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夫君飙演技 第119章

作者:孟冬十五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 穿越重生

  彩练点点头,跑着去了。

  实际上,梁桢并不像秦莞以为的那样没脑子。他之所以敢公然抗旨,就是算准了官家不会追究。

  他仔细看了,那道赐婚的旨意是由中书侍郎起草,经内侍官直接派到梁家的,至于翰林院、门下省、中书省、御史台等官属签印竟是一个都没有。

  这就说明官家事先已经预料到梁桢不会乖乖遵旨,因此留了一手,不想让太多人知道。也就是说,官家比梁家更不希望事情闹大。

  这事黑子和大海也知道。

  此时,黑子正扮成梁大将军的模样在枢密院等消息,听说秦莞派人请他回去,他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如今大娘子和将军互表心意,交情不比之前,我若回去怎么跟大娘子相处?远了难免露出马脚,近了还不得让少将军一剑戳死?”

  大海笑道:“我只知道,若是你缩在这里不回去,把大娘子急病了,少将军定不会饶你。”

  黑子一头磕在书案上,“我好难呀!”

  思来想去,他还是顶着“梁大将军”的身份回去了。

  秦莞迎上去询问梁桢的情况,黑子开口安慰了两句。知道梁桢暂时无碍,秦莞这才稍稍放下心。

  她上前想帮“梁大将军”脱外衫,没想到对方却躲开了。

  秦莞一愣,“将军这是怎么了?”

  黑子方才只是下意识的举动,反应过来之后心内不由暗暗叫苦,“那个……大娘子不必忙,我稍后还要进宫,衣裳就不换了。”

  秦莞点点头,坐到他对面,抬眼打量着他。

  黑子轻咳一声,踱步走到窗边,“大娘子叫我回来,可有要事?”

  秦莞应道:“桢哥儿此次行事稍显莽撞了些,恐怕会惹恼官家,将军需得想个法子才成。”

  “大娘子不必担心,桢儿早有成算。”黑子趁机把圣旨的事说了一遍。

  秦莞听他说完,悬着的心不由放下一半。只是,没有完全放下。

  “即便官家有所顾忌,也不能由着他一直跪着。如今看来,需得使些手段,要么转移官家的注意力,要么给他个台阶下。若是一味扛下去,吃亏的到底是梁家。”

  黑子点点头,道:“大娘子可还记得你先前同我说过的徐家?”

  “将军说的是嘉仪公主那个未婚夫家?”

  “嗯。”黑子点点头,“我命人去徐家查访,得知徐家大郎坚信兄弟的死有蹊跷,不肯罢休,咱们的人暗中助了他一臂之力,明日他就会去敲登闻鼓,上达天听。”

  “想必此事和贤妃及二皇子脱不开干系。这样一来,官家就没工夫、也没脸面和桢哥儿过不去了。”秦莞笑笑,说,“还是将军有办法。”

  黑子轻咳一声,道:“此事一直是桢儿在做,我也是听大海说的。”

  ——为了帮自家主子在心上人跟前刷好感,黑子也算不遗余力。

  秦莞笑笑,起身给他倒了盏茶。

  “有劳大娘子。”黑子接过茶盏喝了一口。

  秦莞笑意加深,“将军今日怎的这般客气?”

  说着便抬起手,似是要去挽他的胳膊。

  黑子受惊似的弹了起来,一口茶生生呛在喉间,不住咳嗽。秦莞想要帮他拍背也被他不着痕迹地躲开了。

  秦莞瞧着他的脸色,心内暗自纳罕,明明鼻子眼睛都没变,可是与平日里的神采相比似乎少了点什么——莫非是太累了?

  黑子对上她敏锐的视线,心内不由发虚。他连忙偏开头,强自镇定地找了个借口,匆匆出了门。

  秦莞看着他的背影,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清风给她搭了件披风,瞧着外面的天色叹道:“眼瞅着就要下霜,这天一日冷过一日,官家若狠着心让大郎君跪上一夜,这可怎么好?”

