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491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荀藩闻言无奈。

  这是他的失误了,他没想到赵含章会考校他们的功课,不然早就给秦王押题了。

  赵含章会考校的题目其实挺好押的,她对百姓宽仁,要是问诗经,考“风”的概率就会高很多。

  荀藩心中忐忑,秦王却很快将此事忘到脑后,只要赵含章不杀他,考不对就不对吧,反正他又不要当皇帝。

  这么一想,秦王扭头看躲在自己身后的豫章王,心中怜惜,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个皇帝端弟当定了,以后他日子就要难过了,还随时可能丧命。

  这么一想,秦王越发怜惜的看着他了。

  豫章王什么都不知道,见赵含章走了,又拿出那块没吃完的干粮继续啃。

  这干粮初吃不好吃,但多含一会儿就有食物的香甜,他觉得很不错。

  赵含章去巡视大营,元立立即给她送来一块干粮,道:“大家凑了凑,还能凑出一些来。”

第843章 新太子

  赵含章点了点头,道:“明天去把石军两个关卡都拔了,那里面必有粮草。”

  元立应下。

  赵含章吩咐道:“此事让乌凉去做,你的任务依旧是护好两位小王爷,特别是秦王,别让他死了,也别让他跑了。”

  元立惊讶,“使君看上了秦王?可豫章王不是更合适吗?”

  赵含章掀起眼皮淡淡地看了他一眼。

  元立一悚,立即低头认错。

  赵含章收回目光,没有解释选择秦王的原因。

  石军留下的两个关卡并不难打,等他们打完,调头要回蒙县时,荀明才循着痕迹追上来。

  赵含章脸色冷淡的看着荀明。

  荀明跪在地上禀报:“……失了踪迹,走错了路,待回转再追时便错失了良机。”

  赵含章:“晴天白日,他们又匆忙逃跑,路上车辙蹄印清晰,你这都能走错路?”

  荀明忙辩道:“或许是前几日石军调兵路过,所以路上都有痕迹。”

  “是新鲜的印子,还是陈旧的痕迹你都分不出来吗?”

  荀明低下头去没敢再分辩。

  赵含章淡淡地收回目光,顿了一下才冷着脸道:“起来吧,等回到蒙县,自去和荀将军请罪。”

  荀明这才想起他还有重要的事没说,连忙道:“刺史,我们将军重伤昏迷,还未苏醒。”

  赵含章脸色越发冷肃,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当即带人回蒙县。

  蒙县的大火已经扑灭,就算灭火及时,天干物燥的情况下,依旧烧毁不少房屋。

  士兵们从房屋里找出不少烧焦的尸体,全都是死后被烧。

  那几日石军杀的人太多了,幸存下来的人甚至没来得及将亲人下葬就四处躲藏,这尸体就烂在了屋里。

  一把大火烧成了骨头,其他未曾被烧的房屋里则都是腐臭味。

  赵含章回到蒙县时,士兵们正听从赵铭的命令清理房屋里的尸体,还有家人幸存的,对方有意,就交给他们的家人埋葬。

  没有家人,或者无力埋葬的,他们统一放到尸坑中埋了。

  城郊一块草地上挖了十个大坑,旁边就是绵延而去的稻田,因为干旱和战争,稻田东一块,西一块的,明明已经快到收获的时候,穗却顶着,一摸,一半的壳是空的。

  赵含章看着尸体被抬出,招来一个文吏,问道:“这事是谁负责的?”

  文吏连忙躬身道:“是陈长史。”

  赵含章点了点头,道:“让他着人去找些石灰,艾草,全城用艾草水泼洒,再多洒些石灰,天气炎热,不论是士兵还是百姓,都不许饮用生水,去找军医,小心防治瘟疫。”

  文吏应下,领命后跑去找陈长史。

  赵含章直接往县衙去。

  县衙只有一半是完好的,另一半还在冒烟呢。

  赵铭把荀修也给挪进城里了,大军有一半在城外警戒,只有一半在城里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看到赵含章,他长舒一口气,连忙问道:“支雄抓到了吗?”

  赵含章点头,“我让人把他的头挂在了北城门上,尸体挂在了南城门。”

  赵铭:……倒也不必如此残忍。

  赵含章道:“统计一下,还有多少石军流落在外,告诉他们,缴械不杀,只要来自首,我饶他们不死,还给你们粮草回乡。”

  赵铭:“你是怕他们四散为寇?”

  赵含章抿了抿嘴道:“此次蒙县受损严重,城中十不存一,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恢复生产。”

  可以大量的从别处将人迁来填充,但死去的人,剜下的伤疤会一直存在。

  赵铭点了点头,算答应了。

  赵含章让赵铭去看了一眼秦王和豫章王,顺便把他们安排住下。

  一听说赵含章把秦王和豫章王找了回来,赵铭精神一振,立即跑去看人,然后回来和赵含章道:“你该立即立太子,昭告天下。”

  赵含章也有此意,在上首坐下后请他也坐下,“这场战争我们不能再拖了,现在就草拟旨意吧。”

  她道:“立秦王为太子,令天下兵马来援,这一次,我们要一举灭掉石勒和匈奴汉国。”

  “让秋武即刻回陈县,命兵器坊加大炸药的生产量……”

  “等一等,”赵铭打断她的话,问道:“立秦王?”

