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友 第374章

作者:马桶上的小孩 标签: 女强 穿越重生

崔季明这才爬起身子,她左手正在捏着两个胡桃来回的盘,十几人的目光全都凝聚在她身上,撑着桌子懒洋洋的起身:“其实我倒觉得……咱们不知道是不是该打硬仗,对方也不知道。中原这汴州眼前的一片,就算是前朝也没有打过仗。中原以城居多,攻守城的战役实在是消耗严重,谁都不愿意打。”

前朝邺高祖北上时,恰逢北魏末年刚刚起义,北魏还未来得像历史上那样及分裂为东西两魏,因此汴州这地方几乎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乱。

她这话说的其实挺废的,在场有几位都是贺拔庆元带出来的,也见过她,倒是没有打断她的话。只是大邺一般都是联合行军,有几个上了年纪的主将是各自带兵前来,自治权颇高,怕是只肯听贺拔庆元的命令,对于一个十七岁的毛头小子在这里插嘴,稍微显出些不屑的神色。

更况外头对于崔家二房这位少年郎,又有了些传言。

崔季明从凳子上起来,她拎着灯放在黄河上,将两只核桃分别放在了曹州和徐州,撑着桌子道:“他们往北走不得。圣人怕他们北上或许会连接幽州,按住重兵压在黄河一线。毕竟幽州地区有很多突厥人、奚人在此居住,更有很多胡族曾经的部落主担任将领,本来就和汉人常有摩擦,若是被他们挑拨,一批胡人和他们串通,从幽州骑兵南下,走晋州博州一道,几乎就是一把刀□□战局。”

几个主将听见崔季明的话,吸了一口闷了半个夜晚的浑浊空气,有些不可置信道:“应当不会吧……幽州这么远……”

崔季明道:“的确有证据证明叛军和幽州有过勾连,只是不知道具体有多么深的关系。但咱们也未曾想过叛军能深入到这个位置了,一切都要防患于未然。”

她更心惊的是,好似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也就从幽州起家,短短时间内便南下先攻汴州后入洛阳。而如今的大邺也有这样的胡汉不合的隐患啊。幸而殷胥意识到如今的战局之广,将整个大邺的版图都考虑在其中,决定先截断所有的可能性。

崔季明一番话,刚刚那几个抱怨黄河以北按兵不动的主将显然也意识到这次战役的范围之广,没有再多说什么。

崔季明道:“若我是叛军,现在摆在我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按原计划向西攻取宋州曹州,然后拿下汴州这一重地,几乎就可以长驱直入洛阳了。然而敌人也都几乎拦在这一道上,显然只能硬扛过去,不知道该多艰险。二则是向南,显然南方流民的叛军势力也在发展,因为朝廷最怕的就是失去陪都洛阳,或许徐州一带会少有戒备,若能攻下徐州,与南地连通,获得粮草、军备等等各种支持,或许就可以打慢悠悠的拉锯战,三年五年都没问题。”

贺拔庆元沉思,当初成功预测叛军要攻打宋州曹州的便是崔季明,如今叛军已经打下了分别靠近的宋州与曹州的成武和丰县,却可能要中途放弃么?

他道:“但徐州距离南地还有如此一段距离,纵然可能行军畅通,但距离也是个重要的因素,他们会这么选么?”

崔季明道:“这就是他们犹豫的缘由,与他们而言,西行和南行两条路子,实际上难度几乎是相等的。而这也几乎代表了两种态度,主快速出击还是长期备战,这也是最容易发生矛盾的两条路子。”

贺拔庆元眯眼道:“所以……”

崔季明撑着桌子笑了起来:“所以啊,他们可跟我们不一样,叛军是没有一个最中心的主帅的。”

一旁几位主将没有明白她的意思,而带着部分远从凉州而来的兵力而来的康迦卫却开口:“你觉得他们必然会意见分裂?”

康迦卫带来的兵力并不多,三州一线有老夏老王坐镇,他来了也算是给贺拔庆元支持。旁人或许不太了解崔季明,然而经历过西域几件事,他却相信崔季明绝对会是能接替贺拔庆元的不二人选,口气中自然也带着几分笃信。

崔季明道:“永王已经被贬为庶人,本来就是被他们推出来的幌子,此时怕是已经被当作弃子了。而剩下的叛军,难道不都是各州主将,分散反叛的地方军,他们当中根本就没定下一个主帅。一群人商议事情中,总会出现保守激进两方,彼此扯皮,没完没了,这是可以预见的。”

行归于周干点什么事都喜欢商议投筹,扯皮与推诿在行归于周内应该是常年存在,这就像是一个互相弹劾寻找对方破绽的朝堂,相互控制,却也容易绊着对方的脚。

不论是翕公、李治平或言玉,三党头目都不是大邺现行体系下的实权者,这显然不是巧合,而是行归于周演化至今、世家之间为了制衡有意为之。

这就造成了行归于周中哪一个世家之人前去领军,也是不会服众的。

除非是谁能将行归于周三党合一,手握大权,才有可能让行归于周真的跑起来。

就以如今的状况来看,叛军更像是几个各有心思的人合谋,谁都怕出手太多,死了自己人被别人吞下。他们会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谁都不会太冒头。

