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 第182章

作者:拈花无裳 标签: 快穿 穿越重生

  扶贫办的调查组主要就是来了解情况的,而闫辛公司里的人来就是看一看这里有啥特产。

  村干部十分热情地带着他们到处走,让他们看一看这个依山傍水,山清水

  秀如人间仙境一样的山村。

  说实话啊,阳安村真的是跟古代的那些隐居之地很像,景色很美,但是路很难走。

  天然条件其实很好,物产资源也挺丰富的,气候还四季分明,而且是格外分明的那种,真是特别神奇而美丽的一个地方。

  扶贫办的人心里有数了:这么好的地方,可不能因为脱贫啥的就搞得乱七八糟了。

  闫辛公司里来的人心里也想:这样好的地方,出产的东西,绝对是上品啊!

  于是,这两拨人回去后,写的报告里头都包含了这里景色优美的详细描写,让人看了,总觉得这是一篇旅游心得,而不是啥工作报告。

  而阳安村,在扶贫办走了没多久,村里的公路项目就被县里通过了,还批下来一笔钱,加上安宁家给的那十万块,村里的公路就轰轰烈烈地修起来了。

  与此同时,安宁用县里的铺面到县里的银行贷款了五十万出来,交给村里的干部。让他们索性一次性地把村里所有人的房屋重新盖,整成一个样的。这样他们村儿,即使没有扶贫办的后续帮助,也能搞搞农家乐啥的。

  村干部一听,对啊,这绝对是好事儿啊!

  不过,他们没有接受安宁的那笔钱,反而让她还回去,并且说他们会以村委的名义去贷款的,不用她操心。

  安宁也没有坚持,笑着把钱转头就又在县城里买了十个铺面,同样也是租出去,而每个月的租金,就是拿来还银行的贷款的。

  安贵都被安宁的这一手操作给整懵了:(⊙o⊙)还能这么干的?

  安宁摊手:那是您没看过后世那些炒房的,那些人才是此道的翘楚啊!

  甭管怎么样,未来,这些铺面绝对是升值的宝贝,银行里的钱才是最大的贬值。

  只不过一开始,安宁怕安贵接受不了,这才买了五个铺面而已,不然的话,她真的想买好几栋楼呢!

  现在县里的房价简直就是白菜价,过个十年看看?哪怕再偏远的地方,那房价都是蹭蹭蹭地往上涨的!

  房子,才是未来,最最赚钱的东西!

  不过,不管如何,安宁仗着安贵的信任,彻底将家里的条件给改变了。

  不过,除了他们住上了新房,日子还是该咋过就咋过,并没

  有因为骤然有了点钱就飘飘然了,甚至是自以为不得了的那种。

  安贵依旧在家里休养,帮着安宁做点轻省的活计,打扫打扫卫生啥的。

  另外就是,安耀这孩子,一下子长大了。

  以前还会说放学之后跑出去疯玩,现在都没有了,每天乖乖跟着安辉回家,帮着姐姐做事儿,真是懂事极了。

  也许是做任务久了,安宁习惯了住四合院,这次他们家的新房也就是典型的四合院,而且面积还挺大的。

  老房子在新房子盖好了以后,在安宁的坚持下推倒了,又连上了新房子,重新盖起来。

  这样一来,整个院子就很大很大了,至少也有七八百平面积。

  安宁把院子分成了三进,而且每进的房间都不少,还带着院子,可以种树,种菜,甚至种花啥的。

  布置起来格外的有内涵,同时也格外的省钱——很多东西都是安宁自己做的。

  好歹做了那么多古代任务,做些不错的装饰品啥的,她还是可以的。

  尤其是屏风之类的,都是她一个人在晚上到空间里做的,毕竟那里的时间是完全静止的,她可以想做多久就做多久。

  至于那些布料啥的,她空间有,不过,她怕会有麻烦,还是用的自家的织布机重新做的。就是那些蚕丝啥的,有点麻烦,得买,因为这儿,只出产麻跟棉花,没有蚕丝。

  她也做了一些麻质的布料,特别柔软的那种,颜色也各种各样,她尝试了很久才把那些布料染成她想要的颜色。

  至于试验的那些布料,她也没浪费,花了心思,做了一些整理改造,就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特别有趣的东西。

  比如,抱枕啊,桌布啊,门帘啊啥的。

  颜色风格都特别有意思,看得安贵啧啧称赞!

  安辉,安耀两兄弟也是十分崇拜!

  好在,阳安村这里本身就有本地的刺绣,织布的传统。所以对于安宁的心灵手巧,他们都没有觉得奇怪,反而是特别自豪骄傲!

  村里其他人到他们家看到这些布置,都觉得很好,纷纷模仿起来,一瞬间,整个阳安村彻底大变样!

  等扶贫办的人再次来到这儿的时候,他们都傻眼了:(⊙o⊙)??

  我天!这是啥情况啊?怎么一下子整个

  村子都变了哇?

