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娇 第108章

作者:吱吱 标签: 穿越重生

  郁棠连连点头,想着只要王四是个老实肯干的,她就把人留下来好了。

  翌日,她送走了郁文和郁远之后,就回了老宅。

  王四已经连夜把树种上了,而且夜里就和郁家请的守林人住在一块。不过,看那守林人的面色不那么好,可见王四的到来还是让他感觉到了危机。

  郁棠不喜欢勾心斗角,她对守林人直言:“我请王四是专程来种这沙棘树的,这山上其它的事,还是你负责。你也要想办法帮着王四把这树种活了。要不然,这山林也没有必要请个人守着。”

  守林的之前是没有想到这其中的关联,如今听郁棠这么一说,立刻就换了个想法,向郁棠保证:“我一定帮着王四把这树种活了。”

  要沙棘树能活,这山林就要慢慢地全都换成沙棘树。这山林有四、五十亩,这样一来,未来三、五年里他们都闲不下来。等到沙棘树挂了果,郁家还得人收果子,一样有事做。他们两个人肯定是忙不完的,说不定还要请人。可若是这树活不成,他和王四都会没事做了。

  郁棠见他想明白了,也不再多说。又问了问王四种树的事,王四事事都能答上来,听着还挺有道理,而且听王四的意思,他还会种庄稼和果树。只是那边种的是大麦和小麦,临安这边还是种水稻的多。郁棠倒觉得,只要认得清什么是稻子什么是麦子,如果有心,种什么都应该学得会。

  她干脆对王四道:“你看到那边一大片水田了没有?那也是我们郁家的。你要是在山上没什么事,就那边田里看看,可以跟着他们学学怎么种水田。”

  王四恭敬地应下了。

  郁棠又去跟五叔祖说了一声。

  郁家的祖宅也好,田庄上的事也好,五叔祖不过是帮着看着,并不怎么管事,王四学不学种水田在他看来和他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过是村里的其他人问起来,他帮着答个话,告诉别人这是郁家的意思就行了,他没什么不答应。

  郁棠就叮嘱王四:“我五叔祖一个人住,你没事的时候多来看看,帮着捡个柴,挑个水的,你以后在村里遇到什么事了,也能有个帮衬的人。“

  王四非常的意外,他没有想到郁棠待人如此友善,告诉他的话也是立身之本,他连声道谢,对在郁家安身多了几分期盼。

  郁棠当天就赶回了家。

  王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来的,和陈氏在库房里忙活。

  郁棠一身的汗,梳洗的时候问陈婆子:“姆妈和大伯母在干什么呢?这么热的天。”

  说的是库房,实际上是陈氏内室后面的一个小房间,连个窗户都没有,这种天气,能把人热中暑。

  陈婆子咧了嘴直笑,道:“我也不知道。等会太太出来了您问太太好了。”

  郁棠觉得她这是在故弄玄虚,就没有多问,重新换了衣服,连着喝了两碗绿豆汤,觉得人都舒爽了起来,这才去和大伯母打招呼。

  大伯母已经和陈氏从库房里出来了,正站在屋檐下说话,见郁棠过来,笑眯眯地主动和郁棠打招呼不说,还问起了山林的事。

  郁棠一面答着大伯母的话,一面好奇地打量了一眼大伯母怀里抱着的那个包袱。

  陈氏解释道:“你大伯母到我们家来寻点布料子。”

  有什么布料子要来他们家借?

  郁棠想问一声,大伯母已要告辞。

  她不好多问,陪着陈氏送了大伯母出门,这才道:“姆妈,大伯母要什么布料子?”

  陈氏含含糊糊地道:“没什么,就几尺细布。”

  这个时节,穿细布做的中衣又经洗又凉快。

  难道是大伯母要做中衣?

  郁棠没有再问,和母亲说起父亲出门的事来,把这个小插曲抛在了脑后。

  郁文和郁远是五天后回来的。

  两人喜气洋洋的,可见事情进展得很顺利。

  因为这件事,吴老爷家和他们家走得更近了。中元节的时候,吴太太还上门来请了陈氏和郁棠一起去放河灯,甚至极力想给郁棠说门好一点的亲事。但如之前郁文所料,愿意给别人家做上门女婿的,不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是相貌不佳,陈氏还亲自去相看了两次,都没成。

  好在是郁棠不急,让陈氏的心里好歹没那么急躁。

  等吃过了章晴的满月酒,郁棠给裴宴送了一次花生之后,桂花绽萼,家家户户开始准备中秋节的节礼了。

  郁棠就和陈氏商量,给裴家送点月饼过去:“除了酥皮月饼,还能做其它月饼吗?”

