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 第27章

作者:大江流 标签: 穿越重生

  今天之前,赵光群他们也这么想张清江,不就是改造方案做的详细点,怎么就那么信任许如意?可今天,亲身感受过后,他们不这么觉得了。

  他们当了这么多年厂长,这种小恩小惠,他们没给过,也没听说哪家给的。而且,许如意还直接说,就算不用也奉送技术指点,有求必应。这种仗义他们同样做不到,也没听过有厂家做到。

  不过都是成年人,虽然心里反对,也不会直接说出来。

  刘福生是个精明人,听了他们的描述自然知道了这群人从燎原厂赶过来的原因,“北河省锅炉厂的技术人员还在检查,晚上我安排到了饭,你们别走了,正好一起吃顿饭。”

  “许如意不是给你们解决问题了吗?你们也问问他们,我看,这么一问恐怕就知道差距,这可是省级厂。”

  这就是赵光群几个人的想法,自然没什么意见,不过人家干活,也不适合参观,几个人还是凑在这里等了等。

  北河省锅炉厂的技术员非常的认真,所以这顿饭一直到晚上八点才开始,就定在了夹具厂外面新开的新新酒店唯一一个包间。

  刘福生显然是早就北河厂的人说了,所以大家见面还都挺热情的,北河厂来的是两位技术员,为首的年纪大点,叫做穆传志,年轻点的叫做庞海。

  穆传志显然是个工作狂,坐下后就相互介绍了一遍,还没寒暄,就趁着上菜的功夫问向了赵光群几位:“我听刘厂长说,你们厂子的沸腾炉都有些问题,想要看看我们能解决吗?都是什么问题?”

  王爱山本来先说的,赵光群却抢先一步,问:“穆技术员,我们厂目前使用的是一台35t/h的沸腾炉,目前的问题是燃烧不均匀,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

  穆传志一听就点头:“这个现象其实很常见,这沸腾炉是介于层烧和悬浮烧之间,沸腾床上有料层,先在床上点燃料层,然后启动送风机,煤粒被吹到半空中翻滚沸腾燃烧。”

  “所以是否能够均匀的翻滚受很多因素影响,风量大或者小,风速快或者慢,风速和炉膛面积是否合适,风帽的孔径是不是合适,甚至你的料层被踩了一脚,都有可能。”

  这会儿饭菜已经上来了,有人给每个人倒了杯酒,他抿了一口:“不能单纯的说某个问题,需要彻底地分析。”

  许如意说的可没这么麻烦,赵光群就问:“原先有技术员提出了一个办法,分床启动,这样可以解决问题,您怎么看?”

  穆传志对这个也熟悉:“点火启动分为整床启动和分床启动。但大部分都用整床启动,分床启动海市锅炉所专门研究过,还发了文章,整体的意见也是,有很多操作的问题难以解决,而且你这炉子并不是太大,没有这个必要。”

  穆传志和许如意说的,几乎是完全两个方向,赵光群自然不能轻易罢休,“那整床和分床哪个燃烧更均匀?”

  穆传志就是做技术的,是个实诚人,皱着眉头说:“那自然是分床,你想,分床就相当于减小炉膛面积,越小变量越少,更好调整,不过没必要,真没必要。”

  他又劝了劝。

  赵光群若有所思,给他倒了杯酒,碰了一杯,说了声谢谢,穆传志还怕他想不开,边喝还边再劝了一句:“先进的不一定好用,合适最重要。”

  显然对分床启动一点都不看好。

  居然说的差这么多?

  王爱山他们也坐不住了,赵光群这边一问完,王爱山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跟两位技术员聊了起来,穆传志和庞海人都不错,简直是有问必答。无论合不合作,他们都愿意交这样的朋友,所以饭吃的很是不错,很是热闹。

  唯有赵光群紧皱着眉头,一直没夹菜。

  刘福生就劝他:“许如意给你出的主意是分床启动吧,这技术省里锅炉厂的老技术员都觉得不行,她能行吗?我劝你啊,就是北河厂吧。”

  按理说应该如此。

  但穆传志这样的解释赵光群听得太多了——

  这么多年,他们也不是没找人修过,都是这么说的,时间长了他也会发现,燃烧不均匀,燃烧效率低,结焦,煤渣多等等问题都可以用这些理由解释,可能这是真的,但也真是万能话,让人听了就感觉不到解决的希望。

  而许如意太自信了,她可没说什么一堆原因,只是说这个法子行。而且她还敢说你不懂让技术员来,她全程都可以指导。

  外加上锅炉报上的文章,如今这篇文章的反响热烈程度,让赵光群有种不太敢相信却又不知道怎么就觉得是真的的直觉:许如意的更好。

  不过他谨慎,只是跟刘福生说我想想。

  就这时,旁边的庞海大概听见了刘福生的话,问了句:“刘厂长,你们跟燎原厂的许如意认识?”