康迦卫显然一下理解了她的意思,激动道:“三郎果然聪明!他们有多么谨慎与试探,也就会多么急功近利,若利用这一点,先虚后夹击——”

康迦卫已经和崔季明想到了一处,他说的正是崔季明想的,她便笑着点了点头,让他继续讲战略,而没有去打断他的话。只是这等着他滔滔不绝的片刻里,崔季明扫了一下周围一圈人的脸色,心也渐渐沉了下去。

康姓也是胡姓,在场的大部分都是中原主将,大多是汉人。纵然康迦卫早年战功赫赫,但曾被年轻的阿史那燕罗逼入马鬃山,折损精兵一事也传出。很多人是容得千百次的胜利也容不得一次失败,更何况这些早对胡人将领有所提防的汉人主将。他们对他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灯光跳跃,他们面上神色也莫测。

崔季明甚至想当年尉迟将军成了替罪羊满门抄斩时,或许在座也有不少人明明不属于行归于周,也在知晓时骂一句痛快。

说叛军心散,难道大邺这种联合行军就心不散么?

她从未参与过这种调动各地兵力的大型行军,忍不住望向贺拔庆元的侧脸。原来打仗最难的不是什么几千对上几万人该如何反杀,而是带着各有异心的几支军队,该如何相互平衡,发挥出他们的实力。

也怪殷小九总是夸她,总是觉得她无所不能,就没有输了的时候。来自他口中的赞扬,实在容易让她飘飘然,也觉得自己即将统帅三军,驰骋天下了。她真该少听几句他真心实意却……皇上眼里出卫青的胡话,好好认识到自己的水平。

带兵打仗的本事,她还差得远啊。

作者有话要说:  【致歉声明】

在这篇文写到五六十章的时候我发现我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建康城毁于侯景之乱,然而由于本文的历史线中并没有侯景之乱,所以建康仍然是南方人口最多最大的城市,也并未如历史上那般改名为江宁。这是我的设定。

然而在写文过程中,我居然把建康当作隋唐时期并不算太繁华的杭州来写了。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没有展开建康线,所以我决定及时修改,然而等到我开始写到后期,我就忘记了这个错误,在整个建康线中,把杭州当成了建康。于是什么建康靠近桐庐,什么作为运河终点,全都是错误,地图上标注的江宁,才是历史上真正建康城的位置。这真的是个没法挽回而且非常严重的错误,误导了大家我感觉非常抱歉,真的非常抱歉。但是整个建康线,都是根据杭州的位置而写的,真的是没有办法修改,除非是修改全文中的建康为杭州,然而杭州的繁华程度又不符合历史上的设定,我也感觉非常困扰,今天先发一下致歉通告,如果有谁有解决的方法,可以发在文下帮忙出一下主意。

我一直想要尽力还原真实,结果却造成了这么可笑的错误,实在是很没脸。唉,我以后再也不能这么马虎了!

  ☆、第185章 0185.¥

崔季明听着康迦卫几乎将她的想法说全,也不愧都是凉州大营出来的,基本思路也很相似。叛军攻占的两县虽然是最靠近宋州曹州的两座城,但成武离曹州只有一百二十里,而丰县距离宋州却足有近两百五十里地,对方必定会选择更像囊中之物的曹州。

不如兵分两路试探曹州与徐州,先以弱兵诱导,待对方急于求成后两侧夹击,使对方迷惑不知设同样局的两处到底哪里是真的有重兵等待。

而后贺拔庆元亲自带兵从宋州而去,以骑兵队伍直绞对方,先夺回丰县、驻扎宋州。

这个方案在几位主讲的补充下,渐渐完善,崔季明没有多说什么,她现在还年轻,在这样实际与作战策略并无太大关系的场合下,少说多观察更重要。

她将两个核桃又捡回来,将下巴缩回毛领里坐回远处搓着核桃。

不一会儿,这场持续了几个时辰的商议终于也有了结果,崔季明也随着旁人打算一起走出去,这才往自己营帐的路上走,就看着有位烧火兵打扮的年轻小兵朝崔季明走来,道:“郎君,龙众有信。”

崔季明眼睛亮了亮,道:“长安来的。”

那烧火兵行了个礼,不作痕迹的将手里东西递给她,转身离开了。

崔季明看了眼外头裹着的几层纸,说是信纸……沉甸甸的更像是个卷轴。她本还想着是殷胥给她写信了,如此看来却像个卷宗?

她拿着走回自己的营帐,毕竟官职也不算低,营帐不算小,里头还摆着桌几和非常简易的屏风。

屏风背后两张床,考兰正躺在里头,他这会儿倒是应景,新衣裳还颇有点明光铠的制式。只可惜明光铠……就是胸前并列两块亮瞎人眼的圆铁片,正好能笼罩住整个胸部……崔季明穿戴的时候都觉得够诡异了,结果考兰居然还在那两个圆铁片各自中央做了两个……小小的圆形装饰。

看起来更让人浮想联翩了。

他看着崔季明回来,从矮床上弹了起来,崔季明这才发现他居然还戴了个有两根长翎毛的发冠,坐着都快能触到帐顶,他为了戴这玩意儿是爬着进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