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 第176章

作者:大江流 标签: 穿越重生

  “好像不行,”刘晓红已经把工作做在前面了,“我跟国家台广告部的熟人打听了一下,他们昨天订好的位置总不能空着,先用后面排队的广告填充了,最少播一个星期,只能下星期了。”

  许如意却有种感觉,恐怕这一星期不会消停!她把想法说了说,叮嘱刘晓红:“警醒着点。”

  那边的刘晓红已经目瞪口呆了:“这……这也太想不到吧。”

  事实上,事情就是这么发展的。

  第二周的周日晚上,果不其然终于上了广告,大概是为了引起震撼,古田、长崎、中田等13家日本机床厂居然是联合推出,用的是一条广告,直接告诉大家,数控系统只有四万五,数控机床只要九万块!

  若说原先,机床行业其实并不怎么受关注,这个行业又脏又累又枯燥,谁没事看它啊。

  但自从郭大伟的事情后,大家渐渐开始关注到了这个行业,当然,随后燎原厂高能出击,居然研制出了自己的数控系统,还价格这么低,大家又跟着高兴,再往后,太阳机床厂降价,大家都琢磨出味道来了——这不是广告啊,这是连续剧啊。

  如今,再在电视上看到相关广告,大家也不觉得奇怪——显然,燎原厂的技术突破让这些国外厂商着急了。

  不过今天这价格爆出来,不少人都觉得有点不对劲。

  “是不是有点低了。”

  “可不是,那个美国的卖五万二,比咱们的高。咱们还不怕,这个四万五,这也太便宜了吧。”

  “这就是故意的,这是挤兑咱们呢。他们现在能卖四万五,原先为什么这么贵?不就是那会儿咱们不能生产,他们想怎么卖就怎么卖,一把铣刀都不给。怎么了,现在他们不但不缺铣刀了,机床产量都大了吗?”

  不少人都忍不住感叹:“所以说,谁有都不如自己有。你看看,不过几个月,这价格下了多少。就是……”人们高兴也担心,“燎原不会受影响吧。”

  那是肯定的,夏国这么多机床厂,这么多需要机床的厂家,需求是随时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签约完毕了,肯定还有很多正准备购买的,此时也看着。

  丹州箱体厂是专门做拖拉机发动机箱体的,本来就准备引进数控机床,前一阵子燎原一号出现,他们就挺高兴的,不过没过多久,太阳机床厂跟着降价,厂长褚淑敏就决定,再等一等,八成还有动作。

  不过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支持,今天开会的时候,厂子里其他人其实是很着急的,“东阳厂那边人多的不行,说是如果现在订购,要排到明年三月了。咱们再不动,一年内都换不上。”

  可褚淑敏根本不为所动:“我认为,如今的形式下,日本厂商不可能不降价,除非他们不想要夏国市场。他们对比美国,一方面人工便宜,另一方面物流费用便宜,价格肯定会比太阳机床厂低,能少花点,何乐不为?”

  大家都觉得,这都是没定数的事儿,尤其是提出意见的副厂长郭帅。

  不过这会儿,吃完饭正吃着水果的郭帅直接愣住了:“九万?我的天哪。这价钱可太低了。褚厂长这是神了啊。还真别说,有文化就是看得远,这可是省不少钱?”

  他老婆在旁边说:“是便宜了,不过,他们零配件能按时供给吗?别图便宜半路停产。”

  其实郭帅也不知道,但搁不住下午褚淑敏都给分析了一遍:“商务部插手了,他们的这种霸王条款不准写在合同里,也就是说,以后那种卡脖子是不可能的。再说,褚厂长也说了,此一时彼一时,原先咱没技术,他们卡咱们,现在有了燎原一号,他们竞争都来不及呢,根本不敢。”

  他媳妇就说:“燎原厂真挺好的,他们研究出这个系统,可是让大家都沾光了,那你们怎么不买他们的。”

  郭帅喝了一口茶说道:“这不是看自身实力吗?褚厂长说了,现在我们就是个给拖拉机生产箱体的小厂子,一切以发展为要,谁便宜买谁的。心中有就行了。”

  他媳妇摇摇头嘟囔一句:“也不知道谁,原先竞争不过还不服气,这会儿倒是一口一个褚厂长了。那你们就日本的了?”

