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友 第637章

作者:马桶上的小孩 标签: 女强 穿越重生

他一开口,场面上不少人也都开了口。

殷胥微微动了动眉毛:“那么宋舍人也是欣赏竹侍郎的政见了?”

宋晏点头:“竹侍郎也是为了大邺江山。”

殷胥略显失望道:“朕以为是你的意见。毕竟你是当年制科状元,当年的文章也相当出彩,虽然有些年轻激进,但视角也尤为不同。离京后,命你与崔舍人一同辅佐太后,你也算是朕最早的门生了……”

言下之意很明显。圣人期待宋晏大放异彩,宋晏却一直没有表现出太多特殊独到的地方。

众人的目光也有些微微变了,朝中反对宋晏之人皱了皱眉,而刚刚受到嘱咐开口帮竹承语说话的,眼睛微微亮了。他们可都认为俱泰与靠近俱泰的那批官员,都是因为俱泰本人提出了商、农、税等等改革的新意见。

竹承语忽然拱手道:“臣不能独居此功。臣当年制科不过第七位,宋舍人当年乃是制科状元,跟在圣人身边去过山东河朔等地,受到圣人耳濡目染。宋舍人是当真为大邺倾尽心血,户部支出无力承担,是臣多次上报后,无奈向宋舍人提及。宋舍人也意识到如今大邺的窘境,才提出了一系列的富强朝廷的想法,大批臣子都内心认同。”

宋晏微微愣了一下,圣人的态度他没有想到,竹承语接话这么快他也没有想到。

圣人立刻坐直了身子,显示出很感兴趣的样子。

宋晏还没来得及细想,他倒是也准备好了被顶到众人眼前,却不是这样的方式。

人要是落魄了,曾经的同僚踩上一脚的事儿不少;但若是人有些发达的征兆,那些依附于他的人一个个好像自己也要发达了似的,兴奋的往上顶。

不少人一直觉得竹侍郎和宋晏关系亲密,守旧派的人听闻竹侍郎开口了,一个个跟着开口。无外乎两个意思:宋舍人绞尽脑汁想出来了很多为了国家好的政策一直憋在心里没说,圣人你就听听他说嘛;以及我们这些大臣也相当赞同,我们也是为了大邺好,我们也出了不少的意见这事儿也有我们的光。

宋晏想过要出头,但是是他一个人,而不是一群人点着头恨不得手已经搭在他肩膀上了,告诉圣人他们也都是跟宋晏站在一起的。

众人的意见这样表达,俱泰都可以直接一耙上去说他们是朋党了。

然而俱泰似乎刚想争这个问题,殷胥先开口:“那你说来听听。”

宋晏上前一步,竹承语与户部工部官员退回队内,谁都嗅到了空气中与众不同的气氛,谁也都知道现在局面已经跟他们无关了。

群臣也都静默下来了,当年俱泰开口在朝堂上与圣人议政,也没有这个场面。宋晏也没有什么退路,他再骂猪队友也没用,上前一步道:“臣是认为如今国家之利尽被大商贾掠夺,朝廷伸不开手脚而民间大量流富,若这些财富流回朝廷,则国家富强。各地因宽而乱,且不说各地宵禁放开后,州城、京城内治安混乱,刑案频发;而且各地随意通行,无需路引,百姓流窜,大量土地被抛荒。”

他说起来条理清晰,倒是许多大臣俱在点头:“甚至有关中百姓,自家有地而不耕种,反而养花贩售,于县镇买米买菜,汴州城外已经不事农耕,大片沃土望去,尽是花田菜地与桑蚕,反而无人事耕田!各地通商口岸频繁开设,甚至有渔民敢船板出海,小舟通夷!听闻广州便是被夷人侵占,直到圣人大破南朝才平定,往后难道各个口岸都要被夷人所占?或许这些都不是将大邺推倒的关键,但种种征兆,臣心感大邺的动荡与不安。迟早会演变成更严峻的境况!”

殷胥看向那些点头的守旧派官员:“你们都是担心这些?”

众人点头,七嘴八舌的补充起来,殷胥听了一会儿,抬手道:“那你认为有什么解决方案。”

宋晏抬手道:“臣还只是初步想法,但是问题已经变得急迫了。臣认为应该破富户以济平民,缴巨贾以归国财,立方田以保产粮,阻迁徙以定地方。大邺如今富户多,贫民也多,土地遭兼并后,为佃户被诈契约者沦为流民,吃的尽是朝廷的救济;巨贾在地方上富可敌一小国,资源充足,实力强大,不但欺压市场,也能为霸一方,子嗣做官后必定想通过官场暗中协助自家。还有土地兼并一事,圣人虽然推出一系列维护佃农的契约法令,然而佃农大多不识法,被欺骗者也不在少数——”

他归纳的这四条,还没来得及说完,朝堂上被他的语气甚至带出一片群情激昂,殷胥忽然冷冷开口:“既然心有方针,又想着利民惠民,你身为舍人,为何不向上提出?你身为舍人,既可以向政事堂提出政见,也可以递交给事中、递交给太后,甚至直接可以将这番话在朝堂上说出口。却没想到这么多大臣知道了你的政见,你作为朕身边的舍人,却唯有朕与太后不知,这几个高官不知啊。你这是自结盟党,觉得众人发言朕才能听得到?”

