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576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赵申收回目光,抬头看向赵含章,微微一笑,“申,拜见大将军。”

  赵含章笑着挥手道:“申堂兄不必客气,请坐吧。”

  赵含章时间宝贵,所以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就问,“堂兄身体可大好了?能出行了吗?”

  赵申顿了一下,咽下到嘴边的话,转而诚实回答:“已经好了,可以出行。”

  赵含章就笑道:“堂兄于国有大功,又有将帅之才,我心悦之,所以想要聘请堂兄为兵部侍郎。”

  赵申微愣,“兵部侍郎?”

  “对,”赵含章在桌子上找了找,将一本公文递给他看,“我打算稍改官制,以便处理天下事,使官员不怠政,使民安居。”

  赵申翻开看,折子应该是赵含章自己写的,他在他爹那里看到过赵含章的信,字迹一样。

  折子上说,自东汉以六曹治理国事之后,各官曹职名时有变动,以至民间对官员职责不清,甚至连官员自己有时候都搞不清楚各自的权责。

  地方官员常有侵权之举,如今天下安定,赵含章希望能够明确各官员权责,将来地方再有事,不至于问责找不到人,也不至于奖赏不到位。

  她将六曹改为六部,其中五兵曹改为兵部,与其他五部一起听命于尚书令,除此外,还明确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责,毕竟国事太多,赵含章就算肝,也不想英年早逝,所以她要把政务系统的下放。

  至于她,皇帝暂时当不成,就暂时当个丞相吧,总览朝政,管着百官,也名正言顺。

  “我看过申堂兄给铭伯父写的《练兵十疏》,其中有些观点我很是赞同,以堂兄之才,当得兵部侍郎一职。”

  赵申咽了咽口水,可耻的心动了。

  他目光炯炯的盯着赵含章问,“大将军觉得十疏中哪一条最合意?”

  “屯兵,”赵含章道:“以田养兵,战时为兵,农时为农,闲时练兵,佐以精兵,是如今养兵最好的方法之一。”

  赵申目光越发明亮。

  这是前年他给他爹写的信,虽然他和他爹的信总是错过,但他寄回来的信却大半部分送回来了,毕竟他是移动的,家却没有。

  那是他在听说了赵家军的威名后给他爹写的。

  他远在蜀地都听说了赵家军的厉害,自然知道赵氏有了重大变化,已今非昔比。

  可越是如此,他越是担忧。

  养兵,可以保护自己,但它是一把双面开刃的利剑,很有可能盛极一时后反过来割伤自己。

  赵申思考过怎样才能让家族长久,至少不被这把利剑所伤。

  就连王衍这样的人都要为家族的存续殚精竭虑,赵申自也不能免俗,思虑再三,他给家族的建议就是把兵捆在土地上。

  身为华夏人,不论是哪个阶层,对土地都有一种深深的感情。

  要想掌控将士,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们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不仅可以安军心,还可以解决一部分粮草问题,让赵氏不至于被大军拖垮。

  现在赵含章财政上的困局,一半便来源于军队庞大的支出。

第996章 霸道

  赵含章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她很赞同赵申的观点,这一次,她要大范围的屯兵,就需要一个理解她的人去执行。

  赵申,目前来说是最好的人选。

  赵申压下心中的激动,问道:“我不定品吗?”

  赵含章淡然的道:“九品中正制在我这里早已名存实亡,过不了多久名义上也会消失。”

  赵申内心说不出的复杂,问道:“那招贤考呢?大将军不令我参加吗?”

  赵含章闻言哈哈大笑起来,和他道:“申堂兄要是想去一试也可,我会在年前颁布招贤令,命各地明年开春在州府举办一次招贤令,选得贤才后送往洛阳,秋时在洛阳再考核一次。”

  “不过,我想以申堂兄之能不必要以此证明自己,你的能力,我已经看到了。”

  赵申呼吸微微急促,眼眶微湿,起身与她深深地一揖,“申岂敢不从?”

