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娇 第217章

作者:吱吱 标签: 穿越重生

  难道成亲,两个人过日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就可以了吗?

  就不能像她阿爹和姆妈一样,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有说不完的话,做什么事都高高兴兴地,不管生的是儿子还是女儿,都一样恩恩爱爱地过日子?

  她想要的是像父母那样的姻缘。

  只是她隐隐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可能会让很多人不喜欢,也就一直都藏在心底没有说出来过。

  这次徐小姐一副犯了大错的模样,让她心中一软,把心底的话说了出来。

  徐小姐却听得眼神都亮了起来:“阿棠!难怪我和你相隔千里,却能一见之下就成为好朋友。原来我们有一样的想法。我之前不想嫁给殷明远,就是大家都觉得殷明远能看中我,好像我走了大运似的。后来决定嫁给殷明远,也是因为殷明远对我好,我喜欢他。而不是因为两家的婚约或是其它的。我曾经跟我娘说过,结果被我娘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我就再也不敢说了。我还以为这世上只有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原来还有人和我一样啊!”

  她兴高采烈地要抱郁棠,眉宇间流露出来的亲近,比往日又多了几分认同的亲昵。

  “我们一定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她道,“就算是以后我在京城,你在临安,我们也要经常通信。让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人。”

  徐小姐说着,眼泪都落了下来。

  郁棠也很感慨。

  她拍了拍徐小姐的肩膀,笑道:“我们还是赶紧在永福寺里逛一圈吧?不然等会儿殷大人他们过来了,我们又逛不成了!”

  “是的!”徐小姐破涕为笑,道,“他们这些人真是没意思,到哪里都想着那堆破事。我们当初就不应该和他们一起来逛永福寺。要不,我们逛完了就早点回去?自己点桌斋席好了,到时候让裴遐光付账——我们不仅不和他们一道晚膳,还得赶在他们之前回去,让他们自己玩去!”

  郁棠觉得这个主意很好。

  等裴宴发现的时候,郁棠和徐小姐已经回了府,洗漱了一身的疲惫,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看画本了。

  裴宴气得咬牙切齿,决定好好地收拾收拾郁棠,不过,在收拾郁棠之前,他得帮郁棠找个会武艺的婆子或是丫鬟。这样,就算是他吓唬郁棠,郁棠也不至于真的被吓着。

  他跑去找殷浩。

  结果殷浩去见杨三太太了。

  他就百无聊赖地坐在那里等着殷浩。

  殷浩正在和杨三太太说顾昶的事:“……虽说是遐光提议的,我也觉得不错。但这种事姑姑们向来比我们这些男子想得更多,想得更远,到底合不合适,还得姑姑你们拿个章程。”

  这个“你们”不仅仅指的是杨三太太,还有老一辈的姑奶奶张夫人等。

  杨三太太却是心中一动。

  若是殷家能和裴家联姻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可殷家姑奶奶这几年名声在外,世家大族未必就愿意让自己辛苦教导十几年的子弟给殷家做女婿。所以殷家这几年说的几门亲事都不太好。

  顾昶没有助力。

  如果能说动顾昶和殷家联姻,殷家等于又添一翼。

  这门亲事能说。

  杨三太太深知“时机不待人”,她当即拍板:“若是能笼络住他,这门亲事自然很好。特别是明远二叔家的女儿,已经及笄,却一直没人上门说亲,他二叔为这件事头发都急白了好几根。”

  殷明远二叔家的这个女儿因为没有兄弟,从小就当成男孩子养,殷家周围的人家都有所耳闻,这也是他二叔家女儿不太好说亲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殷浩呵呵地笑,道:“我觉得挺好。”

  杨三太太也笑。

  殷浩道:“我明天就去约了顾朝阳喝茶。”

  杨三太太道:“若是你觉得没有把握,把裴遐光带上,他这个人,只要需要,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活的说成死的。最适合当说客了。”

  殷浩“哼”了一声,道:“他这个人,有什么是不适合的?”

