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119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那你背给我听听。”

  赵二郎看了一眼姐姐,见她微微颔首,这才涨红了脸,磕磕巴巴的开始背起来,“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这是他第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背书,竟然还背出来了,一时激动,脸都红透了,于是越发激动,背得更大声,“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赵程眼睛微亮,“《六韬》?谁给你念的?”

  赵二郎就扭头看向傅庭涵,“我姐夫教我背的。”

  赵程看向傅庭涵,甚是满意,点头道:“教得不错,多少人教过这孩子都无功而返,没想到最后是你教会他。”

  傅庭涵看了一眼赵含章后道:“是含章的主意。”

  “但事情是你做的,不是谁都有耐心教他的。”赵程以前虽没见过启蒙后的赵二郎,但常和赵长舆通信,在大伯的信中,他知道赵二郎有多难教导。

  他不是不听话,而是听话了也教不会,比调皮捣蛋不愿意学习更让人无力的是,怎么努力乖巧的学习都学不会。

  所以在知道大伯要把爵位给赵济继承时,他才一言不发,只是更加的心灰意冷。

  想想看赵二郎逼走了多少个启蒙先生啊,而傅庭涵不仅能坚持下来,还能让他背下这么一段《六韬》,可见有多厉害。

  赵程欣慰于傅庭涵,赵铭听到的却是赵二郎背下来的内容,他看向赵含章,“这段文章你是特意让他背的?”

  赵含章愣了一下后反应过来,立即道:“当然不是了。”

  她道:“《六韬》是兵书,二郎一看书就头疼,这辈子显然是不能读书识字了,那我就只能教他兵书,将来若能在武上立功,那我和阿娘就放心了。”

  赵铭:“若是读兵书,大可以读《孙膑兵法》,我记得你家里有一本手抄本。”

  赵含章:“那为何《六韬》就不行呢?”

  赵程听到了他们的争执,扭头问赵二郎:“你知道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赵二郎道:“文王问太公,天下混乱是不是因为天命,太公说不是,认为天下混乱或者强盛是由君王的贤明决定的。”

  赵二郎有些忐忑的看向赵含章,再次得到姐姐的点头认同,顿时高兴起来。

  他竟然都能对答了,他真是太厉害了!

  赵程也惊讶,虽然这个译白过于简略,但的确说对了中心思想,看得出来,这是他自己的理解。

  赵程点头表达了认同,赞道:“译得不错。”

  赵铭:……

  他默默地看向赵含章。

  赵含章无奈,只能和他道:“伯父,您别多想啊,他背的文章可不少,这只是其中一段而已,我真不是有意的。”

  “兵,事关天下大势,”赵含章道:“不论是和平时候论兵,还是混乱时候论兵,都不免提到天下之势,治兵如同治国,治民,这内容不免就涉及到一些。”

  赵铭还未说话,赵程已经不在意的道:“说就说了,谁还能把他们怎么样不成吗?这天下现在乱成这样,不就是因为君主不贤不明吗?”

  赵铭无奈的道:“当今才登基不久。”

  “所以先帝不贤不明,根源更在于武帝。”

  连晋武帝都被拉出来了,赵铭还能说什么呢?

  他怕再说下去局势就要控制不住了。

  其实现在就已经控制不住了,少年们纷纷道:“不错,若是武帝当初能够另择后继之人,大晋怎会走到如今地步?”

  “也不一定,我看他们谁也不服谁,另立新帝未必就能平和局势,你看现在不也乱着吗?”

  话说得隐晦,但大家都懂,他们指的就是司马家。

  还有人小声道:“我看是因为他们家得位不正,所以才……”

  “大胆,”赵铭脸色一肃,厉眼瞪过去,少年们吓得低下头去。

  他抿了抿嘴道:“你们若是谈《六韬》我不拦着,但若妄议朝政,不等衙门拿你们,我先打断你们的腿。”

第201章 争辩

  赵含章见少年们如同霜打茄子一样低下头,不由挑了挑眉道:“在西平县内倒是无碍,在县外注意一些就行了。”

  赵铭一听,忍不住扭头瞪了她一下。

  赵含章冲他笑笑,“伯父,他们都还小,有心国事总比沉迷清谈要好。”

  大家惊讶的看着她,虽然吃惊于她敢反驳赵铭,可不代表他们就认同她的话,赵宽道:“三妹妹缘何以如此轻蔑的口气提起清谈?”

  赵程也蹙眉看向她。

  赵含章眨眨眼,坚定的道:“那一定是兄长听错了,我并没有轻蔑清谈。”

  赵宽不肯放过,逼近问,“难道三妹妹那话不是看不起清谈,反而推崇国政吗?”

  赵含章稀奇,“难道国政不值得推崇吗?”

  “我没说国政不值得推崇,但世间道理不辨不明,国政为俗务,在人之本质前,国政还要退一射之地。”

  赵含章就看向赵程,“叔父也这样认为吗?”

  赵程道:“我游学多年,便是想找到一条可救世人的道路,追求人之本质。”

  “那叔父找到了吗?”

