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五零巧媳妇 第102章

作者:长白山的雪 标签: 穿越重生

  幸亏褯子垫的结实,没有因为这小子胡乱动而弄得露出来。

  “你个皮孩子,能吃也能拉,瞧你拉的这一摊。”巧莲赶紧给儿子擦屁股收拾。

第178章 互助组

  五二年三月二十五号,也就是农历二月三十,仙人桥村的所有村民,在仙人桥村部前的空地,召开了村民大会。

  经过村民一致同意,村民按照村部的要求,一百多户村民,组成了九个互助组。

  当然,这其中有的户数多,有的户数少,村干部根据各家实际情况,比如居住的位置,各家土地的位置等综合情况做了安排。

  巧莲家所在的石嘴子,离着仙人桥村太远,不在村民聚居地,所以石嘴子居住的这五户人家组成了互助组。

  互助组以劳力、大牲口、农具等入组,农忙时互帮互助,以便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避免有的人家因劳动力不足而耽误农田生产。

  巧莲家虽然没有壮劳力,却有一头骡子。

  这个年月里,可不是谁家都能有大牲口,整个儿石嘴子也就巧莲家有这么一头骡子,所以其他人家什么意见都没有,痛痛快快的结成了互助组。

  并且选了赵家的男人赵长生当了组长,负责农忙时安排各家的生产。

  四月二号,也就是农历三月初八,是巧莲家俩孩子嘉俊、嘉和的百天。

  按找民间习俗,这是小娃一生中几个大日子,家里都要好好给操办。

  如今新社会了,不兴那些旧习俗,可陈老太太和巧娟等人,还是来了石嘴子,给孩子们过百天。

  “来来,姥姥来给我的外孙子挂线,祝你们两个长命百岁。”

  陈老太太手里拿着两挂白棉线,棉线下面坠了几个铜钱,分别挂在了嘉俊跟嘉和的脖子上面。

  一挂棉线就是一根绕起来的,象征着长寿,下面坠铜钱,象征着财富,是祝福小娃长命富贵的意思。

  “这两挂线等会儿再给孩子拿下来,记得啊,从头到脚往下摘,摘下来好好给孩子们放着,可不许丢了。”

  老太太不放心,嘱咐巧莲。“现在也买不着长命锁了,按理,我该给俩孩子买长命锁和手镯。

  以前都是这样,姥娘要给外孙子买银镯子银锁,唉,现在啥也没有,只能挂线了。”老太太颇有些遗憾的说道。

  “娘,如今是新社会了,不兴以前那些老规矩,您可别破费。这俩孩子从出生就是您照顾着,已经够有福气了。”

  巧莲倒是没觉得如何,金银属于贵金属,尤其是这个年月里,国家大量收购用于货币储备,外面哪有首饰铺子?就算有钱也没地方去买。

  老太太有这份心,巧莲就已经很知足了,嘉康佳媛百天的时候,别说是银锁银镯,连这挂线也是没有的。

  老太太能有现在这样的转变,已经十分难得。

  “这是我闲着没事给俩孩子做的衣裳,眼见着天越来越暖和了,也不知道你预备了薄衣裳没有?正好一人一套。

  我瞧着好像嘉俊的穿着应该正好,嘉和的可能稍微大一点儿,你看着给改一改吧。”老太太说着,又拿出来了两套小衣裳。

  “这两年你们给我的布料,我也穿不过来,索性就拿来给孩子做衣裳。

  夹袄面儿是新的,里子用我的旧衣裳改的。”老太太将两套衣裳递给了巧莲。

  “娘,孩子的衣裳有,我给做了。小娃长的快,没敢给他们做太多,我怕他们很快就穿不下。

  娘,你如今在大哥那里住着,再给这俩孩子做衣裳,大嫂心里会不高兴的。”

  老太太一片心意,巧莲不好拒绝,再说都是小衣服,给别人也用不了,老太太既然已经做出来,哪能不收?

  只是巧莲不免担心,王氏会不会因为这件事生气,在日常生活里苛待老太太?

  陈老太太哼了一声,“她有什么好不高兴的?我给我外孙子做件衣裳,也没用她的东西,她凭什么眼红?

  再说了,这些也都是你们以前孝敬我的,又没用她一根针一片布,哪有那么多毛病?”

  陈老太太强势了一辈子,到老了也不可能让儿媳妇拿捏住,可巧莲依旧担心。

  眼下老太太身体还算强壮,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自然不用在乎王氏,可以后呢?

  等以后老太太动弹不动那天,王氏会不会因为记恨,故意苛待老太太?

  婆媳关系历来都是难题,巧莲也不知道该怎么劝亲娘。

  陈老太太还是满脑子的旧思想,应该说这年月里大部分的人也还都是老思想,认为儿媳妇给婆婆养老那是天经地义。

  所以巧莲尽管担心,有些话还是没能说出口。

  “姐,咱娘和大嫂现在处的咋样?”趁着老太太去逗弄俩娃的时候,巧莲小声的问巧娟。

  巧娟愣了下,“还跟以前一样啊,也没啥变化。

  反正咱娘手里有钱有东西,还有咱俩时不时的送点儿吃喝,咱娘腰杆子硬。

  大嫂那个贪财的性子你也不是不知道,为了咱娘手里那点儿东西,也不敢得罪了咱娘。

  不过因为给俩小娃做衣裳的事情,咱大嫂倒是不太高兴,好像是跟外面说了些难听的话。”

  “她那张破嘴你还不知道啊?没事儿,不用管她,不当着咱的面儿说就当不知道。

  当着面儿敢说,直接怼回去就是了,不用惯着。”巧娟不以为意,扭身也去逗弄嘉俊跟嘉和了。

  “哎呀,二妹妹,嘉俊会翻身了?这小子翻的还挺溜啊,行,够硬实,才刚刚百天就能翻的这么溜,真不赖。”

  正好这时候小嘉俊非常麻利的翻了个身,趴在了炕上抬起头看大家,惹得巧娟欢喜不已,大声说道。

  “嘉和呢?嘉和会不会翻身啊?”巧娟看着那头躺着老老实实的嘉和,忍不住问了一句。

  巧莲叹口气摇摇头,“嘉和不行,他现在连侧身还都不会呢。

  现在就是竖着抱,刚刚能挺起头来,我看着,嘉和翻身要晚,跟嘉俊没法比。”

  提起嘉和,巧莲也是满心忧愁,这孩子从小体弱,发育的不如嘉俊,也不不知道究竟哪里有毛病?

