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78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往年这时候家里已经开始清汤寡水,勒紧裤腰带靠喝水和野菜充饥了,所以她对现状很满意,至少家中还有一袋麦子,两斗多的米,一天两顿可以吃混着麦麸的饼子和米汤,满足了。

  她训斥张桃花,“宁亏了肚子也不能亏了教育,陛下说了,你们是未来,只有你们学会知识,这个天下才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过,所以弓箭不能卖,你得拿着练习箭术,你要比任何人都要强,到时候到军中或者朝中为陛下效命。”

  因为赵含章是将军出身,一路打仗登顶,民间已有风气,并不觉得女子从军有什么不对。

  张桃花答应不卖弓箭,但依旧不许张小妹吃手,孜孜不倦的去拍她的手,到最后终于把人拍哭,惹来王大娘一阵怒骂。

  张桃花不觉得自己有错,和她娘据理力争,“先生说朝廷出了一册《民间大夫手册》,是好多大夫聚在一起写成的,已经交由书局刊印,明天我就去学堂换纸抄一份回来给您看,那上面有好多知识,明确说了不能给孩子吃手,尤其是脏手。”

  根本不用张桃花抄,在第一次刊印发到各州郡,获得正面的效果后,赵含章当即下令命各州郡书局自己刊印,由州到郡,再到县、里和村,保证每户人家都要有一册,并命学堂每旬一节医学科,专门为学生讲授《民间大夫手册》,里正和村长也要进学,再由他们回村传授给村民。

  此命一下,压力最大的是里正和村长。

  学堂里的先生们都懂一些医理。

  这个时代讲究的是医国如医人,不论你是道家、儒家、法家还是兵家,都会与医理扯上一些关系。

  讲究的是进可医国,退可医人修身。

  更不要说大量的从学堂里毕业出来的新老师们了。

  他们没有旧老师们博学,但基础的都会,《千字文》《论语》和《诗经》三本书都是读全的,除此外就是算术、思德课和战时创伤紧急处理了。

  这几门课是每个学堂的固定课程,“战时创伤紧急处理”是四年生开始学的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应对战争医疗的课程,当时情况特殊,赵含章请的是军医和当地大夫给他们上课。

  除了外伤处理,自然还会有别的医理传授,而《民间大夫手册》的内容并不高深。

  这是两年前赵含章平定匈奴入洛阳后命人开始修撰的,请来的大夫都是民间大夫,再由太医院里的太医审核,大家一起编纂了此书。

  为了通俗易懂,让每一个识字的人都能学会,甚至不识字的人听过也会,特意写得简练,且都是用乡间之言,针对的都是常见的病症,主打就是一个预防。

  开篇就是,生水属阴,水中很多不可见的虫子,故不能饮用生水,当饮开水。

  大的病症比如生孩子应该怎么生,需要准备的东西,旁人要怎么帮助产妇生产;

  小的如打嗝怎么治疗恢复……

  只要是生活中常见的病症,这本手册上都有写,且还列出一二三个疗法来。

  里正和村长们在痛苦之后很快适应,很感兴趣的学习,然后将学到的知识带回村庄,晚上劳作过后就把人都聚在空地上就着火光一点一点的教他们。

  上面甚至有草药的图画,以及具体的用途,甚至还有目前草药的价格。

  村民们更认真了,上面的草药看着都好眼熟啊,比如这车前草,咦,现在他们脚下踩的不就是吗?

  大家左右转动着脖子,纷纷挪开脚,惊叫起来,“这个也是车前草,这不就是牛遗,路上都是啊,咋的是草药呢?”

  里正喝道:“慌啥,草药也是草,长在路边不是很正常吗?先认真看书,等学会了,以后再有些小病小痛,自己就能解决,不行扯些草药送到药铺里去也能换半副药回来,这都是陛下的恩典。”

  “各朝各代,有哪个皇帝如此爱民,如此关爱你我这等草民?陛下费心请人修撰此书就是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里正大声喊道:“孩子总是夭折,一是在母亲腹中没发育好,所以家中有媳妇怀孕的,你们要对媳妇好点儿,严格按照手册上说的,多照顾孕妇,多给孕妇吃鸡蛋和米粮,宁愿自己少吃点儿,也不能饿了孕妇;”

