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 第51章

作者:大江流 标签: 穿越重生

  陆时章不由吃惊地看了她一眼。

  这不就是说,许如意也拿出了自己的一份解决方案?!

  这可是一个机床厂!他知道许如意在这方面懂的不少,是个专家,但是哪个专家也可不可能一个人搞定一个机床厂的设备更新维护?!

  他只是想找个行业外又懂行的中立者,来评估一下东阳厂的事情。当然,也是给许如意学习和接触机床的机会而已。

  真挺意外的。

  陆时章立刻快速翻动了一下。

  这年头还没有计算机,所以足足十五页报告都是许如意手写的,密密麻麻认认真真,尤其是对于东阳厂设备现状她没有赘述,只写了一句话:“所有设备具体数据参照专家组报告。”

  她不同是给出了分类,这650台机器,她用厂家和产地分开了。

  陆时章也是懂行的,一看就知道,许如意恐怕是动了让原厂家维修的念头,但这个想法是被否决的,他眉头有些微皱,不过还是继续看下去。

  当然,在此之前,他让许如意自便:“桌子上有干净的水杯和茶叶,你自己泡茶喝,我看看。”

  许如意就给自己泡了一杯浓俨俨的红茶,慢慢地啜着。

  陆时章看的并不快,毕竟许如意的内容跟东阳厂和专家组的想法完全不一样,这是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新路。

  等着他慢慢看完,已经过了大半小时,陆时章抬起头,只觉得脑袋里仿佛一下子被塞进了许多未曾想过的知识,但并不昏昏涨涨,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

  他急切而直接地问:“这上面说的都很笼统,你一点点仔细讲讲。”

  “首先,你是赞同购买新设备的,但为什么同样的价钱,专家组只能更换10%,你却可以做到20%。“

  这个很重要,多一成就是几十台的新机器,如果置换的恰当,那几乎可以让东阳厂的产品升高一个档次。

  许如意就知道需要解释,当即放下了茶杯,说道:“我在报告上提到了整机进口和部分进口的问题。”

  “我听了整场会议,也听了专家们的介绍,目前我们国家进口都是整机,但我认为这样极为浪费。”

  “就譬如说这个精密外圆磨,整机进口是三万一英镑一台,其中主机一万八,附件一万三。可如果分解开呢,主机里面,像是液压箱等我们都可以生产,附件里面,砂轮平衡器还有夹具等我们也可以生产。”

  “如果这部分我们都不购买,只买我们生产不了的,一台机子可以节省55%。那不就是一万多英镑省下来了。”

  陆时章是在国外待过的,但他不是这个行业的,他参与的所有的设备进口项目,从来都没有说可以分着买,他都不敢置信,问了一个他平时绝对不会问的问题:“可以这样?”

  许如意笑着说:“他们国外都这样,一套机器里面可能有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只是我们不这样买而已。当然可以了。”

  这可就太省钱了!

  这简直就是打开了新大门!

  陆时章有点兴奋,接着往下问:“可我们如何确定哪些能生产的,哪些是不能生产的?”

  许如意对这个早就想好了:“这分两种,一种这个机器我们完全没有见过,那么我们可以向对方索要相关资料,甚至还以为派懂行的人去看看。一个人的路费才多少,一次又不是只看一台机器,能省下多少,这个不用算就知道。”

  “当然,我知道您会问,这样是不是太耽误时间。但是,陆厅长,其实耽误时间才是对的,是我们平时掏钱太痛快了。“

  许如意侃侃而谈:“国外购买机器,都是慢慢看,慢慢试,他们有专门的生产工艺师,前期工作做得多,将所有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参数、性能、价格、售后等都一一列举出来,找出最优配置,才会下单购买,平均下来,一年半载都是正常的。”

  “而我们的做法是,我需要一台铣床就去买了,但是实际上,铣床也有很多种类,跟不同的设备配合效果也不同,着急地去付钱,结果就是胡厂长不满那个的问题,有的机器花了大价钱买回来,居然厂子里闲置,这是前期工作不到位啊。”

  生产工艺师?

