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496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见家臣这么喜欢这个琉璃珠,伍二郎心中一动,立即道:“是的,全都照着将军的要求来,除了金佛和珍珠,还有豫州来的琉璃。”

  家臣听说还有琉璃,脸上的表情一松,带出笑来,他点了点头道:“不错,你先一边候着。”

  伍二郎立即低头站在一旁。

  家臣这才沉着脸看向带他们来的士兵,道“这是我们将军府的商队,你们也太大胆了,竟连将军的商队都敢拦!”

  伍二郎眉头一跳,想到他们这次带来的东西,不由心痛,幸亏听了明先生的话,留下一半东西在外面,他们先进来探路。

  谁知他之前打下的人脉竟全用不上了,匈奴人也太霸道了,这是一来就抢了原本中阳县的东西,连过路客商的东西都抢了。

  家臣把他们训了一顿,直接就把这些士兵赶走了。

  伍二郎快速的看了一眼候在一侧的管事,向那些士兵使了一个眼色,管事表示明白。

  等家臣把伍二郎和明预带进去,他就撒开腿去追那些士兵,把身上的钱袋子掏出来塞到为首士兵的手里,点头哈腰道:“兄弟见谅,兄弟见谅,我们家主也要看将军脸色过日子,这一遭真是麻烦你们了。”

  士兵摸了摸钱袋子,打开看,里面是一大把赵氏新钱,颠了颠后觉得钱不少,脸色更好了些。

  他点头道:“我们也都是听命行事,你家主子不怪罪就好。”

  “岂敢怪罪,岂敢怪罪,”管事讨好的笑道:“我们走商的,最是知道兄弟们守城的辛苦,这每日进进出出这么多人,可全靠你们维护秩序,保全安全。”

  士兵脸色更好了,还带出笑来,“你们走商也辛苦,现在路上盗匪多,也不好走吧?”

  “是啊,”管事趁机哭诉道:“凭着将军的面子,大部份地方都好走,但外头乱,总有些刁民,所以我们也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这进出城门还要上下打点,也就赚口粗粮吃。”

  士兵沉吟。

  管事就从伸手掏了掏,掏出一颗小琉璃珠塞进他手里,低声道:“要我说,这上面的打点缺不了,但底下的打点也不能缺,毕竟做事都是底下的人,最辛苦的是咱这些人……”

  士兵低头看了一眼琉璃珠,握在手心,点头道:“不错。”

  管事松了一口气,笑道:“那以后请兄弟们多包涵,以后我们商队还是得靠你们宽容一二。”

  士兵应下了。

  打点好守城门的人,留在外面的人再要进来时就容易多了,比打点将军府的家臣划算太多了。

  这一次,家臣直接把他们带来的大部分东西都挑走了,只给伍二郎留一下杂七杂八的小东西,便是这样,他们也才能见到呼延攸一面。

第852章 呼延攸

  顺利和呼延攸搭上关系,明预便让伍二郎想办法把留在城外的人和东西都带进来,他们在城中租了一个院子暂时落脚。

  果然,这一次打点过守城门的士兵便顺利进入城中,比被呼延府上家臣拿走的东西,这次打点的支出不过九牛一毛。

  明预开始借用他们带来的东西大范围接触呼延攸府上的家臣,借此影响呼延攸,而呼延攸能够影响刘和。

  刘渊当时让刘和带着朝臣和后宫一起逃跑,他留在平阳城皇宫时,是临时召见了大臣托孤的。

  虽然刘和年纪不小了,但刘渊觉得他管理国家有些困难,论才智,论能力,他远比不上刘聪;论仁厚和纳谏,他又比不上刘乂。

  刘渊但凡年轻十岁,或者身体康健到觉得自己还能再活十年,他都想换太子。

  但这时候来不及了,呼延氏势力不小,加上五部势力并不完全在他控制中,此时更换太子,只会让匈奴大乱。

  所以只能将就下去。

  刘渊忧心忡忡的召见了刘欢乐和刘洋。

  因为当时城门被炸破,时间紧急,他只得匆匆下令,封刘欢乐为太宰,封长乐王刘洋为太傅,他将太子当着朝臣的面交给他们,封他们为顾命大臣,而除了这俩人外,还有在外征战的江都王刘延年和楚王刘聪。

