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99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第167章 拉拢

  像赵长舆的赵含章,何刺史沉吟起来,他的目光划过右下坐着的章太守,微微一笑,问道:“看你今日的武艺,西平县是你从乱军手里抢回来的?”

  赵含章这次不再谦虚,点头应道:“是。”

  何刺史便笑道:“果有乃祖之风,不愧是赵中书教出来的孩子。”

  赵含章微微躬身,接受下他的夸奖。

  这样的赵含章和昨天见到的大不一样,众人都沉默了下来。

  章太守感受尤深,这一刻,他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只觉赵含章不定在心里怎么笑话他呢。

  毕竟从昨天到今天他便有些看不起她,对她的建议视而不见,而她竟然都笑眯眯接受了。

  那一刻,包括这一刻,她是不是在心里嗤笑他?

  章太守握紧了手中的酒杯,脸色有些不好看。

  何刺史看到了,梗着的心脏舒服了些。

  虽然用赵长舆的孙女他也不太高兴,但能让章太守更不开心,他就略微舒心些。

  而且,从长远计,西平安稳对他来说更重要,赵氏既然让赵含章做这个主,这次还带了三千兵马来援,那就说明他们是支持赵含章的。

  再选派一个县令过去,只会让西平动荡不安,对汝南郡,对豫州都不好。

  何刺史心中权衡一番,已经将之后几年豫州的状况都想到了,但这些思绪闪过不过须臾罢了,他并没有停顿很久。

  何刺史改换了态度,以对待下属的姿态对赵含章,叮嘱道:“西平紧邻上蔡和灈阳,为西北南下最重要的通道,这一次是豫州没有防备,让匈奴乱军从颍川流窜到了汝南,这次将匈奴军赶走,从洛阳到汝南一带的道路都要严防死守,你们西平的位置极重要啊。”

  赵含章立即表示道:“是,含章定看顾好西平,不使乱军从西平越过南下。”

  到此,赵含章为西平县“县令”的事情就算是过了正路。

  和朝廷请封,正式下公文是不可能的,但豫州刺史认可了赵含章,不再给西平找县令,那她就和真的县令没差别了。

  朝廷,朝廷才不会想着去管一个小小的西平县呢。

  现在他们要忙的事已经够多了。

  其实何刺史也不太看重西平县,他更看重的是在西平的赵氏,还有就是,辖下郡县,能安稳一个是一个。

  他这位刺史当的其实并不是那么安稳。

  他和章太守之前是竞争对手,俩人同为太守,最后朝廷选豫州刺史时也主要是考虑他们两个。

  最后何刺史胜出,是因为他给东海王及其身边的人送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以及一批军备。

  这次他被围困在灈阳,求援的命令早就发出去了,但各郡县一直不曾来援。

  西平县还情有可原,毕竟它城破了,但其他郡县呢?

  要知道战场上瞬息万变,他发出的是最急的求援令,按说,收到命令后,他们应该一昼夜便整顿好军队急行过来求援。

  结果半个多月他们才陆续到达灈阳,到了以后不牵制敌军,反而在外面扎营,一扎就是三天,这像是来救援的吗?

  何刺史胸中一直堵着一口气呢,但他知道此时不能发火儿,在没有绝对的力量前,他只能力求安稳。

  赵含章和赵氏就是他找的第一个安稳。

  因为见过她在战场上的英勇,何刺史对她很有信心,对赵氏更有信心,毕竟整个豫州来说,没有几家能与赵氏相提并论了。

  因此,何刺史表现得对她很是优待,不仅单独给她赐了两道菜,开完会后还特意把人留下来说话,像极了领导找心腹开小灶,推心置腹的样子。

  赵含章也很高兴的留下。

  何刺史只是稍微提了一下赵长舆,然后重点提起他和赵淞的交情。

  他不太喜欢赵长舆,每每与他对上,他都是吃亏的那一个,他更喜欢有侠气却又温和的赵淞。

  赵氏和他的利益往来也多是赵淞做主,比如铁。

  何刺史谈起前段时间赵淞和他家管事下的单子,问道:“是要做军备吗?”

  赵含章当然不能说是,而是微微躬身道:“是要做农具。”

  何刺史挑眉,一脸的不相信。

  赵含章便解释道:“使君不知,这两年汝南郡日子不好过,佃户和长工丢地逃走的多,他们走时把农具都带走了。”

  “这一次我回乡才发现,家中竟有许多田地丢荒,不免心痛,所以想要派人将这些地种起来,”要种地就得需要农具,赵含章道:“庄园里农具奇缺,而县城打铁铺里的铁器极贵,都在那里买,不免囊中羞涩,含章这才求得五叔祖帮忙买些铁器。”

  不管何刺史信不信,反正他是认同了这个理由,如今乱世,他可以理解各地士族囤积铁器,招收人手防备,但凡事要有个限度。

  何刺史留下赵含章要谈的便是这个限度。

  “这一次西平县招收的三千兵马你打算怎么处理?”

