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 第50章

作者:炼意 标签: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你傻啊?先不说他家那俩姐妹敢不敢□□,就说真的做了,怎么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就在院子里说起来,还一点不避嫌的?再有,如果没有对方的故意放行,你觉得你一个弱女子能谁都不惊动的跑出来?”

  陶倚君给阿妹把头发扎好,拍拍她的背:“等着看吧,明日定然就有关于你眼红我的嫁妆,连夜跑回来哭闹的流言传出。那俩姐妹对付不了我,这是在拿你出气呢。你这一路红着眼睛跑回来,看到的人肯定不少。谁会去查明真相,反正不过是看个热闹不是?”

  陶惜君脸色一变再变,最后惨白一片。

  “行了,好好休息。天大的事情你也别去管,你头上还有阿兄跟阿姐呢。只是这之后要怎么做,你自己得好好想想了。”

  就这么漏液跑出来,想要再回去也不是不行,但得习惯那家人的嘲讽慢待。若是留下来,陶家也不见得愿意重新接纳她。这傻丫头,一手好牌再度被她打得稀烂。

  作者有话要说:  好想打一句:全文结束!

第九十七章

  自己的妹子蠢成这样也没办法, 还不得自己受着。

  也幸好她原本的打算里面就有把小妹带走,交给别人教导一番的计划, 这次妹子虽然被人耍弄了, 可也是个机会,一个扯破面皮的机会。

  对于这些内宅的争斗, 陶倚君向来不放在心上, 她一般都是一巴掌解决掉。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天天跟人勾心斗角已经很累了,还要去应付几个女人的争风吃醋和无谓比较, 她是闲得慌?

  第二天大早,陶家这边的婢女就出了门, 护着一辆车去了霍家那边。陶倚君来之前就跟霍桐的族婶说好了, 如果有需要的话, 会将妹子送她那里请族婶帮忙教导一下,顺便再相个亲什么的。

  这边送走了妹子, 另一边就遣了人给继父送了信过去。把阿妹说的话巨细无遗的告知了对方。至于对方怎么处理她管不着, 但是她说已经将阿妹送至霍氏族婶那里, 这事儿族婶若问起来, 她也不会让阿妹隐瞒。

  且不说她继父接到信是个什么心情,在陶家这里,已经被新传来的消息给吓得半死了。

  “是真的?阁老会来?”陶家老族长都要不敢坐了,他也没想到,自己族里嫁个女郎,居然会如此荣耀。

  “是真的。”来送信的卫家亲兵对族老很和气, “大将军怕你们准备不足,特意遣了我等来听命。另外长公主殿下也遣了十来个宫女听凭调遣。”

  亲卫没说的是,要不是卫大将军极力阻止,陛下说不定还想要来观礼呢。虽然观礼是顺带的,最重要的是想要看看这十里八乡的水网运作。

  陶家和旁边另一个士族的地盘加起来不小。他们这里水量丰富,从前两年开始,就在梳掏河道支流,这两年又建了不少灌溉渠,如此一来,整个地区水网密布,除开种地需要的灌溉水外,还专门有人掏了鱼塘养鱼。

  陛下这两年一直在操心国库的事情,前年大水,关中受灾严重,国库不但没有充盈,反而还支出不少。但是去年到今年,仅这一地和边境的税收,就已经抵得上四分之一国库全年收入了。边境那里因为卫霍两家坐镇,而且在那边任职的也都是他信得过的,所以增加的税收来源他一清二楚。但是关内不同,差异太大让他很是好奇。找了人来询问,得知是因为水网建设和改进了沤肥施肥以及套种的技术,让粮食增产不少,所以陛下就一直很好奇到底是如何改造才有这样显著的效果。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整个陶氏族人都忙得不可开交。男人们还好,女人们要负责收拾家里,还得准备贵人来了的住处。陶家专门腾了个庄子出来接待贵客。