  赵含章嘴角微翘,挥手道:“申堂兄回去准备吧,我们选好日子就要准备迁居洛阳了。”

  赵申躬身退下,走出大门深吸一口气,只觉得神清气爽,明明已是深秋时节,偏就觉得空气中都飘满了花香的甜味。

  他忍不住咧开嘴一笑,甩着袖子将手背在身后,迈着大步就往家走去。

  路上行人不少,这两条街住的都是高官大将军们,其中有一大半要跟着赵含章搬去洛阳,城中的青壮力士们闻风而动,都跑过来这里找工做。

  墙根底下站了一溜的力士,不一会儿就有家仆开门出来,扫一眼,拍手喊道:“需要十个力士搬动重物,二十文一天,谁来?”

  墙根下蹲着的人立即一拥而上,举着手喊“我我我……”。

  志得意满的赵申被人撞了一下肩膀,踉跄两下,差点被人群给淹没了。

  他的长随大安扶了他一把,一边拽着他的手往外挤,一边嘀嘀咕咕起来,“也不知道您得意啥,一出来眼睛就往天上看,我们这等凡人竟入不得您的眼,前头这么多人您还往里扎,这不是找撞吗?”

  赵申被解救出来,他扶了一下玉冠,拦住大安:“你闭嘴,再叨叨我就罚你十日不许说话。”

  大安立即合上嘴巴,只是脸上表情丰富得很,赵申只恨自己太过聪明,竟然读懂了他的表情,于是扭过脸去不看他,“你的脸太吵了,把表情也收一收,不然我也罚你十日不许说话。”

  大安一口气没上来,差点闭过气去。

  赵申喜滋滋的回去告诉他爹,“阿父,我做侍郎了。”

  兵部侍郎,差不多能跟一州刺史平起平坐了,赵申直接把差不多去掉,就相当于跟他爹平起平坐了。

  赵铭闻言抬起头来看他一眼,颔首道:“很好,看来你果然喜欢养兵,现在你要为整个天下兵马的粮草和操练负责,应该高兴了吧?”

  养那区区千余人有什么乐趣?

  赵申回过神来,一口气差点儿没上来,心头的喜悦短暂的消失了一会儿,不过片刻他又安慰妥了自己。

  他不能顺着他爹的话往深处想,他得照着自己原先的想法往下想,“不必定品,不论家世,而是以才能品德取用人才,天下士族都没意见吗?”

  赵铭道:“天下混乱,大将军手握大军,他们有意见也得憋着。”

  “可现在战事已除,天下算暂时安定了,只怕……”赵申压低声音道:“加上皇帝年幼,皇权之争在所难免,到时候招贤考能彻底取代九品中正制吗?”

  赵铭嘴角翘了翘,问道:“所以你认为招贤考比九品中正制更好?”

  赵申道:“若是定品,以我赵家家世,我最高能做郡守,父亲……做上州刺史已经是逾越。”

  就是这么操蛋,九品中正制将人入仕时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就给限定了,不是因为你没有才华,而是因为你的家世只到这里。

  “你尚且会这样想,何况他人?”赵铭道:“现在受招贤考益处的天下士子有多少,便会有多少人反对再回九品中正制。”

  他道:“能定品丞相,可食禄一品者寥寥无几,可自信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够凭借才华封侯拜相的士子数不胜数,所以,即便有反对之人,只要兵权主要掌握在大将军手中,谁都扭不过她。”

  赵申想了想还真是。

  而以赵含章目前的布置来看,她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凡她能收拢的兵权,她都放在自己手中。

  赵含章不仅把兵权放在自己人手中,政权也是。

  他们还没启程,她的诏令,哦,不,是她代替小皇帝签署的诏令便接二连三的出来,她任命明预为中书令,汲渊为门下侍中,加上傅庭涵这个尚书令,相当于百官之三巨头都是她的心腹。

  其霸道,连曾经的东海王都不及她。

  东海王当政的时候,虽然朝中也有不少大臣去做他的心腹,可还有王衍、苟晞一类的大臣是先帝留下来的大臣,不是完全听命于东海王的。

  但如今,朝廷之前的官员被清了一遍又一遍,现在还活下来在朝中任职的,两个巴掌都数得过来。

  此时扒拉一看,朝廷官员竟然大半是赵含章提拔选任的,更不要说汲渊明预之流了,之前就是赵含章的幕僚好不好?

