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我儿砸 第32章

作者:仙楂 标签: 穿越重生

“你这孩子,快起来。”黎清前后一想,这孩子定然是误会了什么,真是个愚蠢的娃子。

“云及,你起来,这个样子可不像话哦。”黎清拉起云及,给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又说道:“娘亲自然是不会离开云及的,你这脑袋瓜子一天在想些什么东西,要是让奶奶看见了,你怕是三天都下不了树屋了。”

云及知道自己错了,娘亲一般情况下只会叫他小白,只有生气的时候或者在外人面前才叫他云及。

“娘亲,我错了。”云及低着头,拿袖子擦了擦眼泪。

“没事的,小白是我儿子,不能随便哭知道吗?男子汉,大丈夫,随便哭鼻子可不好看哈。”黎清刮了刮云及的鼻子,道:“下午我们也不做饭,还在村子里吃,你先在沙地里练字,吃饭了我叫你。”

“好的,娘亲。”

黎清看着云及这风风火火的模样想起了她年轻时候,也是这样的,年轻真好啊。

家里的织布机毁了,纺车还能用。

姜氏正着急着花钱让柳二爷家做一个呢,但是做一个得要很久,何况村子里的织机毁了大半。

也有古老的织布方法,那才是真正的纯手工制作,以人为架子,双脚支撑,双手纺织……想一想真可怕,得多累啊。

现在村子里好多人家都在搞这个,她亲眼见到王氏这样织布,效率不高不说,起来之后还浑身疼痛。

姜氏也是不赞同这样的做法的,所以她才急着想要弄一台织机。现在柳二爷家里包揽了全村的织机制造,忙的脚不沾地。

首先要选材,去山上伐木,将木头晾干,再进行筛选,片木、刻木……总之没有一年,家里是拿不到织机的。

黎清这几天正在跟着姜氏学习织绣,家里的桑田已经种上了小麦,准备来年春末的时候收成。

县城里的物价高的很,黎清借口去县里买粮食,实际上她是去了上京的粮铺。钱花的少些了,但也要谎称自己花了很多,所以她拥有了第一笔私房钱。

存私房钱的感觉老爽了。

织绣可以让她的心更宁静,黎清也爱上了织绣。但是她的天赋似乎不太够,让姜氏想要教她正宗的蜀绣之法都不成,姜氏气的差点掰断了绣花针。

儿媳妇不上进,她又有啥子法子,把刀架在她脖子上也拯救不了她可怜的天分啊。从此姜氏就放弃了对黎清织绣的教导,让黎清自己去悟,爱咋滴咋滴。

偏偏黎清觉得她还可以在拯救一下,所以每日耗在织绣上的时间比侍弄花草还多。

第63章 种棉花

年后,樗夫子得到一个消息,今年锦州和横州秀才考试都暂停一年,明年春三月按时举办。也就是说,云及今年不能参加科考,只能等明年参加。

明年,云及就九岁了,而黎清二十五岁。

在农村呆久了,她都快忘了自己的上辈子是啥样子的了。一个被时代同化了的小人物,在古代的村子里种田。

长期种地会老的很快的,所以为了保持自己的美貌,黎清制定了严格的饮食作息时间册。

吃要吃的健康,每日还要加强锻炼。就连姜氏也被她鼓动来,教了八段锦给她,必须日日打。对于养生这方面,黎清做的很到位。

刚开始姜氏是不太愿意去打八段锦的,她认为这八段锦动作太不雅观,有碍观瞻。

黎清拿出一本小册子,书面写着《养生册之八段锦》,一看这个名字就是黎清胡诌的。为了让姜氏能够放下心来,必须要有证据才行。

于是姜氏开始练习八段锦,一段时间过后,她恍然觉得月子里带来的一些毛病都减轻了许多。得嘞,不用黎清提醒,姜氏自己都开始每日主动打一套了。

黎清为啥会这些?

她可是老年人之友,经常早上去晨练,跟着一群老爷爷打完太极,又和一群老爷爷打八段锦,久而久之就学会了。

作为一个灵魂三十几岁的人,按照年轻人的话说,还没有进入老年时代就已经在开始做老年人才会做的事儿了。

四月,黎清见同村的一户人家正在种植棉花,黎清问道:“刘二娘,你这是在种棉花吧?这东西不是不好侍弄么?种来作甚?”