  这期间,陶倚君的继父没有过来打搅她,只让人送了添妆。东西不多,但胜在实用,看得出是花了些血本的。

  她明白继父的意思,也不会把那件事传给太多人知道。继父家的两个女儿会如何她管不了也不会管,但趁这个机会,把阿妹从那里拉出来是最妥当。以后阿妹出嫁,年节送点礼就可以了,没必要跟对方的女郎们打好关系,也不需要对方的大郎君为她撑腰。

  以后这个家就是阿满当家了,她要管的,最多就是霍家的子侄,还有大兄的后人而已。

  陶倚君出嫁的地方是在陶氏族地,然后迎亲的队伍会直接到陶氏祖宅来接,之后去霍氏族地行礼。因为霍桐也没有父母兄长,她只需要在霍氏族地呆满一个月,就可以回到小方城去做她的将军夫人。

  送亲那日,天气极好。来看热闹的人也很多,甚至还有从城里过来的,有她阿耶当初的同僚,送了薄礼,讨杯喜酒,回去后还能摆上好几天。

  从陶家出门是坐的船,一路北上,到了郡城转陆路,再行三日即可到霍氏族地。

  霍桐已经回去做好了结亲的准备。他不能直接到陶氏这边来,路程太远。便只在郡城候着,等到吉时,从船上将陶倚君接下来送至马车上,全程不能沾地。

  到了霍氏族地也不是立时就行礼,还得等候时辰。

  这个时候的婚礼都是在黄昏时分办的,原为“昏礼”,才会有送入洞房这一说。

  折腾了好几天,终于在观礼者众多的情况下完成了仪式。特别是因为霍家这边的贵族贵客更多,几乎是全族的老少爷们都出动了,迎客的人站在庄子外面都快站不下了。还是开放了好几个大庄园待客,才将宾客们招待妥当。

  霍桐本来就不是个善于跟人打交道的,在边城还好些,都是熟人,要不就是军中同袍,可回来之后,乡绅士族众多,很多人他连见都没有见过,还得跟人赔笑脸招待,只半天时间,他就觉得脸僵得没法动了。

  因为两家相隔太远,加上陶氏家中也没有长辈在,所以三日回门就免掉了,这一待就直接呆满了一个月。

  早些日子就送过来的陶惜君在霍氏族婶的教导下也终于开了点窍,虽然不若她阿姐精明能干,好歹也能分清楚别人的善意恶意,更是明白了当初在继父家里,那几位姐姐对她面慈心恶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阿姐能有今日,也是她自己拼出来的。你福气好,有兄姐在上面撑着。你可知当初你大兄上了战场,差点没命回来。你阿姐怕得全身发抖还强行忍耐着伤心为他疗伤。若不是你兄姐坚强,你哪里有今日的好过。”族婶一点一点的给她掰碎了说,以前那些陶氏兄妹不肯告知幼妹的事儿,也被她全抖了出来。

  听到阿姐在蛮族兵临城下时的作为,听到阿兄为了抗击蛮族寒冬腊月在草原上不得归家的作为,陶惜君终于没忍住,伏在族婶膝头哭了个昏天黑地。

  她只知道兄姐的富贵,却没去想过,兄姐的富贵是用什么换来的。她还在这里拈酸吃醋的时候,兄姐却是在拿性命在拼。如此她何来的面目要兄姐为她付出?她竟然还在心里埋怨兄姐,殊不知兄姐还能认她,都是她这辈子的造化。

  族婶没有劝慰,知道哭才好,就怕还冥顽不灵的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作者有话要说:  再有一章就完结了,后天更。

第九十八章

  婚后一月, 霍桐带着陶倚君回到了小方城。这一次,她是以将军夫人的身份直接入住了将军府。

  回城之后的第五日, 她在女学宴请城内士族商贾的女眷, 也是正式以将军夫人的身份跟众人见面。

  女学现在在边城一带的名气可大了。很多士族都想办法把自家的女郎送过来入学。倒不是求她们能学个什么能耐,主要是人脉啊, 这出去一说, 自己跟谁谁谁是同窗,是同一位女先生教导的,天然就比其他人更亲近一些。