  陆时章将这个名次在嘴巴里嚼了一下,才吞咽下去。

  许如意说的是普遍现象,其实也不是大家愿意这么做,实在是缺乏了解,要知道大家手上的都是十几二十年的机器,谁知道如今国外发展到什么情况了,只能摸石头过河。

  所以,陆时章也说了:“这不能完全怪我们的企业,只能说,这是我们摸索向前没办法绕开的石头。”

  许如意同意这个说法,所以她并没有觉得自己知道这些有什么得意的,而是一知道现在哪里有信息遗漏,就老老实实全部拿了出来。

  如果她想造成必须选我的想法,可以说的写的更粗糙一些,但是她不能。

  因为这是她的前辈们真金白银买来的教训,是他们跌跌撞撞闯出来的道路,她只是搬运者而已。

  所以,许如意说的格外的认真:“我同意,不过现在我们知道了,就可以去谈去试,这么多厂家,一个不愿意找别的呗。付钱的才是祖宗。”

  这词说的陆时章都愣了,但随即就笑了,可不是吗?颠倒了!

  “那第二种呢?”

  “那就是我们见过,这可最简单了。就像是有些机床,同型号我们都进口了上百台了,那我们找个离得近的厂子去看看呗,都是一家人,肯定会让看的。”

  陆时章点头:“对,是这个道理。”

  但他随后就说:“这是进口,那剩下改不了的,你这上面可写的是用原厂件自行维修,这都几十年的机器了,哪里来的原厂件?咱们也不是没接触过,他们根本修不了,怎么来维修?”

  他说完就发现,不知道何时,门口已经站了不少同事——汇报工作都是开着门的,尤其许如意还是个女孩子。

  让他意外的是,厅长杨又春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居然也在外面。

  发现他看到自己,杨又春摆摆手,意思是让他别吭声,继续问,陆时章看了一眼许如意,她的位置正好背对着大门,根本不知道。

  这丫头这会儿正沉浸在她的方案中呢。

  许如意抿了一口热茶:“这事儿是这样的,原厂或者国外的专业机床维修厂修不了,是因为咱们进行了多次大修,很多机床已经跟原厂机床相距甚远,他们不了解。”

  “但我找出了设备的生产厂家,又跟机床杂志的编辑确定了一下,这些厂家九成都活的好好的呢。

  即便已经过了保修期,按着行业的传统,他们也会有原厂件和免费的图纸。即便有些倒闭了,实在是没有,那么也可以委托相关公司在国外采购回来。”

  陆时章这会儿才知道,她为什么列出设备的厂家和生产年份了,原来是为了这个。

  许如意接着往下聊:“而咱们修不了,是因为时间长了,各种配件都已经老化、磨损,更换的配件都是大家凑出来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国产件无论是在精度、耐磨程度还是使用时间上,都有些逊色。”

  “这才导致了我们的机器不好用了,不精准了。可我们的工人了解我们的机器啊。”

  “如果我们用国内的工人来维修,换上原厂件,这不就解决了吗?”

  许如意是个很善于将难题一步步分解开来解决的人。

  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最后汇总起来,问题自然解开。

  陆时章立时心里算了笔账,原厂人来维修的成本是设备原价的20%,如果按着许如意的办法做的话,成本甚至可以压低到10%。

  毕竟,国内的人工比之国外的人工,便宜太多了。

  更何况,如今成本更低,又能保证机器恢复到原厂设计的标准,这不仅仅是对于东阳厂,而是对于如今所有急切需要设备升级改造维修的工厂都是天大的好消息。

  要是做成了,这对整个工业行业来说,提升的不是一点半点。

  当然,这件事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这个人需要是个厉害的技术专家,能迅速将各厂的机器分门别类,拿出具体方案,他还需要懂外语,了解国外的机床市场,对所有机床的构造性能等了如指掌,还要会沟通。

  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完成,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也就只有许如意能做到了。

  而就在这时,一直在外面听得杨又春终于大步迈了进来,他此时激动万分,直接说了一声:“好办法!”

第35章 三章合一

  许如意说得投入,根本没注意到后面的动静,杨又春一声叫好,倒是吓了她一跳,猛然回头,才发现外面最少站了十几个人,而对她说话的这位,她并不认识。

  还是陆时章站起来给她介绍:“这是杨又春厅长。”他提醒,“刚刚杨厅长一直在听。”

  杨又春笑着说:“许厂长,你说的太精彩了,又不好打扰,我没忍住,偷听了好一阵。这是不对的,我道歉。不过,还有吗?”

