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645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他在碗里比划了一下,道:“省着点吃,六文钱的盐就够一家三口吃半年的了。”

  简戊忠算了一下自己的工钱道:“青州的盐这么便宜,不知可否买一些托人和钱一起送回洛阳?”

  “不必了,我都问过了,听闻,从下个月开始,所有的盐都要从县衙制定的铺子里买,各郡县的价钱都是一样的,到时,洛阳的盐价也是这么高。”

  简戊忠:“大将军这是要官营盐?”

  “不错,”同屋哈哈大笑道:“有大将军管盐,再不惧盐价飞涨,我等再吃不起盐了。”

  盐价涨起来时比粮价还疯狂,前两年,洛阳粮荒,盐也荒,直接飙升出十文钱只得一小撮盐,要是拿两文钱去买盐,那是只能买一个指头缝的钱啊。

  简戊忠向外看去,暗暗发誓,他一定要做好书局的工作,然后从书局走出去,去考青州衙门,就去盐场为大将军效命!

  各地县衙都已准备好官盐售卖。

  每个县会单开一个窗口专门为县中的杂货铺和货郎提供官盐,他们需要在县衙做登记,每次买去多少盐也都会记录。

  县衙限定了盐价范围,他们只能在那个范围内卖盐,不仅高于这个价格会被罚,低于这个价格也会被罚。

  因为,官盐卖给他们的底价摆在这儿,低于这个价格卖盐,基本上是亏本的买卖,有所付出,必有所求。

  他们得保证官盐在市场上的流通,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价格区间挤压私盐的生存空间。

  各地从初八开印那天就开始准备,到现在已经都准备好了,缺盐的地方,青州和光州的海盐已经运过去。

  不缺盐的地方,赵含章也派出了军队和御史,保证盐井和盐湖的产盐量,确定他们都在朝廷手上。

  从三月初一开始,官盐正式售卖,全国的盐价统一,直接取缔价格飘忽不定的私盐。

第1118章 减免赋税

  又是一旬休沐的日子,幽州涿县的百姓下意识的朝县衙公告墙,各城门口赶去,而乡野之间的百姓则去往大集。

  从前集市是初一和十五,自幽州有学堂,而学堂肩负起传递朝廷政令的任务之后,幽州的集市就慢慢改成了一旬一次,每次都是学生们休沐的第一天。

  这不是衙门要求的,而是百姓们自发的。

  从前,他们不觉得这些朝廷政令跟他们有多大的相关,但朝廷每有赈济,服役,免税等一系列政策都会让学生到大集上念,比从里长村老那里知道的还详细,他们就忍不住去大集上听了。

  既然都去大集了,怎么能不顺手去换一些急需的东西回来呢?

  所以每次大集都很热闹,即便近来农忙,他们还是会在这天抽出半天时间来赶往大集。

  这一次来当值的四个学生,有两个十六七岁,都是读过好几年书的士子,带着两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他们刚进学堂半年,认的字还少,就是来维持秩序和打杂的。

  最大的两个则是本来就读过几年书,再读一年,把《新算学》等新书学完以后他们就可以改为学堂老师了,当然,若不想当老师,也可以去考衙门小吏,或是去参加招贤考。

  不过以他们现在的学识肯定参加不了招贤考,衙门小吏嘛,还不如在学堂当老师呢。

  老师的月薪比衙门小吏高多了。

  “……官盐全国价格统一,今月官盐售价为八百文一石,七文钱一斤,只衙门的盐铺和指定的杂货铺可以购买,朝廷严令,不得囤积官盐,凡在外售卖的盐价低于六文钱,高于九文钱的,一律以囤积居奇的私盐论处……”

  嗡嗡的议论声萦绕在耳边,是人们压抑不住的高兴,“那半斤盐就够我家吃半年了。”

  “不够吧,半斤盐能有多少?”

