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462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是的,交通号很厉害没错,可是人家原本的边郡商贾和豪强们也不是吃干饭的啊!人家能从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成为边郡对匈奴贸易中的一员,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本事!

再加上人家有主场之便,若是交通号这边大意了,最后被人家逆风翻盘、打翻在地,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所以在策划这一次‘大动作’的时候,计划里是需要集团其他部门配合的——尤其是泰和系和聚宝阁!这两部分的产业本来就是陈嫣所有产业中具有先头作用的存在,在别的产业触角都还没有伸到的地方,他们就先去。

扎下基础之后,其他产业进入,就不算纯粹的‘外来户’了,阻碍会小很多。考虑到此时的‘地方主义’比之后世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绝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们还能够提供各种帮助,为其他产业保驾护航。

需要配合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虽然集团内部一开始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种配合...虽然大家没有造陈嫣的反的意思,但是传统思维让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一个部门都像是一个孤岛,其他部门的人想要窥探,这是非常冒犯的行为。

而相互合作这种事,如果是比较表面的合作,那还好,该怎样就怎样。可有些合作是非常深度的,这个时代的商人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这个时代也没有人能够将生意做成陈嫣这样的大集团)...而这样深度的合作难免会让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渗透、牵连。

说实话,这是奉行‘部门独立’的保守派很难接受的。

还是陈嫣这个‘一代目’威信足够,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实在不能接受新思维的,那就走人吧——不然呢,难道要陈嫣这个做老板的走人吗?

到现在,新的秩序已经建立起来,各部门相互合作再无问题。这个时候这种生态的好处也显现出来了...规模效应、全生态效应,这个时代的人并不一定懂,但是事后分析总是会的。

一时之间心悦诚服。

不同于后世思维僵化,汉代时华夏的封建之始,所以各方面都很活跃,大多数人并不排斥改革。等到时光流逝,封建社会中晚期的时候,改革就成了一个不太好的词了!

一开始大家也没把这次的‘边郡攻略’当天大的事——不是说这件事不重要,其实这还是挺重要的,对交通号来说也是完善自身的重要拼图。考虑到此举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在集团内部也是一时话题了。

然而凡是都要放到它所处的环境中去看,真的要说的话,这种级别的事,在集团内部不说常见,至少也谈不上罕见的。其他产业,随便拿一个出来,过上一年半载的,谁没有个大行动?

谁知就是这样一个‘平平常常’的行动,中间却遭遇了很大阻碍。

阻碍是原本就有预想的,不然呢?那些边郡贸易成长起来的豪强、贵族、商贾,他们会把自己的利益拱手相让吗?

没有做过边郡贸易的人其实很难想象做这门生意的人有多狠!这倒不是说这些人天生凶神恶煞,而是做不到心狠手辣,最后根本不可能成为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那一个!

边郡本来就民风剽悍,又是和匈奴打交道...呵呵。

做边贸生意,与其说是做生意,还不如说是做着半商贾半强盗的勾当!就类似历史上大航海时代的海商,主业是商人没错,但遇到合适的机会,是随时能化身海盗船的!

边郡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长安的势力很难蔓延到这里——远是一方面,军队在这些地方影响巨大是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军队就非常封闭,内部出了什么问题,外人是很难插手的。

军队领袖大多是皇帝亲信不错,但军队领袖只是一个,他手下还有许多兄弟呢!这些人化为一个利益群体,就会将边郡地方经营成相对封闭的王国,在这个王国内他们是特权阶层。

为了维护这种特权,他们会下意识地抵抗长安方面对边郡的‘入侵’...做这种事的往往是底层军官,这些人大多是边郡本地人,将军和其他高级军官或许会调走,他们却是世世代代扎根于此的!数代经营,可不是铁桶一般么!

这种情况下,边郡,特别是和匈奴的交界处(其实这就是交战区),汉律其实是没有多大生存空间的!

如果商人想要在这里做生意赚钱,没有一点儿武装是不行的,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商品、金钱,以及自己本人!

长此以往,边郡商界的风气可想而知!往往就是不服就干!风格与中原地区迥然。相比之下,陇西那边到底离长安近,风气还收敛了一些,换成云中、定襄这些地方,就更狂了!

想象一下,做边郡生意的商队带着货物和钱行进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这样的地界或许走上几天也见不到人烟...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这是完全的法外之地啊!死了人都没人会知道的!

匈奴人、其他商队、匪贼(很有可能就是其他商队假扮的)...这些都藏在高高的草丛中,随时准备着偷袭——因为谁都不缺武装的关系,打起来并不输于一次军队的小型遭遇战!

