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强国才是王道 第33章

作者:文理风 标签: 平步青云 穿越重生

  看着突然跑了的堂兄,卢程傻眼了。

第36章 不是老头的冯道

  午后

  冯道将张承业要的大军赏钱拨下后, 看到屋里的卢程已经不知跑哪里去了, 只剩下一个伺候的下人, 就对他招招手。

  下人走过来, “大人有何吩咐?”

  冯道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 放到桌子上, “你对你们支使知道多少?”

  下人一惊, “大人,这……”

  “我不是问你们支使有什么把柄, 只想知道他家世如何,在晋阳有什么亲戚?”冯道端起旁边的茶, 轻轻抿了一口。

  下人松了一口气,拿起玉佩塞在袖子里, 然后凑到冯道身边, 小声说:“大人猜的不错, 咱们这位支使大人,确实家世了得, 大人可听说过范阳卢氏。”

  冯道喝茶的手一顿, “五姓七家的卢家,难怪,好大的来头。”

  大唐世家林立,门阀众多,可在这其中, 有五姓七家最为尊贵, 那就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五姓七家, 在最鼎盛之时,可是连皇族都靠边站,连太宗皇帝(李世民)都曾感慨过,改江山易,改五姓难。哪怕如今久经战火,五姓之人不再身居高位,可这些人的人脉也远不是别人可比的。

  下人见冯道知晓,接着说:“咱们这位支使,正是范阳卢家的嫡枝,支使大人的父、祖都曾是朝廷的高官,当初朱温篡唐,对各大世家下手,各大世家纷纷逃离京城,咱们支使也是那时从京城逃来晋阳的。”

  冯道微点头,当初朱温为了篡唐,将在京城的众世家都清洗了一遍,甚至还引发了白马驿之祸,这事哪怕他远在乡野,也听说了。

  “当时逃来的,除了支使,还有卢副使。”

  “卢副使?”冯道听着不对,“这位不是掌书记吧?”

  “当然不是,卢副使是卢汝弼大人。”

  冯道无语,原来卢程在晋阳还不止卢质一个亲戚。

  “卢汝弼大人您可能没听说过,不过卢汝弼大人的父亲卢简求您肯定不陌生吧!”下人看着冯道。

  “等等,卢简求,前河东节度使,著名诗人元稹为越州刺刺史时,其掌书记,好像就是卢简求吧!”冯道放下茶盏,“还有你们副使卢汝弼大人,是不是字子谐啊?”

  下人点头,“卢汝弼大人就是卢子谐。”

  冯道扶额,如今天下战乱纷纷,诗坛不济,如果说有一位诗人能不逊盛唐,那就是卢子谐,这位自幼随父在边关长大的名门之后,尤擅长边塞诗,其诗精丽清婉,辞多悲气,被世人誉为可接高适、岑参之余荫。

  这位,居然也和卢程有关。

  冯道现在一点都不好奇卢程这样的草包为什么能做上支使这个管钱管粮的肥差了,只要他姓卢,只要他有一串的高官亲戚,哪怕他是个白痴,李存勖也一定会给他个好差事。

  果然,冯道刚想完,就听下人说:“本来支使的位子是卢汝弼大人的,卢汝弼大人干的也很好,只是卢大人有个毛病,就是他很贪,有一次他受贿的事被人告诉了王爷,王爷就把他升为了节度使副使,让他管别的了,然后让现在的支使大人当了支使。”

  冯道问道:“除了卢汝弼大人、卢质大人和你们支使,晋王府还有别的姓卢的吗?”

  “别的没了。”

  “除了你们支使,那两位大人性子怎么样?”

  “掌书记为人不拘小节,性子很随意,平素爱喝酒,唯一的缺点就是喝醉了酒喜欢骂人,据说掌书记当年教王爷的弟弟们时,有一次喝醉了曾骂他们是猪。”

  冯道听了嘴一抽,还真像卢质能 做出来的。

  “副使卢汝弼大人性子最好,平素温和有礼,除了收礼有点毫无顾忌外,别的都很好。”

  “卢质、卢汝弼、卢程在晋阳多久了?”

  “卢质大人很早就在,卢质大人是老王爷掌书记李袭吉大人的女婿,在老王爷(李克用)时就是掌书记,还曾受命辅佐王爷。另外两位大人,则是白马驿以后才来投奔的。”

  冯道听了心里有数,对下人摆摆手,下人悄悄退下。

  冯道起身,走到窗前,看着院中的景色。

  本来他只是一时好奇,以卢程的才能,到底是如何爬上节度使支使这个管钱又管粮的肥差的,并且做了这么久还没人顶。

  如今才明白,卢程、卢质、卢汝弼对晋王,就如同昔日三国时荀彧、荀攸对曹操,麋竺、麋芳对刘备。

  冯道敢肯定,范阳卢家背后对晋阳的支持一定不少。

  不过,这事和他没什么关系,冯道伸了个懒腰,回屋小憩去了。

  晋王李存勖带着大军凯旋回城,顿时引起一阵轰动。

  除了出来看热闹的百姓,张承业也带着晋王府众人在晋王府门前相迎。

  冯道也在其中,张承业特地提点他,说等会等晋王进府后,要举荐他。

  所以冯道也换了身比较正式的衣裳,站在众人后面。

  晋王李存勖是清晨从城外开拔的,从晋阳城的正门进,然后走过外城,将大军送到城中军营,安顿好,然后再带亲卫回内城。

  因此众人得等到快晌午,才能迎到晋王。

  晌午

  晋王府门前,众人或站或坐,望着远处。

  突然,一阵马蹄声从远处传来。

  众人精神一阵,立马起身,纷纷整整衣冠。

  冯道站在最后,也整了整衣袖,举目向声音处望去。

  远处,一队整齐的骑兵从大街飞驰而至。

  “吁——”