  “省一些还是可以的。”

  学生竖起耳朵听了一会儿,将邸报翻了一个面,继续大声道:“大将军令,幽州去年天灾人祸频发,百姓艰苦,故,今年幽州免调、口赋,田租减半,其余渔猎、畜牧、纺织、医巫、交易,除其本,计其利,十税其一,不得有误。”

  涉及到赋税,来听政的百姓立即着急起来,连忙问道:“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学生大声道:“大将军给幽州免去了调和口赋,今年田租减半,而手工业者,如医工、畜牧、纺织和交易者,除去成本外,收益分为十份,其中一份要上贡。”

  很多人之前都只跟田打交道,因此不了解以前的政策,便忍不住问道:“那是多了,还是少了?”

  “少了。”

  众人一听,高兴起来,又问,“若农闲,我等抽空去给人侍弄田地,或是给人建造房子,赚到的钱可要纳税?”

  之前是要的,大晋一缺钱,那是什么名目都能找出来,给别人扛包,一天赚十文钱,那得把三文钱交给朝廷。

  人只要出村出去找工作,不管能不能找到,就要交一个官道损耗费,哪怕他们走的小道也不行,有一年,王浚还让人在路上设卡,每个走过的人都要交一文钱的拉屎费,理由是,他们出村了,在外方便臭了大自然,所以得交这个钱。

  就算有人憋着表示没拉,那也没用。

  学生也是幽州人,同样被征收过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点了点邸报导:“大将军说了,除朝廷规定的赋税外,其余杂税全部取消,郡县没有私捐的权利,若要捐,需上报刺史府,若无朝廷法令,一地一年新增的捐税不得超过三种,每种人均不得超过粮三升。”

  百姓们一听,忍不住欢呼起来。

  整个集市上都是欢呼的声音,等赶集的人回到村中,这个消息便传遍了乡野。

  正坐在火边用力捻线的妇人听说,因为用眼过度,一抬头眼泪就哗哗落下,“太好了,太好,那今年的绢布和绵都可以留下给你们做衣裳了。”

  男人上前将她手中的线放到一边道:“既然朝廷免去了调,那就不急着做了,等白天光线好了再做,你这眼睛得养。”

  “我不累,今年给孩子们多做几件衣裳,去年真是冷坏他们了。”

  和幽州有一样待遇的是被杀透了的兖州和一直粮荒的雍州,而并州、冀州和青州、光州等地则是调减半,免口赋,田租减半。

  朝廷的政令下到各州,除了部分官员发愁地方财政外,其余人皆与民大乐,举国欢畅起来。

  在这种欢乐之中,洛阳及以南的地方迎来了夏收。

  学堂放夏收假,学生们回家,挥舞着镰刀和家人们冲到田里收割小麦。

  徐州和扬州一水之隔,都在地里收割小麦,这边的欢腾传到那边,那边的人就没忍住搭话。

  于是,河这边的人也知道那边免了口赋和好多赋税,顿时心生羡慕。

  消息一点一点的传进江东和江南,两地百姓都羡慕不已。

  过去的一年,他们不像北地经历战争,但普通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尤其是鄱阳湖一带,因为蜀地流民进来,王敦与北上派的斗争打过好几次。

  加上北地大量士族和平民迁移而来,不仅他们日子不好过,被挤占了生存空间的普通百姓日子也不好过。

  江东和江南的本地百姓羡慕中原今年的赋税减免,逃到南方,努力想要融入当地,却还未安定下来的小士族们也人心浮动,望着北方萌生了回去的想法。

  只有大士族,不论到哪里,他们的日子都不会很难过。

  对于中原赵含章的举措,他们自然也听说了,于是去找王导,“茂宏何不建议大王,也减免赋税,安定民心?”

  王导道:“此法不错,大家可以一同上书。”

  几人对视一眼,都应了下来,约定好一起上书建议。

  等走出王宅,几人没有各自离去,而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喝酒,继续聚会,“自二月以后,大王就不见茂宏了,也不知他们是怎么了,以往减免赋税这样的小事,都是茂宏与大王说一声便可,现在竟要我们自己上书。”

第1119章 心思浮动

  “除夕时处仲就没回来。”

  这话一出,大家都安静了,忍不住忧心忡忡起来。

  处仲是王敦的字,琅琊王手上大半的兵力掌握在他手上,他又是王导的兄弟,琅琊王要是与这兄弟俩不睦,江南和江东岂还有安宁日子过?

