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240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赵铭随手拎起酒壶,自酌自饮,惬意的问道:“所以苟晞还没回兖州,你们刺史就已经打算往他那里做生意了?”

  常宁暗道:那不只是我们的刺史,也是您的刺史。

  他面上却一派严肃,颔首道:“是,使君说,今年我们豫州的流民尤其多,急缺粮食和布匹,而兖州有幸没有卷入战争中,年节将至,郎君们都好风雅,这些送去,或许可以换些豫州急需的东西回来。”

  赵铭冷笑道:“就凭那些书和琉璃,她能换得多少粮食布匹?世人也不都是傻子,一二还罢,东西一旦多了,谁还肯跟她换?乱世之下,还是黄金白银最实惠。”

  常宁就叹气道:“但不知使君还有多少钱财,据下官所知,不论是豫州刺史府还是汝南郡郡守府,似乎都没有余产啊。”

  赵铭没说话,一样垂下眼眸思考。

  不过他并不着急,以他对赵含章的了解,她不可能没有应对之策。

  不过,她手上应该没有多少钱了,大伯再有钱,也不可能给她留下这么多金银,这段时间折腾的钱多半还是她自己的产业赚的。

  赵铭轻轻地敲了敲膝盖,突然笑起来,“罢了,告诉她,我会联系能够联系得到的亲朋故旧,只要她拿得出金银,我让他们作价便宜些把东西卖给她。”

  常宁松了一口气,躬身应了一声“是”。

  他好心累啊,明明女郎姓赵,他们才是一家子,结果却要他来做这个中人。

  但他还是要说,“使君说了,不论郡守能说服多少人,拿出多少东西,她都能买下来。”

  赵铭似笑非笑的问:“金银吗?”

  常宁虽心虚,但依旧肯定的道:“金银!”

  这可不是他说的,是女郎说的,他只是转告了而已。

  赵铭就忍不住想,赵含章哪儿来的这么多钱呢?

  她虽然整日嬉皮笑脸,看似脸厚胆大,实际上却很谨慎,若无把握,她是不敢做这样的承诺的。

  苟晞也在想这个问题,赵含章的动静太大了,豫州以一种飞快的速度在恢复,在散发着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勃勃生机。

  就算他还在洛阳外和东海王胶着,他还是关注到了豫州的动静。

  兖州不断的有消息过来,和苟晞禀报道:“赵含章收拢流民,安抚百姓,如今豫州上下一心,外五郡百姓纷纷去往内五郡国,假以时日,赵含章必能收服十郡国。”

  兖州的谋士将豫州分为内外五郡国,内五郡国掌握在赵含章手里,外五郡国则在苟晞手中。

  不过他们也没有催促苟晞回去,如今他们最大的敌手还是东海王,都走到了这一步,要是不趁机把东海王按死,就是苟晞答应,他手底下那帮人也不会答应的。

  所以他们提醒苟晞小心赵含章,并道:“此子虽是女郎,却雄心伟略,聪慧非常,若是不能将人扼杀在未起之时,将来恐成大患。”

  催促苟晞,“尽早结束与东海王之争,收拢民心要紧。”

  苟晞也想,但东海王残兵依旧不少,他据守洛阳,又手握皇帝,他一时也拿他没办法。

  苟晞想到赵含章,心中抑郁,她当时退得干脆,东海王一退她便也走了,是不是就已经预料到今日的胶着?

  他拆开另一封信看,依旧是汇报赵含章动向的信,信上说,赵氏正在替赵含章大量收购粮食和布匹等物资,且全都承诺以金银交易。

  兖州内的商人闻风而动,正在调集粮食和布匹往豫州去,写信的幕僚建议苟晞下令,不准兖州内的物资外流。

  “若不加以克制,只怕假以时日,兖州会成为豫州的田舍奴啊。”

  苟晞烦躁的将信团起便扔到一旁,“一个个只会催催催,倒是想出别的好主意来呢?”

  一旁的苟纯见状,立即道:“所以我早说杀了她,兄长偏仁义,您是君子,她可是女子!”

  说罢瞪了阎亨和明预一眼,觉得都是他们妨碍了他。

  阎亨没说话,明预却道:“赵仲舆就在御前当差,将军心中若有疑虑,何不让陛下问赵尚书,赵家这是意欲何为呢?”

  苟晞眼睛微亮,他怎么忘了,赵仲舆才是赵氏的族长,可以通过他入手啊。

第409章 怀疑

  苟晞虽然人在城外,但和城里皇帝的联系一直不曾少。

  东海王也不拦着他们联系,他还是抱了一点儿幻想,希望皇帝能把苟晞劝走。

  不过他一定没想到,苟晞没和皇帝谈东海王,却谈起了赵含章。

  但苟晞想谈赵含章,皇帝却不想谈。

  在他看来,赵含章还不值一提,当前最要紧的还是苟晞和东海王,还是他自己!

  皇帝不想留在洛阳了,他还是想迁都!

  下雪了,天越来越冷,本来就萧条的洛阳更加冷寂,百姓缺食少衣,皇帝生活在皇宫里,却也能感受到他们渐渐到绝境处的那种感觉。

  所以他想离开洛阳,最好带着城中的百姓离开,或许能有一条活路。

  所以这时候,他哪里会去在乎什么赵含章?

  但苟晞都来信说了,他不过问一句似乎显得很不看重对方,他还指着他冲进洛阳把他救走,或是和东海王一起在洛阳中分庭抗礼呢。

  所以年轻的皇帝就召见了赵仲舆,问起赵氏来,“听闻赵氏正大量筹集粮草布匹,这是意欲何为呢?”