  “二则是因为孩子刚出生,正是娇弱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好好的带孩子,严格按照手册上的育儿来养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养出健康的孩子……”

  村民们高声应下,纷纷跟着里正朝着西方拜下,先谢过皇帝的恩典,然后就捧着书努力看起来。

第1327章 教育(三)

  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看图,然后竖着耳朵努力听里正的传授,记下来再努力跟手册上的对比。

  除此外,家中有孩子的,他们还会把手册给他们看,让他们教自己认字,或者捧着书给自己念,争取就算不认字也要会背,能完全记住书上的知识。

  民间有《民间大夫手册》,军中也有《军医手册》,并以什为单位的学习。

  军中的学习比民间方便多了,且也更精细化,除了班长教他们,每旬还有一节大课,是全军坐在一起听军医亲自授课。

  其实就是战场的急救知识,学了这个,到了战场上,即便军医一时不能到达,战友之间也可以互救。

  赵含章已经决定,全军配备医疗包,再打仗,出征的士兵身上都会带一个简易医疗包,既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

  材料有了,现在就是学习知识了。

  全民掀起一股学习医术的浪潮,而很快,朝中又发下来新的手册,这一次是《司农手册》,这一次手册是皇帝亲自参与修撰,和司农寺官员们一起编纂的书籍。

  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作物的选种、育苗、播种和除草、除虫等。

  它分为三篇,上篇是五谷等作物,中篇是牛羊鸡鸭鱼等畜牧篇,下篇为杂篇,有各种沤肥的方法,果树的培育,蔬菜的种植,还有各种常见木材的种植注意事项,以及树苗的培育等……

  里正和村长发现他们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每旬竟然要抽出两天去学堂学习,然后他们依旧领着微薄的俸禄。

  但他们是看重钱的人吗?

  为了陛下,为了华国,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们哪怕头发掉光也要努力!

  可是真的好难啊!

  里正和村长们脸上一片严肃,心中泪流满面。

  赵含章印书就跟喝水一样简单,发书更不必说,随手一扬的事,这让暗搓搓正想上书完善招贤考的豪门士族们措手不及。

  他们只能将商量好的文书删去,重新写,他们认为,现在朝廷对老师的要求太低了,只要在学堂里上过五年学,毕业成绩为良就可以到小学堂教书,这在他们看来是误人子弟。

  所以他们希望能严格筛选,加大招贤考的难度。

  他们认为,不仅学堂的招贤考过于简单,还有县考、州考和国考的问题设定都过于简单,以至于选出来的人材良莠不齐。

  赵含章认为他们说的有理,但只采用了他们的观点,没有同意他们增设的条件。

  更多的士族则是敏锐的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他们顺应这种变化,因为由此看到了和千年来不一样的盛世,加之这百年来的战乱,让他们迫切的希望这个世界安定祥和,而不再有纷争。

  于是他们纷纷献出家中的藏书。

  赵含章大喜,特别挥笔为每一个献书的人写字。

  皇帝的墨宝自然是很贵重的,每一个拿到的人都很高兴,然后发现,他左边的邻居有,右边的邻居也有……

  全国上下,获此墨宝的不下千户。

  士人们:……

  他们不由的怀疑,这真的是皇帝的墨宝吗?

  那当然是的,为此,赵含章每天上班,中途休息的时候都要写两幅字,下班也要加班半个时辰写字,早上起床锻炼过后的练字时间也是写它……

  勤奋的赵含章一天可以写五十幅到八十幅,写好的字通过驿站送出,绝对保证到手。

  也是因此,赵含章在后世留存的字太多,以至于她明明丰功伟绩,但她的字就是不太值钱,因为太多了。

  获得很多藏书,这些士族的藏书内容可丰富了,里面有很多外面不流传的知识。

  傅庭涵甚至在某一本书中看到了墨家关于木牛流马的解析,上面有详细的图解。

  还有一本薄薄的手抄本,还是残页,是华佗遗留的手稿,送到太医院时,太医们都快要疯了,那里面有治疗脑疾和开腹取子的具体过程,还有治疗三种不同时疫的药方,其中一种名叫伤寒,一种叫鼠疫。