  四个顾命大臣,全都出自改了刘姓的匈奴,其中刘聪还是他亲儿子,这样的布置,让五部稍显不满,也让刘和很不满。

  匈奴五部一直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刘渊上位后才渐渐收伏五部,被推举为大可汗,然后才领着五部打天下,自立为王。

  所以五部的自主权很大,他们不满意刘渊的安排,直接影响到底下的族民和士兵,最近大家作战都不太积极了。

  刘和意见最大,他当太子时就很害怕刘聪和刘乂抢他的位置,本以为自己当了皇帝可以万事无忧,没想到皇帝不仅加封了刘乂,还让他最忌惮的刘聪当顾命大臣。

  所以刘和很不高兴。

  呼延攸也很不高兴。

  凭什么顾命大臣都姓刘?

  明明他也很厉害的好不好,还是太子的母舅,刘渊母亲都出自他们呼延一族,已经有两代后族,可以说现在汉国有一半是属于呼延血脉的。

  他觉得自己最少也能落到一个顾命大臣的位置,刘渊竟然不给他。

  眼见着到了中阳县后刘欢乐和刘洋主政,处处压制着他,还一个劲的劝说刘和派兵去找失散的刘乂,他就跑去刘和面前挑拨离间,“先帝没有考虑轻重之计,刘聪和刘延年领兵二十万精锐在外,宫廷禁军又交给刘欢乐和刘洋,陛下现在就等于寄居人下,名为主,实为客。这样的祸难,未来不可测知,希望陛下早做打算。”

  这话说到了刘和的心坎里,于是越发信任呼延攸,对刘欢乐和刘洋定的国策各种不满意。

  本来刘欢乐和刘洋觉得留在西河国太危险了,赵含章发兵便可攻来,这里没有天险,也没有地利,刘和一登基就在中阳县城郊圈占了大块地盘,又驱赶百姓替他修筑宫殿,这下连人和也没有了。

  虽然刘欢乐和刘洋爱好享受,也总是圈地圈人谋求私利,可他们是知道轻重缓急的,此时就不应该加深和普通百姓的矛盾,而是要以安抚臣民为主。

  然后赶紧去和刘聪汇合。

  呼延攸就喜欢和他们反着来,所以劝刘和不要听他们的,刘和果然就不听。

  相比于刘欢乐和刘洋,呼延攸可是他亲舅舅,不是更值得信任吗?

  然后明预就到了中阳县。

  一进城他就了解了一下现在匈奴汉国的内部情况,虽然呼延攸现在算是他的“盟友”了,但这波他决定站刘欢乐和刘洋,

  他们要是不去和刘聪汇合,他们怎么能打起来呢?

  所以在接触到呼延攸的重要家臣后,他便通过家臣和呼延攸进言,“大司马在军中本就有大威望,此次攻晋,全国精锐都在他手中,他此时又攻破郓城,俘虏晋帝和晋国朝廷,在匈奴中的威望怕是到达了鼎盛。”

  家臣道:“此时我们若没有作为,恐怕大司马回来时,就是灾祸降临之时啊。”

  刘渊死前封刘聪为大司马,是第四个顾命大臣。

  呼延攸心中一紧,有些害怕,但也怀疑的看着家臣:“这样的见识不是你能有的,此话是谁说的?”

  家臣脸微红,只能把明预供出来。

  呼延攸当即要见明预。

  上一次,呼延攸只是匆匆一见,还主要把视线落在伍二郎身上,对跟在伍二郎身后的明预没怎么在意。

  这次再见,呼延攸就把明预上下打量了一遍,问道:“你一个商人,是怎么有此见识的?”

  明预立即躬身道:“将军自是也想到了,不过是日理万机,又自信,所以不将这样的小灾祸放在心上。可若大司马有不臣之心,那小灾祸就变成了大灾祸,某受将军庇护,实在没忍住,便多言语两句,还请将军恕罪。”

  呼延攸被夸得心情好了点儿,挥了挥手道:“我自是想到了,然而太宰和太傅都与大司马关系紧密,只怕他们汇合会对陛下更不利。”

  刘欢乐和刘聪的关系什么时候好了?

  他以为刘欢乐和刘洋为什么要找刘乂?

  真的只是因为刘乂是皇子吗?

