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我儿砸 第6章

作者:仙楂 标签: 穿越重生

“够了,明日去你二叔家坐坐,后日村学开学了,就不要指望我再出马。”黎宴明放下竹签,转身进了屋子,周氏身上涂抹了药膏,怕黎宴明嫌弃,自己铺了地铺。涂药的时候,他们才想起来,没有向姜氏索要医费,肺都要气炸了。

“阿良啊,听你爹的昂,娘就当没有生过那忤逆不孝的玩意儿,你呢也放宽了,就说那不孝的染了病,不能嫁人,等明天你爹说服了你二叔,再去和县丞大人商量。”

周氏怕黎有良做出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来,便提前上了眼药水儿。

“是,娘我省得了。”眼底闪过一丝暗光,也不管周氏今夜是否能睡得安好,转身进了厢房。

翌日,昏暗的云层遮住了俏皮可人的阳光,风止不住的吹,黎清伸了个懒腰,意识还有些朦胧,清新的空气钻进她的鼻息,让她瞬间清醒。

新的生活即将开始,种花、养猫、采桑、织布……多么美好的日子啊。

黎清掀开被子,穿好衣裳,走出门去,发现姜氏已经在做饭,屋顶炊烟袅袅。

她才真正的打量起自己的家来,这栋房子是木头梁,以及木头柱子撑着,有四间是竹屋,两间石头垒起来的,竹子那边是草盖顶,石屋那边则是瓦。呈现出九十度折叠的模样,整体上看就像是四合院的一半。

记得是姜汤臣仰慕古人才学,央求姜氏将石屋旁的两间朽坏的木屋加盖成四间竹屋,一间做新房,一间做书房会客之用,剩下的就是云及的屋子,以及织机所在的屋子了,姜氏则居住在石屋里面,几间屋子各有门相通畅。

厨房不在主屋里,另外有个小隔间,做厨房之用。

不过黎清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猪圈呢?从始至终,她好像没看见猪圈,不要说猪圈,她连一只鸡都没看见。

好像没养。

不过这不是农村吗?难道这是一个假农村?记得自己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在村里生活,家家户户总养着一些家禽……所以,这里没有,真的好奇怪哦。

姜氏见黎清站在院子里发呆,出声儿喊道:“杵着干啥?快去净脸,我去把云及叫起来。”

家里有井,绕一圈到屋子后方,那里铺着一块儿石板,上面摆着一个木盆,里面有半盆水,黎清把水倒了,拿过一个小木桶,往井里一扔,提上来半桶水,倒进盆里。

这些在她眼中俱是古董,十分好玩。

她又把桶扔进了井里,提起来,把水倒了,再扔……只感觉手上一松,心里一紧……

⊙▽⊙

木桶慢慢的从她视线里消失,与深色的井水融为一体,接着是绳子,片刻之后,全被淹没……糟糕?。

药丸,药丸,药丸……

黎清赶忙用盆里的水敷了脸,折了柳枝弄点牙粉刷了牙,跑到前厅去。

内心纠结,要不要和婆婆说。

万一婆婆怪罪下来,打她怎么办(⊙o⊙)!或者是不给饭吃。但是木桶总得有个交代吧。

几秒之后,黎清决定暂时不告诉婆婆姜氏木桶的事儿。她转身步入厨房,将饭菜盛出来,摆上桌子。

米粥里面放了面粉疙瘩,没见着红薯,菜是坛子里的泡菜萝卜和昨晚没吃完的菜。

姜氏拉着云及往后井去了。

黎清:药丸,药丸,药丸……黎清如同乖宝宝似的,端坐在桌旁。

只听见姜氏一声:“阿清啊,咱家那桶去哪儿了?”