殷胥这是进了场,头一回提着盟党二字。

场面一下子冷了。

朋党之诟病,议论了至少千年,每一个士子都知晓朋党的危害,甚至以结朋党之名来攻击自己的政敌,议论朋党的危害。然而人们因同德或同利结党,却在这个斥责的伴随下常年不断。

说着说着改政,圣人忽然一块大板砖对头扔来,论谁也要懵了。

宋晏缓缓道:“若要改革变法,自然不是一人之事。圣人重用钱尚书,但变革并非一人所能完成,需要这一个先头人的身边有能协助改政变法进行下去的众臣。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努力就能变成的法。臣心知这一点,更知晓官场倾轧,知晓改政当急。若臣只有一人,没有信任的臣子可以帮忙贯彻配合,没有有德之士赞同,怎可能进行下去!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言下之意:若说我是朋党,那圣人就是不辨小人君子!天下能否太平,看的就是圣人您能不能慧眼识珠,英明辨别!

他这句话猛地撂下,若不是知道守旧派私下的动作,这番话多么像诤言。

殷胥的心思,群臣看不懂也不是头一回了。

一瞬间,大部分浑水摸鱼的人也懵了。圣人这是赞同宋晏,还是不赞同?这是要一棒子下去打死,还是要有褒有贬?

若不是崔季明闲聊得了几句关于宋晏的事情,她怕是也要被宋晏如今气宇轩昂、掷地有声的样子给搞懵了。

殷胥起身:“人君能否辨君子小人,本就是个难事。并非君子不做小人之举,也并非小人就无君子之思。朕自小愚钝,看不懂人心,只看得清楚做过些什么。”

他忽然这样起身,似乎字字都有所指,一些守旧派官员看不清宋晏的脸,却一个个觉得浑身汗毛倒立,冷汗顺着脖子往下淌去。

宋晏也是一霎那浑身的汗毛都要炸开了似的,心中惊异圣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殷胥两手拢住,又道:“朕一向允许众臣公议国政,无论地位官职。你既然能提出这些想法,自然也会有人不同意。新政时立时废,只会让众臣不知风向四处乱倒,让百姓疲于奔波更无法安定。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然而朕登基便是变了法,你说的改政,朕怎么听来都像是改回旧度。”

他行事利索,说话却喜欢一句句顿开来,每一个停顿,都听的群臣一片窒息,永远猜不出他下一句想说什么。

殷胥慢吞吞又坐下了,道:“从肃宗末年开始改政至今,天下百姓刚刚适应,若不是你有充足的理由,朕也不可能允许再度大变。不过公议政事,不是朕跟你们争。既然有支持你的,想来也有不支持你的,朕想听听崔宰的意见。崔宰,你是群臣之首,这改政你没听过?你觉得合适?”

崔南邦在朝堂上一直属于不太显露,不太铁腕的角色。他像是群臣与皇帝之间的中间人,政见不明朗,态度不尖锐,但又揉着朝堂这个面团子,慢悠悠搓成圣人需要的模样。

这次崔南邦站出来,眯眼一笑,跟吃了五石散似的晃晃悠悠迈出去一步,躬身道:“臣认为宋舍人的看法,是以小错否大局,以小利忘长远。这些还都是能力不足带来的局限,重要的是,宋舍人否认大邺的变化,想要回到先汉时期的风貌。”

这话说的够狠,简直不是酒仙崔南邦能说出来的话,字字都是不吐脏字的骂人,最后一句却蹊跷了。

先汉。汉时可是中原曾经最强盛的一大帝国,回到汉时有什么不对?

果然宋晏也这么开口了。

崔南邦笑了:“宋舍人自然这么想,国家富足,军力强盛那便是盛世了。对于几百年前,先汉之辉煌确实是值得追忆,然而除了那光芒四射的朝廷与军队之外——百姓各自居于土地之上,日出而伴,日落而息,封闭而宁静,贫穷而平均。”

他笑道:“似乎听来没什么不好,然而如今的大邺已经回不去了。不封闭自然少了平静,不贫穷自然少了平均,大邺从立国之时就显露出了不一般的模样,如今历经四帝到了圣人手中,一个与往前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天下出现了!不论旧时代如何,总有一些人想缅怀,总有一些人想回溯,然而睁开眼睛看看吧!如今的大邺,纵然问题重重,然各项工商业产量,朝廷年税量,州县人口的比例,粮食田产量,早就是前朝的三五倍有余!”

“群臣以治天下为己任,然大禹治水也不能封堵河流,天下百姓自要奔流到海,已经不是你我在这儿说说就能回去的了!”

作者有话要说:  最近一到政治类的剧情果然评论就好少了_(:3J∠)_

不过还是要写的,这场群戏写的细一些,也真是因为这是给阿九这些年最后的工作总结和展望未来了,也是大邺如今国情与未来的一个综述。也是为了跟这一卷的卷名对应吧。

下一章应该会宋竹撕逼,下下章大概结束。

然而最后我还是断更了,没有料到我居然败给了电影Orz。明天一定多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