  郭帅笑笑:“这可不一定,厂长说看看美国的公司还送别的好处吗?”

  当然,他们迎来的不是什么美国好处,而是阅览室的同事在一本《机械》杂志上翻出的短小新闻——日本产的八位微控制器数控车床,在美国目前已经收到了22起投诉,他们所配的刀具出现断裂问题,已经造成了五起重伤事故,并将出现问题的13家机床公司列在其中。

  赫然就是刚刚发布广告的那13家。

  同事还说呢:“不知道怎么了,七八家杂志都转发了这条新闻,看样子是真的。”

  看到杂志郭帅都愣了,“这么巧?”

  褚淑敏点点头:“真是太巧了!”

  很多人都觉得巧,可是又不得不信——

  “文章源自美国机床时报,看样子是很正规的媒体。”

  “如果是真的,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你看看,正好就是他们这次降价的型号,如果没有问题,他们怎么可能这么好心降价呢?如果想要降价的话,在燎原一号一出现,就会跟太阳机床厂一样立刻降价了。现在过了一个月,显然是想把有问题的东西给我们。”

  “他们不是不可能这样。原先一把铣刀都这么小气,突然这么大方,必定有鬼,反正我是不信他们。”

  川野清他们都以为,广告一发,咨询的人肯定是如山如海一般涌过来——他们的产品质量一向有口碑,价格已经落到了最低点,只要想买机床,就不可能绕过他们。

  结果第二天早上到了十点,有但是并不算太多,还有不少人旁敲侧击问他们,这么降价是不是设备不好。佳子都快急疯了,一直在解释保质保量,但人家却总是反问:“一样吗?那你们过去一把铣刀都买不到,怎么现在这么大方?!”

  这事儿真难以解释,饶是佳子这样的销冠也是哑口无言。

  后来他们就分析,为什么都这么问呢,佳子故意反问了一句,怎么这么不信任我们,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据统计,那则小新闻足足在70家相关报刊转发,这一看就知道,肯定是美国人的手段,这是他们最擅长的。

  于是整个九月,许如意都在见识80年代的商战是什么样子——少了点电子设备,不能够翻墙拍照之类的,不过手段可是如出一辙。

  继古田丢了广告带后,太阳机床厂也被盗了,据说啥也没丢,但是刘晓红提供信息——太阳机床厂似乎换了大门。随后,太阳机床厂被爆出了多起因为生产时切削力度过大,机床铸铁居然出现裂纹,导致操作人员受伤的消息。

  当然这都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有人举报,太阳机床厂涉嫌偷税漏税,审计机构提供虚假信息,这下直接被查封了。当然,长崎为首的几家机床公司也未能幸免,因为很快就有人举报,他们在几年前的夏国机床采购中,涉嫌贿赂相关企业负责人。

  夏国人哪里见过这个啊,简直目瞪口呆,明明是降价呢,怎么都降到了派出所去了,自然想买机床也就无从下手了,于是,许如意发现,兜兜转转,九月份的成交量居然还是燎原厂第一。

  张元看着数据都有些不敢置信,问许如意:“厂长,这也是您料到的吗?”

  许如意心想,我就算是重生,也料不到这个啊,实在是资本世界太复杂了。她只准备了正常的商战,没准备变异的商战,还是他们会玩。

  当然,他们相互攀扯,怎么可能放过燎原厂呢!

  可是燎原总厂成立时间短,许如意要求的严格,本身又以身作则,买个彩电都要开发票盖章,根本没处可攻击,至于燎原一号,他们倒是想找点负面新闻,可惜刚刚问世,第一批用户才刚到手,哪里也不可能找到的。

  燎原厂遇到的事儿,并不是这方面的,而是突然有人提了建议——燎原总厂规模实在是太庞大了,而且论起来,手推车厂已经不属于户外产品的范畴,其实燎原总厂四个厂是四个行业,他们认为,如此不搭界,还凑在一起,并不利于管理,如果可以拆分开来,就能各个发扬壮大,有四家龙头企业。

  这事儿倒不是没人同意,事实上,还有不少人很赞成。

  用张维的话说:“四家有着巨额利润的工厂,只有你一个厂长,如果拆分开来,就会多出多少位置?你们的规模这么大,每家厂子都可以再设分厂,又是多少位置?”