  前世,她在李家吃过据说是京城那边过来的月饼,皮像面饼似的,里面包的是果仁。

  也不知道她娘会不会做?

  陈氏笑道:“月饼不吃酥皮的吃什么样的?难道还有不是酥皮的月饼?”

  郁棠不好说什么了,寻思着是不是去杭州城买几个京式的月饼回来让母亲尝尝,然后试着做做。

  正想着,郁远来送月饼。说是相家让人从富阳带过来的,给郁家的中秋节节礼,其中一份是送给郁文这边的。

  郁棠打开一看,还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居然是盒广州月饼。

  广州月饼和京城那边的月饼都差不多,是面皮的,区别在于馅。广州那边的月饼喜欢包莲子、蛋黄。

  她对陈氏道:“您看,这不就有不是酥皮的月饼吗?”

  陈氏不以为然,道:“不是酥皮的月饼那还能叫月饼吗?吃月饼,就得吃酥皮的!”

第一百三十五章 卖地

  郁棠抚额,等父亲回来就拉着他要分食郁远送来的月饼。

  临安这儿是吃酥皮月饼的,广州那边的月饼比较少见,算得上是新奇的东西。像他们这样的人家,通常都不会自己吃掉,而是拿去送礼。但郁文宠爱孩子,觉得既然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孩子想尝尝,自然是要先给孩子尝尝的。

  他闻言立刻吩咐阿苕去拿刀,并道:“把陈婆子几个也喊了来,大家都尝尝,看与我们平时吃的月饼有什么不同。”

  居然还有他们的份!

  阿苕喜出望外,立刻去喊了陈婆子等人。

  陈婆子知道后也喜得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亲自拿了刀过来。四个月饼,被切成了十六份,大家都尝了尝。

  “好吃!”第一个发出赞叹的是陈婆子,她年纪大了,喜欢吃软糯的东西,“他们这月饼是怎么做的,又甜又软的,今天可托了小姐和太太的福,我也有机会吃到这样好吃的月饼。”

  双桃、阿苕几个连连点头。

  陈氏也觉得好吃,可她觉得包了芝麻、冰糖,一咬就满口酥的酥皮月饼更好吃,但她也是个宠孩子的,既然郁棠觉得广州的月饼好吃,她也试着做做这样的月饼好了。

  “那今年的月饼我专门给你包了莲蓉、蛋黄?”她问郁棠。

  咦!

  母亲的话提醒了郁棠。

  裴宴也是在临安长大的,说不定他和母亲一样,就认准了酥皮月饼。与其做出四不像的面皮月饼,还不如做些不一样馅料的酥皮月饼。

  郁棠笑着直点头,对母亲道:“好啊!我们还可以做果仁月饼,枣泥月饼、红豆冰糖月饼……”

  陈氏摸了摸女儿的头,笑道:“都给你做。只要你想得出来的,姆妈都给你做。”

  郁棠大大的杏眼笑成了月牙儿。

  陈氏和陈婆子就忙了起来。熬红豆,买咸蛋,蒸枣子……家里每天都飘散着甜甜的味道。

  只是还没有等到他们开始送月饼到裴家,裴家的中秋节节礼先到了。

  郁棠一匹葱绿色遍地金的料子,陈氏一串紫叶檀的十八子佛珠,郁文一刀澄心纸,一匣子湖笔。

  还是三总管胡兴亲自送来的。

  走姑表亲也不过是这样的礼物。

  郁文拿着礼单倍觉有面子。

  陈氏则压力很大,觉得送去裴府的月饼怎么也得让裴宴瞧上一眼,如果能吃上两块,那就更好了。

  她和郁文商量:“要不,你到外面去买点京城和广州的月饼回来,面皮我虽然不会做,但我们可以试着用酥皮包包,说不定能对了裴三老爷的胃口。”

