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46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她目光落在赵瑚脸上,认真的道:“七叔祖,您要积德啊。”

  赵瑚有些懵,“你骂我?”

  赵含章一脸认真的否认,“没有!”

第78章 吓人

  赵淞沉着脸呵斥赵瑚,“还不快出去!”

  赵瑚就哼了一声,“我也是心疼大哥,又不是用你们的人……”

  连话少脾气好的傅庭涵都忍不住生气了,“七叔祖,”他脸色沉肃的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听闻七叔祖还笃信佛法,更该怜惜人命才是,先贤费了多大的劲儿才废除了以活人殉葬的陋习,何必以此为难活人,也为难了一生爱民如子的赵祖父。”

  赵瑚闻言有些不高兴,瞥了他一眼道:“傅大郎君,这是我赵家的事,按说你是外男,你是不该到这儿来的,不过是因为你是三娘未来的夫婿,这才网开一面,但你也管得太宽了吧?”

  他道:“大哥生来富贵,一生锦衣玉食,要是不带几个人,到了地下受委屈怎么办?族里人一直言说傅大郎君孝顺,今日所见不过如此,要真孝顺,这下人该你这做孙女婿的送才对。”

  赵含章脸色一沉,怒火腾的一下就起来,她冷笑着看赵瑚,“下人毕竟是下人,哪里比得上亲人贴心?我看七叔祖如此想念祖父,不如我们一起下去见祖父如何?”

  她伸手一把抓住赵瑚的手,转身就把人往墓室里拉,“祖父多年不见七叔祖,应该想念得紧,正好五叔祖给随葬了一副棋子,到时候你和祖父下棋,我在一旁给你们奉茶,一家子天伦,岂不美哉?”

  赵含章拉着赵瑚就进了主墓室,围着棺材走起来,“这个位置不错,我让与叔祖,我在另一侧随葬如何?”

  赵瑚脸色苍白,一路用力的挣扎,但这孩子也不知吃什么长大的,人看着不壮,力气却极大。

  见赵含章一脸认真,他拿不准她是不是玩笑,气得“你你”两声,却又不敢再激怒她,只能着急的回头求救,“五哥,五哥……”

  赵淞也吓了一跳,没想到一直明理大方的三娘会突然这么虎,被赵瑚一叫才反应过来,连忙带着儿子赵铭追上去拦人,“三娘,休要和你七叔祖一起胡闹,还不快把人放了。”

  赵含章却把赵瑚压在棺材板上,一手按住他的肩膀,他便动弹不得,她对上赵瑚的目光,似笑非笑道:“我看七叔祖是认真的,我也是认真的。我对祖父情深意重,恨不能相随,七叔祖的提议正合我心,只是我第一次给人陪葬,没什么经验,所以还请七叔祖给我领一领路。”

  赵瑚觉得赵含章是认真的,手腕被她抓得生疼,挣扎不出,差点儿哭出声来,他后悔了,早知道这孩子这么混不吝,他才不会当着她的面提起这事呢,真是好心没好报。

  赵淞上前抓住赵含章的手,轻轻一扯就拉开了,他这会儿脸色已经泛青,气得不轻,“都给我出去,在墓室里胡闹什么?也不怕惊了亡灵。”

  他把俩人赶出去,自己对着棺材拜了又拜,这才勉强心平气和的出去。

  赵铭拉着赵瑚,傅庭涵则拉着赵含章,俩人站在中间把他们两个分开,俩人互相冷冷的瞥了对方一眼,最后还是赵瑚微白着脸先转开眼,显然刚才赵含章还是吓到他了。

  跪在地上的成伯悄悄的长出一口气,知觉慢慢回笼,这才感觉到他后背湿透。

  成伯微愣,突然意识到他原来如此怕死,明明郎主刚去时,他恨不能相随,但这怎么……

  成伯愣愣的,葬礼已经继续,赵才跟着行礼,见父亲一点反应也没有,他连忙扯了一下对方。

  成伯回神,恭敬的跟着行礼,心中煎熬不已。

  汲渊不动声色的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待墓门落下,整座墓室被封了起来,葬礼就算进行了大半。