如果不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运货,而是在边郡半公开半地下存在的‘贸易区’进行贸易,安全性会不会高一些呢?

想太多了!实际上这更加危险!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虽然是法外之地,但这么大的草原,想要碰到人本来就很考验运气了。恰好被埋伏到了,如果不是被人算计了、内部有内鬼等等,那就是运气太差!

这样的运气就像是彩票中奖一样虚无缥缈,但是在‘贸易区’遇到麻烦却像是脚踩大地一样实实在在。

国家对对匈奴贸易这种事向来是不支持,但也从没有真正禁止过。前者倒不是因为经济问题,防着金银外流之类的问题,考虑到此时大汉的商品在匈奴很受欢迎,这种贸易其实是大汉赚了。这存粹是一个军事问题、政治问题!天知道这些大汉商贾泄露了多少情报出去,甚至不少人还做过带路党。

任何时代的资本家都是一个德性,只要利润足够,就敢于践踏人世间的一切法律和道德良知。

更何况这个时代连‘民族’的概念都没有兴起,受过国家好处的士大夫、军人对国家还有一定的忠诚度...可换成是普通老百姓、商人,他们还真不一定对国家有足够的感情...这一点上和现代人的思维很不一样,这也是陈嫣生活在这个时代时渐渐明白的。

至于为什么没有禁止对匈奴贸易,一方面是这其中的既得利益者在发力,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了政策实施。另一方面,情报啊、带路党啊,这种事情都是双向的!大汉有商人如此,难道匈奴那边就没有人如此吗?

说实在的,大汉还算初步建立起了国家认同感,可是匈奴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很多人以为匈奴就是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传统,共同的文化信仰...这话是对的,但又有一点儿问题。

其实匈奴是许多个部落的联合,有的时候一个部落与另一个部落之间的生活习性差异极大!日子好过的时候一起一致对外,收割外部财富,比如他们就一起愉快地打了大汉,打了月氏,打了一干中亚国家,然后借此赚的盆满钵满。

然而日子不好过的时候,靠打了对方续命,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这类似后世的联邦制...甚至比那还松散,毕竟现代联邦制的政治基础完全不一样,不是公元前广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能相比的。

所以在对匈奴贸易中,大汉方面也通过贸易从匈奴贵族那里搞到了不少情报,发展了一大批带路党——这些匈奴贵族卖起同胞来往往比大汉的商人还要干脆!因为他们是完全没有国家观念、民族观念的,匈奴就是大家联合起来做各种事的组织而已。

特别是这些小贵族,在哪里讨生活不是讨呢?若是大汉开出的好处多,他们倒向大汉在他们的思维习惯里实在没有任何问题。所以边郡的军队成分很复杂,其中本身就有不少事匈奴人领导的匈奴部队。

这种情况下,‘贸易区’是半公开半地下存在也不奇怪了!

这里表面上只是边郡一处买卖大汉和匈奴各种特产的集市,实际上许多商铺背后都是做边贸的大商人!懂得其中关窍的人可以通过暗语、信物之类的人找到背后的人,谈妥边贸生意。

这样的‘贸易区’说是鱼龙混杂都算是收敛了,事实上这里什么牛鬼蛇神都有!从进入这里开始,就得防备着被人盯上——不少人就专做这种偏门生意!

钱被人骗,货物才出就被人劫...相比之下,谈生意时的各种陷阱,那都算是温和的了。

因为‘贸易区’有地下属性的意思,真的出了什么事也无法寻求官府的帮助——官府不见得不知道其中的隐情。只是控制着边郡行政的是深深扎根于此的边郡低级军官整体,他们早就被买通了个彻底!对这种事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和这么一群说是商人,又是土匪的群体斗,交通号是早做好了心理准备的。然而真等到实际进行‘边郡攻略’的时候才发现,还是低估了其中的麻烦!

第248章 君子于役(3)

走海路可比现在的陆路快多了, 不过数日,陈嫣与桑弘羊所在的客船就抵达了不夜县的港口。

不夜县本来就有天然良港,陈嫣的大本营安置在此之后更是大力营建, 现今已经发展成为齐地第一港口了。船到港之后陈嫣一行并没有换车, 而是上了另一艘小船。

说是小船, 在此时的人看来也算大了——陈嫣的庄园离港口还有一段距离, 但也是靠海的, 所以在庄园旁找了合适的地方修筑了一个比较小的港口。无法停靠大船,更缺乏成为大港口的天然条件, 但用作私用,专门走港口到栌山庄园这一条线倒是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