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714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所以说,最后的选择就是开源!这些年,刘彻想了不少办法弄钱——当然不是他一个人想,身边还有很多人给他进言献策。这些办法确实弄来了钱,但始终没有出现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多就是做个缝缝补补的修补匠而已。

然而话说回来,面对国家开支超过收入,年年财政赤字,而且还是没有太多办法花‘未来的钱’的古代,除了缝缝补补,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可想了。而且仔细想想,即使是现代社会,失控了的财政赤字也一样没有解决办法。

...总结一下,元狩二年对于大汉来说,是一个战争年份,这一年的战争多是真的多!

这一年,除了开年的冬季(此时的历法,不是‘春夏秋冬’这个顺序,而是十月为正月,所以一年应该是‘冬春夏秋’这个顺序),其他三个月,几乎都在对匈奴作战,而且还都是大战!

这一年也是霍去病的年份,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大作战都有他的身影,并屡立奇功。可以说,他靠着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与大将军比肩了...大将军即卫青,也就是他的舅舅。这一年,霍去病才十九岁,弱冠都称不上。

让人高兴的是,这些大战大汉都赢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结果才成就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高光时刻。然而,赢得战争果然喜悦,但在大汉百姓为这些捷报所振奋的时候,荣光背后的苦涩却也不得不背负。

大汉...现在缺钱啊!

打仗需要钱,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更别说练兵养马之类的天文数字了。而打完仗赢了,一样有巨额开支等着呢!将士们流血流汗,不能让他们寒了心,这也是为了日后更能激励他们勇猛作战。

这几年,因为财政上的困难,国家加大了各种税赋。国家收的钱变多了,却也把一些羊给薅秃了。这些年,被迫出卖土地,由小地主和自耕农沦为佃农,甚至奴隶的越来越多!

世家大族、地方豪强、有钱人...这些人交赋税可不会像小老百姓那样老实!不报、少报、瞒报等等手段层出不穷。而老百姓沦为奴隶也意味着可以收税的人口变少了(很多按人头收的税种都不会找到奴隶)。

再有,很多大户还会把佃户变成隐户,这些人还活在这个国家,但从户籍上、法律上来说,他们已经消失了。于是,这些人自然也就不用交税了!相对来说,隐户问题短期来看甚至比土地兼并问题更麻烦(当然,长期来看,肯定还是土地兼并更要命,而且隐户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土地兼并引起的)。

南方种植园的兴起,让北方的破产农民,甚至城市的破产市民有了一个去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有的时候刘彻也很庆幸——当年如果没有陈嫣开启南方种植园事业,现在的问题只会更严重。

但这个缓解是有极限的!

南方种植园不是想开就开,这需要本钱,这是破产者没有的东西。一般中原地区的破产者去北方,要么是给种植园做工一段时间,再图自己经营小型种植园。要么就是找少府,找一些商人(比如说陈嫣),按优惠政策做各种低息贷款,让这些人可以在自己的土地渐渐有产出的时候还钱。

这些年,最好的、最容易开发的、靠近大城市或者港口的土地已经成为一片又一片的种植园。剩下的土地当然还有很多,但开发程度太低,除非下大本钱搞开发,扫平前期障碍,不然的话,普通人过去很难生存下来。

很多人难以理解这其中的难度...这其实类似后世在亚马逊雨林这种地方生活。生活习惯的土著人当然没什么,但来自现代社会的普通人在这里,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光是可能的疾病就要命了!

古代的医疗条件摆在那里,来这里确实太为难人了。

然而,如果没有大投入的觉悟,就只能靠时间了——就像历史上的江南大开发,一点点对南方的土地鲸吞蚕食,最终得到一块富庶的,甚至更适宜居住的土地。

此时一些北方的破产者可以在南方找到出路,但是由于北方破产情况严重,问题依旧存在。这就类似于历史上的近代欧洲,无产者穷苦到了极点,想要逃离欧洲,就会非常辛苦地攒下一张船票,来到美洲新大陆。

美洲新大陆的日子比欧洲好过一点儿,因为相对人口来说土地足够大!资本家无法太过于压榨工人,毕竟压榨到了极点,工人就可以去开垦土地做一个小农场主——比如美国,那时就有相关法律,规定踏上西部的土地,就可以无偿获得一块土地。

但是即便是有了美洲这个压力转移地,那时的欧洲也是风起云涌。上层社会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底层人民却是彻底被踩在了脚底下!社会问题该存在的依旧存在!

