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101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文字化之后的好处很多,第一就是没那么容易失传了!然后就是更利于传播。

不过此时的书籍宝贵的很,这种还没有广泛传播开的、新整理出来的书籍更是如此。所以陈嫣也没有看过胡毋生整理的、最权威、最完整的《公羊春秋》!现在可好了,有机会从编订者手中拿到这套书,怎么可能放过呢!

听陈嫣说要求书,胡毋生虽然有些惊讶,但还是点头应允道:“既然不夜翁主有心求学,自然该成全。”

说着吩咐弟子去取一部《公羊春秋》出来。

这套《公羊春秋》整理完毕之后就有胡毋生的学生从他这里抄录,学生们手上大多是有的。而胡毋生为了给不在临淄的其他公羊学派学者送一份过去,会让学生们有空了就抄一些。

虽然新抄出来的基本上都是有主的,早就安排好了给谁留下。但那个不着急,这里不过是给陈嫣插了个队而已。

陈嫣得到自己想要得书籍之后也不可能一点儿表示也无,便问道:“我听闻胡毋先生在临淄城外收学生,颇有先贤孔子的作风,同样是有教无类——有学生家贫,还是胡毋先生资助,才能继续求学?”

“些许小事...”胡毋生早就过了凭借这种事邀得名声的阶段,反而不太喜欢别人提起这件事。

陈嫣也没有一直拽着这件事说的打算,只是轻声道:“这事是好事,也不该胡毋生专美于前...”

陈嫣说着说着就和胡毋生说定了,给胡毋生及其学生赞助膏火费、笔墨费,每年还会赞助几个家里穷困而很有天分的年轻人。

胡毋生自身还是有一定积蓄的,但并不多。毕竟他没有当过大官,也不可能去经商什么的。哪怕他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也有钱不起来啊!

赞助几个穷学生问题还不大,但随着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儒家是此时诸子百家里最讲究有教无类,最热衷于收徒的学派),胡毋生也渐渐觉得力有未逮起来。

陈嫣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搞赞助,这本身当然是好事,但胡毋生一开始没打算答应。说实话,若是胡毋生真的愿意接受有钱人的赞助,早就不会缺钱了!

他可是学界泰斗!多的是商人愿意为了邀个好名声给他赞助,就当是沾沾光、熏陶一点儿文气也是好的啊!

只不过胡毋生不是什么钱都收的!他最担忧的就是因此欠下某些商贾的人情,那今后人家找上门来恐怕也就不好拒绝了。

比如说送自家子弟来自己身边学习...

但在最后胡毋生又答应了下来——虽然这位不夜翁主只是一个小孩子,但其他人绝对不能将她当成是小孩子!

胡毋生也是渐渐明白这一点的,而一旦明白这一点,或者不明白也不要紧,都应该能从对方的话语和神情中看出她的真诚。

胡毋生的年纪做陈嫣的曾祖父都绰绰有余了,自忖见过的人也有不少了。但在此时也不得不承认,真的有人天生就更容易让人相信!陈嫣的诚恳与认真在她说话的时候扑面而来,即使是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触动。

不知不觉的,原本只是随便找个老师应付一下陈嫣的,胡毋生却在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时候换了方案。等到陈嫣告辞离开之后他开始梳理自己认识的学者,剔除人不在临淄的,以及绝对不会做这个的。剩下的人比较了再比较,最终留下来的候选不过两三人而已。

最后,胡毋生总算敲定了一个人选.。吩咐身边的学生道:“去请公孙生过来!”,新m.. .. ,,,

第63章鸡鸣(3)

临淄的一整天都是相当繁忙的, 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城西一座平平无奇的民居里走出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人,脚边跟着自己的大孙子,手上则提着一个空瓦罐, 显然是想去巷子深处公用的水井汲水。

看着迎面走来的男子, 笑着问好:“公孙先生回来了?”