  等他们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顿时对安宁这个女孩起了好奇心,找了她过来问了问,想要知道她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安宁却笑着回答道,“很简单啊!以前听出去打工的哥哥姐姐他们说的,说是外头有的村子专门是给外面来的人做饭,租房子给他们住,他们叫那做乡村旅游。

  我就想着,咱们村儿也挺美的,说不定会有像您们一样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过来旅游。

  所以就想着让村里的房子修得好看一些,以后他们来了,也能住的舒服点儿。”

  扶贫办的人:……

  行叭,这孩子脑子还挺灵活,懂得举一反三。

  不过,这也确实是他们给阳安村定下的未来脱贫的计划里的一部分,倒是无意之中,跟他们的计划不谋而合了。

  问过了安宁,他们也就谈正事了,安宁回了家,笑了笑,就把这事儿丢到脑后了。

第174章 第7章

  扶贫办与村里商量的, 另一个扶贫计划就是大面积种植果树。他们会派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过来这里, 对村民们进行指导,以及后续的扶持, 力求把阳安村打造成一个风景优美,经济也能富裕的,新型旅游乡村。

  安宁对这样的计划没什么意见, 就是对村干部提了提素质教育, 以及未来面对游客等人的一些事情。

  比如, 以后要是人多了, 垃圾怎么办?应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问题。

  村干部一听,赶紧开会讨论, 现在他们对安家的这个大闺女的话, 那真是一百个信服。

  人家读书读出来就是不一样,想的都在他们前头,他们真是要跟着好好学习学习——主要是扶贫办的人给他们看了具体的扶贫计划, 里面的第一项就是:对他们村里房屋的改造。

  因此,村里的干部才会觉得,安宁眼光长远, 她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需要认真听取。

  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 他们虽然年纪一大把,但是想法有时候还真是比不上年轻人。

  不服不行啊!

  同时,他们也有点心塞:自己家的孩子, 咋脑子就没有这么聪明呢?

  唉……真是,优秀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而随着阳安村的改变,安宁的生活却恢复了平常,顺利地度过了初一,放了寒假。

  假期倒没啥,就是跟随村干部一起搞种植,现在安家的地都是安宁一个人在打理。

  果树并不是种在农田上,而是在各家的山上。

  前头说了,村里大部分人都迁走了,如今剩下的村民不多,仅两百多人,二十户左右。

  为啥只有二十户呢?按照一家六口祖孙三代来说,都不止这么点儿啊?

  事实上,就是只有这么多。

  前头说了,留在这儿的,都是家里实在穷的,没办法,才没有走。

  那为何会穷到这种程度呢?

  安家是因为安贵是孤儿,父母早逝,他很小就开始一个人生活,在村里一直是靠着吃百家饭长大的。

  所以,他家穷,那是真的没办法。

  别人家呢,要么就是家里老人生病拖累了,要么就是孩子多,这样一来自然也就穷了。

  孩子多,在种花国一直

  都是好事儿。可真正抚养起来,那才知道是啥滋味儿。

  总之,村里留下的这些村民里头,大多数家里都有三五个孩子,多的甚至是七八个,所以说,二十户的人家才会统计出来,两百多人。

  不是平均一家六口,而是平均下来十一口人。

  安宁对此是毫不意外,她对扶贫办的人说的那些话也不都是假话,确实是因为村里出外打工的,那些年轻人回来说起这个,她才想起来的。

  当然,更多的其实,是因为她本身就经历过相似的世界。

  有句话说的其实很真实:越是穷就越是要生!

  这在农村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并不全都是因为重男轻女,而是在农村里,有个最简单的生存法则:你家人口不多,没几个兄弟姐妹帮衬,那就是谁都能欺负你。

  这种情况是要进入新世纪之后,农村人开始进城生活了,才能彻底改变。

  而现在,20世纪末的如今,农村里还是这个样子。

  阳安村也是一样的情况。

  不过,这倒是方便了他们分配土地,之前也说过,村里因为走了很多人,所以多次重新划分了土地。

  现在,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一两座山头。

  没错,就是山头,并不是全部的山。因为这儿的山是连绵一片的,有很多还是山腰连在一起,所以就按照山头分了。

  事实上,也算是一座座山了。

  安宁觉得,这里的海拔应该挺高的,不然是不会有这种山脉存在。

  其实村里的人,基本都是住在山里,并不是什么平原,平原面积真的很小,现在都是村里的田地。

  村民的房子,都是在半山腰上的,距离也不会很近。

  统计了村里的人口,又统计了村里的山头,村里干部就干脆在年底,正值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乡的时候,开了个动员大会,竭力挽留这些年轻人。

  不说全部留下,至少,得留下一部分,这样,以后村里的建设才会有活力!

  大部分人都已经习惯了外面的生活,只有少数的一些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年后留下来,跟着一起建设村里。

  而这个年,最让人惊喜的就是:阳安村通电了!

  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

  亮如白昼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