(⊙x⊙;)

“在井里……”

黎清表示她瑟瑟发抖,赶紧到屋后。

第12章 在井里

“奶奶,娘亲又把桶掉井里了,呵呵。”云及笑眯眯的说。

黎清听到这个又字,觉得十分不妙。回忆了才知道,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是第四次。加上今天早上这个,井底已经躺着四个桶了。

“阿清啊,不是和你说好了我早上把水打给你么?盆子就摆在这里,你……唉,简直是气死个人了。”姜氏恨铁不成钢似的咬牙切齿。

“婆婆,我错了。”黎清拉着姜氏的胳膊。

“还叫婆婆。”姜氏的脸似乎拉得老长,有些不高兴。

黎清秒懂:“娘,娘您别生气,待会儿我找个长竹竿儿,把桶勾上来。”

姜氏听到那一声儿娘,才缓过神色,对黎清道:“以后打水的事我来,家里可没那么多桶给你耗。”

干了坏事儿的黎清:“……”乖巧,以后绝对乖巧。

饭后,姜氏去同村柳二爷家购置木桶去了,柳二爷一家两代木匠,以前是在城里干木活,帮人修屋,年纪大了,人家不要他了,他也是个硬气的,自己回到老家靠接私活养活一家人,他儿子也子承父业。黎清洗了碗,便开启她的织布大业,顺便教云及读书。

云及早在三岁就起了蒙,在他爹的影响之下,学习上很是用功。

《千字文》已经学完了,能说会写,《三字经》也能够顺畅的背下来。这些都是启蒙读物。

其实黎清很是同情云及这娃子的,三岁就已经学习小学二年级以上的知识了,现在才幼儿园大班的年纪,就要求学习《论语》了。这是姜汤臣在世的时候给云及定下的目标,让他在六岁生辰之前,背下《论语》全本。

“娘亲,这个字我没见过。”

云及拿着《论语》给黎清看。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这个字念鄹。”

云及“噢”了一声儿也没多想,又跑到一旁读起来。黎清笑着摇摇头,也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黎清这才仔细看了这台在她眼里就是古董的织布机,这台机子支撑着姜氏养活了她和姜汤臣,还让姜汤臣去了学院。

现在轮到她来用这台机子养活云及,顺便送他去学院上学么……云及上学院是很有必要的,自己虽然是个高学历,还专门研究古典文学,但是古代和现代始终不同,何况自己还想愉快的玩耍呢,像这种‘妈妈这个字怎么读啊’的问题,还是交给夫子吧。

黎清现在努力的从记忆中将如何织布这个技术活拿了出来,多次运转之后终于上了手。梭子穿梭在细密堪比发丝的经纬丝线上,经纬线穿插成网,最后肉眼看不到一丝缝隙。伸手扯了扯,感觉略带弹性。

这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过程,黎清一时玩心大起,脚踩得欢快,手投的也欢快。

别看她灵魂的真实年龄摆在那里,实际上整个就是个大孩子,老不正经了。要不是后来工作和科研压制了她的天性,不然给她一个支点,地球多半就飞了。

有这样的性子,也算是对童年的一种执念吧。

她很后悔只在博物馆里匆匆的看过这种机子几眼,便抛在脑袋后面了,没做过过多的研究,只能认出这个是不能提花的那种,只能织造出素绸,不过就算是素绸也能买个一二两银子。

可想而知,染色、刺绣之后,一匹布得有多贵了。

《孔雀东南飞》有言刘兰芝“三日断五匹”。这只是个艺术上的虚数而已,在这个小手工家庭里,一匹布至少也得一个月。

丝绸以丝滑、柔软、亲肤为特点,吸光特别强,面上柔和有光泽,抖开还能飘逸。

穿上丝制衣裳,整个人不是典雅,就是浑身有了几分不食人间烟火之味。

这些在家里可都是钱,自然是穿不起的,黎清家里穿的大部分葛布、麻布做的衣裳,或者是棉布。棉花这玩意儿可不好伺候,难度堪比养蚕,只有少量贴身的用的,再多是不行的了。

也是,历史拐了个弯,黄道婆还不知道在哪个杂倃呢,新式织布机根本没有。这会子棉花也没有推广种植,锦城的棉花种子都是外商带来的,民众试种之后发现这个适合填充被子。有能者发明了棉花纺织,但是由于其实在难伺候,所以效率特别低。

玩儿了好一会儿之后,黎清才将速度慢下来,这玩意儿估计得伴随着她好些年,还是不要随便玩,把兴致过了就麻烦了。

姜氏的房间里有个刺绣专用的架子,上面有染过色的绸缎,还有绣了一半的百花争艳图。这个是城里的绸缎庄子领下来的活,姜氏作为与其长期合作的老客,自然也有了些门道,绸缎庄放心大胆得将这副可能会上贡的百花争艳交给了她。

要上贡的东西自然是经过了层层选拔的,所以百花争艳不止姜氏一个人秀。

就这样混了大半个上午,姜氏提着一个新木桶回来了,专门从屋子里拿出一根特长的绳索,一头捆在木桶上,另一头拴在后院的石板底座上。

长度刚刚好。

黎清:“……”

您老用得着这样么?