  那当然不是了。

  作为刘渊生前最宠爱的儿子,刘乂在匈奴内部的威望很高,就连刘欢乐和刘洋都很喜欢他。

  所以他们此时让刘和派兵去找刘乂,是为了牵制刘聪,保护刘和呀

  只要刘和把刘乂找回来,以刘乂的为人,他一定会真心诚意的承认这位哥哥的帝位,再带上刘乂去和刘聪汇合,匈奴五部中至少有一半人会倾向刘乂,和他一起保护刘和。

  刘聪就不敢轻举妄动。

  连明预这个外人都看出来的东西,呼延攸和刘和舅甥两个死活就是看不透,认为刘欢乐和刘洋此时那么着急的找刘乂是为了想要扶持对方。

第853章 鼓动造反

  明预自是不会和呼延攸点明这一点,而是和他道:“陛下刚刚登基,正是竖立威望的紧要时刻,此时不去收拢大军,以后再没有机会了。”

  他道:“等大司马结束和晋的战争,不论此战占地多少,他都攻破了郓城,活捉晋帝,再加上之前攻破过洛阳的功绩,只怕他在匈奴中的威望会更高,到时候陛下就真的是要仰人鼻息了。”

  “但此刻若能汇合,陛下不仅可以恩威并施的收伏那二十万精锐,还可以顺理成章的接收晋帝和晋臣,如此一来,俘虏晋帝的功绩也当有陛下一份,”明预道:“陛下是正统,大司马也认了陛下为帝,他若不从,那就是反叛,可以举国攻之。”

  呼延攸深以为然,眼睛发亮的看着明预道:“先生大才啊,不知先生如何称呼?”

  他还想问明预为什么要帮助他。

  明预的理由自然是简单又能令人信服,他想在匈奴汉国谋求前程。

  明预道:“明某自认为读书人,也有鸿鹄之志,只因门第浅薄,在晋国就没有出仕之机,实在不甘心。”

  呼延攸相信他是为了前程来找他,问道:“赵含章用人不拘门第,你为何不去招贤考呢?”

  明预就愤怒不甘道:“某在汝南郡时得罪了一赵氏子弟,赵氏跋扈,不许我参加招贤考,哼,什么不计门第,某看,他们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

  呼延攸立即道:“不错,汉人多虚伪,都说那赵含章爱民如子,要我看她是妇人之仁,为了骗取民心才如此做。”

  明预连连点头,一脸崇敬的看着呼延攸。

  呼延攸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番谈话下来,他引明预为知己,对他的才华也很钦服。

  于是,明预从一个商队的帐房管事一跃成为匈奴国舅呼延攸的幕僚。

  在明预的说服下,呼延攸转变了想法,赞同去和刘聪汇合,不过,为了保证安全,也为了震慑刘聪,他决定说服皇帝将在其他地方作战的将领招回,一同护送他们去安平国博平县和刘聪汇合。

  刘和很快被舅舅说服,也答应去安平国,不过将出兵在外的马景和刘盛等人召到中阳县。

  几位将领并没有多犹豫,因为他们也陆续收到消息说都城陷落,新帝登基,所以一被传召,他们立即就赶到中阳县。

  刘和当即命他们护送他去博平县。

  几位大将军都没有反对,虽然有人建议先收复失土,把都城抢回来,但刘和不愿意,他们也不勉强。

  因为他们自己也没信心可以打赢赵家军把平阳抢回来。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刘和竟然要求他们把大军全部召回,一到博平县,立即先拿下刘聪,然后逼迫刘聪自去顾命大臣的职位。

  刘和道:“若他甘愿辞去顾命大臣,朕便信他没有不臣之心,不然,朕必将祸害尽早除去。”

  刘盛忍不住劝道:“陛下,先帝的棺椁还在平阳城,赵含章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楚王也没有变节,一旦自相残杀,天下会怎么说陛下?”

  又道:“再说大业还未完成,连都城都丢弃了,当务之急是夺回都城,夺回先帝的棺椁,安葬先帝,您不要听信了挑拨离间的小人谗言来疑忌兄弟啊。”

  刘和闻言大怒,问道:“你认为我是平白疑忌楚王的吗?他若不是有心造反,平阳城陷落这么久了,他为何还留在博平县迟迟不回?”

  刘盛苦劝道:“陛下,要是连兄弟都不能相信,那天下间还有谁值得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