刘二娘直起弯在土里的腰杆儿,对黎清道:“哎哟,还不是该死的天灾,我家被子缩水严重,种点棉花填充被子用的,多余的搓成棉线,小心点还是能成布的。”

黎清忽然想起自家的被子里面充的都是些芦苇柳絮,棉用棉花填充的只有一两条。要不自家也种点儿,正巧麦子收了,有地可以种植。

“刘二娘,您有多余的种子没?能匀点不?”

刘二娘笑着说:“当然,不过这些种子是前年的了,不知道会不会发芽呢,不过要是缺了窝子,后面再补就是了。”

“没事,我就是试试,种着玩儿,正巧今年我娘不想种豌豆,我种棉花试试。”

刘二娘当即匀了几斤棉花种子给黎清。黎清掏出钱来,刘大娘据辞不收。无奈,黎清只好拿着种子归了家。

“啥,种棉花?”姜氏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遍。“这东西可不好伺候,你想清楚了?”姜氏掏了掏耳朵道。

黎清道:“反正也是闲着,娘你不是要专心绣你的绣品么?我弄这个棉花就是了,不过我是第一次种,一点经验都没有,到时候还得仰仗着娘提点提点呢。”黎清拉着姜氏的胳膊,撒起娇来。

“娘,你就答应吧!”

姜氏从未见黎清这般,感觉甚是不错,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黎清,事后悔恨的她捶胸顿足的。

黎清是个实干家,很快便扛着锄头给地松了土,代价是双手分别水泡三两只。她发现一个微妙的变化,好像身体越来越轻松,甚至皮肤也愈加的好。二十四岁的身体像十八岁似得,真是越活越年轻了。

原主手上留给她的茧子都不见了,不然怎么会磨出水泡来?这种情况是在瘟疫解决之后逐渐出现的。

她实在是想不通,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黎清作为一个女人,自然是希望自己美美哒。只要不是还老还童就好。

黎清手上磨了几个泡,可心痛死云及了,天天守着黎清要帮她涂药。姜氏在一旁碎嘴道:“这么点儿小伤,搞得跟断了手似得,从来不见云及这么关心过奶奶呢。”姜氏说完,撇开头不看两人。

黎清给云及使了个眼色,云及秒懂。

他赶忙给姜氏倒了一碗水,呈到姜氏面前道:“奶奶,口渴了吧,喝水。”云及乖乖的半蹲在姜氏面前,一副赏的样子。

姜氏接过水,白了一眼黎清,而后笑道:“难得我们家云及孩儿这般有孝心。”

她笑眯眯的喝完了水之后,开始编排黎清。

“你看你这么大个人了,挖个土都还要磨出水泡来,我看是平时干活太少,应该多做点儿活才是,平白的叫孩子担心。”

姜氏虽然嘴上这么说着,但是她心里的担忧并不比云及少。她已经决定下午的活她替黎清做了。

真是的,挖个土也要她去帮忙才行,家里这两个不省心的,就是她前世欠下来的债。这不?逼债的来了。

有了姜氏帮忙,黎清自然就轻松了许多。她不能挖地了,做些撒种子和浇灌的活计。辛苦了一天,终于把棉花种下去了。

接下来,黎清打算取经。她灵魂确认过不是种过地的人,只好学习咯。

经过一系列的取经,黎清准备结合自己对棉花的认识,将棉花种植以及后续产品形成了一整套功略,用文言文写成一本书,取名为《绵桑纪要》,目前空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等有了具体的种植经验了,就能完善了。

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黎清整日泡在这块棉花地里,不断的去周围各村中种植棉花的农户中访查。

为了不让别人看到她的脸,她请姜氏做了一顶帷帽。姜氏还以为她是去田地里怕晒着呢,谁曾想是出去“抛头露面”了。

为此姜氏生了很大的气,黎清站在院子里小声嘀咕:“我这不是戴着帽子么?那里有抛头露面了?”

“你还狡辩?”姜氏气急,她这个儿媳妇自从丈夫汤臣死后,有点彻底的放飞自我啊!

