辈子一点都没想?这不太对。不过,等着许如意将自己身边一扒拉,终于就明白了。

  你说她身边的男性们,年轻的不够成熟,够成熟稳重有思想的,就譬如郭培生啊,陆时章啊,都已经是长辈了。

  她去哪里看顺眼!

  许如意对着姜红说:“我还是算了,反正还年轻,等我什么时候看顺眼再说吧。”

  姜红点赞:“是这个道理。人不能为了谈而凑活,看上了就是看上了,看不上啊,还不如自己待着多舒服。就譬如我!”

  许如意小声问了句:“你这是又挨催了吧。”

  单身主义者姜红顿时蔫了:“每年一次,过去就好,我忍了!”

  三十那天,许家人谁也没出门,凑在一起吃吃喝喝有人学习有人聊天,晚上还一起给爸妈拜了年。

  初一那天,燎原总厂第一次办起了秧歌会,许如意都不知道,厂子里怎么会有这么多能人巧人,他们穿着红的黄的绿的喜庆的衣服,画着浓重的妆容,有高跷队,有划船队,有秧歌队,还有敲锣打鼓的,从燎原总厂正门出来,一路绕着大道从家属院又穿了回去。

  放鞭炮,扔糖果,做游戏,愣是弄得热热闹闹。

  当然,许如意还眼尖地看见了一样东西——徐磊的闺女徐媛媛脖子上的那条手工围巾,怎么和许为民的一模一样呢?

  她忍着笑,没吭声。

  时间就这么穿过,1982年很快的到来,又很快离开。

  许吉祥考去了京市,和许为民在一个城市,不过据她说:“课业太多了,忙不过来,一个月都见不到一面。”

  燎原厂现在不但是广交会上的明星,而且还是国际机床展上的明星——不知道什么时候,机床行业分成了三个梯队。

  瑞士,德国,还有已经摇摇欲坠的美国是第一梯队,他们代表着高精密机床。

  日本成为了第二梯队,《机场协议》对他们的打击不小,不过即便如此,他们的数控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如今的日本,一方面按着原有的策略,凭借物美价廉抢占着全世界的中端机床市场,同时又利用自身数控的优势,向着高端机床市场发起猛攻!

  饶是有着协议限制,美国市场已经岌岌可危,甚至很多美国企业,因为自身技术落后,不得不转而寻求帮助,通过引进技术来试图东山再起,但显然,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曾经从未看上的低端机床市场,如今居然出现了一家企业——来自夏国的燎原厂。他们凭借着极为低廉的价格,无比优异的服务,和凑活能用的产品,迅速席卷了这部分国家,占领了庞大的市场。

  而这种占领是悄无声息的——谁会在意乌干达,肯尼亚这样的国家,他们的机床行业呢。他们只会在意,他们今年的咖啡好不好,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就算去问他们,他们的回答也是:“他们还需要机床吗?”“他们生产咖啡不就可以了吗?”

  还是偶尔,有人突然间发现,似乎他们的汽车不需要原厂的零配件了,似乎他们的咖啡采摘机器,自己就能维修了。

  似乎他们突然间,就能够生产一些还不错的零配件了。

  哪里来的设备呢?

  直到这时,他们才恍然发现:是那家来自夏国的燎原机床厂。而此时此刻,这个巨大却又零碎的,利润极为薄的市场,已经被燎原厂通过口碑占领的差不多了。

  这一点点肉,如果想要吃下去,就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因为他们要不购买新机床,进口二手机床修一修,要不预算极低,也就只有夏国这样的,劳动力极为便宜,生产成本极低的国家,才可能有赚头。

  用WT杰奎琳的话说:“我没想到燎原厂居然接住了震惊体带来的名声,不过,也仅是如此了。发展这样的市场,暂时对WT没有好处。”

  不过,全世界的机床厂都可以这么说,除了长崎。

  因为这些国家机械行业的人都会说一句话:“有事找燎原厂,长崎公司不行的。”

  而在夏国,这一天,许如意终于拿起了电话,拨给了远在京市的华一心:“华教授,”她的声音难掩激动,“我有个好消息告诉您,燎原厂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燎原一号已经通过测试!”