  这位杨厅长显然很风趣,许如意也跟着笑起来:“道歉倒是不用,您能听我的报告,我是荣幸之至,就是有点遗憾。”

  杨又春是听说了很多次许如意的大名,可是第一次见她。

  刚刚她的侃侃而谈,真是有眼界有知识,最重要的是那一颗为国家着想的拳拳之心,杨又春已经感受到了。

  所以这个好,不仅仅是叫的想法好,还是对许如意的认可。

  可他没想到,这小丫头年纪不大,本领不小,胆子更是不小呢。很多四五十岁的下属见他还战战兢兢,她居然还挺游刃有余,讲遗憾。

  杨又春是真喜欢这个小丫头,笑着说:“什么遗憾?”

  许如意直接说:“我的报告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说解决办法,已经解析完了,第二部 分是我的一些想法,早知道您听着,我就说快点,现在您表扬我了,我都不好意思开口了。”

  陆时章是知道许如意说话俏皮风趣的,饶是如此,也不由在心里给许如意竖了个大拇指。

  这场汇报的内容,一是许如意提出建议,二是许如意提出参与进来的要求。

  不过这都是基于两人合作多次,相互熟悉的份上,所以能这么爽快地提出来。

  但现在杨又春来了,不提显得不磊落,可提了许如意又不太合适——她不是这行的,除了几篇文章,没有任何相关经验,这么大的改造项目,根本不可能考虑她。

  可她很聪明的表达了出来。

  杨又春要是觉得不合适,就不会搭腔,要是觉得可以,自然就会往下问。在这样的情境下,往下问是很显然的事情。

  果不其然,杨又春听了后哈哈大笑,说道:“你的想法不用说我都知道,你不就是想帮帮忙吗?”

  这话真是说中了许如意的心思,可也是给许如意面子。

  她是想参与进来,这既是想要夏国不吃亏,用最少的外汇干最多的事儿,也是自己想进入这个行业。

  如今杨又春却只说她贡献的那一面,显然是对她印象很好。

  陆时章就放下了心。

  杨又春接着说:“你能提出这样具体化的建议,就证明你有这样的本事,想什么都说来听听。”

  这就是对她参与其中不反对了,许如意也不含糊,大大方方地说出了心里话:“我一直对机床很感兴趣,也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但我却不知道,作为一个生产锅炉和手推车的厂长,怎么去跟机床挨边?”

  这是肯定的,许如意就算干得再好,哪个单位也不会将一个机床厂给她,就不是一个行业的。

  至于让她自己买,她短时间内根本凑不齐,而且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利润扔进去。

  她必须从小处入手。

  许如意接着说:“这次跟随专家组去东阳厂,我有了如上的感慨后,就觉得找到方向了。”

  “杨厅长,我们燎原厂被锅炉报曝光后,就成了臭老鼠,别说生产锅炉了,连给农场生产独轮车,人家都不放心,要一辆一辆的验货才肯接收。”

  杨又春是知道这事儿的,郭培生当初跑到了厅里找他这个老同学,求来的这个订单,但他却不知道一辆一辆验收的事儿,想到这里,也不禁为燎原厂的境遇而感叹,可看着许如意,又为老同学感到高兴。

  “我们的办法就是,帮着市县的工厂升级改造沸腾炉,从别人做不了的小处入手,现在,整个肃南市6成的沸腾炉改造,都交给了我们厂。”

  “所以,对于机床我们也可以这样。从维修改造入手,由我们来诊断机器该如何修理更换,拿出清单,购买相关零部件,然后指导各厂自己的工人进行安装。”

  “所以我的想法是借机成立一个技术服务厂,一方面协助大家购买新设备,另一方面专门维修进口机械设备,不但为东阳厂也要为有相同困扰的企业服务。”

  这想法在许如意提出了那么多建议后,就是顺理成章的。

  杨又春自然想到了,所以并不意外,他说的是:“东阳厂的改造,涉及到外汇数百万美元,许厂长,你的想法非常好,而且很有前瞻性,我们非常需要,但是,作为一个锅炉厂和手推车厂的厂长,仅仅有理论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