  秦莞同样担心。

  即便在人前如何避讳,她心里对梁桢的感激从未变淡。如今碰上这么大的事,她也顾不上会不会被旁人猜疑,换了身衣裳便去了荣养斋。

  ——在这个家里,唯一有脸面保下梁桢的只有梁老夫人。

  原本崔氏和姚氏都在,为了不让她们坏事,秦莞使了点小手段,把她们支开了。

  梁老夫人倚着凭几,一张脸拉得老长。

  “你倒是有胆,我不去找你麻烦便罢,你还敢自己凑上来。叫你好好看着圣旨,这么点子事都办不好,还想管家理事?趁早歇了这个心!我知道你素来不喜嘉仪公主,巴不得这桩婚事成不了,却也不该在这个时候犯糊涂!”

  秦莞垂着眼,听她骂完了,这才不急不慌地说道:“阿姑息怒,此事绝非媳妇有意为之。媳妇出自定远侯府,祖上同样世代为将,怎么不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媳妇是桢哥儿的继母,只有盼着他好的。”

  梁老夫人冷哼一声,道:“你还知道呢?”

  秦莞权当没听见她的嘲讽,不卑不亢地说:“阿姑,媳妇之前说嘉仪公主任性妄为绝非虚言,这里有一份折子,是将军让我转交给您的——”

  清风上前,双手举着呈到梁老夫人跟前。

  梁老夫人没伸手,她身后的大丫鬟上前接了过去。不用老夫人开口,大丫鬟就打开文书念了起来。没想到单单念了几句就变了脸色,再也不敢开口。

  梁老夫人纳闷道:“怎么这副样子?后面写了些什么?”

  “这……”丫鬟抿着嘴,神色不定。

  梁老夫人一拍桌子,斥道:“让你说你就说,难不成上面画着个老虎,还能吃了你不成?”

  丫鬟吓得跪到地上,咬了咬牙,匆匆看过一遍,凑到梁老夫人耳边小声说了。

  梁老夫人倒吸一口凉气。

  不怪她不镇定,那纸上写的是嘉仪公主当初用药设计秦莞和梁大将军,之后又帮助魏欣对付顾茵腹中的胎儿,还提到了徐编修的死。

  不管这些事是真是假,若是这些话从梁家传出去,必会惹得官家震怒。

  梁老夫人一把将折子扔到了火盆中,继而眯着眼睛,定定地看向秦莞,“你说实话,这些当真是大郎写的,不是你胡编乱造的?”

  秦莞对上她的视线,平静道:“将军的字阿姑想来认得。”

  梁老夫人一噎。

  她不识字,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因为梁老夫人非常在意自己出身匪寨,生怕别人笑话她粗俗无才,是以千方百计掩饰着。

  秦莞也是偶然知道的,这才写下这个折子。

  是的,这个折子根本不是“梁大将军”让她转交的,而是秦莞方才现写的。

  “如嘉仪公主这样的人品,无论嫁进哪家都免不得惹事生非——阿姑就算不信我,也该信将军。”

  梁老夫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秦莞缓下语气,殷切道:“再过几日便是霜降,夜里寒凉,就算桢哥儿是铁打的身子也经不住在那四面空旷的大殿前跪上一整晚,阿姑——”

  “行了,我的孙子我知道心疼,不用你在这儿做好人。下去吧!”梁老夫人板着脸,故作烦躁地摆了摆手。

  秦莞不再多说,屈了屈膝便离开了。

  待走至无人处,清风忧心忡忡地说:“大娘子,这法子真能请得动老夫人?”