  杨三太太想了想,笑了起来。

  殷浩起身告辞。

第二百七十二章 找人

  殷浩回到住处,小厮告诉他:“裴三老爷等了您好一会儿,见您还没有回来,就走了。”

  “他走了多久了?”殷浩愕然,道,“他没有留下什么话吗?”

  小厮摇头,道:“裴三老爷走了不到一刻钟。听说您不在,他就坐在那里连着喝了几杯茶,一句话都没有说。”

  殷浩怕裴宴有什么要紧的事,连衣服都没换,立刻去了裴宴的住处。

  谁知道裴宴屋里的小厮告诉他裴宴不在,问那小厮裴宴去了哪儿,那小厮也不知道。

  殷浩只好叫来了四管事,让他帮着去找裴宴。

  四管事问了好几个人,才发现裴宴去了陶清那里。

  殷家和裴家虽然是几代人的交情,但没有裴宴的交待,他也不应该把裴宴的行踪告诉殷浩。

  四管事虽然已经知道裴宴的行踪了,但还是继续在“找人”。

  殷浩等得心急如焚。

  裴宴这边,却正好把陶清堵在门口。

  陶清看到他,一脸的惊喜,拉着他就道:“你来的正好。东西我已经全都准备好了。上好的翡翠玉雕,没有一点瑕疵的羊脂玉腰带,还有些字画和古玩,都是我让人从别人家先拿的,我算了一下,怎么着也得值这个数。”他伸出一个巴掌。

  裴宴一面和陶清往屋里去,一面冷笑道:“阿兄,这些东西若是送给我还成,送给王七保……我就跟您说句实话吧,他出身寒微,除了金子,什么也不喜欢。”

  “啊!”陶清望着自家小厮挑着的担子,停下了脚步,忙道:“遐光,我给你写个欠条,你先借我一千两黄金。随后我让人还到你们家在广州的银楼去,你看如何?”

  裴宴若是不想帮他,也就不会提点他了。

  他草草地点了点头,抬步就和陶清往书房去:“阿兄,我有件事想问问你。”

  陶清脚步微顿,又很快疾行两步,和裴宴并肩而行,道:“你说!”

  心里却在想,不会又是那位郁小姐的事吧?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裴宴道:“阿兄,我知道您走南闯北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遇到了什么事,所以家里是专门养了护院的。我要是没有记错,您当家之前,家里的事是您的一位姑奶奶做主的,她虽然没有四处行商,却管着你们家里的铺子和田庄,肯定也得出门,随身的护卫不可能是男子。您看能不能送两个会拳脚功夫的女子给我,若是婆子就更好了,我连她那一房的人都一起买过来。”

  陶清挑了挑眉,故意道:“你们裴家在临安向来是积善修福,外人一进临安就不可能逃过你们家的眼睛,你要会武艺的女子做什么?还只要两个。我要是没有记错,你们家的女眷也挺多的,你只要两个人,安排得过来吗?”

  裴宴这才惊觉自己失策了。

  他只好硬着头皮道:“我这不是怕要多了,您不给嘛?”

  陶清道:“我姑奶奶当了三十年的家,身边的人一茬又一茬的,怎么着也有二、三十个。就是徐小姐身边的那个婆子,也是当初徐老太爷要过去的。你帮了我们家这么大的忙,不要说两个会拳脚功夫的女子了,就是十个八个,我也肯定得想办法给你找出来啊!”

  这本应该是句亲热的话,可陶清说话的语气落在裴宴的耳朵里,怎么听怎么觉得陶清话里带着几分不悦。而且陶清有急智,裴宴想在他手里讨了便宜,那是得打起全副的精神来应对才行的。他脑子转得飞快,道:“阿兄,您这么说就是不给人呗!这不就是指责我挟恩图报吗?您可不能这样坑我!”

  陶清道:“我说你挟恩图报,你就不向我要人了吗?”