  安静了好一会儿才有人低声道:“听闻赵含章对北归的士族很是优待,但有才德,都会亲自请到朝中,即便不想入朝为官,她也会向太学等官学举荐,做一潇潇洒洒又体面的先生,都不愿的士人,她也优待,给与田宅赏赐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还会出钱给印刷诗赋文集,且不论派系。”

  “不论派系是什么意思?”

  “就是不论你是儒家的哪一派,只要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曲解之意,她都给印,而除了儒家,法家、兵家、农家和墨家等,她都给免费刻印书籍。”

  印书是要花钱的,当下大部分人出书都需要给书局一大笔钱才能将书印出来,而书印出来后也未必能放在书铺。

  在他们离开北地之前,书铺极少,一州可能就零星几个县有书铺,却也是卖文房四宝居多,少有卖书的。

  很多书并不在书铺之中流通,多是各士族自己收藏。

  他们喜欢收藏先贤留下的书籍,且吝与人分享,却又喜欢自己写出一本可以广为流传的书来,最好是世间人手一本,人人都能听到他们的名字。

  所以,免费印书,传播他们的思想和才华,真的是让人忍不住心动啊。

  几人目光交叠,谁也没有说出那句“那我们回去”的话来。

  他们从北逃到南方,路上损失极大,为了在江南站稳脚跟也付出许多,并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即便是王氏一族,有琅琊王和王敦的大军相护,路上也死伤许多,族人流离在外的人数现在都数不清楚,何况他们这些宗族?

  他们经不起一次大的迁徙了。

  但不代表他们什么都不做。

  从酒楼回去,他们就找来几个能力强,却又很少在人前出现的子弟,让他们带人回一趟中原,“你们若能在中原站稳脚跟,那宗族便可慢慢回迁。”

  “那要走谁的关系入朝呢?”

  一个家主道:“我们家与赵氏有姻亲的关系,我修书一封,你拿去拜见赵含章,也不必求她让你入仕,只要在她面前露脸,你有才华,她自会用你。”

  一个家主道:“我们家与赵氏有姻亲的关系,奈何关系已远,久不联络,走赵氏的关系,不如去招贤考,你去洛阳参加招贤考吧。”

  一个家主道:“你多带一些钱去,回了北地族中就帮不了你了,一切靠你自己,不过听说赵氏的七太爷甚爱玩乐,你或可一试。”

  这三家,一家是弘农杨氏,一家是范阳卢氏,一家是陈郡袁氏,三家子弟决定结伴而行。

  当然,不能说他们是回北地,不然,怕是还没出城就被拿下了,家族也会因此而被琅琊王针对。

  所以他们想了一个好借口,夏日灿烂,又是丰收时,正是出门游玩的好时间啊,故他们要结伴出游。

  但有些东西可以瞒住上位者,却很难瞒得住在同一阶梯上或者下一阶梯的有心人。

  何况,江南里还有元立这个搞事的人在呢。

  几乎是一打探到消息,他就有选择的将这个消息传递出去。

  时任江州长史的谢鲲听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但他是个有心的聪明人,略一思索就明白了,那些大士族这是想要另谋出路,或者说,在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谢鲲在沉思一晚上后,连夜出行去找他弟弟谢魮。

  谢魮很惊讶,“兄长深夜来此,是出了什么大事?”

  “我听闻杨氏和卢氏袁氏的几个子弟过几日要出游,随从者众,你不如一同去。”

  谢魮失笑,“我比他们年长许多,平时也不在一处玩,我去做什么?”

  他说到这儿反应过来,微微蹙眉,“莫非他们不是出游?”

  谢鲲颔首道:“他们要北归。”

  谢魮惊讶,而后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