  太医们是真的要疯了,每翻动一页都小心翼翼,等看完抄完这一册,他们就去向皇帝恳求,希望能够参与到整理赠书的环节中,他们要亲自去寻找其他医书。

  赵含章答应了,然后太医们就轮流一头扎了进去。

  和他们一样的还有好几个部门的官员,就连汲渊和明预都忍不住沉迷于此,每日下班后就想进宫来为她义务劳动。

  整理好的书册,一些可以交给书局刊印,向外售卖,或者送到学堂里去给孩子们阅读;

  一些则是印上几册,然后收在翰林院和皇宫里。

  这些基本属于技术类,或是一些思想比较危险的流派,这种书不适合外流。

  但赵含章和历代皇帝不一样,她不会将书藏起来,只放在皇室里,而是皇宫里有的,她都会允许翰林院里有一份。

  只不过她命赵铭、贺循和荀藩等人为书籍设级,危险的书放在最高层,重要的书放在下一层,普通的书放在下面几层,不同的官员,不同的目的可以借阅不同的书。

  天下因为这些藏书,知识更加丰富,学子们能看到的世界更加丰富,能学到的知识更加广泛,赵含章心里也更满足,然后腰包也更空。

  天下书局一半属于赵含章,一半属于朝廷和各地衙门。

  天下的纸坊大多数也属于赵含章,不过因为纸张制作简单,一开始没人能做出像皇室纸坊那么便宜、多样的纸张。

  但随着时间推移,制作过程慢慢泄露,外面便也有了方子,于是有人试探性的私下悄悄制纸,发现皇室和衙门不管后便光明正大的开起作坊来。

  后来赵含章知道,还特意通过报纸说了一声,认为他们具有钻研精神,做得很好,并公开了好几种纸张的制作方子。

  那些新开的制纸作坊大喜,光明正大的抄起来。

  赵含章知道,天下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只靠天下书局和皇室纸坊是不够的,她并不拘进入这一行的人。

  尤其是纸坊,她只想要掌握书局主脉,其他的,自然要让利于民。

  但短期内,至少五年内,市面上的纸张和书籍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她的书局和作坊,所以大量的印刷书籍,像《民间大夫手册》和《司农手册》的成本都压在了赵含章和朝廷身上。

  就连《军医手册》虽有兵部买单,但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赵含章和朝廷身上。

  所以,她真是痛并快乐着。

第1328章 教育(四)

  从汉末持续到现在的门阀是通过选官的制度来垄断政治权利。

  司马昭当街杀了皇帝,强势上位,为了把持朝政,没少杀人,有名的竹林七贤,当中的嵇康等人不就是被他砍了吗?

  可就是这样,司马家也摆脱不了门阀世家,他们可以杀个别人,却杀不尽门阀世家。

  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司马不得不与门阀世家共治。

  不过惠帝上位之后,门阀世家就开始跟韭菜一样被收割。

  一王造反便割一茬,被杀得最利害的是石勒和刘聪南下,尤其是石勒拦杀司马越那一战,朝中七成官员,洛阳八成门阀世家都有人死在他手上。

  活下来的只有老弱妇孺,那一战,晋国半数门阀世家落败,而后几次大战,门阀世家又杀伤无数,所以现在留下来的并不多,能在朝中有话语权的更少。

  也因为他们曾经大量南逃,赵含章一旦收复地方就从底层向上,四处开设学堂,又清点人口,便让离开故土,丢失土地的门阀世家没有了根基。

  如今华国权势最大的门阀只有一个,就是赵氏。

  就算盛极一时的王氏,如今都分崩离析,无力带领门阀世家跟皇权抗衡。

  所以赵含章的招贤考推行得很顺利。

  招贤考就是破除门阀世家垄断的最大利器,而新学制就是铺在招贤考下的土壤。

  华夏几千年来的知识垄断,本来只有一丝很细很细的线连接着外面,靠的是一些人的良心,以及孔圣人的那句“有教无类”来支撑,可现在,它全面打开,成千上万条细线连接着外面,将它的养分通过这些细线输送出去,让天下人,不论何出身,都可以通过学堂汲取这部分养分,慢慢壮大。

  赵含章不想走黄巢的老路,物理上消灭门阀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