大汉也是一样,可以去南方,这一点减少了一点儿压力,但北方的问题依旧是存在的...国家没钱,人民负担加重,土地兼并严重,这个问题存在,那就一切没得说了。

整整一年,刘彻一边开开心心地庆祝各种大捷,另一边就在暗地里和张汤、郑当时等人商量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有的时候刘彻也会觉得登基时的日子恍如隔世...想当年他还大骂过一些老臣,一个个守财奴!好像守着那堆钱能下崽一样!钱的意义不就是花吗?心中未尝不觉得太皇太后老了,脑筋也老了,连这样简单的道理也不明白,简直就是呆板!

现在看看,那个时候真是好日子,现在却得为钱发愁。

然而要说刘彻后悔吗?那也不至于。姓刘的起手不悔是一回事,做事情就少有首鼠两端的。另一方面,有什么可后悔的呢,现在国家财政上虽然有些困难,但他最初的目的却是已经达到了。

他想要国家行使自己的意志,想要武力强盛,想要打压匈奴...这些可都是做到了!只不过付出的代价是一开始没有考虑的。然而,就算当年他知道会是这样的代价,他应该还是要做的。

只是多了个心理准备而已。

其实真要说起来,这种国家缺钱用,得四处算计,甚至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状态,这才是几千年来大多数国家的正常状态,无论古今,皆是如此。要说国家不缺钱用,府库常满,这种日子是很少很少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朵浪花。

只不过刘彻过去花钱习惯了,突然缺钱用,这才难受——一方面,他难以改变花钱习惯,变得节省起来。另一方面,很多花钱的项目早就上马了,比如说军队建设与维持,比如说一些大的工程,诸如他的陵寝什么的。因为最开始有钱,也没有多想。

现在手头紧张一些了,也不可能改动原本的设计。

刘彻自己愿不愿意是一回事,大家觉得这会不会有辱国体,堪称帝国级笑话,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更别提具体操作起来的难度...总之,这不是大家想要尝试的。

拆了东墙补西墙,裱裱糊糊的,好不容易把元狩二年给对付过去了。在正月的大朝会上,朝中上下都松了口气,不管怎么说,过去的一年已经过去。

今年或许一样要开销,但考虑到匈奴刚刚被打痛了,就算依旧来骚扰,也形成不了大战。也就是说,军费开支会少不少...财政上面应该能轻松不少...吧?

然而,说这话的话,郑当时第一个不信——他是大农令,这是九卿之一的官职,主持财政工作。以他的工作经验来说,每年总会有一些不在计划中的开支突然出现,而且是越不希望出现,就越会出现。

事实也是如此,秋天和匈奴又有了摩擦。不过这还不算什么,因为武装规模并不大,由此赏赐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其实规模也不能说小,匈奴在北平、定襄各用兵数万,杀了上千人呢!但是大汉这边的主力军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所以等到匈奴退去,摩擦也没有扩大。

虽然损失了边民的财产以及上千边民的生命,但以国家财政来说,确实没有造成太大的负担。

真正给国家财政带来迎头痛击的是紧接而来的山东水患!

水患年年都有...华夏的国土不可以说小,翻翻各地方的历史,稍微有点儿常识就能知道了,这块土地上每年总会有一些局部地区发生天灾,这一点并不会因为是明君当道、太平盛世就不同。

只不过,有的时候天灾影响的区域很小,地区也不重要,所以比较重要的是史书都不会留下笔墨。而又有的时候,国家财政健康,国家本身也很健康,些许天灾人祸也不算什么,比较好的行政效率和金钱支撑,可以让灾区得到妥善安排。

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不会起什么波澜,更不会有灾民造反的困扰了。

但这一年的山东水患真有些麻烦...波及范围广,灾害严重,根据统计,七十多万受灾人群本地都消化不了,只能迁徙外地。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只会比‘七十多万’这个数字更大!

而且这还不只是救灾的问题呢!山东可不是什么老少边穷,这里也是每年国家的重要财源之一。这就像是后世,地广人稀的贫困地区地震,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遭遇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必然不一样。

山东遭灾,意味着今年在山东的税赋会很成问题!

知道山东遭灾的时候,大农令郑当时好长一段时间觉都睡不好!

然而即使是这样,新的开支该来的还是要来——天子之前就决心讨伐昆明了。而为了讨伐昆明,就得习惯水战...于是按照原定计划,开始开凿昆明池,用来训练水军。

开凿昆明池,郑当时是没有意见的,因为这不仅可以训练水军!在昆明池完工后,就能方便周边灌溉,得到一大片良田。汉代喜欢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甚至是一种上下共同认可的风气。

现代社会说‘要想富,先修路’,古代社会没有那么大的商业需求,就得换成‘要想富,靠水利’...这是农业社会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