姜氏想过一种可能,但是每当她想到一半的时候,思绪就会自然的空白,所以她习惯了承认。她再也经历不起失去的打击了。

“娘。”黎清喊了一声。她这不是职业病犯了嘛!姜氏又不知道她的过往,这件事只能这么的烂在肚子里。

“好了,别说了,我也不怕人说闲话,就怕你出去了,你一个女子,万一遇到了什么流氓强盗,我……”姜氏没敢往下面说,黎清知道姜氏是担心她。

第64章 回娘家

所以她决定让姜氏对她彻底放心。

黎清当着姜氏的面做了一件令姜氏不可思议的事情。

“娘,其实我……”黎清双手将院子里的磨石给抱起来了。“一般的混混遇到我应该会死的很惨的。”黎清轻轻放下磨石。

“怎么会这样?”姜氏动了动嘴唇,却始终没有说出话来。

她回忆起上次黎清生生的断了一根黄竹竿子,这次她抡起了石磨……自家儿媳妇什么时候变成了大力士了?

啊啊啊!

姜氏心里爆炸了似得。

之前那次她吓着了,后来直接以为是黄竹竿朽坏,加上黎清当时很愤怒所造成的,她完全没想到自家儿媳是真本事啊。

“可能是老天爷看我可怜,突然给了我这个能力,好让我们孤儿寡母能够活下去。”

姜氏对这种话是听不得的,她迅速跑到黎清跟前,抱着她就开始狂哭。

“娘,不哭。想想娘可是这村里最能干的娘子了,哭了让人看见了,还以为是我欺负你呢,然后我凶狠容不下婆婆的名声就得传出去了,哈哈哈。”

姜氏没好气的拍了几下黎清,“还说,要不是你气我,我怎么可能就哭了,我姜贺氏是谁啊!这村里有哪个敢惹我,就连那个李氏见了我现在都绕道走了,那灰溜溜的样子哦,简直就是个土鳖。”姜氏擦了擦泪水,破涕为笑。

“要说凶名,凶才好呢!不凶谁都敢欺负到老娘头上来了。”姜氏恶狠狠道。

黎清笑道:“是是是,我娘嘛,就是要超凶哒。”

姜氏又道:“自从三年前你回过娘家,之后就再也没回去过,这次这么大的灾,他们定然也是遭了秧的,也没有什么音信,明日带上云及回去看看吧。”

姜氏虽然很不喜欢黎清的娘家人,但她也不愿意黎清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姜氏自己的娘家人活下来的已经多年没有走动了,说是没有娘家也不为过。

虽然上次写了文契,毕竟是权宜之计,为了以后能够安宁罢了。真正的亲缘仅仅是一纸文书能够割弃掉的吗?简直笑话。

从古至今,就没听过。

如果真的这么做,绝情寡义的话,会被人指着戳脊梁骨的。之前村子里那些疯言疯语不就是如此吗?

她姜贺氏再狠心,也不会克扣自家女儿去补贴男儿,也不知道周氏的脑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豆腐渣子,认为自家儿子是个秀才读书郎,有举人之资,就要上天了。

毕竟经历过生死大灾,因此,哪怕关系再坏,姜氏也要让黎清这次回去一趟。

“这……”不是说好了不再往来么?算了,还是去吧。孝道很重要,她倒是不怕,就是担心影响到云及。

“下午我去刘大虎家问问最近有没有打到什么野物,家里没养鸡鸭,没法子捉了去。”姜氏道。

不养这些东西确实是她存在着一份私心。一来没有精力料理,二来没有粮食喂养,再者嫌脏。当年姜汤臣在村学的时候,姜氏也是养过一些鸡鸭的,甚至还养了一条狗,但是后来,鸡鸭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就连狗也被人捉了去当了下酒菜,从此以后,姜氏再也没有养过这些东西。

姜氏的意识里读书人就要有读书人的风气,养了这些东西会给家里带来污浊之气。万一带了同窗回来,岂不是失了面子?

所以姜氏一直没有提过要养小动物的事儿,黎清也不问,她觉得养个云及小包子已经够麻烦了,再养点小动物……

“好,都听娘的。”

姜氏丝毫不担心黎清会拿家里的东西补贴娘家,她吃了一碗早上熬好的糙米粥,便收拾收拾去了刘大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