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615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陛下,阿嫣觉得组织诸子百家编纂一套书籍,然后以白纸录下,这是一件可做之事。”是的,就是编丛书!陈嫣首先想到的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永乐大帝》和《四库全书》。

这并不是一本书,而是大量书籍的‘合辑’,可以说是某个时代文化成果得到总结。

而如果在此时编纂一套带有总结性质的丛书,还有另一个意义!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起,再到七国战乱,当时战争烈度很大,很多经典和史书就是在那个时候丢失或残缺的。而等到秦始皇焚书,打击更是巨大——雪上加霜的是后来项羽的一把火,将焚书时留在宫中的存本也烧了,这下大量的先贤学问是真的断绝了!

现在石渠阁那么多残简,其实就是当初火烧秦宫之后的遗留。

总之,现在这段时间,文化界其实是很纷乱的。过去的很多学问断的断、残的残,仅有的一些传承也处于零零散散的阶段。可以说,各个掌握一些传承的学术大佬就是占着山头当大王,舒服是舒服了,但对于文化的传承其实是不利的。

通过这次的整理、总结、集体做注,既可以拯救一大批濒危文化,又可以去粗存精,对现有的一些东西做一次提炼。单纯从这件事本身来说,肯定是有利无害的。顺便,这还能宣传一番白纸呢...这次选中的书写材料就是白纸。

而且陈嫣还为这次丛书的编写,拿出了一个本来打算晚些拿出的杀手锏。

第328章 葛覃(8)

刘彻听陈嫣说组织人手整理、总结、给经典做注, 是很有兴趣的。

和后世有钱有势的人热衷于公益、文化产业一样, 这些看起来并不赚钱, 甚至是负担的产业其实可以给自身带来很大的好处!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不求回报, 但绝大多数是看中了其中的收益才选择入伙的。

在当今这个时代政府在文化上面花钱, 这绝对是看的到收益,并且非常有必要的。

这涉及到一个社会学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宗教是一种落后的存在, 其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显然就有失偏颇了。事实上, 在人们探索能力还很弱的古代,正是依靠宗教才建立起了最初的国家秩序。

在华夏,封建社会并没有受到‘神权’的多大影响,‘皇权’一直凌驾于一切之上!但并不能因此说,华夏的社会稳定就是自己自发如此的了。事实上, 神权依旧在发挥作用, 皇权则更加强势...而思想文化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方面。

一个封建朝代, 思想文化大兴, 本来就是繁荣盛世的象征!而标志性的事件往往就是修史、编书之类。

如果可以的话,当权者都是很愿意组织这种事的。只要能够顺利完成,这些参与这项工作的读书人不免要说皇帝的好话...总不能在这一代皇帝之下完成了这样重要的工作,回头就骂老板兼赞助人吧?

而这些人往往也是古代社会里最有话语权的一群人,他们的评价不仅可以在当时发挥作用,还可以留在历史上, 在长久的未来依旧发挥作用。

另外, 就算不说这些人, 只说文化工作本身。如果成果做出来了, 肯定是要宣传的,史书上也是要记一笔的...这些都是发着金光的功绩啊!说来有些不公平,或许拼死拼活和敌国打仗、在国内搞各种民生建设,也比不上搞思想文化工作有存在感呢!

别以为皇帝就没有‘绩效’压力了,实际上是有的!

且不说身为一个人,多少都有点儿上进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证明自己。就算从非常实际的角度出发,人也是希望自己的各种待遇能够好一点儿的。皇帝活着的时候待遇由自己说了算,只要没有玩儿脱了,丢掉了祖宗江山,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是死了呢?即使是皇帝,死了也是‘人走茶凉’。

谥号是好还是坏,有没有庙号,历史上的评价...这些全都看活着的时候的表现!

特别是现在还是汉代,谥号且不说,至少庙号是非常严谨的——到后来,基本上是个皇帝都有庙号,且因为谥号越来越长,很多皇帝干脆以庙号称呼了。汉代皇帝的庙号卡的非常严,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两代皇帝,汉文帝有庙号,汉景帝就没有...

人家实行的是名额制...