  赵二郎领着大家上前行祭礼,祭奠过后,墓碑落定,葬礼便算是结束了。

  赵淞这会儿脸色已经恢复正常,他对赵含章道:“先回族里吧,我让人将你家的老房子收拾出来了。”

  赵含章应下,带着众人回赵氏坞堡。

  坞堡距离祖坟不是很远,走上小半个时辰就到了,远远的,她就看到一面高高的城墙,并不比上蔡县的城墙矮多少,最要紧的是,坞堡上还有哨塔。

  坞堡外面有一条环绕着的沟渠,不是很宽,但人肯定蹦不过去,马也蹦不过,最主要的是,沟渠很深,有三四米的样子,渠壁光滑,很难爬上去。

  有一座桥架在沟渠上,连通官道和坞堡大门。

  赵含章在桥前站定,抬头看着拴在桥上的铁链,看见它们一直延伸到坞堡之上,显然,这是一座吊桥,平时放下来充当桥梁,若是战时,一升起,这便能够隔绝外来之敌。

  可惜沟渠太窄了,来犯的敌人但凡多一点儿,脑子正常点儿就知道自己搭桥过来。

  不过,这也是很厉害的防御手段了,最主要的是,平时沟渠还能当灌溉用。

  赵含章用脚点了点桥面,问道:“五叔祖,这沟渠和吊桥花了不少钱吧?”

  见赵含章盯着坞堡看,正想自夸一番的赵淞闻言沉默了下来,他能说不愧是祖孙俩吗?

  对钱的执着真的是一模一样啊。

  赵淞道:“是花费不少,但赵氏有这条沟渠在,是这汝南郡里最安全的坞堡。”

  赵含章点点头,抬脚走过吊桥,穿过高大的坞堡门进入坞堡。

  热闹铺面而来。

  里面是青石板的地面,两边是双层高的楼房,底下一层皆是商铺,上面一层有用作商铺的,也有用作住宅的。

  看到赵淞等人回来,坞堡里的人纷纷和他们打招呼,然后便各自忙各自的去。

  商铺前面的街道上还有人摆摊位,卖什么的都有。

  因为已知赵长舆的死讯,所以每家每户都挂上了白麻或者白幡。

  在这坞堡里住着的,不管是不是姓赵,他们都算是赵氏的人,赵氏前任族长亡故,他们是要和守国孝一样守孝的,甚至要比守国孝还要重。

  沿着街道往下,可见街道宽敞而平整,赵含章和傅庭涵当时只是从上蔡县穿过,没有在县城停留,但也看得出来,赵氏坞堡一点儿也不比上蔡县差。

  赵含章若有所思,“五叔祖,天下的坞堡都这样吗?”

第79章 聪明人

  “自然不是,”赵淞骄傲的道:“天底下的坞堡能似我赵氏坞堡这样的,不超十数。”

  也就是说,全天下的坞堡中,赵氏可以排进前十。

  而天下到底有多少坞堡呢?

  就算没有上万,五六七八千总是有的。

  赵含章不由感慨,“五叔祖可真厉害啊。”

  赵淞摇头,“这皆是你祖父之功,若没有他经营,赵氏是建不起这样的坞堡的。”

  作为族长,赵长舆当然不能只看到自家之利。

  他手中掌握的势力在赵淞等人眼里是分了两份,一份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这一份现在应该是由赵仲舆继承了;

  还有一份则是赵氏坞堡,是由赵淞打理,但实际上,这是属于赵氏宗族的。

  但钱一直是赵长舆出大头,方策也是他出的,比如赵淞就悄悄告诉赵含章,“当年惠帝登基,因你祖父曾经劝说武帝废掉惠帝,贾后深恨你祖父,将你祖父贬黜,当时你祖父就与我来信,说外戚权重,将来只怕国家生乱,让我有能力便多收拢流民,既可以给他们一条生路,也可保障赵氏安全。”

  赵淞带着赵含章穿过主街到达他们家的老宅,领她上了观景台,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赵氏坞堡。

  这是赵家嫡支主宅,无人敢占。

  赵淞指着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坞堡道:“现在这坞堡内的人,有超过一半的人是这十几年来收拢的流民。”

  他道:“赵氏坞堡能有今日,全靠你祖父的高瞻远瞩和能力。”