  裴宴一愣。

  可算明白陶清这是在和他开玩笑了。

  也就是说,陶清已经看出了他的意图。

  他耳朵顿时火辣辣地,面上却不显,干脆没脸没皮地直言道:“阿兄,您就说给不给吧?我等着急用呢!若是您这里借不到人,我准备请殷二哥帮忙。”说到这里,他还故作无奈地叹了口气,“您是知道的,殷二哥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喝了酒就有点管不住自己的嘴,什么事都喜欢跟殷二嫂说。我寻思着,还是找阿兄更靠谱。”

  裴宴少年得意,没受过什么挫折。

  陶清觉得玩笑开到这里就行了,再说下去,裴宴估计要炸毛了。若是因此得罪了裴宴,那就更不应该了。

  他笑道:“你放心,我这就让人挑两户人家送过来。家里几乎人人都会几手,你要婆子有婆子,要女子要女子,甚至是童子都有。总之,保证别人想不到。”

  裴宴还真有点馋陶清家里的这种人。

  他大手一挥,豪爽地道:“阿兄,您不和我见外,我也不和您见外。那一千两黄金,就当是我买那两户人家的钱好了,您也别还了。”

  陶清目瞪口呆,随后哈哈大笑,道:“一掷千金!那我就收下了!”

  他这些日子送了不少东西出去,离的近的几个铺子的现银都被他抽调得差不多了,离得远的铺子又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先拿着裴宴的这笔金子周转些日子也好。

  裴宴得偿所愿,顿觉松了口气。

  觉得一千两黄金买了陶家的一项传承,还是划得来的。

  而且这样一来,家里的内院就可以多几个别人意想不到的人手了。

  他伏案就写了一张票(字)据给陶清,让陶清派人去(找管事)提金子不说,还给陶清出主意:“你不如铸成什么金牛、金碗之类的送给王公公。”

  陶清已经打听到王七保属牛了。

  他意会,笑道:“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金牛、金碗算什么,他给王七保送棵金子做的梧桐树去。

  陶清想着那一千两黄金,对裴宴道:“你走的时候,把我院子里那个扫地的婆子也带走,先用几天。等你回临安的时候,再给我还回来。”

  裴宴没有想到这小小的一个客栈里,居然也有这样的人才,他涎着脸道:“阿兄,您什么时候这么小气了?人既然送我了,哪还有再要回去的道理。要不,您就让我直接带回临安吧!”

  陶清忍俊不禁,道:“不是我不想把人给你,而是这婆子曾经服侍过我姑奶奶。我姑奶奶去世的时候,说了让她在杭州荣养的。是她自己闲着无事,主动在客栈里帮忙。我也不好勉强她。”

  裴宴心思转得飞快,道:“那是不是若是她自己愿意留下来,您也不管!”

  陶清伸手就要打人。

  裴宴抬脚就往外跑。

  陶清哭笑不得,在他背后嚷道:“你别乱来。我是说的真心话。人家愿不愿意去还是两说呢!”

  裴宴才不管这些。

  既然可以荣养都宁愿呆在陶家的产业里帮忙,那就是还没有忘了主恩,怎么可能指使不动。

  裴宴想着这婆子得护着郁棠的周全,这主动做事和敷衍做事完全是两种情况,他不如礼贤下士,亲自去请这位婆子。

  陶清说的那婆子从未成过亲,被赐了姓陶,人称陶婆。虽然已年过六旬,却腰板挺直,眼不花,耳不聋,满头白发却面色红润,气色极好。

  知道陶清带裴宴来的用意,陶婆没有半点的犹豫,立刻答应了去裴宴那里帮着扫几天院子。

  陶清到底有些心虚,轻声地跟那陶婆道:“这次陶家遇到事了,您就当是在帮我。”

  陶婆恭敬地给陶清行礼,笑道:“我的命是姑奶奶救的,她生前就想护着你们,你们能用得上我,那是我的荣幸,哪里就当得东家这声帮忙。我这就收拾了包袱跟着裴老爷过去。”

  裴宴见这样子也不敢托大,对陶婆客气地说了一声“多谢”。

  陶婆笑着连称“不敢”,去收拾衣物去了。

  陶清没好气地道:“我这个做阿兄的对得起你吧?”

  好话裴宴也会说,笑道:“要不怎么大家都跟着陶大人喊您‘阿兄’呢!”

  能被弟弟的朋友认可,对陶清来说也是件很舒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