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 第27章

作者:炼意 标签: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让我奇怪的是,一般家族里争权夺利都是分成小家庭来争夺的,像马家这样的情况还真的少见。比如跟随少主的那几个年轻人,也不乏二爷三爷的后人,倒是四爷那一方的人从上到下都中立,不偏帮不参与,但在马家人的心里,他们的地位似乎也不轻。”

  卫老虽然跟马家打过交道,可也很少见过这样的情况,只说自己会让人多去注意。

  “那这样看来,大郎被强行带走的事情,恐怕真的是马家人做出来的,不管是哪一方的人下的手,这个亏我们不能白吃。这会儿先忍着,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就凭马家内斗将起,也不怕没机会插一脚。

  陶倚君对这些事情不感冒,有这个算计的功夫,她不如多种点东西出来。自身不强本就容易让别人欺负,她觉得在展露自己武力的同时,也该把加强自身实力提上日程了。

  冬季已经快要过去,开春之后马上要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如何应对是个难题。她不可能把自己的身家全部捐出去,但至少自己庇护下的人总得有口饱饭吃。

  去岁让人提前做的准备这个时候就显露出好来了。秋季的瓜果其实不少,但是大部分人不懂的如何储藏,因此到了冬末,能存放的都吃完了,可春季的菜肴瓜果还没出来,只靠一点存粮,肯定是捱不了多久。之前陶倚君就让人学了做酸菜,这样一来秋天的青菜就能存放到来年春天。

  除开酸菜外,她还特意让人在院子里挖了两个地窖,当时除了存粮外,还搭架子存了不少瓜果。因为天冷,又是在地窖里,温度一直保持低温,那些被干草掩盖的瓜果虽然失去了当初鲜灵灵的水分,却没有腐坏变质。削了皮和着不多的存粮一起下锅煮熟,也能糊个肚饱。

  当时除了自家做了准备外,交好的几家也都私下告知了方法,因此到了四月初,其他人家都有些捉襟见肘的时候,陶倚君名下的农庄却还能提供每日一干一稀两顿饱饭。

  再加上冬日里储存的干肉,切一截下来煮熟了,炖菜也罢,夹在饼子里吃也好,再喝一碗热乎乎的菜粥,别提多美了。

  陶家待人亲厚,吃食上也不克扣,因此他家一招工的消息放出来,每日前来找活儿干的人能排老长的队。

  这个时候那些打零工的,就特别羡慕去年秋天就加入了陶家的那些人,当时还嘲笑人家呢,现在只恨不能腆着脸上去拉个亲论个故,让自己也能去陶家农庄做活。

  县里的水利工程已经快要完工,陶倚君出的主意让县令最头疼的问题得到解决,而那些出钱出人力的富豪们也得到了实惠,两生欢喜,都对陶倚君怎么看怎么友好可亲。

  “大娘子,水道那边完工了,大人遣我来问,何时可以放水?”

  陶倚君正在试验田里跟人一起讨论育种的事情,听到县里衙役来问,她毫不犹豫的把这事儿推给县令大人做主。

  “大人是本地长官,这事儿本就该他负责,另还需祭文以告上苍。我一女郎,这事儿可出不了面。”陶倚君十分拎得清,人家也就是礼貌性的问问,自己要是拿不准自己的定位,可等着吧,下一步人家就得翻脸。

  作者有话要说:  文里关于测量的方法,是从网络上找的,还有些是我公公他们在老家用的方法,竹竿凿洞探水就是老家山上常用的确定打井点的办法。

  早上看了微博红会的报道,气得今天一天都吃不下饭,真是够了,这些人就不怕孽力报应吗?

第五十三章

  “大将军?”正夹着一叠棉布往里走的磐蛮差点撞着大步从拐角出来的霍桐, “大将军可是要见大娘子?她现在在工坊那边。”

  霍桐闻言脚步一顿,扭头:“她在工坊作甚?”

  “大娘子前儿跟卫老和秋白先生商量了一下, 打算在工坊旁边的水渠试着搭建一座水车。”磐蛮有点激动, “大将军见过水车吗?我以前在草原的时候听人说过,关内的人都用水车, 舂米都不用人捣?”