  养这么多人,当然不能只靠一开始的田地产出,缺口全是赵长舆一人补上的。

  全族上下都知道这一点儿,所以赵长舆的死才让他们这么难过。

  失去了掌舵的舵手,谁也不知道赵氏这艘大船将来会怎样。

  赵淞心中忧虑,觉得赵仲舆远比不上赵长舆,而赵济又远比不上赵仲舆,赵氏未来堪忧。

  但这些烦恼没必要和赵含章说,他压下心中忧愁,扭头和赵含章笑道:“这是主宅,虽然是你大伯一家承继了爵位,但二郎依旧是长房的长子长孙,这是你们一家的住处,谁也抢不走。”

  “上蔡离得到底远了些,若是出事,我们鞭长莫及,”赵淞道:“你搬回来,此处还有你祖父留下的书房,傅大郎君和二郎在此读书也便宜。”

  赵含章还是拒绝了,“听闻父亲更喜上蔡,连二郎都是在上蔡出生的,他离去时我年纪还小,但对父亲的孺慕之心从未少过,我想住在上蔡为祖父守孝。”

  她笑了笑道:“倒是可以带一些书过去,希望五叔祖能答应。”

  “那是你家先祖留下的书籍,自然可以带去阅览,”赵淞略一想便笑道:“也好,二郎读不进去书,等他成亲生子,孩子能读这些书还有好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有傅大郎君在,也不算埋没了这些书。”

  赵含章听明白了他的暗示,明言道:“守孝无事,除了给祖父和父亲抄写经文祈福外,我和傅大郎君会整理一下书房,尽量多抄录一些书籍,给二郎多准备出一套来,也免得搬来拉去的有所遗失。”

  双方达成共识,都满意的相视一笑。

  赵淞回到家里再次忍不住叹息,“若是二郎能有三娘的聪慧就好了,有一半也行啊。”

  赵铭问:“父亲觉得三娘和治之谁更聪明?”

  赵淞想了想后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治之在她这个年纪可没有这份通透和隐忍。”

  说到隐忍,赵淞不由想得更多。

  他顿了顿,问道:“让你准备的礼物如何了?”

  “都收拾好了。”

  赵淞想了想道:“他们日子艰难,再往箱笼里多放些钱吧,汲渊竟然跟了三娘,那就不能委屈了他去。”

  虽然跟赵仲舆是利益最大化,但现在让汲渊穿过混乱的地方回到赵仲舆身边是不可能了,既如此,就让三娘尽量把人留下吧。

  “汲渊有大才,又深知我们赵氏根底,务必把人留住。”

  赵铭问:“那要是留不住呢?”

  赵淞没好气的道:“留不住除了送一笔巨财将人送走外我还有什么办法?一天到晚的,你能不能少气我一顿?”

  赵铭:“阿父,儿子提问是为了让您将所有不好的结果都想一遍,这是为了您好,并不是有意气您。”

  他嘀咕道:“看您说的凶巴巴的,我还以为您要杀了他,自己得不到便要毁了人家呢。”

  赵淞见他如此编排自己,气得找东西要砸他。

  赵铭已经提前察知,爬起来就跑了。

  赵含章和傅庭涵正在逛赵家的书房,说是书房,其实是书楼了,一共是上下两层楼。

  推门进去,当中一个宴客的堂屋,摆放着矮桌和席子,右手边放着屏风,屏风之后是木榻,榻上放着矮桌和笔架,是给主人看书休息用的。

  而左手边则是五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简,最后一排书架后是楼梯,二楼也有一张木榻,剩下的全是书架。

  别看书架很多,但纸质的书只占了一半,剩下的全是写满字的绢布和竹简。

  赵含章随手拿出一卷来打开,伸手摸了摸上面的字,和记忆中的字一对才认出来。

  傅庭涵也在脑海中翻着记忆,感叹道:“要不是有原身的记忆,看这些竹简,我们就要成半文盲了。”

  他看向赵含章,“听说赵老师在图书馆读的书很杂,尤其精通文史一类的书籍,这些图书馆有过记录吗?”

  赵含章伸手接过,看了一眼,发现写的是司马懿在曹魏时韬光养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