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县令,被迫登基 第124章

作者:红叶似火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基建 穿越重生

  童良乐呵呵地说:“确实巧,听说大哥是因为在云州出生的,所以才取名陈云州。而陈状元家,他这一辈正好是云字辈,家里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陈云州记得云州是靠近西北的一个州府,距庆川府有上千里之遥,那当初他们为何会千里迢迢离开云州到庆川府?

  陈云州故作讶异地说:“真没想到我竟是在云州出生的,云州离咱们这儿很远啊,当初咱们怎么会搬到庆川府呢?要去也该去江南那等富庶之地啊。”

  童良挠了挠头说:“我也不知道,打有记忆开始咱们就住在山上了,林叔和我爹他们也没提过这事。”

  见从他口里问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陈云州只能自己摸索,现在唯一的线索就是他的名字来历。

  他询问道:“那我跟陈状元谁大一点啊?”

  童良笑呵呵地说:“陈状元比你大十个月,他是上一年年末生的。”

  所以他现在比以前预想的还小差不多一岁,得,别人都是越活越年长,他倒好,越活越年轻了。

  陈云州都不知道怎么吐槽好。

  不过现在可以得出一个有用的线索,十九年前原主是在云州出生的,其父母当时应该也在云州才是。莫非他是云州人氏,家里遭遇了什么重大变故,所以才会举家搬迁到这里?

  而且原主父母既然会用云州来给他命名,那云州对他们家的意义应该很重大。

  陈云州觉得若想搞清楚,他可以派个人去云州查查十九年前云州发生过什么大事,有没有哪个家族在此后的一两年时间内出事,肯定能找到一些有用的线索。

  只是陈云州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胎死腹中了。

  因为腊月二十一这天,他们派去仪州打探消息的探子回来了。

  仪州还没陷落,消息比庆川府灵通许多。

  十一月初的时候,西北的游牧民族北昌人趁着大燕内乱之际,率兵南下劫掠,连破五城,其中就包括了云州。如今,云州已经被北昌人占据,城中百姓逃的逃,死的死,所剩不多。

  这情况,现在派人去云州,只怕也打探不了什么消息,一个不小心还要搭几个人进去。

  陈云州只能作罢。

  算了,左右是原主的身世,又不是他自己的,跟他有什么关系呢?不知道就不知道吧,他现在首先要考虑的是守好庆川,其他都不那么重要。

  陶建华看到这个消息恍然大悟:“难怪朝廷一直没派兵支援我们,敢情是真的抽不出兵力啊。”

  现如今这种情况,朝廷必是要将大部分的兵力守在西北和江南两处重地,两线作战,压力很大,无暇他顾。只有等缓过劲儿来后,才会有空处理桥州、兴远州、庆川府这些地方的动乱。

  郑深眉头皱得很深很深:“北昌人兵强马壮,骁勇善战,西北军节节败退,这情况很不利啊。而且以往他们南下都是抢完就退回草原,这次竟驻扎在了西北数城中,若是借此继续南下,深入朝廷腹地就糟糕。”

  可不是,这次北昌人也有了占地为王的念头,这对大燕朝廷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坏消息。因为他们可以借助现在占据的城池,一步一步地往南往东推进。

  陶建华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如今江南的动乱还未平息,西北又乱,朝廷的援军肯定是指望不上了,那咱们的军费还有希望拿到吗?”

  陈云州轻轻摇头,不怎么抱希望:“恐怕难。”

  朝廷本来就没多少钱。

  江南的战争持续了一年,至少也得花个几百万两银子。如今又要对抗北昌人,军费开支还得往上长。

  可与之对应的却是朝廷税收的急剧减少。

  江南动荡,连失数州,今年这些州府肯定是不能为朝廷提供税收的。

  下半年怀州、兴远州、桥州三地大部分地区沦陷,田赋也被葛家军抢了,庆川府的田赋也没来得及送去朝廷,这四州的田赋也没指望。

  这些加起来,朝廷今年恐怕要损失四分之一的收入。

  收入减少,可开支却在进一步扩大,朝廷上哪拿钱给他们?

