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贵女专注打脸 第16章

作者:尹云白 标签: 打脸 宅斗 爽文 穿越重生

  那商人有些手段,把李庄头管的死死的,李庄头害怕自己做的那些事情被捅出去后的后果,只得咬牙按着张五四要求的做了。

  徐琳琅和舅母王氏将铺子卖给了玉器行、绸缎庄和茶叶店的东家。

  三家生意做得好,早已想将这铺面买下来,奈何国公府养着鸡下蛋,就是不卖。

  眼见国公府突然愿意卖了,三家忙不迭的买了下来,生怕国公府后悔。

  三家都得了徐琳琅的吩咐,不许和谢氏说将铺子买了下来一事,若是谢氏要租子,他们只以压徐琳琅租子时候的回法回便是了。

  三家是诚心想买这铺子,便也愿意帮着徐琳琅瞒着谢氏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既然大小姐能给他们他们需要的东西,那么他们自然是会帮着这位大小姐了。

  苏嬷嬷哪里知道在她喝茶唠嗑的时候,徐琳琅做出了如此惊天动地的举动。

  将铺子和庄子都卖了之后,徐琳琅得了两万两银子。徐琳琅和张五四和王氏提出,她想和她们一同在应天府开酒楼。

  “在应天府开酒楼?”徐琳琅的舅舅呆住了。

  徐琳琅的舅舅张五四原本是一家农户,日子过得紧巴,缺少吃穿,只得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侍弄庄稼。

  后来姐夫徐达封官拜相,给了张氏诸多银钱,李张家的日子才宽裕起来。

  张五四和他的妻子王氏的脑子都灵活,二人不愿白花用张氏的银钱,总是想着让钱生钱,好把张氏给她们的还回去。

  一来二去,张氏发现自己的弟弟弟媳二人倒是很适合做生意,便出了银子在濠州开了酒楼,叫做留仙楼,由张五四夫妇二人打理。

  留仙楼挣了银子,张氏和张五四夫妇各分一半。

  张氏出的银子,彻底改变了张五四夫妇的命运,二人虽从此入了商籍,不能穿绸缎衣裳,却乐在其中。毕竟种地的时候,他们也没钱去穿绸缎衣裳。

  张五四夫妇的确是做生意的料,很快便将留仙楼开的红红火火,成了濠州州当地最好的酒楼。

  “舅舅舅母想在应天府开酒楼吗?”徐琳琅看向王氏。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们哪有不愿意的。”徐琳琅的舅母王氏应道。

  王氏很是喜欢这应天府的繁华,自然是愿意的。

  徐琳琅看向张五四,道:“舅母都同意了,舅舅你还有什么不愿意的。”

  张五四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我自然是求之不得,只是,在这应天府开酒楼~”

  徐琳琅知道自己舅舅想说什么:“我知道,舅舅是担心银子,我方才不是说了么,如今我们在应天府开酒楼,还是和在濠州的时候一样,我出银子,舅舅和舅母只管打理。”

  徐琳琅的舅母看向徐琳琅:“琳琅,这怎么行,我和你舅舅手里也有不少积蓄,这一次在应天府开酒楼,我们也要出上一些,若是只你一个人出银子,不就成了我们占你的便宜吗。”

  徐琳琅握了舅母的手:“相处多年,我自是知道舅舅舅母的品性,我知道舅舅舅母的心意,只是,开酒楼一事,不单单是对舅舅舅母有好处,对琳琅也很重要,我将田地铺子都卖了,若有朝一日,这事被人发现了,我必然会遭人鄙夷议论,但是倘若那个时候我手中有比那田地铺子更值钱的产业,旁人便也没法说什么了。”

  “所以,这银子,便由我来出,舅舅舅母只管尽心打理,得了银子,我们便还是和在濠州的时候一样,一人一半。”

  张五四和王氏却俱不同意,执意要徐琳琅得七他们得三,争执了好久,徐琳琅依旧坚持,张五四和王氏便暗下商量徐琳琅多给的份子他们便都存着给徐琳琅当嫁妆。

  说定了要在应天府内开酒楼,张五四夫妇便在应天府买了一处像模像样的府邸,安顿好后,便打发人去濠州将几个孩子接过来。

  张五四家二女一子,都是和徐琳琅一同长大。兄弟姐妹几个,感情颇深。

  卖了田地铺子,安顿好宅子,张五四又开始为开酒楼的事情忙活起来。

  新的酒楼还唤做“留仙楼”。

  这些日子徐琳琅整日出府,在魏国公府众人眼中,便是徐琳琅游手好闲、只顾玩乐了。

  谢氏乐的见徐琳琅这般散漫下去,并不提点徐琳琅为徐老老夫人的寿宴做准备,更不提让徐琳琅去棠梨书院读书之事。

  各家只有一个去棠梨书院读书的名额。徐琳琅若是去了,锦芙不就去不成了吗?