  霍桐回想了一下, 他没见过水车,但是听人说起过,不过多是在西南面用, 他老家那儿全是捣摏,脚踩的那种。

  “大娘子怎么想起弄这个了?”霍桐原本过来找人, 既然没见着, 就打算先回去处理公务, 等晚一点再过来,听了磐蛮的话, 也来了兴致, “走, 带本将军去看看那什么水车是怎么个用法。”

  工坊这边土地化了冻, 挖土建房的人不少。连带工坊附近的荒地上都有人在搭建茅屋。这些多是留下来的流民,还没有正式入籍,需要交纳今春的税之后才会正式落籍在玉门关。

  因为流民们开垦的大部分都是荒地,离陶倚君的庄子不远,为了安全,流民自发的聚集在一起, 离着陶倚君庄子大约三里路的距离开始修建了自己的房屋。

  陶倚君也没有小气的不许他们靠近,反而在修建灌溉渠的时候,还特意延伸了一些,那些流民若是愿意自己出力,也可以利用延伸的灌溉渠预留的闸门,修建水道出去,只是因为不是官家的规划,在旱季缺水的时候,可能会被限制用水。不过这种情况不会时常发生,而且只要愿意交一点钱,还是可以放水给他们的。

  陶倚君要建的水车磨坊就在灌溉渠末端的位置,那里有个不大的落差,推动水车的运转是足够了,甚至还能多建一片风雨桥,专门给女郎们洗衣服用。

  以前女郎们洗衣都在河边,可河边能下脚的位置不多,大部分都得踩在水里,天热还行,天冷的时候真的可以把人冻病。

  陶倚君也是看到河水化冻,农庄的女郎们相邀去洗衣的情景后萌发的这个打算。就在磨坊旁边十来米的距离,两边各修了五座洗衣台,上面还有飞檐遮挡,斜三十五度角排布,方便水流带走脏污。长条的青石板是专门买来放置在这里的,各有半米宽两米长,一段斜斜伸入水中,另一端连接着河渠的石梯。

  霍桐来的时候,就看到不少女郎娘子们在这里洗衣,相互之间还在聊天,说东家的喜事,道西家的陋习。

  在磨坊的旁边,已经竖起了木桩,再远一点的地方,木工们正在公输家大匠的指导下制作水车的部件。

  “大将军,娘子在东山头。今儿顺德家的男人在山里头发现了一窝野猪,娘子安排人去狩猎了。”

  冬春交替的时节,山里的野兽也缺乏食物,会不时的下山骚扰农人。一头野猪的战斗力可不弱,一窝野猪至少也得五六只,特别是护崽的成年野猪,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觑。

  陶倚君本来是在地里监工,听到有野猪出没,立即安排了人上山搜寻,想办法把野猪杀死,免得它们横冲直撞下山觅食,造成农人的伤亡。

  “大将军,不如我们也去看看?”跟着霍桐一起过来的几个心腹手下一听这事儿顿时来了精神,一个个激动得红了脸,恨不能马上飞过去把野猪一窝端。

  “去吧,小心些。”霍桐知道自己手下是个什么性子,没有战斗已经让他们做啥事儿都不得劲儿了,这会儿能有个野猪让他们霍霍,发泄一下精力挺好。

  他带着磐蛮跟在手下后面,也去了东山头。刚靠近,就看到站在山下面众人之间的陶倚君。一身褐色的粗布衣衫,长发简简单单挽起来就插了一根银簪子,正跟卫老一起朝山上张望。

  “阿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听到身后传来的吆喝声,陶倚君回头就看到了霍桐,立马笑起来,眼睛都弯成月牙儿了,“正好山上有野猪,让他们打了下来分一分,今天有口福了。”

  虽然野猪肉膻味重还肉紧,但是对于农人们来说,有肉吃就已经很好了,还挑剔什么?

  霍桐的几个手下跟陶倚君打了个招呼,咿咿呀呀的冲上了山,磐蛮也跟在他们身后,手里拎着一把砍柴刀。

  霍桐跟卫老见了礼,站到陶倚君身边,伸手将她散落下来的额发撩到耳后。

  “十几日未见,阿君更娇了。”

  “你就知道说好听的。”陶倚君刷的红了脸颊,双手捂住脸,嗔怪的瞪了霍桐一眼,“我天天在地里,肯定又黑又丑,也就你睁眼说瞎话了。”

  霍桐轻笑一声,故作严肃道:“我就很黑了,阿君与我相比,如山上的白雪,哪里又黑又丑?阿君是在隐喻我吗?”