现代人或许可以洒脱面对,不在意一些身后事,但对于古人来说,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还有,思想文化工作做的好了,是非常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做这个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分子确定一个‘标准’的过程。不管怎么说,有标准总比没有标准要好。

总之,做思想文化工作是个好处多多、收益多多的事,如果有可能的话,稍微有点儿想法的皇帝都会在这方面下功夫。历史上的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扶持公羊学派上位,其实也可以归类到这一类工作里面。

只不过,这种工作也不是想做就做的。特别是陈嫣所言的‘编书’的工作...这让刘彻想起了当年的稷下学宫。

当年稷下学宫建立,有大量的学界巨擘参与其中,于是一时之间天下英才汇聚。在这个过程中,也做了相当多的学术思想整理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一次编书、汇总。

稷下学宫旧事是怎么做起来的?第一,得国家富强。当初如果不是齐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倡导,换成是一个小国,有几个大佬会搭理?恐怕还要担心这个小国会不会在学宫建立的过程中消失呢!

第二,得有相当有威望的人领导此事。当初的稷下学宫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主事,如何能纠集天下英雄?如何能在天下英雄到来之后压制的住这些人?这个时代还是一个因人成事的时代...事实上,在具体事情上,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说是‘因人成事’。

第三,这件事得有足够的资金...听起来很俗气,但这就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学宫本身得有一个建筑群,用来上课、居住、收藏书籍、举行祭祀活动等等,这和一个宫殿群的工程量相比并不差什么人(如果要做的好的话)。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办教育就别想赚钱,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贴钱的过程。

第四、第五、第六...太多太多的条件了!

事实上,在大汉建国之初根本来不及考虑这些问题!也就是到了刘彻这一代了,这才变成不得不考虑的事。

之前刘彻也想过要在思想文化方面下功夫,但一直没有想好下手的角度,这才一直迟疑,现在听陈嫣说到编书,倒是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陈嫣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刘彻卖安利:“这一大套丛书,可以分出经史子集四部,待到书成之日,可以说是雄哉伟哉!”

这种将天下书籍汇总,形成丛书的想法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想想就知道了工程量会非常大。然而一般越是困难的任务,完成之后奖励也会越丰厚。刘彻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这会是一场文化盛会!

真的做成了,他就算是想不名留青史都很难!

“此事听来倒是不错...不过请来各家名士,此事不易。”说是这么说,其实刘彻已经很心动了。请来各家名士是很困难,即使是刘彻这个皇帝,面对这些人也常有吃闭门羹的时候。但这次手握编书这样一张王牌,可以说是竖起王旗后,自有豪杰来!

说到底,这些名士的力量哪能和国家对抗?如果国家以后就以编好的这一版作为标准了。就算个别名士还可以坚持自己的那一套,也会在将来被主流所淘汰!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和时代的洪流作对。

“是有些不易...且朝廷也不好只为了编书养着这些人!”陈嫣可比刘彻更深谙充分利用劳动力的道理,当即就道:“不若陛下重办太学吧...嗯,太学要扩大一些,收几个、几十个学生太小家子气了,开始先收一两千个,日后再酌情增加。这些请来的名士平日编书之余,就在太学教导学生。以重办太学的名义,便可用朝廷诏令征召这些名士了...这些太学生还能帮着编书...做不了要紧的部分,那些劳心费神的杂事就可交与这些年轻人!”

陈嫣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不仅仅让编书的名士有了正规编制,还顺便找了一大堆廉价,甚至不要钱的劳动力!虽说不是不可以给编书的名士创造一个编制,比如建立一个翰林院的机构,大家都安排进翰林院。但新设立的,哪有有本而来的值钱?

太学就不同了,太学是古代华夏最高学府!太学这个名称起源于西周。总之,就是来头很大!

不过一直以来太学的规模都很小,其培养的人才也只是一个补充,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际意义。不过不管怎么说,太学也算是‘先王德政’了。在这个年代,知识分子都是崇古的,在他们眼中,这个世界最好的时候就是先王时候了。

所谓先王时代,就是尧舜禹时期...西周也不错,次之吧。

这个时候搞太学,至少一帮读书人是会举双手赞成的——本身‘教化’就是诸子百家都不会反对的,再有恢复古制的光环在,谁反对,谁就是整个学术界的异端!

而请这些名士给太学学生讲课,恐怕除了一些老的不能动的,都会欣然前来吧。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荣誉,更是有实实在在的利益的!

毕竟这可是‘大太学’,而不是规模很小的那种。这种规模的太学,基本上就将未来的知识分子精英给垄断了!这个时候谁的学术思想影响了这些年轻人,谁就拥有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