第92章 三章合一

  许如意之所以打电话给华一心教授,是因为两年前,许如意趁着华一心教授回乡,力邀他来产学研中心看一看。

  原本她的想法很朴实,毕竟机床不仅仅是民用,在很多隐秘的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领域都是保密的,她并不知道,他们的研究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不过看华一心教授的研发,她认为燎原厂的技术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她原本觉得,恐怕不会得到太多的回应,毕竟在数控机床界,他们也只是个蹒跚学步的小朋友。

  只是没想到的是,过了年没多久,华一心教授就给与了积极地正面回应。

  这两年的研发,很多地方,他们都得到了军方的帮助,当然,他们也帮着军方进行了很多尝试性研发。

  燎原一号的成功,自然也要告知华一心这个好消息。

  果不其然,华教授激动万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这样,你拿着测试数据,马上来一趟,我正好有点事情想跟你说。”

  虽然是相互帮助,不过燎原厂的数控系统和军方的自然不是一个,所以还是各来各的。数控机床是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数据来完善系统,去年他们燎原一号数控系统研发成功后,就和东阳厂合作生产了第一批的数控机床,在南河省机械厅的帮助下,散发到了三十家企业实地使用,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升级改造。

  显然,军方需要这些数据,这自然没什么问题。

  至于有事,许如意一听就明白他指的是什么,这两年,他们不但在完善8位微控制器,还在研发16位微控制器,不过对于南河大学和南河工业大学来说,人才实在是太少了,纵然四处网罗,还是不够用。

  许如意前一段时间,就跟华一心提了提:“能支援我们一下吗?”

  华一心没拒绝,也没说行,许如意知道他一向谨慎,也就没再问,如今让她过去,显然是有着落了。

  这事儿重要的很,许如意第二天就带着资料去了京市。将资料交接后,许如意就问华一心:“人呢?”

  ——两年接触,如果说原先许如意对华一心还是老老实实,如今可是跟老朋友一样了,说话自然自在多了。

  老爷子虽然体弱但不瘦,因为太热,这会儿就穿了个大背心,白胖白胖的坐在那里,手上还摇着个芭蕉扇,给自己扇一下,给许如意扇一下,许如意瞧着就累,直接接过来,哗哗哗地给他扇着,“怎么不开电扇?”

  华一心摇摇头:“限电了。不过不算热,打打扇子就成,给我扇扇后背。”

  许如意:……

  乖乖扇了几下后,华一心的汗终于落了落才说:“这事儿还得去部委,甘部长负责的。你知道吧,最近很多军工厂转产了。”

  这事儿许如意怎么可能不知道?如今已经是1984年了,一切都向着经济让步,很多军工厂都入不敷出,有些直接限产,只能靠着很少的订单维持生活,很多干脆直接转成,这两年,民用制造业竞争加大了不少,就是因为这个——什么电风扇摩托车的厂家也是越来越多了。

  许如意立时就明白了华一心的意思:“您说是,有相关的人才给我们?”

  华一心点头,“应该是这样的。甘部长那边已经协商的差不多了,大概是从十家单位中抽调了100余名相关科研人员,什么时候到位,还得听具体信息。”

  有人就好,许如意这心里沉甸甸的石头,可终于拿下去一块,感觉凉快了不少。

  华一心眼睁睁地瞧着那扇子,一开始是只给他扇,后来他一下许如意一下,现在许如意全给自己扇了。这丫头可真是……他还是自己扇吧。

  因着需要办手续,许如意又在京市待了一天,还抽空看了看在京市上学的许为民和许吉祥,这才办好了手续,不过她也没回省城,而是直接去了南河省的平江市。

  ——那里有个平江曲轴厂,是他们三十家试用企业之一,厂长叫做郭大伟,对他们的产品很是上心,是三十家企业里,数据反馈最及时最详细的。燎原厂和东阳厂研发的可进行精加工的卧式铣床,正好要找几家试用单位,第一个就选中了他们。

