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72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院子很大,也平坦,分了几堆人凑在一起研究,声音都很小。

  赵含章一脸的惊讶,傅庭涵便解释道:“他们听说这次还有太后陪同,所以都收敛了许多,就是争执都轻声细语的。”

  “所以要是我来,他们就不收敛了?”

  傅庭涵:“你常来,他们在意不过来。”

  他们做出了新的纺机和织机,它比原来的纺织机小了近一倍,但纱锭却增加了,现在的纺机足有四十八个。

  傅庭涵道:“就以纺麻为例,之前的改出来的纺机有二十个纱锭,一天可以纺麻线二十五斤,现在却可以纺麻六十斤。而非我们改造前的纺机,普遍只有两到五枚纱锭,一天最多可以纺纱三斤,而且,通用的纺机还是以手摇为主,现在我们还是延续上一次的改良,用脚踏。”

  虽然早在永嘉元年那一年傅庭涵就改良了纺机和织机,也没有拒绝技术外流,但新纺机和新织机还是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并没有普及来。

  赵含章让各地县衙做过统计,目前第一代改良纺织机最多的是豫州,但也只占户口的百分之二十,然后是蜀地。

  蜀地的新式纺织机是诸传带去的,听说他买了十架纺机和织机,千辛万苦运到蜀地后就让人拆了两架,让工匠照着仿制。

  但蜀地的占比也不高,只有一些大户人家和少部分中等收入的人家换上了新的纺织机。

  占有率这么小,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推广第二代新的纺织机损失会小很多,更换通用的纺织机成本会降低;

  坏处是,第一代都那么难推广,何况第二代呢?

  赵含章问:“质量怎么样?纺机和织机贵重,一户人家可能买一台要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平时只更换纱锭之类的零部件。”

  傅庭涵道:“我们连着用了三天,目前没有发现大的问题,但有些地方还需要稍加改进。”

  他让人坐下纺纱,然后给赵含章指出有问题的地方,“我们纺线的纤维有四种,除了蚕丝是长纤维外,其余的毛、麻和棉都属于短纤维,我觉得它织出来的线对于蚕丝来说略粗,不利于精美布料的织造,我想从纱锭上入手,可以再做一套可替换的纱锭,当需要细线时,用一套纱锭,需要粗线时,用另一套纱锭。”

  赵含章:“一般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够去替换纱锭吧?”

  “不错,要换一次纱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普通百姓家可能还不会换,得请工匠上门,又是一笔花销,所以我想做一个可以粗细转换的纱锭,这样一来会节省很多更换的时间和成本。”

  赵含章:“做出来了吗?”

  傅庭涵:“已经有头绪了。”

  一旁的工匠连忙道:“陛下,我等皆认为这种粗细都可的纱锭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民间养蚕的人多集中在豫州、荆州和蜀地,蚕农一般为了省力,就不会再种麻,都是将蚕丝和绸缎卖出去后再转手从别人手中购进麻线或麻布,所以纺机只需做两种就可,一种标明是细线纱锭,一种是粗线纱锭。”

  赵含章:“有的人家不仅绸缎要做细线,棉麻也要做细线呢?”

  工匠就笑道:“这个问题傅尚书也提过,但我等试验过,这粗线纱锭纺出来的麻线,只要稍加技巧就可以细一半,这个织娘们都会,不然麻布为何分粗细两种呢?”

  “傅尚书之所以想琢磨细线纱锭,是因为蚕丝可以做得更细,一些珍贵的绸缎锦需要的线极细,通用的纱锭这才不能满足,可依下臣看,这世上会用这种纺机的人本来就极少,我们工部是要做,却没必要在民间推广。”

  赵含章明白了,“细纱锭是有针对性的售卖,用者极少。”

  工匠点头。

  一旁的傅庭涵欲言又止。

  赵含章知道他想说什么。

  现在养蚕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州、荆州和蜀地一带,但后世他们熟知的养蚕地区是江南。

  而现在的江南经济和技术发展都远比不上中原一带,他们的绸缎产量并不高,精美的,可以得到全国认可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现在有电台,她还要修路,将来南北交流会越来越频繁,加上青州和光州的码头已经建成,将来国内的布料会源源不断的销售出去。

  江南一定会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既然一台纺纱机这么贵重,他就想一步到位,为将来考虑,不让百姓因为更新换代而重复花钱。

  赵含章沉吟片刻问,“你有算过一个双功能的纱锭寿命是多久吗?”

  傅庭涵:“比现在我们用的纱锭寿命减少三分之一。”

  赵含章就道:“那就依照大匠们所言,直接先出两台纺纱机,重点推广粗线纱锭纺纱机。”

  傅庭涵不解。

  赵含章就道:“你忘了吗,我们的技术还会进步,难道五年十年之后,我们不能将纺机的纱锭再增加一些吗?或者,我们不能改变动力系统吗?”

  傅庭涵几乎是立刻领悟,“你想改成蒸汽动力?”

  赵含章挑眉。

  傅庭涵道:“我试过……”

  一旁的工匠幽幽的接口道:“炸了。”

  从前他们都不知道蒸汽是什么,但现在知道了,他们自觉胆子已经足够大了,但发现和傅尚书比起来还是差得远。

  工匠道:“傅尚书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炸了三台纺纱机。”

  所以在他们的强烈反对下,他这才退一步,又回到人力上,总算不想着借外力来驱动纺纱机了。

  傅庭涵有些尴尬。

  赵含章鼓励他,“不要灰心,现在不行,我相信以后一定会行的。”

  纺纱机有了大进步,织布机自然也不差,而且傅庭涵除了脚踏织布机外,他还做了一个巨大的水力织布机。

  此时就放在另一个房间里,那里有从洛水边引进来的水做成的动力设施,带动了织布机。

  比起第二代脚踏织布机,他更喜欢这台水力织布机,“我还想在旁边做一台水力纺纱机,我算过,纱锭可以增加到八十个,不需要人踩踏,只需要添加麻,一天就可以纺麻上百斤。”

  这个产量,如果开一个布坊,不知能赚多少钱。

  她不是觉得人力少吗,人力这不就节省出来了吗?