  许如意也不得不说,这法子的确有点用处。

  但她没什么惧怕的,做到这个程度,如果让人说说就分了,也太失败了,她直接问:“那现在是怎么说的呢。”

  张维是打的电话,根本就没让她去省厅:“我直接骂回去了?!就他会数学题啊。又不是只有你们业务跨度大,哪家厂没有点副业,他们的大集体公司是干什么的?现在建筑公司也有,雪糕公司也有,怎么各个都不说?

  谁家经营的好就拆谁?日后厂长们谁还愿意努力经营?这简直就是昏招!杨厅长也赞同我的想法,你不用管了。”

  于是所谓的商战,许如意根本没正面碰上。

  等着这场闹剧结束,太阳机床厂和长崎、古田等机床公司,被彻查了一遍,该补税的补税,该受罚的受罚——这说的是古田铁工所前任夏国分公司总经理田中,他当初不少合同都是通过贿赂签约的,价格远远高于市价,如果田中当初按着公司的要去,卸任后直接返回日本,肯定对他鞭长莫及。

  可惜的是,田中因为心中不岔,宁愿降职也要留在夏国,这会儿却是逮了个正着,听说已经关进去了,恐怕是要坐牢的。

  许如意听到后,替郭大伟说了一声:活该!

  他们终于恢复了正常营业,已经到了十月初——美国国际机床展览会要开始了。虽然总部都要参加,对于夏国分公司来说,是不需要参展的。更何况,这样的国际机床展,他们也参与过多次了,根本没有什么兴趣。

  只是万万没想到,贝尔和川野清在开展的第一天,就收到了来自美国同事的消息——来自夏国的燎原机床厂推出了16位微控制器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这些系统和设备的性能优良,不亚于展出的同类型产品,最重要的是,数控系统的售价只有5万美元。

  这个价钱,只同水平系统的五成!

  而且他们还买了超多的广告在电视,报纸,甚至是传单在周边宾馆散发,现在,所有参展的采购商都已经疯狂了!

  贝尔和川野清此时此刻几乎异口同声:他们哪里来的16位微控制器?哪里来的加工中心?他们什么时候研发的?这不符合常理!

  当然,比起震惊,最重要的是,燎原厂疯了吗?8位的刚降价?16位的也降价?这可是如今最主流的系统,那国际订单还有他们的份吗?

第103章 三章合一

  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每18个月左右会增加一倍,那么每18个月左右,电脑的性能也会提升两倍。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大差不差都是根据摩尔定律发展的。

  74年世界上第一台8位微控制器诞生,随后在78年左右就诞生了16位微控制器。不过,进入数控系统则有延迟性,事实上,1982年,大多数厂商才推出了16位的微控制器控制系统。

  而从8位到16位,绝对不是翻倍这么简单。

  8位、16位其实都是说的字长,也就说,数字越大,微控制器一次能够处理的信息越多,而且,存储量也越大。从8位进化到16位,数控机床的进步可以用飞来形容。

  如8位微控制器数控机床,可以故障诊断,可以编程。而16位微控制器数控机床则可以做到人机会话,动态图形显示,实施软件精度补偿,还可以进行无人化运转要求。

  也就是说,16位微控制器是进入全自动化的门槛。

  这让贝尔和川野清怎么可能不大吃一惊,非但是他们,事实上,得知这个消息的所有人都在吃惊,这个进步也太快了,甚至不能够用他们通用的摩尔定律来套用,这是违反规律的。

  当然,他们这会儿不仅仅是担心规律是否还能成为真理,担心的是,夏国如今的机床水平。

  要知道,数控机床提高的绝对不仅仅是人工效率,事实上,如果仅是干得快的话,他们根本就干不过夏国——他们的人太多了。数控机床带来的是产业的革新,是可以更精确,可以质量更好,可以将一些原先不能够达到的标准成为现实。同时,再配上它的生产效率,这才是王炸。

  而夏国拿出了8位微控制器,代表燎原厂入门了,不过8位能干的事情太少了,只能是普通的三轴机床,所以他们虽然震惊,也认同应该对夏国燎原厂进行打压,但并不是特别的着急。