  郁文也心疼妻子,觉得这样太麻烦了,忙道:“你这身子骨好不容易才养好了些,还是别折腾了。我看,不如送点古玩什么的好了。”

  陈氏不同意,道:“中秋节的时候送了古玩,春节的时候难道再送古玩?我们家也不是那豪门大户的,犯不着做这面子。送些自己做的小东西更能表达我们的心意。”

  郁文搔了搔头。

  不知道有多少人受过裴家的恩惠,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想尽办法给裴家送自家做的东西以表心意,他们家就是送的东西再好对裴家来说也不稀罕。可这是妻子的一片心意,他不好泼了她的冷水。只得道:“那好,我让人去外面买点月饼回来。”

  陈氏满意地点头,和陈婆子研究怎么让红豆做的月饼馅吃上去甜而不腻,还道:“三老爷每天大鱼大肉的,肯定不喜欢重油重糖,我们做得轻淡点。”

  郁棠听着撇了撇嘴,道:“姆妈,裴三老爷还在孝期呢,上次我见他的时候,他还穿着细布的素衣。”

  陈氏听着一愣,叹道:“像他这样守礼的人现在见得太少了。”

  虽说是二十七个月除服,可真正能做到在孝期内一直茹素和粗衣淡食的非常少,过了周年,大家私底下多多少少都会放松一些。

  郁棠听着就有些走神,也不知道除了服之后的裴宴会是怎样一副打扮?

  陈氏和陈婆子试了好几种做法,连着几天郁家的饭食都很简单。

  郁文吃着就觉得有点委屈了,委婉地提醒陈氏:“螃蟹快上市了,要不订点早螃蟹吃吃?”

  从前陈氏的身体不好,家里很少吃螃蟹的。

  陈氏听了心生内疚,歉意地对郁文笑道:“是要提前订点螃蟹,我记得阿棠小的时候最喜欢吃螃蟹了,这几年都没怎么买过。”

  郁文咂了咂嘴巴。

  他也忍得很辛苦好不好,可妻子却更惦记郁棠,这次家里的中秋节家宴他怎么也要摆成一桌螃蟹宴才解馋。

  两人正说说笑笑的,吴老爷提了一筐子螃蟹过来拜访郁文。

  郁文又惊又喜,亲自去迎了吴老爷进来喝茶,还让陈氏和郁棠给吴老爷问好。

  这就是要当通家之好走动的意思了。

  郁棠和陈氏都去重新换了一件衣裳,陪着吴老爷在厅堂里说话。

  话题从桂花不知怎么地就转到了家里的田庄上。

  吴老爷压低了声音对郁文道:“你听说了没有,李家,就是李端他们家,要卖五十亩地。”

  郁棠立刻就竖起了耳朵。

  田亩可是传世的家财,等闲人家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轻易不会卖地的。谁家要是卖地,那就是要败了的意思。

  前世,李家只有买地的时候,何曾出现过卖地的情景!

  陈氏闻言也吓了一大跳,紧张地捏了帕子。

  郁文则不掩饰自己的惊讶,道:“吴兄听谁说的?李大人不是刚刚留了京官吗?怎么会要卖地?”

  吴老爷正色道:“你也知道,我们家是有点闲钱的。前几天有中人悄悄地找到我这里,问我买不买,还说让我不要往外声张。你也知道,李家这几年闹得不像话,就算李端家和李家宗房分了宗,可到底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他们家要卖地,李家宗房肯定是最想把地买回来的,我何苦去趟这浑水。可他们家那块地是真的好,就是出碧梗米的那块地。我在家里想了几天,这心里还是放不下,想着老弟不是旁人,你有好事都想到了我,我有好事怎么也不能忘了你。就特意过来问你一声。要是你也有意,我们两家就把这块地分了。你意下如何?”

  郁棠听着就明白过来了。

  因为一起合伙投资了江潮的船,吴老爷和她阿爹越走越近,原本就关系不错的两人现在如同知己似的。李家有两百亩上等的良田,种的全是碧梗米,而碧梗米是比贡品六月雪味道更好的米,李家就凭这两百亩田就能过上中等人家的日子。只是这两百亩地百年前就在李家人手中,后来分家又分到了李端家,凭李端家的日子,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两百亩地卖出去的,也就没有觊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