  就比如说, 今年春上,陇西李家的新妇和陇南曹家的新妇, 联手消弭了一场士族间的矛盾。让两地的官员都大加赞赏。为什么她们能做到, 还不是因为她们都是小方城女学出来的。论文, 有理有据;论武,点到即止。既长了自己夫家的面子, 又没有将矛盾激化, 反而给搭了下台的梯子, 让两个家族能坐下来商谈。

  小方城的女学, 除了教导内宅和闺中礼学外,还会教授她们如何打理产业,如何协助郎君们开拓。有几个武将家族的女郎还特意单独凑钱,请了一位精通算学的女先生教导她们。也是因她们的举动,更多的女郎们会因为兴趣凑在一起,大家凑钱请心仪的先生来教授学问。

  这样一来, 小方城好学的风气渐渐传出,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先生们也愿意来这里上课。教育永远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基。先生多了,跟着开设的学馆也多了,女学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区域,但是其他的城市可没有单独的女学,所以先生们凑在一起,开设了蒙童馆,知学馆等等,大部分收的男童和少年,少部分单独买了宅子建了女学,教授一般家庭的女郎们识文断字。

  在陶倚君回到小方城的第二个月,陛下遣人送来一张匾额,是陛下手书的“女学”二字,另外还有皇后娘娘赐予的金镶玉册。凡女学每期末的考试中,头名之人的闺名可入册。次年皇后会在二月初二这日,根据玉册上的名册赐下奖赏。

  这可不得了,简直就是皇家认证的最佳媳妇人选,顿时女学的门槛差点被挤破了。又因为女学在建立之初就确定了招生范围,连带的,很多士族都将分支迁来小方城,就为了拥有一个入学的名额。估计这也就是古代版的学区房了。

  迁来的人多了,士族多了,带来的财产也就相应增多。

  李县令得了陶倚君暗示,开始着手修建官道。

  建官道的花费可不低,要凭借陛下拨款那是相当难的,他们想了个主意,以女学和官学的学籍做诱饵,又许诺可以在官道的始末两处竖功德碑,将捐助善款的人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以享百姓的香火供奉。

  霍桐亲自带头捐了百金,而后马家,牛家,胡家等几个大家族各捐八十金。他们不需要女学和官学的学籍,愿意将这几个名额让渡出去。这一下就带动了不少士族富商捐资捐款。到后期,为了区区二十个女学和官学的入学资格,他们将捐款炒至七八百金,最后还是李县令出面定下限额,最高不得超过八百金才制止了快要恶化的局面。

  “没想到有钱的这么多。”李县令跟霍桐在家里喝酒,谈到这事儿,他咋舌不已,“幸好大娘子反应快,否则闹到最后定然成了笑话。”

  陶倚君在他们争吵的时候,就发觉有些人是火气上了头,根本不管不顾,也不去想想自家拿出八百金会不会伤了元气,就一味的抬价,若是不加制止,到最后可能认捐的人拿不出钱,而被压下的人则冷笑旁观,恨不能这条路干脆别修。

  这样一限制,到了八百金就封顶了,哪怕有些人拿不出来,可拿得出的还是多数,且也不会觉得有多大压力,他们恨不能那些先下手的都拿不出来,他们好将认捐名额往前挤一挤,说不定自家的郎君女郎们就能入学了呢。

  入学之后,只要他们学得认真,能拿到学校的第一名,从皇家得到的赏赐就能捞回不少成本,就算不行,这花了八百金结交了不少人脉,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再说了,他们的名字上了功德碑,这一头一年,所有的交易税金打八折,第二年九折,第三年虽然没有折扣,但是有优先权。擅长做生意的,仅这一条优惠就能回本。即便不会做生意的,他们还能拥有一年的免税和挑选优良新种的权利。

  反正不管怎么算,这都是出名得利的好事儿。那些老狐狸们一边四处放话嫌弃,一边让人悄悄摸摸的提前下手,看的李县令和陶倚君哭笑不得。

  筹得的钱修建完官道还有剩余,李县令便利用剩下的钱在一百零九个村子之间修建了一条驿道,可以跑马跑牛的小道,比起官道窄了不少,地面也没那么平整,可到底是条正儿八经的路,也能让各个村子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通畅。