  赵含章便知道正戏来了,她挺直了腰背,恭敬的答道:“此次西平破城死伤惨重,我想回到西平后分他们一些官田,使他们在西平县安居乐业,不然我们西平县要太过萧条了。”

  何刺史微微颔首,摸了摸胡子道:“使民安于田地,是个好法子,回头你将西平的花名册交上来,我看看受损的状况。”

  赵含章应下,趁势提起免掉秋税的事。

  何刺史沉吟片刻,最后为了拉拢赵含章,还是点头应下了,“也好,西平才遭大难,今年的秋税便免了。”

  赵含章大松一口气的模样,高兴的道:“含章替西平的百姓谢过使君。”

  何刺史看着面色还稚嫩的赵含章,也微微笑起来,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到底和赵铭那样的狐狸还是有区别,最多只能是个小狐狸。

  何刺史心情又好了点儿,和赵含章道:“回去后替我向你五叔祖问个好,若有空闲,让他去寿春玩,我必扫榻相迎。”

  豫州的州治在寿春,说来可怜,何刺史接到朝廷的任命书后就被堵在了灈阳,还没来得及去寿春上任呢。

  他这次要是真的战死在灈阳,那下一位刺史多半是章太守。

  也难怪他会拉拢她,赵含章笑着应下,表示一定会转达。

第168章 抢到

  赵含章出县衙时,天已经快黑了,灈阳给他们在驿站里安排了住处,大军都还驻扎在城外。

  赵含章没有去驿站,而是带着秋武和季平直接出城。

  城门还开着,她出去后时间正好到,城门缓缓关闭。

  她回头看了一眼灈阳城,呼出了一口气,转回头一抽马鞭,“走,去找汲先生和千里叔。”

  大军并不是都驻扎在一起的,一场战事过后,大军便分开了,各郡县的军队都默契的隔开了一段距离,各自驻扎。

  赵含章和秋武一路找过去,没找到他们的人,季平便去找人问话,赵含章牵着马站在黑暗中等着。

  微风中,她听到了和风一起吹过来的低语,“好饿啊,你吃饱了吗?”

  “就那么一碗稀粥和一个杂粮馒头,怎么可能吃得饱?你再喝口水吧,挨到明早就又有吃的了。”

  “这当官的就是小气,好歹给他们打了一场胜仗,结果连口饱饭都不给,我们死了这么多兄弟呢。”

  “别抱怨了,总比饿死强。”

  “我好像闻到饭香味儿了。”

  “你闻错了吧?”

  他没有闻错,赵含章闻了闻,牵着马便顺着香味往前走了,一路上经过了好几个营地,都有人在低声抱怨肚子饿。

  待走到最后,她这才在路边看到他们西平的旗帜。

  季平和秋武着急的从后面赶上来,“女郎,您怎么先走了,我们还以为您不见了……”

  赵含章:“闻着味儿过来的,走。”

  他们的人正在用晚饭,还有在包扎伤口。

  赵含章一路看过去,最后在人堆里找到汲渊,“先生。”

  汲渊回头,看到赵含章,一脸的笑容,“女郎回来了,可还顺利吗?”

  赵含章点头,看了一圈后问,“伤口都是新的,怎么到现在才包扎?”

  汲渊就把赵含章拉到一旁低声道:“听您的吩咐,匈奴军溃逃时,我让赵驹带着一队兵马奇袭了他们的营地。”

  赵含章一挑眉,也压低了声音,“里面有东西吗?”

  “有一点儿,”汲渊笑眯眯的道:“不是很多,但也足够我们这次出兵的粮草了,比其他郡县的兵马强一些。”

  赵含章正想问呢,“灈阳没送粮草出来吗?”

  汲渊就叹气道:“何刺史还是太过小气,只送了稍许,都还不够一人一碗粥呢,最后还是各郡县自己负责的军粮,不过他们也不舍得,所以我看今晚很多人都没吃饱。”

  赵含章闻言微微皱眉,“何刺史竟是这样的人?”

  汲渊看了她一眼,便知道她和何刺史应该相处得不错,“女郎与何刺史相处的好是好事,但也不可过于信任此人。”

  他道:“何刺史这人虽有心计能力,但过于惜财吝啬,在我看来,灈阳之危本可以化解的。”

  汲渊道:“据我所知,灈阳一被围困,他便召集了汝南郡的驻军来防,只是将士们情绪不高,所以不肯出力,他若肯舍掉钱财,以激励将士,这点匈奴军哪里能围得住灈阳?”

  赵含章颔首,“刘景是孤军深入,他也不敢太放开打,他能打半个多月,何刺史也能守城半个多月,都很厉害。”

  汲渊就撇撇嘴道:“这算什么厉害,后来朝廷使颍川来援,他要是肯出钱,早破了刘景去了,一直拖到现在,他就是不想用自己的钱,而灈阳县衙又没钱。”

  “因为吝惜财物便将一城百姓生死置之脑后,甚至不顾自己性命之危,此人不可深交。”

  赵含章认真的看了看汲渊后八卦的问道:“先生,世人都说我祖父吝啬,那您说,是我祖父吝啬,还是何刺史吝啬?”

  汲渊:……

  他当然不可能说前东家,现东家亲祖父的坏话,于是道:“自然是何刺史吝啬。”

  又道:“你祖父不是吝啬,他是惜财节俭。”

  赵含章一脸不相信。

  汲渊想了想后道:“好吧,主公是有些小吝啬,但在大事上他从不吝惜财物的。”

  “比如赵氏的坞堡,铁器,这些可都需要钱,主公何时吝啬过这个钱?”

  赵含章:“其实坞堡外的那条沟渠,我想说很久了,挖的太小了,不敢说应该要和护城河一样宽大,但至少也不能这么小,腿上功夫好一些的都能跳过去。”

  汲渊摸了摸鼻子,“那等回到西平,女郎和宗族提一下重修坞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