  赵光群看向了他,“你知道她?”

  “那当然。”庞海很佩服地说,“她那篇蛇形管焊接工艺的文章,我读了好几遍,解决了我们厂蛇形管焊接的难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见见。”

  原来北河厂也对许如意这么推崇啊,赵光群好像想通了一些事情,“那肯定有机会的。”

  等着吃完饭,都已经八点了,赵光群就在门口分开,各自坐公交车回家去了。

  赵光群家里离得不远,他没坐车,而是溜达了一会儿,等着到家的时候,孩子在做作业,老婆在织毛衣,一见他回来,老婆就问他:“不说走个过场吗?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赵光群一边把沾了酒味的衣服换了,还洗了洗脸漱了口,这才进屋喝了一口老婆早就倒好的茶,“跟想的不一样。”

  他老婆就是硫酸厂的职工,对本厂的事儿很清楚:“这是被说动了?你想跟燎原厂合作?”

  赵光群没应下,说的是:“我明早去一趟老山将刀厂,张清江邀请我好几次,我都没去,我该去看看。”

  事情都有序分配下去,许如意这几天就待在厂里哪里也没去,主要干两件事,一件就是回信,这里面不止有寄给市局的,还有寄给大成螺丝厂的,还有寄给燎原厂的。

  表扬的信件许如意都没回复,提建议的如果有用,许如意会回复告诉他自己吸取了哪些新想法,最多的是求助的。

  大概是因为她的文章写的是焊接,姜红的跟踪报道又提到了热处理中的氢脆,所以求助主要是这两方面。

  有难题,譬如辽远锅炉厂的技术科科长韦力就跟她探讨了一下《大型锅炉异种金属的焊接缺陷问题》,他显然对此颇有研究,写的非常详细,毫无保留。

  许如意也很感动,将自己知道的东西,能够拿出来使用的,写信告诉了他。

  但更多的都不算难题。

  为此许如意还专门看了看来信的地址,发现这些多是县级的厂子,甚至还有村办厂。

  用东山省大王村村长兼风扇厂厂长王凯旋的话说:“我们村是属于先动起来的第一批人,大家开始的时候,一起烧砖卖钱,后来我们有点钱,就买了这条风扇生产线,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扇叶的焊接总是有裂纹,拍摄了图片,请问许专家,能不能帮我看看是什么问题。”

  这种来信,许如意回答得就格外的仔细,甚至将不曾出现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也都尽量写上,最后的时候,她总会写这么一句:“如有不懂,还可以再来信。”

  另一件事则就是设计她要参加秋交会的产品,这个产品主要符合两点,燎原厂的现有水平能够生产,而且同行之间没有竞争者。

  对于别人来说,这就有点难,毕竟这些年,大家能想到的东西都生产的差不多了,可对许如意来说,这个挺简单。

  因为她知道现在的国外是什么样子,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需要什么东西。

  她设计的东西很简单,也很好做,露营车。

  这个东西是基于燎原厂生产手推独轮车的基础上来的,很多原材料,譬如钢材轮胎,除了型号不一样,几乎和手推车没啥区别。

  当然也有需要添加的地方,譬如轮胎上的刹车设计,能够360度旋转的轴承,锻造厂都有,就是长相差点,看着粗糙点,不过露营的东西走粗犷路线也是有的,不打紧,而螺丝螺母直接用大成厂的就可以,这些都不是问题。

  唯一需要找货源的就是车身上的帆布,许如意不知道现在能不能生产,如果不能的话,换成雨布也是可以的,所以并不担心。

  而且最重要的是,露营车是外国人现在没想到但绝对需要,夏国人不能理解的东西,压根没有竞争对手。

  这会儿也没电脑可以设计出来让人看看,许如意想了半天,干脆买了一盒孩子们用的水彩笔,画了一个出来,准备第二天拿给张维瞧。

  她画画,许吉祥和许为民就在旁边看书,等她画完了,许吉祥的小脑袋也伸过来了,对着上面黑色架子绿色车身的小车子皱起了眉头:“姐,你画的是什么呀?”

  “像是个可以拉的车子,可是为什么用布料,感觉挺不结实的,没人会买的。”

  许如意就跟她解释:“这叫露营车,国外的人喜欢去野地上吃饭,他们会搭上帐篷,拉上天幕,支起桌子,露营车就是来拉这些东西的。”

  这么一说,许为民都迷惑了:“去田里吃饭这么麻烦干什么?”

  “有空在家里待着多舒服,野地里春天风大,夏天秋天有蚊虫,冬天冻死了,有什么好去的。”

  “他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东西?”