  有些没资格去争夺官道捐资的乡绅士族,就把目光放到了这些驿道上,主动提出可以出资赞助,也不求能把家中儿女送到城中学堂,只希望能让他们自筹资金建立学堂,请县令大人介绍或委派先生去坐馆。

  这些学堂肯定不会教导什么治世经典,但求能教他们认几个字,识几个数,懂一些农桑水利的知识就行。

  对于这些要求,李县令当然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还找郡守要了个口谕,同意这些出资最多的士族乡绅家族可以选人担任驿道吏和水道吏。这两个虽然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但也可以在县府领薪水的,相当于事业单位的合同工,除开没有正式编制外,一应福利与县府的官吏等同。

  这下子就让人激动大发了,不出十日,所有的驿道都被认领完,连还在规划中的灌溉渠都被提前认领了。

  陛下从郡守的汇报里知道了他们的操作后,深受启发,在关中,关东等富裕之地也照这样改良了一下办理,效果杠杠的,还一点没落下埋怨,反而还有士族上书说陛下太过偏心,那些富商巨贾凭什么跟他们抢夺这些机会?这明明就该只属于士族的权利!

  陛下可不是一般的陛下,直接冷哼说你要是能在捐资上赢过对方,这名额就是你的,没钱就别哔哔,国库需要的是真金白银,可不是给你士族绷面子的。

  据说陛下这话传回去后,有好几个士族老人都被气倒了。但是气倒又如何,多的是人捧着钱来占位置,“没钱别哔哔”,一时间成了市井巷头最流行的俚语。

  经济和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

  有了钱,能做很多事,而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事,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小方城以前就是个不起眼的小边城,跟众多的边城类似,除了它挨着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必经关口外,真的没有一点自己的特色。

  但是现在不同了。小方城新建之后特别的大气,城门宏伟,上面十二个时辰都有官兵巡守。城里干净整齐,没有以前路上污水横流,时不时就会踩着不明污物的恶心。每条街都有两个公共卫生间,男女分开两端,有专门的人值守,男人可别想进去偷看。

  卫生间的污物会统一流入沼气池,包括家畜家禽的粪便,也会隔一日就倾倒入内。

  这些污物发酵之后,可以由农庄的庄头凭票来领,用专门的运输车拖走,进行二次发酵,成为农家肥。

  施过肥的田地跟没施肥的那简直就是两码事。之前还有人觉得恶心不想做,可第二年人家的收成是你的一倍还多,人家一家都能吃饱喝足还能在过年的时候给家里老小扯点新布缝制新衣,而自己家呢,交完税之后的粮食能不能捱到第二年的收成都难说。这么一刺激,脏咋了,洗洗就干净了,可没钱你把自己洗秃了皮都没钱。

  到后来,肥料票都得凭缴税的凭证来领取,你交了多少税就能领相应多少票,多一张都没有。

  当然了,很多人也学着城里人,在自己村里建了卫生间,甚至自家也有,缓解了不少压力,但是肥力似乎没有官府专门做的那个好。

  李县令凭借这个堆肥的法子,到年底考核的时候,优上是跑不掉了,得了不少赏赐。陛下要他选择换个地方任职,还是继续呆下去,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边城现在修建得固若金汤,外加临近边线上耸立了十七座邬堡,每座邬堡之间有暗道相连,守望互助,那些蛮族不可能全线排开攻击。他们试探着来了两三次,每次都大败而归,据说现在蛮族都是绕着小方城在走。

  陶倚君婚后第三年,总攻的号角吹响。由卫大将军,骠骑将军带领的大军直接开赴草原,誓要把蛮族彻底打败。

  这次出征前,霍去病将自己的独子送了过来,拜托陶倚君帮她照顾教导。

  “若是我没能回来,以后,就拜托你了。”

  其实陛下的意思是让霍光来教导霍去病的独子,再不然,送入宫中,与太子一同生活也是可以的。但是霍去病统统拒绝了,再加上有卫青作保,而陶倚君本人的能力也足以让陛下信任,是以,霍去病才会阵前托子。