  秦莞勾了勾唇,说:“在这偌大的将军府里,没人比阿姑更重视这个家。桢哥儿是未来的掌家人,阿姑断不肯折了他。”

  秦莞说得没错,梁老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人。

  就算梁桢再怎么忤逆她,她还是把梁桢放在第一位,即使她私心里偏疼的是二房的梁桦。因为梁老夫人知道,能真正撑得起梁家、带得动梁家军的只有梁桢。

  就像眼下,梁老夫人为了梁家的将来希望梁桢尚公主。然而,一旦知道嘉仪公主是个心狠手辣的搅家精,她立马就会变得比谁都反对这门婚事。

  这个夜晚,有许多人没有入睡。

  鸡鸣声起,荣养斋亮起灯火,一抬软轿从院门口接了人悄没声地出了府。

  五更鼓过,正是百官上朝的时候。

  梁老夫人头戴金凤冠,身穿诰命服,手捧丹书铁券,跪在了宣德门外。

  那份铁券丹书是先皇赐给梁家的,是梁家三代人用性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皇有令,文官见了不得越身而过,武官见了需得下马随侍。

  文武百官悉数站在宣德门外,看向梁老夫人的目光惊疑不定。

  作者有话要说:  呐~说一下哈!

  “阿姑”在古代指的是丈夫的母亲,也就是婆婆。(两宋时也叫“阿婆”,但是这个叫法和称呼寻常老妇人容易混淆。)

  作者菌原本用的是“婆母”,后来想想,读者宝宝们都比作者菌有文化,一定能看懂,所以还是改成了“阿姑”。

  公公的话,一般叫“阿翁”或“阿舅”。

第97章 97、10.16(一更)

  梁老夫人手捧的铁券丹书, 代表的是先皇的恩典, 代表的是梁家数代人的累累战功。她跪于宣德门外, 武将下马,文臣止步。

  相国寺清越的霜钟响彻汴京, 早朝时辰已到。

  官家穿着缀了狐毛领的新龙袍, 由内侍随着上到金銮殿, 不成想本该站得满满当当的大殿竟是空无一人。

  抬头瞅了眼大庆殿外, 梁桢还在那里跪着, 腰板依旧挺得笔直,神情还是那般桀骜, 衣襟上染着刺眼的晶莹,像是露水,又像是清霜。

  官家瞧见他就没由来地生气。

  不等他发火, 宣德门外的守卫便挂着冷汗来报,说是梁老夫人手持先皇恩典跪在百官上朝的必经之路, 众臣皆被拦在那处。

  这下,官家刚刚升起的火气生生窝在心口,上不去下不来。

  梁家, 又是梁家!

  堂堂一国之君,竟拿区区一个武将世家毫无办法!

  官家心内窝火, 行动上却不能有丝毫怠慢。他匆匆走至宣德门外,作势要亲自去搀梁老夫人。

  梁老夫人膝行着后退一步,身子低低地伏于地上,口口哀戚不已, “老身忝为梁家主母,不能约束后辈,当不得陛下圣恩。”

  官家极尽亲和,“老夫人言重了,孩子大了难免有自己的想法,至于桢小子……说白了只是家事,咱们从长计议。”

  梁老夫人抬起头,正色道:“唠扰到陛下跟前,就是国事。妾身恳请陛下抛却慈爱之心,狠狠地责罚于他,也算是替老身、替梁家管教管教这个不肖子!”

  官家吃了一惊,他以为梁老夫人是来替梁桢求情的,没想到她一开口就是求他责罚梁桢。

  而且,让他欣慰的是,梁老夫人没有把事情点透,显然也不想让旁人知道梁桢为何抗旨。

  官家心内稍稍安稳了些,打算蒙混过去,“桢小子不过是一时犯犟,老夫人将他领回家去,好好地骂上一顿也就算了。”

  梁老夫人摇摇头,神色更加坚定:“我梁家历代忠心,唯皇命是听,从未有过此等抗旨忤逆之辈。世人皆知,先翁领先皇旨意,固守延州数月,以至城中粮草用尽,依旧不违君令;先夫与三位小叔更是谨遵皇命,十余年驻守西北,退敌数百次,最终命丧沙场;二郎、三郎、四郎、五郎皆是青壮之年便为国杀敌,即便马革裹尸亦不改初心——唯有梁桢小儿,母亲早丧,亲父无暇管教,养成了他这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性子……”

  梁老夫人将手中的铁券往上举了举,神色更加坚定,“陛下,请看在梁家诸位先烈的份上,对这个孽子严加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