  这是许如意没有预料过的问题,她想过要解释一下这东西干什么用的,怎么用,但忘了,现在是1980年的夏国,我们距离发达世界实在是太远了。

  对方家家户户汽车别墅,而我们连自行车还要凭票购买。

  刚刚吃饱肚子的夏国人,怎么可能理解有地方可以不用种粮食,而是要专门花费大量的水养成草地,有人不在家里好好吃饭,而是开车跑到郊外享受这份野趣呢。

  许如意眼睛忍不住酸涩,不仅仅是因为现在的日子现在过的苦,还因为她从来没有那么具象的感受到,我们这四十年有多努力,才追上了他们的脚步。

  许吉祥说:“姐,我觉得还是独轮车好,虽然没这个好看,可是什么东西都能运,你还是改改吧,要我的话,我不会买的。”

  许如意点点头:“我得改改。”

  她得改改讲述的内容。

  许如意那天说的信誓旦旦,张维觉得以许如意的速度,不出两天,就得来找她,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天,许如意没音了。

  张维都忍不住跟武大成嘀咕:“看样子这事儿是太难了,连许如意都搞不定,都不敢来见我了。咱们啊,今年还是别抱希望了。”

  武大成也挺失望的,外汇太重要了,可他们真的贡献太少了。

  他忍不住出了个主意:“不行到时候也让许如意去,当工作人员,对她也有好处,提前见识一下,明年就有准备了。另外,她主意多,说不定能帮我们多卖点。”

  他现在对许如意不似以往,有那么大意见了,一来事实证明,许如意真有本事,二来前两天他在省厅工作的姐夫告诉他:“陆厅长对你印象不错,说你对工作细致认真,掌握得很详细。”

  这可是好消息,武大成还得谢谢许如意给他这个机会。

  张维想想也是:“明天刀厂的锅炉验收,请了咱们去,我去堵她,征求一下她的意见。真是,搞不定就不来了?”

  武大成忍不住看,张维的口气亲昵,对许如意的印象可是真不赖。

  老山将刀厂锅炉改造,是燎原厂第一个落地的锅炉改造项目,尤其是赵光群王爱山他们,一直在等着老山将的改造效果,邬汇雍就跟许如意商量大办一下。

  许如意自然没意见,只是没想到,这个大办,真太热闹了。

  这天早上,她和燎原厂的人从公交车上一下来,就瞧见老山将刀厂门口拉了巨大的红色条幅,上面夹着用打印纸写着黑色的毛笔字——祝贺老山将刀厂沸腾炉改造顺利成功!

  落款就是燎原厂。

  而且厂门口,还摆了不少的盆栽月季,都是红色的,如今正在盛放,陪着条幅看起来喜庆又热闹。

  他们愣着的时候,后面苏国强他们已经到了,苏国强直接呦呵了一声:“这二号比一号规模大啊。看样子你这改的比我们成功!”

  这个一号合同和二号合同的段子,如今小圈子里大家都知道,如今提起来倒好像是节节高升的样子。

  外加上后面那句话,别说燎原厂,老山将的人也高兴的不了。

  张清江忍不住对苏国强说:“老苏,咱俩认识这么多年,这是你说话最好听的一次。”

  苏国强哼了一声,“我是有什么说什么,不对的我肯定骂,这好的,我自然也要表扬。”

  张清江冲他直接竖大拇指:“老哥,谢谢你,同志们,请进吧。”

  许如意自然也跟着进去,这才发现,熊广涛他们早就来了,这会儿她可是大红人,远不似过去,没人认识她,一进去,立时有人不停地跟她打招呼。

  老山将厂的朋友自然不止有这群机械厂,还有供销社什么的,都看着许如意小声议论:“这就是那位许厂长,真年轻,这也太厉害了吧。”

  这都不算什么,让许如意没想到的是,一位供销社的大姐,居然直接拉着她问:“有十八了吧,有对象了吗?”

  许如意落荒而逃,赶紧跑到门口等张维去了。

  张维在车上还念叨许如意来了没,结果一下车就看见她了,笑着说:“你可真不经念叨。”

  这一听就是张维想到她了,许如意就说:“您这是想到我什么了?”

  张维也不客气:“广交会的产品呢,你说要给我的。”

  许如意其实已经准备好了,就准备等会儿没事了跟张维聊聊这事儿,这会儿进去是不可能了,那位大姐实在是太热心,许如意干脆在这里说:“准备好了,您要看看吗?”

  张维都放弃了,居然还真有?

  她可忍不住,直接说:“拿来我瞧瞧!”

  这会儿还有不少人没来呢,两人直接在办公楼前的凉亭里坐下了,许如意就拿出了一张画稿,还有一张照片,她先把那个水彩笔画的画稿递给了张维,“这个东西叫做露营车,是国外的人去野餐的时候在拉东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