  赵含章点头,“对,立秦王。”

  “为何?”赵铭皱眉,“豫章王是先太子亲弟,年纪也更合适,我刚才去看了一下,他也甚是乖巧。”

  赵含章的野心摆在那里,虽然需要一个“君”摆在前面,但她将来一定会行废立之事,既如此,何不从一开始就挑选一个年纪小又听话的来?

  赵含章道:“豫章王软弱无能,没有自己的主见,年纪太小,他会听我的话,同样的,他也会听别人的话。”

  她道:“我喜欢的是听话的君王,但是会懂利弊,知进退的听话,而不是谁的话都听。”

  赵含章觉得秦王比豫章王好。

  其实她也不太看得上秦王。

  赵含章道:“铭伯父,你误会我了,我的目标并不是要当皇帝,我的目标是实现我的抱负,让这个世界按照我的设想往前走。若有君王能助我实现抱负,我何必受累生此野心?”

  赵铭听她狡辩,哼了一声后道:“我的儿子赵申,他出生后我便日夜期盼他长大后能做谦谦君子,博学多才,思想开明,我手把手的教导他,一直到他十四岁,他没有成为君子,而是去做了游侠。”

  “说是游侠,但在某看来,那就是流氓。”

  赵含章:……

  赵铭继续道:“侠以武犯禁,似你们这种喜欢动手解决问题的人,别说跟君子搭不上边,还跟聪慧不搭边。只有无能之人材说不通道理,最后用武力解决问题。”

  “你看,他是我儿子,我如此费心教导他都没长成我希望的样子,你想要一个完全遵从你设想的君王,那比白日飞升还要异想天开。”

  所以,找这么冠冕堂皇的借口有什么用?

  你最后还是要行废立之事。

  赵含章被他噎死,忍下要动手的冲动,脸色微红的狠狠点头,咬牙道:“伯父说的不错,那还是立秦王。”

  见赵铭皱眉,赵含章连忙道:“好歹他识时务,我喜欢识时务的孩子,可以少费很多心力。”

  她是要立一个牌子,以借口调遣天下兵马,又不是真的要养孩子。

  赵铭想了想,还是点头答应了,“好,那就立秦王。”

第844章 利益争夺

  秦王还什么都不知道呢,他就被立为太子。

  等傅庭涵做完手上的材料出来时,县衙正闹轰轰的热闹不已。

  他一脸懵且好奇的看着捧着各种布料和金银器物进进出出的人,见赵含章正埋头写东西,就上前问道:“是要办什么喜事吗?”

  赵含章随口道:“我立了一个新太子,铭伯父说这是喜事,需要一点仪式,我就让人从战利品中找些东西来布置上。”

  于是,秦王就在半座烧毁的县衙中被立为太子,他一脸懵的坐在县衙大堂的上位,接受了以赵含章为首的赵氏一系官员的跪拜。

  从布置到立为太子,就花费了一天时间。

  过了一晚上,第二天赵含章就让人把挂着的绸缎等都收起来,还都能用呢,可不能浪费了。

  摆出来的金银器物等也都收起来,秦王还是住在原来的房间里,除了多了一个太子名号,和之前似乎没什么差别。

  “咚咚”的两声,太子回神,就见荀藩不悦的看着他道:“殿下,你走神了。”

  哦,还是有区别的,他多了一个老师,俗称太子太傅。

  赵含章封荀藩为太子太傅,专门教习他功课,不,是教习他和豫章王功课,豫章王现在成了伴太子读书。

  太子正襟危坐,脸上却是生无可恋的表情。

  他不想当太子啊,是真的不想当啊。

  加上太子的名号,平白担了一份风险外,他当太子有什么好处?

  赵含章并不过问他的意思,甚至都不怎么和他商量,直接以他的名义发布政令。

  出兵在外的曾越、米策、谢时等听到设立太子的消息皆精神一振,更加勇猛的驱赶石军,收复失土。

  而天下各郡县在收到诏令后,也纷纷响应号召。

  就连扬州和徐州都有县令或者乡绅响应,集结兵力朝兖州而去。

  琅琊王一系备受打击。

  此间,鄱阳郡有流民犯禁,王敦认为有人在乡野间借口援助朝廷而买兵作乱,因此出兵鄱阳。

  王敦以强硬的姿态扫平鄱阳郡,威逼鄱阳郡官员尊从琅琊王,赵含章在南方的代言人王四娘很不服气,开始大肆招兵以支援赵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