  任命书一下,就连不怎么管事的小皇帝都被迫使来找赵含章表达一下反对意见。

  赵含章将批完的折子随手放在一旁,一边伸手拿了一封新的,一边抬头去看他,笑了笑问:“是谁请陛下来做说客?”

  小皇帝紧张的攥紧了拳头,小声道:“是,是朕自己的想法,实在是汲渊和明预身份太低,只是寒门,却突然一跃而为中书令和侍中,恐怕天下人会不服。”

  又小声道:“何况,傅祗才是中书,傅中书虽远在雍州,但先帝并未除去他的官职。”

  赵含章轻笑道:“汲渊和明预跟随我南征北战,居功至伟,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怎会不服?至于家世,我取才不论家世,只问才德。”

  “傅中书是好官,奈何他雍州事务缠身,实在找不出时间来处理朝中事宜,”赵含章浅道:“陛下要想不用汲渊和明预也可以,只是这么多折子,我是处理不过来的,不如陛下揽一些过去,只要你我二人能处理好政务,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立又如何?”

第997章 小皇帝苦啊

  说罢,当即分了一半的折子给皇帝,让他看过后批阅。

  小皇帝:……

  小皇帝在殿中是有自己位置的,在赵含章的注视下,他艰难的走上前去,双手恭敬的接过折子。

  赵含章一松手,他的手臂就一沉,二十多封折子愣是把他压得脊背都往下低了低。

  赵含章含笑道:“去吧,有不解之处可以请教太傅。”

  小皇帝嘴唇抖了抖,捧着折子坐回他的位置,一旁伺候的董内侍既高兴又忧虑,赵含章出乎他意料的对小皇帝优待,之前只是让他看折子,现在都直接让小皇帝批折子了,这算不算亲政?

  可惜,小皇帝难以领会到他的喜悦,翻开第一封折子便是修缮河道的折子。

  祖逖上书说,今年北地大旱,有老农表示明年雨水可能有异,他也问过一些擅长天文星宿的人,都说明年夏秋之际可能会出现大洪。

  冀州在那一段黄河流域一直是洪涝灾害的重点区域,所以他请求朝廷拨款给他修理河道,巩固堤坝,以防洪水。

  当然,和朝廷要钱自然不能只写这么一点,他的折子很厚,但笔迹却换了,上面有详细的治理河道的方法,以及各种数字算法,都是所需的材料估算,以及劳工的大致人数,工期预算等。

  最后,这些数据汇总成一个让小皇帝看了都眼晕的数字。

  小皇帝愣愣地看着,这一封折子,除了前面的十分之一他能看懂,后面的十分之九基本上是两眼发蒙的看完。

  大多数文字他都认识,不认识的字他也能问董内侍,然后知道了,但这些文字连在一起他就看不懂了。

  哦,最后一句话他看懂了的,祖逖和赵含章伸手要的治理河道的银钱。

  那是一个小皇帝读着都颤了颤的数字。

  他知道国库缺钱,因为早在半个月前,他的饭食就从白米饭变成了搀杂着麦粒的麦饭。

  赵含章就没有苦谁都不能苦皇帝的思想,她要的是同甘共苦,所以她吃麦饭,小皇帝就得跟着吃掺杂麦粒的饭食。

  就是这样,她还让董内侍在小皇帝耳边说呢,“天下百姓,近九成连麦饭都没得吃,大将军都只能吃麦饭,陛下现在能吃到一半白米饭,一半麦饭,已经是极好的了。”

  现在,看着这笔数字,小皇帝最先想的是,要怎样拒绝祖逖又不得罪他?

  小皇帝提着笔想了又想,还是不能下笔,他就连忙扭头去看赵含章,赵含章正低头认真的批着自己的折子,并不抬头看他。

  小皇帝纠结了半天,眼看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快到用午食的时间,他不由焦急起来,用过午食他只能休息两刻钟,然后就要跟着太傅学习《孟子》,今天要学“告子下”第 一 章,太傅让他背诵,但昨晚他还要写课业,只粗略背了背,如果不加强,他一定背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