  这两天,就要将他们生产的第一台数控铣床送到平江厂,所以许如意也赶过去看看。

  1983年7月,夏日炎炎。

  平江曲轴厂厂长郭大伟原本是等在了办公楼下,因为太过着急,忍不住直接进入了阳光下,去了大门口瞧了瞧,今天的天气达到了今年的新高,足足有35度,外面的水泥地面都烫脚,大中午的,路上根本没人。

  他一头大汗扭头问:“时间没错吗?”

  办公室主任何华立刻说:“我确认了两次,他们早上八点从东阳出发,按着平均速度,就是这个点到。不过厂长,这也太热了,”何华瞧着郭大伟衬衫都湿透了,紧紧地贴着后背,“要不您先回去,我在这儿等等!”

  郭大伟看他一眼:“我热你不热?别弄这些幺蛾子,既然快到了,就等着好了。”

  说着他就看向了外面的马路。

  何华揶揄道:“厂长啊厂长,一年前你可不这样。”

  一提这个,郭大伟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可不吗?当初机械厅说要给他们配两台国产数控机床,他可是拍了桌子的,谁能想到,如今再来新设备,他却是早早跑到楼下,盼着呢。

  这事儿还得从一年半前开始说起。

  一年半前,作为国内几家大型汽车厂的供货厂,他们厂准备进口12台数控机床,这其中包括数控车削、铣床、磨床、卧式车床等,为的就是解决曲轴生产的效率问题。他们厂也是老厂子了,虽然在出口创汇上没有什么成绩,不过因为产品质量好,口碑一直很好,所以说真的——挺有钱的。

  当时厂领导的想法都很统一,要买就要买好,争取一步到位。

  报告打上去,省厅很是赞同,批复后,他们就着手进行引进工作——还请教了燎原厂机床技术服务厂帮忙设计了方案,核对了合同,所以一切特别顺利。

  他们从德国和日本分别进口了数控设备,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可以年生产曲轴20万件,比他们之前的产品翻了翻。

  因为合同订的严密,一年前两家工厂准时交货,而且无论是从复检还是运输,简直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只是没想到的是,国外生产线到达的同时,机械厅这边也下了文件,将会配给他们两台东阳机床厂生产的数控铣床和磨床,供他们使用和对比。

  当时看到这个文件,郭大伟都愣了。

  东阳厂经过了设备改造后,产品是不错,普通的车床他们也会选择东阳厂,但是,什么时候有数控机床了?这种听都没听过的产品,配给他们,谁知道用的住吗?

  贪小便宜的可能就是惹大麻烦!说不定还得供个祖宗——虽然是国企,要服从上面调配,可这也是他们花钱,为什么要给自己,你给别的厂去啊?!

  所以,郭大伟还去了一趟省厅,找到了陆时章,雄赳赳气昂昂地给他拍了桌子:“我们厂就这些预算,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购买其他机床,我们不同意!”

  结果陆时章抬头推了推眼镜问他:“谁说让你们付钱?是让你们试用。”

  郭大伟就愣了,“试用?免费的?”

  “没瞧见配字吗?”

  郭大伟这才反应过来,配就不是卖,那就是不用钱。他有点不好意思,可是,也不是很愿意:“东阳厂什么时候有数控系统了,是进口的吗?他们东西用的住吗?我的厅长哎,我们厂生产任务重,万一不行,这不是帮倒忙吗?……”

  陆时章直接跟他说:“让你试你就试,不行就如实反馈,难不成还能逼着你用吗?”

  郭大伟把话在心里转了转,算是明白过来,这事儿挺宽泛的,不是逼着必须用。那他就没必要跟厅里闹得不好看,大不了放那儿吗?他们厂最不缺的,就是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