  谢氏巴不得徐琳琅永远都这般游手好闲。

  放眼应天府,别说是皇子,就算是普通的官宦人家,也不会让自家的儿子娶一个没正经读过书的姑娘做正妻。

  故而,每当提起徐琳琅整日里都出府玩乐,谢氏便通身的舒坦。

  徐锦芙整日里除了去棠梨书院读书,便是关在房内为徐老夫人“绣寿图”。

  “绣寿图”实在无聊,憋闷到不行的时候,徐锦芙竟然对徐琳琅的自由自在生出了几分羡慕。

  不过,这羡慕很快便会烟消云散,她虽然日日关在房中“绣寿图”,日子枯燥,却能在祖母寿宴上大放光彩。

  而她徐琳琅,纵然是再怎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也只能落得被人笑话了。两相比较,徐锦芙还是愿意将这憋闷受下去。

  谢氏不愿意让徐琳琅去棠梨书院读书,徐达却惦记着。

  这一日,徐达旧伤复发,未上早朝。

  用过早膳之后,徐达叫住了正欲出府的徐琳琅。

  “你来应天府已经有些日子了,不能再这般每日无所事事了,也该去棠梨书院学些东西了。”徐达对徐琳琅道。

  徐琳琅头疼不已,这几日,她和舅舅舅母正为在应天府内开酒楼的事情忙着呢。

  徐琳琅沉默着,并不应话。

  谢氏的声音响起:“国公爷,琳琅这才来了多久,还是让她再适应适应再去读书。”

  谢氏巴不得徐琳琅不去学堂不读书,就这般不学无术下去才好呢。

  歪打正着,谢氏这番话,正合徐琳琅心意。

  “我听母亲的。”徐琳琅乖巧应道。

  徐达无奈,想要教训徐琳琅几句,终究是忍住了,也不说话,拂袖而去了。在徐达心里,徐琳琅现在的做法表现,果真是和这些年从濠州传回来的话一模一样,徐达对徐琳琅颇为失望。

  上棠梨书院读书的事情终究是被搁置下来了,徐琳琅便能腾出空去做和舅舅舅母一同忙留仙楼的事情了。

  徐锦芙见徐琳琅半点儿不为徐老夫人的寿宴上心,便只等着在寿宴那日看徐琳琅的笑话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李五四的名字,明初好多人的名字就是这样的叫法,比如朱元璋叫朱重八,徐达的父亲叫徐□□。

第19章 十九

  这些日子,徐琳琅和舅舅张五四在各处相看开酒楼的地方,很是忙碌。

  棠梨书院内,曲径通幽处的学舍里。

  一众衣着光鲜的妙龄少女正三五一桌围坐在一起吃点心。

  棠梨书院内分为墨竹学舍和清兰学舍。

  墨竹学舍里的是十几个家世显赫的七八岁的小姑娘,这些小姑娘多数是在皇上面前得脸的重臣家的嫡女,七八岁就被送到棠梨书院开蒙。

  清兰学舍内的则都是十一二岁的姑娘,“公门六玉”里,除了太子妃常瑾瑜和魏国公府嫡长女徐琳琅,其他“四玉”,都在此读书了。

  除了那“四玉”,皇上面前最得脸的胡惟庸之女胡珺儿、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蓝将军蓝玉之女蓝琪和宋国公冯胜的庶女冯玲珑也都在清兰学舍内读书,

  徐锦芙也是在清兰学舍里的。

  每日上午,第二门功课和第三门功课之间,有一炷香的休憩时间,姑娘们总在这个时间三五围坐一桌,聚在一起说话吃点心。

  到了休憩的时候。

  冯玲珑去寻了蓝琪瑶。

  李瑱瑱和邓琬坐在一处。

  徐锦芙、李琼玉、冯城璧和胡珺儿坐在一处。

  在圣上亲封的六位国公之中,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和宋国公冯胜的身份最高。

  当年初到棠梨书院,李琼玉、徐锦芙和冯城璧很快就成了闺友,三个人颇为亲密。

  后来,胡惟庸成了皇上面前的红人,皇上给胡惟庸之女胡珺儿赐名,并特许胡珺儿到棠梨书院读书。

  胡珺儿与蓝琪瑶和冯玲珑一同来的书院,照理说胡珺儿该是常与蓝琪瑶和冯玲珑相随,但是胡珺儿却少与蓝琪瑶冯玲珑亲近,反而是常去同徐锦芙李琼玉等人套近乎。

  胡珺儿为人活络,笼络人心的功力肖似其父胡惟庸,很快便与李琼玉、徐锦芙和冯城璧三个棠梨书院内最有身份的少女打成一片。

  此时李琼玉、冯城璧、胡珺儿和徐锦芙坐在一处吃着茶点。

  冯城璧捏起一块芙蓉栗子糕,开了口:“锦芙,马上就是你祖母的寿宴了,你的那副寿图绣的怎么样了?”