  赵程摇头,“连你祖父那样的人都找不到,何况我呢?”

  赵含章想了想后道:“我不知道你们追问的人之本质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方法可以救世,我只能尽己所能救我所看见的人,叔父既然找不到,何不暂时停下,一边救助身边的人,一边思考呢?”

  赵程蹙眉,“救助身边的人?”

  “对,”赵含章郑重的道:“叔父,西平县遭此大难,不仅县城被劫掠,城外的村落也多被乱军糟蹋,不敢说十室九空,却也损失大半。”

  “百姓流离,含章看着心痛无比,但请叔父帮我救一救他们。”

  赵程直接问,“你要多少粮食?”

  赵含章一脸严肃的道:“叔父,这不是粮食的问题,含章虽不富裕,但还是有些嫁妆的,勉强还可支撑,西平百姓需要的是叔父啊。”

  赵程一脸懵,“需要我?”

  他能做什么?

  赵铭在一旁淡定的喝酒,掀起眼皮看了这个族弟一眼道:“她想请你做她的幕僚。”

  赵含章连连点头,眼含星星的看着赵程。

  赵程蹙眉没回答,他从未想过要出仕,更不要说给谁做幕僚了。

  赵含章见状,立即扭头邀请赵宽等人,“如今县城各处都缺人,兄长们与其出去游学,不如留在西平,一为百姓请命,二历经红尘,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认识,能够解心中疑惑呢?”

  赵宽人比较犟,问道:“三妹妹还没回答,国政俗务与清谈谁轻谁重呢。”

  赵含章便一脸忧愁的叹息道:“我是个俗人,读书又少,并不知清谈。”

  “我听人说,与群贤清谈需要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但那我一来年纪小,二来读书少,如何能有那样精妙的言论呢?”赵含章道:“所以于我这个俗人来说,国政这些俗务自然要比清谈重的。”

  赵宽立即道:“三妹妹要想学,我可以教你。”

  他身后的少年立即跟着道:“我们也可以教你。”

  傅庭涵见她眼中显露无奈,便笑道:“我来教她吧。”

  众人回神,这才发现傅庭涵一般,对哦,傅庭涵还算有名,听闻他在黄老一道上有自己的见解,在北地郡一带很有名望,夫教妻,他教赵含章的确更方便,也更名正言顺。

  赵宽心中惋惜,他觉得赵含章讥诡,她若学了清谈,以后有清谈会把她带上,他们说不定能赢。

  赵宽在惋惜,他身后的少年们已经围住傅庭涵,热情的邀请他,“傅兄,我们来辩一场如何?”

  “这个好,但不知以什么为题呢?”

  “既然提到了国政和清谈,不如就论这两个如何?孰轻孰重?”一人道:“三妹妹虽未明着回答,但从她的态度上便可看出,她认为国政比清谈重。”

  傅庭涵:“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他们惊讶的看向傅庭涵,“你怎会也如此认为呢?素闻你在清谈上有建树……”

  傅庭涵:“所以我改了,以后不会再清谈,就专心国政。”

  很好,直接谢绝了大家将来的邀请。

  赵宽都忍不住回头了,“你刚才还说要教三妹妹。”

  傅庭涵面不改色,“我会教她,但我不会再与人辩论玄学,这两者也并不冲突。”

  众人惊讶的看他,很是不解,“为何?”

  他们忐忑的问道:“难道是你曾经输给别人,然后有什么约定?”

  想象力还挺丰富,傅庭涵直接了当的道:“对清谈没兴趣了。”

  “那你现在对什么感兴趣?”

  “数学。”

  “难道是术数?”赵宽想到昨晚从父母那里听到的消息,不由皱了皱眉,“傅兄,墨家毕竟是小道,自秦亡后,墨家便不复存在,只余些工匠杂学,你怎么会对这个感兴趣?”

  “谁说数学是墨家的?”傅庭涵道:“数学可用于多种地方,兵家,法家,甚至儒家都能用上。”

  它是宇宙的语言,是一切学科之母,在这里也可以转换为,“它是百家之母。”

  众人瞪大了眼睛,连赵铭都忍不住呛了一下,“庭涵怎会这样想?”

  他看向赵含章。

  赵含章不在意的挥手道:“这样想也没什么不对,你们不是辩论吗,这个论点多新鲜呀,正好给你们用。”

  立即有少年去拉傅庭涵,兴致高扬,“我们来辩。”

  傅庭涵拒绝了,“我不辩,这个论点送你们,你们玩吧。”

  他从没参加过辩论会,对清谈也不熟,最主要的是,他知道自己的短处,要说数学是百科之母,他能举出很多论据,但百家嘛……

  对百家不甚熟悉的傅庭涵自己也怀疑起来,兵家和法家是一定会用到数学的,且许多东西是需要数学做底,尤其是兵家。

  可其他家嘛,他自己也不太肯定。

  “这是你提出的,你怎能不辩呢?”

  还想再劝赵程的赵含章见状,忙上前把傅庭涵救出来,“哥哥弟弟们,我们傅大郎君话已出口,说了不再清谈,那便不再清谈,诸位何必让他破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