  巧莲之前一直怀疑嘉和心脏有毛病,本来想着带他去医院检查,可这个年月,医院也没什么精密的仪器能给孩子检查心脏,巧莲一直在犹豫。

  孩子太小,暂时不好抱着出远门,目前看着也只是发育略迟缓,或许没什么大毛病。

  巧莲决定暂时先在家里观察,没其他异常就这样伺候着,如果有不对劲儿,无论如何也要带出去好好检查。

第179章 报名上学

  两个孩子过了百天,之后便是清明,过了清明没多久,春耕就开始了。

  今年有互助组,倒是不用张文广过来帮忙趟地,赵长生领着人,第一个先把巧莲家的地给趟了。

  接着又帮巧莲,把地里的庄稼种上去,之后才轮到各家。

  巧莲觉得过意不去,每天都做了饭送到地里招待大家伙,石嘴子的这五家住户,从这往后倒是相处的挺好。

  庄稼全都种上,巧莲也少了份心思,而面对着春天里各类野菜疯长,巧莲这心里也长毛坐不住。

  于是白天就留佳媛在家看着俩娃,给俩孩子吃奶粉用尿不湿,巧莲领着嘉康去地里或是山里采各类野菜。

  下雨天晚间就跑出去捡蛤蟆,蝲蛄咬汛的时节就去抓蝲蛄。

  反正一个春天没闲着,系统里的积分一个劲儿猛涨,不但填补了冬日里因为生养孩子所耗费的积分,最终还涨了将近四万。

  一转眼,春季最挣钱的时候过去,夏季也悄然溜走,暑气渐消,新的秋收季节即将来到,而孩子们,也迎来了开学季。

  原本,巧莲并不打算让嘉康和佳媛太早上学,想让他们明年再上一年级,毕竟俩孩子太小了。

  可韩书记过来找了两次,非得让巧莲去乡里上班,巧莲没办法,只好带着嘉康佳媛,去乡里的小学报名。

  大营乡有个小学,凡是大营乡下辖各村的孩子都来这所小学读书,小学的校长姓冯,四十来岁,带着近视眼镜,看上去很斯文有学问。

  “陈同志,你家这俩孩子岁数有点儿小啊,他俩是农历九月的生日,还不到六周岁呢。”

  冯校长拿着俩孩子的户口瞅了瞅,摇摇头。

  “按照上级规定,小学一年级至少也得六周岁才行,孩子太小了读书累。”

  冯校长看了看嘉康和佳媛,觉得这俩孩子长得格外精神,倒是有几分喜欢。可是学校的规定在,他也不好因为喜欢孩子就收下他们。

  “冯校长,我也知道孩子年纪小了点儿,不够上小学的。

  关键是我要到乡里来工作,就想着干脆让他俩也一起上学,这样来回的有我照顾着也方便些。”

  巧莲倒是也没瞒着,就把韩书记让她到乡里工作的事情说了。

  冯校长一听这话,点了点头,“是,老韩书记那头缺妇女干部都快急疯了,好不容易见着个人才,哪能放过?

  你看这样行不行?你让俩孩子来旁听,他俩要是能听得懂学的进去,那就明年秋天跟着升二年级。

  要是俩孩子听不懂跟不上,那就明年再重读一年级,咋样?”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是韩书记看重的人,冯校长多少也要照顾几分。

  况且冯校长对嘉康佳媛两个孩子印象不错,索性就提议让两个孩子先旁听。

  对于这个提议,巧莲自然是很高兴了。

  俩孩子这一年多跟着她学了好多东西呢,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已经非常熟练,就连乘除现在也学的差不多了。

  认字就更不用说,目前常用字基本都认识,会写的字也有一两百了,过来旁听肯定能跟的上。

  “当然可以了,谢谢冯校长。”巧莲高兴的很,当场答应下来。

  冯校长笑笑,朝着嘉康佳媛伸手,“走吧,我领你们去教室看看。”

  俩娃倒是也不怕生,就这么扯着冯校长的手,进了学校。

  大营乡的小学,就是当年谢大户带人来种人参时盖的工房,建国以后,收归了国有,成了大营乡小学。

  房子年头不少有些旧,乡里派人维修了几回,倒还算结实。

  如今上学的孩子不算多,好多百姓还认识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

  再加上小学一学期的学费两块五,另外还要花钱买笔和本子,所以不少人家都舍不得这个钱。

  或者是让孩子晚几年上学,或者是干脆让孩子在家干活,尤其是女孩子,上学的很少。

  学校从四七年开始招生的,目前一个年级设一个班,一个班里有的有二三十人,有的三四十人,孩子不算多,教室还有不少都空着。

  此时学校还没有正式开课,教室里没人,冯校长领着嘉康佳媛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又在学校里各处溜达看了一圈,然后才出来。

  “学校九月一号开始上课,到时候准时来上课别迟到就行。书本学校会发,给他们预备几个本子,还有铅笔和橡皮就行了。”

  冯校长领着嘉康佳媛从学校里出来,朝两个孩子摆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