姜氏回头白了一眼黎清说了句:“我放心了。”

“娘亲,昨日礼越哥哥约我玩儿,我去了。”云及将书小心翼翼的放回书架上,跑出来对黎清说。

“去吧,不要忘记一旦王奶奶家燃起了炊烟就得回来。”黎清点了点云及的额头道。

“嗯嗯,娘亲,孩儿会的。”

看着云及迈着小短腿奔跑的背影,黎清一脸宠溺的亲妈笑。

这是我的孩子啊。

“阿清啊,这布怎么织成了这样?”姜氏一脸心痛,在屋子里呼唤着黎清。

黎清:“什么?”

她的心一突一突的,不是吧,我刚刚织的布不合格???闯祸了。黎清晃悠悠的走到姜氏面前,小心翼翼喊道:“娘,可是哪里出了错。”见识过战斗力爆表的姜氏,黎清不敢轻举妄动,万一她忍不住动手怎么办?

“我可怜的清啊。”姜氏一把将黎清抱住,竟然哭泣了起来,黎清措手不及,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汤臣走了,之前你还安慰我,现在看来,你才是最需要劝慰的,以前多灵敏的一个人儿……”

第13章 神秘

黎清满头黑线,原来是这个缘故么?她瞥了一眼机子上有些放飞自我的丝绸,那丝绸不怎么平整,凹凸的样子似乎在嘲笑她这个白痴。

手抚上姜氏的背,轻轻的拍打,道:“娘,我没事儿,会好起来的,只是这布?”

“这几天不要织布了,还好你织的不多,我还可以拯救一下。”

“呃……”

“什么都不要说了,春雨过后,田埂山野的野菜长成了,今天晚上给云及做野菜团子吃,你这几天多出去放放风,实在是无趣,便去桑田里面看看桑树近况。”

黎清:“好……”我敢说不愿意吗?其实她心里在撒欢儿呢,可以出去看看了呢。上次送葬情况特殊,没有多留意。这次可以光明正大的出去看看了。

这里没有吃晌午的习惯,晌午若是饿了,就着茶水吃些蒸好的馒头便是。黎清揣了两个馒头,提着篮子便出了门。

一路上遇到一些人,多半是带着怜悯的目光,甚至有人说些难听的话,她也不在乎这些,都笑着打了招呼。她有一种感觉,原主留下的记忆没有完全与她的意识融合,她做事老是出错就可以看出来了。

那布织的不符合姜氏的要求,这是按照自己的记忆来织的,若是原主来织,肯定很漂亮。

怎么样才能不让姜氏看出了端倪呢?毕竟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原主差别实在太大,这几天的还能解释成伤心过度,但是以后呢?

……

黎清漫步在田埂上,这里水田众多,田埂上多种桑树,一排排过去全是新绿,枝桠还没有伸出来多长,但那股萌动的感觉却再也藏不住了。

深呼吸一口,甜丝丝的青草香混着山花的和暖阳的气息钻进鼻孔,黎清感觉五脏六腑都得到了舒展。

真是一览烟光好春色。

合上眼帘,心思放空融入天地,从此以后,这里就是她的乡了。

要说野菜,黎清小时候吃过不少,经常和外婆去山上采摘,做成野菜团子、野菜汤。有时候,生病了,也是外婆采了草药送过来,煮了汤药吃。所以她认识不少野草。

正是春三月,这些个野菜都长的很喜人,一般是田埂上比较多,但是黎清不打算在田埂上多留,她想去看看山林,那个更加原始的地方。

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一直往山上走,黎清就地取材,折了树枝作拐杖,将篮子挂在身上。这种篮子很人性化的设计——提手上栓了绳子,可提可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