  赵含章目光炯炯,大手一挥道:“做,等研究出来,我在洛水边选址建一个布坊。”

  看过纺织机,傅庭涵就带他们穿出去走甬道,甬道很宽敞,可以容两辆马车经过的那种,但现在,只有一边是人走和马车走的,另一边地上铺了一排铁轨。

  王氏等人都好奇的看着。

  赵含章和赵二郎却已见怪不怪,一阵铃响,一长串像毛毛虫一样的铁箱子嘟嘟的顺着铁轨走过来,顶上还冒着黑烟。

  王氏等人满眼好奇,因为不了解,所以并不觉得震撼。

  等毛毛虫到了跟前,他们这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怎么没有人也没有马拉动?”

  赵含章笑道:“阿娘,您可真厉害,第一句就问到了点上。”

  曾越上前拉开车厢门,赵含章便扶王氏上车,大家陆续上车,里面的座位是固定的,赵含章很快选了位置坐下。

  大家一坐好,车就开起来,从这里一直开到末尾最深处,那里是兵部的格物司。

  王氏伸手摸了摸车壁,又来回看了一眼车上的人,不由惊叹,“一次能拉这么多人,岂不是说将来不用马,人也可以乘此车出行?”

  赵含章点头。

  蕙娘惊得说不出话来,她虽然没怎么读过书,却也知道马是战略物资,它有多么的重要。

  赵含章道:“可惜铁矿少,铁也少,所以暂时不能普及。”

  虽然不能普及,但一些矿场却可以用起来,专门拿来往外运输重的东西,虽然短途,却可以省去很多人力和物力。

  请假条

  今天有些事情耽误了,所以请假一天

第1318章 墨家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建设就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过程,因为发现了煤矿,所以知道它能生火,能取暖,能作为能量使用。

  因为发现了铁矿,在认识它的过程中知道了它有各种妙用。

  高端的技术只能掌握在一定的人手中,她带北宫夫人和北宫团圆来此,是想通过她们告诉北宫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正在加深,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会变化很大,他要听朝廷的话,这样才不会让并州走偏。

  作坊里的好东西不少,兵部的格物司里光是炸药的分类研究就有十一项,傅庭涵道:“新选进来的匠吏什么都想研究,这块地方很快就不够用了。”

  赵含章道:“那就选址重建,像一些比较危险的试验要和其他的格物司分开。”

  傅庭涵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很多研究都得借用水力,得再建两个水力锻压坊”

  也幸亏这是洛阳,旁边就有一条洛水,要是换了别的地方未必能建起这个实验基地。

  赵含章正式将这些科学作坊统一命名为格物司,从各部中独立出来,并在国子学、太学之外设立格物学,单独成一所大学,与国子学、太学齐名,将两所学校中学习格物的学生移到格物学中学习。

  格物学,顾名思义,是为了求知。

  《礼记.大学》中有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人类的终极目标不就是探索世界,寻找世界的本源,而后与世界同寿吗?

  所以格物学的重要性便表现出来了。

  格物学中的学生毕业之后可通过考核进入格物司,走的是和其他官员不一样的前程途径。

  格物司独立于三省之外,与三省同重,格物司司长由傅庭涵担任,和这条任命一起下发的是晋升赵铭为尚书省左丞,依旧兼任户部尚书。

  百官便知道,赵铭会是下一任尚书令,或者,就没有尚书令了,但尚书省会由其负责。

  “年前我就察觉了,尚书省的事务多交由赵尚书来处理,傅尚书只一旬出现两三天,我还以为陛下是不想皇夫在前朝,要归于后宫呢,现在看来,是有一个格物司在等着傅尚书。”

  “不过格物司还真适合傅尚书,听说好多东西都是傅尚书琢磨出来的。”

  “你说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上次司农寺报上来新扩的马场,里面有几座山丘不归他们所有,边沿处与农田相接,有七个角,报上来后户部的人去量地做地契,量了一旬都没量出来到底有多大。结果傅尚书到了以后,让人用马拉着绳子走了几条线,数据一报上来,他立即就算出来了。”

  一旁的官员心有戚戚焉,“我知道,我是户部的,为此,户部所有的官员都去听课了,由傅尚书教了一遍,但最后学会的只有五人。”

  其他人,包括他,全都属于有听没有懂系列。

  明明他们也不差的,《九章算术》不敢说精通,至少大体是会解的,怎么就差这么多呢?

  历朝历代对于格物都有研究和进步,只是,从没有哪一个朝代将它从朝政中单独提出来。

  没有官员会专门去做这件事。

  这个时代及往前的文人们博学多识,他们会在为官的过程中求知,但除了极少部分人会将自己的求到的“知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书写下来外,绝大多数人是放于政治之中。

  而对这个世界的物质了解最多,运用最多的其实是工匠,即墨家。

  但墨家在汉代慢慢销声匿迹,工匠的身份地位也在缓慢的下降。

  要知道,在汉之前,各国最为看重的是道、儒、墨、法、兵五家,结果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百年的运作,四家皆开始走下坡路,但道、兵、法三家还好。

  因为国家的治理离不开军事和法律,它们依旧和儒家一样活跃在朝堂上。

  道家更不必说,虽然汉武帝独尊儒家,但汉代黄老之学盛行,朝中从君到臣,都比较推崇无为而治,这就是道家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