  旁边卫老咳了一声:“我有些乏了,先回去,你们俩在这里等着就是。”说完,老爷子背着手往回走,还边走边摇头。

  陶倚君脸更红,像是要烧起来一般,撅嘴嗔道:“你是去哪里抹了蜜在嘴上?还是见了别的小娘子学了这一番甜言蜜语?看吧,卫老都笑话你了。”

  霍桐笑起来,牵着她的手往回走:“别在这里站着,让他们自己闹腾去,那么多人还对付不了一窝野猪不成?走吧,带我看看你都做了什么。”

  一说到自己最近的成果,陶倚君顿时脸不红了,气不弱了,身姿都挺拔了。

  “我带你去看我们要做的磨坊,我跟你说,昨日测了水速,这水车修建起来,磨坊只需要一个人守着,三个时辰就能磨完一户人家所需的米面。”

  舂米舂面还是小事,最主要的,她能开展豆腐坊的生意了。千万别小看了豆腐坊,边城生产大豆,可单纯的大豆并不值钱,但做成豆制品后,存放时间长了,还方便运输,能挣的钱比卖大豆强多了。不然那么多人为啥都选择卖豆腐起家呢?

  陶倚君手下的主要产业还是药材,但是这不妨碍她多想法子多赚钱,毕竟研究培育也是个耗钱的活计,并不是所有的育种都能朝你希望的方向发展,更别说没有高科技选育的时代,只能用最原始的筛选法来改良品种的进化方向。

  再有一个,建设家园也是个耗钱的窟窿。边城发展这么多年,来钱快的行当都有人做了,她强硬的插一脚势必要引起原有势力的强烈排斥,可是另起炉灶就容易的多,她有霍桐撑腰,只要不是去人家锅里舀饭吃,就算别人嫉恨白眼,也没办法阻拦她挣钱。

  边城这里还是女人和老人孩子比较多,男人们在年复一年的战争中消耗大于生长,剩下的女人还要活下去,能给她们寻个生计,就当是做善事了。也是为大郎和霍桐存福报。

  “大概再有三到四天,就能把水车立起来。”公输韧的堂叔擦了把汗,很自豪的指着自己做的工件,“这个楔子得一点一点的磨,不能大不能小,否则水车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要散架。其他的工件就交给普通的木匠做了,这些关键的部分,都是我那些兄弟和侄儿们亲自做的。”

  公输家的人现在过来得不少,另有一些去了公输韧阿耶那里,基本上留在老家的族人要么是不擅手工的,要么是身体比较差的。

  “辛苦阿叔了。”陶倚君看了一会儿,拉着霍桐离开,不打搅人做工,“我带你去看看磨坊。”

  在水车架西南角,一间四面透风的屋子已经搭建好了。屋子就建在水道上,中间是一架重型石磨,下面有支架,伸入屋底下的水道里,末端装上了木叶风轮,在水流的催动下,石磨很轻松就能转动起来。

  “现在水车还没建好,这条水道的水量不够带动石磨,等水车装好了,水就可以从那边直接引入水道,然后经过磨坊,再流入旁边的灌溉水渠。”

  水车的作用不光是带动水磨和舂米,还能根据需要调整灌溉渠的水量,另外打水也方便很多,农庄外的菜地基本没在水渠旁边,还是需要挑水浇灌的。以前要走很远才能到河边挑水,要么就是去庄子门口的大水井打水,现在方便多了,只需要把水桶放在石板上,水车带起来的竹筒就可以将水倒入桶里,就是女人都能自己挑水去浇菜。

  这些东西对于豪强富族来说不值得重视,却能给普通农人带来莫大的方便。

  他们到水磨坊的时候,正好看到负责磨坊的老吕头正在给骡子套眼罩。

  “这是干什么?”霍桐很好奇,他从未见过这些。

  “现在水量小,骡子套上眼罩后可以用来推磨,比人力推强多了。”陶倚君伸头看了一眼,“这是打算磨豆子呢。”

  老吕头听到说话声,一抬眼就看到东家站在门外,吓得立马丢了手里的东西,要给二人行礼。

  “老吕头,这是给谁家磨豆子?”陶倚君拉着霍桐进去说话,顺便看了一眼泡好的豆子,“是做豆浆用?”

  “是庄头让做的,他说大娘子前些日子教女人们做的豆浆很好喝,他老娘和家里的小儿子吃不下硬东西,就想喝这个,这不就泡了一小桶,让我给磨一下。”

  “他家老娘不是前次才请了郎中看过?怎么又吃不下东西了?”豆浆虽然好喝,但不可能抵饱的,陶倚君担心是庄头的媳妇不给老人饭吃。毕竟粮食跟豆浆相比,后者价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了好几天,感觉人都疲了,还得继续坚持。

  说实在的,之前也有两三天不想出门的经历,可自愿的跟被迫的,心境上的不同也造成了情绪的剧烈波动。还是多听一下音乐少刷点微博吧,不然真的是没被肺炎弄死要被微博气死。

第五十四章

  “庄头那老娘也是倔。”老吕头继续套骡子, 然后拿起长柄勺,舀了些水把石磨清洗了一下, 才开始往里面加泡好的豆子, “他老娘说自己身体不好,又不能干活, 吃那么多干的没用, 非得把粮食给孩子留着。庄头婆娘劝了几次,还差点被他老娘打了。这不,庄头让我磨豆子的时候给磨得稠一些。”