  从8位到16位,燎原厂需要走的路很长,即便如日本,也需要三年多的时间,而夏国的技术出现的如此突兀,他们认为即便是做出来了,后续想要发展,也需要不停补足之前的缺课。

  因此,只要将燎原厂在这个阶段捏死就行了。

  大幅度下调价格只是第一阶段,随后,他们就会寻找合适的夏国企业合资,投资兴建夏国的数控机床厂,给出最低的价格最好的政策,手把手的教这些厂家如何组装更挣钱,当然,还会将大量的订单交给这些厂家,快速挣钱,形成产业,外加上其他一些办法,到时候,随着市场的冲击,燎原厂又有什么本事,跟数个跨国大公司进行抗衡呢。

  燎原厂唯一的结果就是倒闭。

  当然,他们肯定会买下燎原厂或者是燎原厂的技术,这时候再仔细研究研究,这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8位微控制器是怎么来的?说不定会给他们不少启发,得到更好的思路?

  但这只是预想,现在他们还没开始做呢。燎原厂居然已经拿出了16位微控制器数控系统,你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吗?

  16位是现在的主流,而且也不是所有机床厂都能做到的,也就是说燎原厂追上了大家的步伐,这代表着燎原厂已经正式进入了机床国际市场,它不再是过去那个卖点零配件在桌子底下捡饭吃的小厂子,它已经有了上桌吃饭的资格。

  你现在再想捏死它已经很难了。

  毕竟,论价格,他们的成本再低,能低得过夏国的人力成本?美国年人均收入两万美元,夏国的年人均收入800块人民币。燎原厂的人力成本论起来,比零多不到哪里去。

  至于其他,他们至今还不知道燎原厂的产业链是怎么回事,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没用他们的东西。

  夏国的物价摆在那里,你凭什么跟燎原厂比价格?甚至,当时愿意降价的时候,他们也知道,5万左右的价格,对他们而言是亏到吐血骨折价,对燎原厂而言,肯定有余地。

  至于其他的办法,建厂挤兑,8位数数控系统其实就是入门,又不是主流,即便是登上了国际市场,他们也可以用差不多的产品降价应对,事实上,这次国际展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可是16位呢,这是他们主推的,难不成也降到这种程度吗?

  更何况,如果燎原厂这么快拿出了16位微控制器、加工中心,那么他们就要思考一下,加工中心有没有柔性制造系统的影子,燎原厂会不会短时间内上柔性制造系统——这个系统其实就是指对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整合,配上物料的传送装置,可以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加工多种工件,使得所有的设备可以高效利用,同时还能节省人工。

  这是目前最先进的系统了。

  如果燎原厂连这个苗头都有了,那么它背后的技术储备将不可估量,说不定手中都有32位微控制器的技术,如果有的话,就代表着一些高端机床的门槛它也进入了,譬如五轴机床,那就防不住了。

  那将是对夏国策略的大变动——他们的禁运条例就失效了。

  所以,这个消息一出,许如意这边清闲舒适,其他参展机床公司,已经彻底从内部彻底忙了起来——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燎原厂一个广告,采购商们还没激动过劲儿呢,先全球制造商加了班。

  按理说这种分析,必须得有实质内容,但是,燎原厂奇怪就奇怪在这里,第一台燎原一号目前虽然有交付,但是只限于夏国部分工厂。

  这部分工厂可是燎原厂一推出燎原一号立刻签合同订购的,也就是说,这是燎原厂的忠实支持者外加毫无疑惑的爱国工厂,他们本来已经试过很多次了,想看看样机到底什么样子,但是全完没有机会。

  这一次,目前正在布展,按理说可以看看了,结果燎原厂太鸡贼了,机器运进去后,弄了一大块黑色布料,将整个展台围的严严实实,里面灯火辉煌,外面一点看不见,想偷窥?只有天窗,你好意思爬吗?

  所以,加班的对象就是分析燎原厂的广告。

  燎原厂一共通过三个途径散发了广告,一是电视,内容很简单,画面上是一台数控车床,正在加工大家非常熟悉的测试题目——方形菱形圆形加工测试,整体看,系统运行顺畅,平稳,铣刀路线优秀——但更多就没有了,因为只有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