  徐锦芙牵唇一笑:“已经绣完了,这几日正送去装裱呢。”

  冯城璧道:“我母亲可是告诉我了,你绣的那副寿图,足有九尺长,绣了好几个月呢,我就等着寿宴那日开开眼呢。”

  胡珺儿一脸恭维:“锦芙可是应天府所有贵女里刺绣功夫最好的,我也等着寿宴那日瞧瞧这幅寿图呢,说起来,锦芙你也真是厉害,那么大的一幅寿图,得费多大的劲儿呢,你居然就给绣起来了。”

  徐锦芙微微一笑:“这是给我祖母的寿礼,无论是多么费事费力,我总归都是能够坚持下来的。”

  胡珺儿还欲开口夸赞徐锦芙一番,就被李琼玉清清淡淡的声音打断了:“锦芙,想必寿宴那日,我们便能见到你的长姐徐琳琅了吧。”

  李琼玉是应天府第一贵女,容貌出众,精通诗书,言行礼仪,向来都处处周到,不会让人感到不悦,可是此时李琼玉的话却让徐锦芙心里不怎么舒服。

  徐锦芙的神色黯了黯,胡珺儿和冯城璧都表达了对她的寿图的期许,唯独李琼玉,不仅连一个字也未夸她,反而哪壶不开提哪壶,居然说起了徐琳琅。

  谁不知道徐锦芙最是不喜欢提起徐琳琅那个乡下丫头。

  不过徐锦芙的不悦也只能是压在心里了,李琼玉是应天府第一贵女,第一才女,和李琼玉交好,益处颇多,徐锦芙并不能给李琼玉摆脸色。

  徐锦芙含糊的点了点头:“自是能见着。”

  徐琳琅的存在成为了徐锦芙心头的一根刺,这根刺时时刻刻的提醒着徐锦芙,她与李琼玉、冯城璧这样的嫡长女还是有区别的。

  胡珺儿是人精一样的人,此时胡珺儿敏锐的捕捉到了徐锦芙稍纵即逝的不悦,开口道:“说起你那位长姐,这些日子,我倒是听说了她的不少传言呢。”

  “我听闻,你那长姐,自从来了魏国公府之后,也不读书、也不做些女红,更不学些才艺,倒是整天往府外跑,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缘由。”

  冯城璧一笑:“这能有什么缘由,徐琳琅自小在乡下长大,自然是没读过多少书,也没学过什么才艺,她若是一到国公府就知书达理、精通才艺,和在乡下的时候判若两人,那才奇怪呢。”

  “至于说是整日里往府外跑就更不难猜到缘由了,她久居在濠州那样的乡下地方,突然见了这应天府的繁华,自然是好奇不已想见见世面,便总往外跑了。”

  徐锦芙听冯城璧和胡珺儿俱说的是徐琳琅的不好处,原本沉郁的心也松快了几分。

  向来端庄的李琼玉开了口:“你们也切莫要这样议论,她是“公门六玉”,总归是要来棠梨书院与我们一起读书的,我们这样说她,免不了她会无地自容。”

  徐锦芙心里暗自思忖,想来在李琼玉心里,徐琳琅在怎么不上台面,也是圣上正经赐名的魏国公府嫡长女,眼下,看李琼玉的态度,像是并不排斥徐琳琅。

  徐锦芙的心愈发沉重了起来。

  冯城璧却开口了:“也不是我们有心要这样说她,不过,她自小在乡下长大,到底与我们不同,不说别的,就只论诗书一项,怕是她便和我们差远了。”

  冯城璧并非空口说白话,棠梨书院是圣上亲自下旨建造的,棠梨书院里的师傅都是有名的鸿儒大番,远非普通勋贵人家给姑娘请的师傅所能比,更遑论徐琳琅以前还呆在那样的乡下地方,就更没有什么好师傅了。

  听到这里,胡珺儿的心里也是一阵松快,打心眼儿里,胡珺儿是希望徐琳琅能来棠梨书院读书的。

上一篇:东宫娇女在七零

下一篇:拯救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