迎面而来的男子光看打扮的话有些难以推测...此人身高八尺、相貌堂堂, 虽然年过半百, 但依旧有一股子精气神!看他穿的冠冕,恐怕不会是什么平头老百姓,怎么说也该是个读书人。

但他的衣着又不是读书人常见的宽袍大袖——洗的半旧发白,在袖口、领口处还有缝补痕迹的袍子, 并不怎么宽大, 甚至袖口还利索地扎了起来, 一看就是需要自己进行劳作的人。

被称作公孙先生的男子手上还提着两条用草绳拴着的鱼,另一只手则是个不大不小的麻布包, 里头装了一半的高粱米。

对那妇人回礼之后才道:“回来了!”

看着男子不慌不忙地走进院子,妇人忍不住啧啧几声。正好对门的妇女也出来汲水, 看到了这一幕, 笑着道:“你家租住的这位公孙先生不是寻常人!将来说不定能发达呢!”

妇人笑着摇摇头:“话是这么说, 但这样的读书人临淄城里也不少了, 真正发达的却少的很!”

两人所议论的‘公孙先生’,本名公孙弘...此人在临淄城也住了好几年了, 主要是他需要在临淄求学。

众所周知的, 临淄生活成本高, 一般人很难承受的住!公孙弘也是如此, 虽然在临淄有谋到一份小吏的差事,但小吏的‘工资’是多少?汉代对他这种小吏有一个说法‘斗食’,也就是按粮食计算的话,一天收入不过一斗出头的粮食!

这在米珠薪桂的临淄实在是活不下去!

所以公孙弘的家眷也得劳作,另外他自己有时间也会做一些帮佣的工作...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并没有因此就清高自傲了起来。相比起虚无缥缈的自尊心,生活本身才是实实在在的。

真的饿肚子的时候,再有自尊心也白搭。

这样的行事作风可能和公孙弘本人的切身经历有关,他家本就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自己最初不过是菑川国薛县的一个小小狱吏!后来因为触犯了法律连狱吏这个职位也失去了。

不做小吏了还是得养活自己和家里,所以他就去放猪——没错的,此时的猪一般不是圈养,而是像放羊放牛一样,会安排到沼泽地放养。齐地又有大片的海岸线,海边洼地正适合用来做这个。

也就是日后,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了,大家才发现猪还是圈养起来最好!和牛羊一样要牵出去放风吃草不同,猪对环境的要求最低了!放猪的事才越来越少。

为了生活,公孙弘连又脏又臭,备受歧视的猪倌都做过,还在乎一点儿自尊心?要知道此时的养猪常常和厕所有关!猪除了放出去,平常就关在厕所里,吃的是什么就不用说明了!

很多人不理解明代以前为什么猪肉是劣质肉,有钱人都不愿意吃,还当是古人矫情(明明猪猪那么好吃!)。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按照此时的养猪环境,猪肉非常脏,肉质也很差!

医书里说猪肉有毒,虽然有一部分是医家的臆测,但有一部分其实是说中了的!

养猪真的是底层职业中的底层职业了!

公孙弘这段经历倒是有点儿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智’的意思了。

若是一般人,就此庸庸碌碌生活,那就不值得说了!而公孙弘这个人和别的猪倌不同在于,他始终没有想过会当一辈子猪倌,一直都有思考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终他选择了‘读书’!

从前的他只做过小吏而已,小吏会几个字就行,而且还是相对简单很多的隶书!真要说正经做学问,那是没有的。

也就是说,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而此时首先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学什么!诸子百家,每一家的学问都很好,学哪一家呢?

一般人或许会想哪一家的思想更合自己心意,但公孙弘没有想过,他只是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的选项——一个曾经犯过罪,现在正在做猪倌,已经四十多岁的男人,除了一颗百折不挠、不愿放弃的心,还有什么本钱去做别的选择呢?

首先那些‘非主流’的学术门派就不用考虑了,纵横家、名家、小说家...甚至墨家,先不说这些学派能不能接受他,就说入了这些学派将来的前途在哪里,这就是个大难题了!

公孙弘考虑的就是几大显学...说实在的,此时他最先想到的是道家和法家。道家黄老派正当政呢!好不好?当然好啦!法家也不错,似乎无论是哪个学派当政,最终也无法完全甩开法家,即使当政的学派和法家有仇——很多具体的事务还真就只能交给法家的人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