  赵仲舆悚然一惊,连忙道:“陛下,这必是谣言,我赵氏忠心耿耿,岂敢有不臣之心呢?”

  皇帝也觉得是谣言,赵氏的族长一脉都在京城呢,想造反也不是这么造的,多半是豫州和兖州有了矛盾,而现在赵含章是豫州刺史,所以苟晞才对赵氏发难。

  皇帝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悲苦的看着赵仲舆道:“朕自然是知道你的心的,奈何外人不知啊。”

  赵仲舆心中急转,这个外人是东海王还是苟晞呢?或是别的什么人。

  听说东海王差点儿被三娘砍了,所以他很是记恨她,他上书请封三娘为刺史的折子接二连三的被打回就是因为他;

  东海王这是终于找到借口,想要先对付他?

  还是苟晞?

  今天苟晞送信进宫了,他的信前脚进来,皇帝后脚就叫他,他很难不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啊。

  可是三娘和苟晞不是盟友吗?

  听说俩人之前合作得很好,苟晞助她驱逐了匈奴,而她则帮助苟晞打败了东海王,还将战果都让给了苟晞。

  赵仲舆低着头思索,再抬起头时已是一片沉静,“清者自清,臣和赵氏一片冰心向陛下,不惧这些无端中伤,也请陛下相信我赵氏。”

  皇帝自然表示相信,然后好奇的问道:“曾听闻赵氏三娘和苟将军交好,豫州被匈奴围困时,多少人请苟将军出兵相援他都无动于衷,只有你们赵氏的含章请动了他,可见俩人交情颇深,怎么,近日他们……关系不好吗?”

  赵仲舆一听就明白了,就是苟晞在背后插刀。

  他垂下眼眸,叹气道:“如今京城被围,消息断绝,臣已经许久未曾收到家书了。”

  君臣两个就相对着叹气。

  出了皇宫,赵仲舆立即回家,他没停留,直接进了书房便开始写信。

  他不知道赵含章和苟晞之间发生了什么,但很显然,苟晞要背盟了,豫州和兖州太近了,尤其现在豫州有一半在苟晞手中,赵氏的处境可不太好。

  京城是被围了,但他的信并不是就送不出去,只不过要慢一点儿,也要少一点儿罢了。

  信是送给赵含章的,直接提醒她小心苟晞,将他和皇帝告黑状的事告诉她。

  苟晞做完这一件事后便不再管赵含章,依旧专心逼迫东海王出洛阳。

  在他看来,赵仲舆应该可以稍稍拖住赵含章的脚步,她能动作这么大,不过是仗着赵氏支持她。

  不然刺史府的府库哪里有钱?

  更不要说她个人了,那大批大批的物资,难道不需要钱吗?

  钱从哪里来?

  自然是从赵氏来了。

  不仅苟晞这么认为,就是赵氏内部很多人都这么觉得。

  所以他们一直在等赵淞提,等着最后一只鞋子落地,结果赵淞总是不提,就好像真的不需要他们出钱一样。

  连赵淞都忍不住了,在某一个飞扬了雪花的下午,终于气势汹汹的杀到西平县城,在县衙后院的亭子里找到正烤着火炉烧酒喝的儿子,“你打算从族中拿出多少钱给三娘买这些东西?各家怎么分,你怎么说服他们,回头给他们的好处是什么?”

  端着酒杯的赵铭一呆,问道:“阿父,谁与您说,这些钱要我们赵氏出的?”

  赵淞皱眉,“你不出钱,难道三娘还有钱吗?之前她已经花用了这么多。”

  赵铭道:“三娘还有没有钱我不知道,不过她可没找我要钱,也没有要赵氏出钱的意思。”

  赵淞眉头紧蹙,“难道是等着你主动提?”

  “阿父觉得我会主动提吗?”

  赵淞没好气的道:“不会!”

  “那就是了,”赵铭浅笑道:“她对我的了解不比阿父少,阿父都知道我不会主动提,她更知道。”

  赵铭眼底微深,摇着杯中酒道:“上赶着不是买卖,她要是想赵氏出这笔钱,那她得主动提,这笔钱可不少。”

  赵氏虽然能拿得出来,但也得伤筋动骨,毕竟,几乎支援得起半个豫州的物资呢。

  但……

  “现在各家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她都没有提,可见她并没有这个意思,这笔钱,她应该另有来途。”

  赵淞没好气的道:“她还能凭空变出钱来吗?她身后最大的支持不就是我们赵氏了吗?”

  “你也不要太犟,三娘毕竟年轻,脸皮薄,很多话都不好说出口,你不如给她一个台阶下,现在我们赵氏最能干的就是她了,她好了,我们赵氏也能多些安全……”

  一直闲适自酌自饮的赵铭突然坐直了身体,面色渐渐严肃起来。

  赵淞话便一顿,问道:“你怎么了?”

  赵铭捏着酒杯道:“阿父,你说,大伯眼见赵济无用,而族长又年事已高,孙辈中只有三娘最肖他,会不会私下给她一笔巨财?”

  意思是,赵长舆很有可能将本来要交给宗族或族长一脉的财产给了赵含章。

  赵淞下意识的否定,“休得胡说,你大伯不是那样的人。”

  说完赵淞似乎也觉得心虚,微微一顿后道:“便是他私下留了东西给三娘,那也是因为三娘太过优秀。”

  赵铭静静地看着他爹。

第410章 我有钱一

  赵含章终于回陈县了,汲渊一早收到消息,立即就赶出来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