  随霍大将军一起行动的,还有大郎陶翕君。他现在已经是霍去病最得力的手下,朔方的三位副将之一。大郎虽然脑子没有妹妹灵活,但是这几年来,时不时收到妹妹的来信,其中有她整理出的兵法计策,还有对蛮族的各种分析。这些资料都来自于商队,她那些茶馆酒肆可不是白修建的,里面的小二也罢,说书先生也好,甚至不起眼的跑堂,都可能是情报人员。

  这些人将情报汇聚于陶倚君处,而她整理之后,直接送至陛下处。有些无关紧要的,便用来教导兄长如何审时度势,如何因地制宜的调兵遣将。最重要的是,她还给出征的队伍里配备了医士。这些医士并非坐堂问诊的大夫郎中,他们只擅长刀伤外科和行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疾病,另外最重要的,是监督兵士将领们的吃食安全。

  历史上的霍去病可是大战后不久就去世了,据说就是在行军途中饮用食用了被蛮族污染过的食物,她虽然不敢肯定能改变,但尽力去尝试一下还是值得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这些年在小方城的经营,让边城的实力比历史同期要强大了很多,加上屯田和经贸往来的加成,并没有倾举国之力就支撑了大军的战斗。而且她在这两三年间集思广益做出来的行军干粮也立了奇功。以前还需要停留补给,现在则可以日夜兼程到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于是,这场战役不到一年就结束了,蛮族战败,而因为奇兵突袭让他们的首领提前身亡,蛮族内部发生了争权夺利的内斗,两者相加之下,原本就不是很统一的南蛮北蛮彻底分裂,被赶出了最肥沃的草原,彻底稳定了大汉通往西域的商道。

  在凯旋归来的那一天,边城里的百姓载歌载舞,穿着最好的衣衫,簪上最漂亮的花朵,在城外迎接将士们的凯旋。

  凯旋之后便是陛下论功行赏。

  霍桐依然稳坐玉门关大将军的位置。陶翕君则接手了阳关,成为坐镇一方的大将军。

  陶惜君因为兄长和姐夫的职位高升了,自己也被长姐严加教导,最后嫁到牛家,成为牛五郎的妻子。

  五郎虽然没有三郎那么厉害,但是他性格温和,为人文雅风趣,配陶惜君绰绰有余。

  原本马家是想来求娶的,但是马家的彪悍和心计深沉让陶倚君不放心,选来选去,选了个最没有竞争力的牛五郎,也是掉了好多人的眼睛。‘

  但是陶惜君觉得很满意,她知道自己不若兄姐嫂子那般厉害,背靠着兄姐,带着丰厚的嫁妆,跟牛五郎平平淡淡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也挺好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迎风破浪,她就只是个普通而平凡的小女孩,郎君疼宠,儿孙孝顺,她这一辈子就心满意足了。

  战后第三年,陶倚君生下一对双胞胎。大的是个男孩儿,长得跟霍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出生后除了挨了一屁.股哼唧了两声后,再没有哭闹过。小的是个女孩儿,柔美秀气,娇气得很,一点点不舒服就哼哼唧唧的。霍桐把她当成掌心宝,回家第一件事先看老婆,然后就是抱着女儿不放手。这个时候,陶倚君就会抱着大郎,母子俩一个表情的看着傻爹逗女儿。

  大郎和阿满的子女缘强很多,已经五年抱仨了。三个都是小子,皮的不行。

  阿满带着孩子一半的时间在小方城,一半时间在阳关。大郎五岁之后就丢到阳关跟他爹折腾去了,两个小的时常让阿满在家里发出河东狮吼。

  两家五个孩子就一个小姑娘,四个哥哥把这个小妹妹疼得不得了。

  然后在孩子周岁的这年夏天,霍去病得了急症,生怕自己捱不过去,又将孩子送到陶倚君这里,还让孩子拜了陶倚君做义母。这一次陶倚君感觉到了不安,在霍小郎君到来之后,她顾不得其他,把孩子扔给阿满和来探亲的小妹惜君,自己带着公输韧和磐蛮去了京城。

上一篇:大佬是条狗

下一篇:八零娘亲是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