  陈云州更担忧另一点:“怕是明年的田赋还要增加。”

  陶建华震惊了:“还加?这……现在已经很重了,今年风调雨顺,咱们收了田赋,百姓所得余粮已不多,若是再增加,他们岂不是相当于白种地了?”

  陈云州揉了揉眉心:“打仗要钱,不增加田赋从哪儿来?朝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便是田赋,盐税、商税所占比例极小。而且,明年征兵徭役负担肯定也会进一步增加。”

  不然战场上损失的兵员从哪里补?

  还有辎重后勤运输,这些活谁干?

  明年若是年经好也就罢了,再苦百姓都能活下去,但若哪个地方再遇天灾,颗粒无收,沦为流民土匪甚至是投奔乱军的百姓会更多。

  这就是个恶性循环,但没办法,朝廷要平乱,要抵抗高昌人的侵略,那就必须得增兵加军费,可钱不会凭空变出来,只能从百姓身上搜刮了。

  陈云州仿佛看到了大厦将倾的一幕。

  如今就看大燕王朝的气数尽没尽了。

  若是能天降紫微星,力挽狂澜,这王朝还能如历史上的唐宋之类的,在经历剧变之后,由盛转衰还能再喘息个几十上百年,不然还真不好说。

  经葛家军一事,如今陈云州对所谓的乱军没半点好感。

  这些人烧杀抢掠,跟土匪没什么两样,相比之下,朝廷官兵简直要好太多。

  所以真要有个胜出,那还是希望朝廷能赢吧。

  这些消息加重了陶建华、郑深他们的危机感,两人商量之后,决定还是将这个消息通知城中各官员。

  早点清楚如今的局势,就不会将希望寄托在朝廷身上了,大家也才能团结一心屯兵囤粮,齐心协力守卫庆川。

  官员们得知西北五州陷落,更愁了,那尤劲松都快把胡子给揪完了。

  兴远州、桥州都陷落了,相当于葛家军已经包抄了庆川府的两面,朝廷援军迟迟不来,若是庆川西北方向的仪州再落入乱军手中,庆川将面临三面被包抄的局面,而且彻底断绝于朝廷的来往,将被困在这一角。

  因为庆川往南是大片的深山老林,穿过这些林子,再往前就到安南、真腊去了。

  这是最糟糕的情况。

  为以防万一,庆川府的官员和百姓都动了起来。

  村民们纷纷返家,砍柴囤煤送入城中。

  这个季节没有什么粮食作物,他们就将蔬菜切片晒干做成干菜或是腌制成咸菜,空出来的地,全部都种上土豆。土豆的生长周期比较短,而且因为在地下生长,虫害没那么严重,相对比较好管理,等到春天就可以收获一批。

  这样万一再被围城,多少有点菜吃,能改善伙食不说,也能让便秘不那么严重。

  城中的大夫带着学徒上山进林采集药物回来炮制,因为这次打仗城中的药物已经基本上消耗光了。

  工坊在城中重建起来,还留在城中的各商队帮忙从河水县运送铁矿回来,工坊则一心打造兵器。

  经过上一次的并肩作战,如今庆川府几乎可以说是上下一心,都在为备战做准备。

  但不管什么时候,总会有些不和谐的声音或是人。

  这不,曹清明得知朝廷不会派兵来援后,震惊又后怕,竟然偷偷带着家里人跑了。

  他刚跑路,乔昆就来告诉了陈云州:“大人,要不要派人将他们全家带回来?”

  他们现在还没出城,要抓回来很容易。

  陈云州不答反问:“他们家除了跑路,还做过什么?”

  乔昆摇头:“没有了,就是前阵子打仗的时候用古董家具换了些细软,这次都带走了。”

  “那就算了,让他们走吧。”想了想,陈云州决定放曹清明一马。

  曹清明这人确实靠不住,但目前为止没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也不像殷逊那样鼓动几百士兵跟他一起跑路。

  他只是带着家人和银钱偷偷跑了。

  虽不厚道,但人各有志,求生是人的本能,没什么好苛责的。

  而且正好陈云州也不知如何安置他更好。这人软弱怕事又贪心,留着怕有朝一日变节坏事,可杀了吧,他目前这情况也罪不至死,如今走了倒不失为一桩好事,大家都不必为难了,也算是好聚好散。

  乔昆有些意外。大人就是不放心才让他安排人悄悄盯着曹清明,可现在怎么就这么轻易让他跑了。

  陈云州看乔昆的神色就明白他在想什么,轻轻摇了摇头说:“现在这情况,没有武力,带着细软跑路,你真觉得是好事吗?”