  跑到众人前不过几丈,领头的银甲骑士一拉缰绳,整个队伍顿时停了下来。

  队伍向两边分开,其中一个提着银枪的青年男子从中间出来。

  “恭迎王爷回府!”张承业一看青年男子,立刻迎上去。

  “七哥在家可还好?”李存勖从马上直接跳下来,把手中的银枪直接扔给后面亲卫。

  “都好,都好,王爷一路可好?”张承业先看了一遍李存勖,看到没伤着碰着放下心来。

  “本王去老将军都打完了,本王又没上战场,”李存勖略微有些遗憾的说。

  张承业听着李存勖没上去反而开心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王爷千金之躯,哪能一直冲在前面。”

  张承业一边说着,一边陪着李存勖往里走。

  李存勖走到门口,突然停下,转头看着冯道:“你是谁?”

  冯道本来站在门后,忙走出来拱手行礼,“景城冯道,见过晋王殿下。”

  “王爷,这位原是燕王刘守光的巡官,为人甚是能干……”张承业在旁边低声说。

  李存勖摆摆手,对着冯道疑惑的看了看,突然笑了。

  “本王还以为刘守光的冯巡官是个老头子,原来和本王一般大的啊!”

第37章 李存勖开霸府(一更)

  李存勖在看冯道的时候, 冯道也在偷偷的打量李存勖, 只是比起李存勖对他一见好感生,冯道却是好奇中带有一丝疑惑。

  这晋王殿下,怎么和传闻中的不大一样?

  世人皆知, 李存勖二十三岁,其李克用突然病逝, 留给他的,除了一个晋王之位, 还有李克用一群手握重兵的养子,甚至连李存勖的叔父,都在这些养子们的撮串下,打算废李存勖自立为晋王。

  当时众人皆以为晋王一脉就比成为历史, 甚至连正在攻打晋阳的朱温,都当即收兵,打算等着晋阳内乱, 坐收渔翁之利。

  可谁想到, 二十三岁的李存勖一改往日的默默无闻,联合监军张承业和掌书记卢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囚禁了其叔父和他爹的一众养子,稳住了自己的晋王之位, 又乘朱温松懈之际,亲自带大军救了在潞州被困了一年多的李嗣昭, 大破当时两方名将死磕出来的夹城, 一战成名。(第十七章)

  其后几年里, 李存勖亲自带兵击退朱温派出的数次进攻,并在之前的潞州之战中,坐阵指挥,硬抗朱温七万大军,大获全胜。

  所以如今哪怕再孤陋寡闻者,都知道晋王李存勖谋略过人,武功盖世,恍然如太宗皇帝(李世民)再世。

  可冯道看着眼前这个性子活泼,甚至还对他偷偷挤挤眼的李存勖,不由迷惘。

  这个大男孩似的人,真是英明神武的晋王李存勖殿下吗?

  冯道突然觉得他的新主公怎么好像也有点不靠谱?

  好在没等冯道多想,李存勖就打量完他,带着一群人进了晋王府。

  李存勖带着众人进了正院,落座后,就抛出一个差点将众人砸晕的消息。

  “朱温老贼死了!”

  “什么?”众人大惊。

  “王爷,这可是真的?”下首一向沉稳的张承业脸色也变了,忙问道。

  “千真万确,其实朱温老贼大半年前就死了,只是当时秘不发丧,继位的是其次子朱友珪,不过这位没当皇帝几天,就被人爆出是其弑父弑君,又被其弟朱友贞夺了位,如今现在的大梁皇帝是朱温的第三子朱友贞。”李存勖轻描淡写的说。

  众人听了,立刻在心中盘算起这件事的得失来。

  朱温的大梁一直是他们晋阳的死对头,朱温更是压在晋阳一方心头的山,如今朱温死了,无论其是病死的,还是被儿子篡了位,那都是喜事一件。

  张承业首先向李存勖笑着恭喜道:“如今朱温已死,大梁顿失擎天巨柱,臣等恭喜王爷。”

  众人也忙拱手:“臣等恭喜王爷。”

  李存勖压压手,“朱温篡唐称帝,死不足惜,如今其子杀父谋位,更是报应,这是老天要灭他朱家的江山。本王身为大唐宗室,决定效仿太宗皇帝,开霸府以匡扶大唐基业,众位意下如何?”

  众人精神一振,立刻起身,高声应道:“殿下英明!”

  晋王要开霸府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整个晋阳都知道了,甚至连远在定州、成德的王处直王镕都知道了。

  自从曹操首创开霸府纳文武百官,千年以来,藩王有问鼎之心的,多先置霸府以稳其基业,等势成,则一飞冲天。

  先前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亦曾开霸府。

  所以众人听说晋王也要开霸府,除了激动,更多的则是打破头想往里钻。

  毕竟谁都知道,如今进去,等以后晋王真称了帝,这些所谓的霸府旧人,就是帝王心腹,更是新朝的开国功臣。

  甚至连成德的王镕、定州的王处直都坐不住了,这两位身为一方土皇帝虽然不会自降身份来晋王手下讨生活,却也别出心裁的想了一个和晋王拉进关系的方法,那就是两人一起派使者来推举晋王为尚书令。

  尚书令,本是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的长官,俗称宰相,却因唐朝开国时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其后唐臣皆避此官,而如今,两人却推举晋王为尚书令,其用意可想而知。

  晋王对于这种锦上添花的事自然不会拒绝,按照礼仪三让后,成为唐朝自太宗李世民、德宗李适后,第三位尚书令。

  成为尚书令的晋王,经过深思熟虑后,也正式宣布了自己霸府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