  陶倚君看了眼, 果然水和豆的比例要比她说的小,但是这样熬出来的豆浆并不可口。

  “庄头那里还有多的泡发的豆子没有, 要是有, 让他再送一桶过来, 今儿正好大将军来了,我做点豆腐给他尝尝。”

  “诶, 行嘞, 我这就叫我孙儿去拿。”

  庄头家的老娘孩子都喜欢这个, 日日都备着的。老吕头朝外面叫了一声, 在洗衣桥旁边玩耍的几个光屁股小孩脆生生的答应了一声,跟着一窝蜂的朝庄子里面跑。

  “这几个小子不冷?”陶倚君看着都冷,虽然化冻了,但天气并不热,那几个小屁孩就穿着单裤,还是漏裆的那种, 跑河里抓小鱼玩儿,这要是冻病了可咋的了。

  “那几个都皮实。”老吕头一边做手上的活计,一边跟大娘子聊天,“早前没有这洗衣桥,他们都跑河边去玩,前些年还有被淹死的孩子呢。今儿天气好,他们站浅水垱玩一会儿,没事儿。”

  霍桐一直站在陶倚君身边,看着她跟一个普通老农聊得开心。对于霍桐来说,这种体验绝无仅有。他虽然是霍氏的旁支,家里父辈也没啥能耐还去得早,但怎么说也是世家子弟出身,从小时候展露天分后,就一直跟着族叔,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接地气的场面。

  聊了一会儿,庄头娘子提着泡了黄豆的木桶过来,给陶倚君和霍桐见了礼。

  “大娘子,改明儿还请你多劝劝我婆婆,家里又不是没有吃食,她这样亏了自己的身体,我们做后辈的寝食难安。”

  “行,我让莫娘子去找她好好唠唠,放心吧。”陶倚君知道对方只是想表明并不是自己亏待婆婆,她也没必要揪着问,“今儿用了你的豆子,晚点你去大厨房领一些回去。”

  “哪用得着。”庄头娘子笑出声,“就这一桶豆子不过几个铜钱,大娘子平日给我们的都比这多,要不是现泡来不及,我男人都得让我再拎两桶过来。”

  陶倚君也笑了,不肯吃这个便宜:“那好,等会儿做好了让莫娘子给你家送点过去,正好跟你婆婆唠唠。”

  “那行嘞。”庄头娘子放下桶,擦了把手,说家里还有活等着,转身就急急忙忙跑走了。

  她刚走,莫娘子就领着另一个老妇人过来。

  “大娘子,那边野猪已经抬下来了,卫老说怎么分得问问你。”

  “问我作甚,照着以前的规矩分就是,对了,留出一些给郎君们。”陶倚君转头看向霍桐,“人多又来不及准备,就让大厨房炖了给他们吃了再走好不好?”

  霍桐点头,对陶倚君的分配方案不置一词。他就是来看自己媳妇的,那几个手下也不是饿了多久没吃东西的人,完全是手痒才闹腾着上山,吃一顿也就够了。

  莫娘子打发了老妇人回去跟卫老回话,自己则留下来帮陶倚君做豆腐。

  豆腐坊在庄子进去的左手边,一字排开的三间木头房子里,当中一间就是熬煮豆浆的,左边是做豆腐,右边则是加工油豆腐皮和其他豆制品的地方。三间房的后面是仓库,左边有两步台阶的是存放豆类粮食的粮仓,右边房子里面多了个地窖,存放需要低温和阴凉保存的东西。

  在豆腐坊做工的是手脚不太利索的男人和年长的,带小孩儿的女人。

  陶倚君弄这个豆腐坊除了想挣钱,也是给那些在战场上断手断脚的男人们一个生计。之前教他们做的都是老豆腐,这种东西好搬运贩卖,另外油豆腐皮和豆腐干还没有出货,这两日做出来的都是给庄里人试吃用完了。

  卫老和秋白先生就特别喜欢干香干香的豆干,二两小酒一碟子豆干,两老可以坐一下午不带挪窝的。

  这次陶倚君做的是豆花,不需要其他人帮忙,她一个人就做完了,之后让人把豆花分成了三份,一份送去卫老那里,另一份则让莫娘子带给庄头家。

  “走吧,回去我给你调味,看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

上一篇:大佬是条狗

下一篇:八零娘亲是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