  乔昆一怔,是啊,现在乱兵四起,土匪山贼也多了。曹清明带着一家老小还有钱出去,那不就是典型的肥羊吗?他这简直是就作死呀。

  “大人英明,是小人狭隘了。”

  曹清明到底是跟着大家一起守过城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今大人大大方方地放他走,既彰显了大人的大度和仁义,又清除了一个潜在的隐患,两全其美。

  至于曹清明一家以后会遭遇什么,就不关他们的事了,毕竟这都是曹清明自己的选择。

  陈云州见他领会了自己的用意,欣慰一笑,又问:“谭雄此人如何?”

  谭雄是庆川府的一名医官,医术一般,但名声不错,当时要组织医疗小队时,便将他派去给曹清明做了副手。

  乔昆认真说道:“谭大夫为人不错,医疗队的许多工作都是他在主持。最近组织城中大夫、学徒进山采药的便是他,他也身先士卒,带着徒弟进山了,还没有回来。”

  陈云州心里有数了:“曹清明一家既然走了,将他家的宅子、田地收归官府,你去将这事处理好,交给郑先生。”

  等乔昆应下出去后,陈云州拟了一封任命书,让谭雄接任了曹清明的职务,并让他选拔一批上次做事手脚利索、记性好的女子编入医疗队,传授基本的护理药理知识。

  现在城中青壮年大多去当了兵,体力好身体好的女性也要用起来才行。

  

  三天时间转瞬即逝,林钦怀准时抵达军营。

  陈云州放下手里的活,亲自去迎接他:“林教头,如今士兵的训练就交给你了。”

  林钦怀含笑点头:“陈大人不必如此客气。唇亡齿寒,葛家军走到一地,抢光一地,无恶不作,若庆川守不住,我们以后也危矣。陈大人,不知这营中如今有多少将士?”

  陈云州看向戴志明。

  戴志明因作战有功,被提拔为了庆川军目前的统帅。

  当然,这是他们内部的决定,朝廷那边的任命还没下来。

  戴志明看陈云州的态度便知道这位林教头不简单,也不敢摆架子,连忙恭敬地说:“回林教头,总共有一万六千人。”

  听到这话,林钦怀的目光看向了大营:“这么多人,营中的场地怕是有些捉襟见肘吧。”

  戴志明连忙点头笑道:“林教头说得没错。咱们这原是两千人的营地,如今容纳了一万六千人,确实很拥挤,营房也不够,大部分士兵都是回家住。不过我们已经决定拓宽营房了,很快就能将规模扩大好几倍。”

  林钦怀环顾了四周一圈说道:“这是城中,不远处就是大街和房屋,即便是扩建怕也是有些拥挤。而且国有国法,军有军规,既是正式建制,那一切都应按照军营中的标准来,十日一休可回家,平日住在军营,训练更方便,而且也可培养同袍情谊和默契。”

  他说得很有道理。

  陈云州颔首:“那依林教头所见,当如何安排?”

  林钦怀道:“将这一万六的兵力一分为二,一半留在这城中营地,一半搬到城外建营驻扎。一则缓解了城中营地太小的矛盾,二则外面的士兵可培训野外作战、斥候打探消息等能力,两军还可对练,彼此有竞争,方能更好地促使将士进步。”

  这话确实有道理,有竞争才会有压力。

  他们现在时间紧迫,确实要给将士们增加一些压力。

  陈云州笑道:“林教头所言有理。我在城外有个庄子因战争遗弃了,但房屋都还在,而且面积很大,应该够八千人居住吃饭,就将他们安置在那吧,也不用重新建营房了,只需简单改造一下即可。”

  庄子的面积一再扩大,最后已经有几千人生活在庄子上,而且还是拖家带口的。

  现在要容纳八千将士绰绰有余,甚至还有现成的养猪场、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