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儿的科举之路 第173章

作者:花开缓缓归 标签: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一字一句仿佛从唇齿间挤出来一般。

  郭世子看着瞳孔中只剩下自己的父亲,突然咧嘴一笑。

  “世爵罔替的侯爵值不值?兵部侍郎的位置值不值?”

  “这些难道不比一个声名狼藉,名存实亡的侯府世子要好的太多了?”

  “世爵罔替?兵部侍郎?呵呵!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便是吴王此次真的成了?他真就当真能容得下你?”

  “咱们家几代掌兵,自你祖父到现在,无不是权柄赫赫,军中势力根植极深,从武一途那是往皇家的刀尖上踩啊!”

  许是失血过多的原因,素来中气十足的声音如今也显出几分无力来。

  “这道理十几年前你老子就跟你摊开了讲,时至今日,你竟是半分都记不得吗?咳咳………咳咳…”

  随着几声剧烈的咳嗽,殷红的鲜血不断的下渗,一旁的郭义急得险些眼泪都掉出来。

  “大哥,别在犟了!跟父亲认个错,不管是什么,咱们一家再好生商量对策!”

  听罢,下方的郭世子却是突然哈哈大笑了起来,这一声笑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

  “记不得?怎么会记不得呢?您当日所说这十几年来没有一刻儿子是不记得的。”

  郭世子突然仰起头来,直直的看向眼前之人。眼神中充满嘲弄。

  “可儿子如今到要问您一句,父亲你到底还记不记得,您当初是如何折了儿子前途,一手将儿子压在这侯府的一方

  天地。”

  “儿子三岁习武,七岁便能拿刀,十岁可训北荒烈马,不足弱冠便可百步穿杨!您少时教导儿子读书学武不可有一分懈怠,您教导儿子撑死这侯府诺大的门楣,您教导驰骋沙场,马革裹尸方是咱们忠勇侯府的铁血男儿!!”

  “从小到大,您所有教导,儿子没有一刻是忘记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小时候多少回儿子躺在床上,身上没有一处好的,疼得觉都睡不着,第二天在校场上愣是咬着牙挺了过来。除非病的起不来身,没有一日肯懈怠!”

  “呵呵,都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当初因着您一席话,为了不引的外人怀疑,儿子这十几年来硬生生活成了废物点心。便是这样,儿子心中也并无怨言,因为儿子是这侯府的继承人,既然背负了这般荣耀,便理应为侯府牺牲。”

  言罢,忠勇侯身子一颤,尘封的种种记忆纷至沓来,校场上,年幼的儿子如何一遍遍哭着喊疼,到后来便是重创在身也一声不吭。

  “爹爹!日后儿子也要跟您一样!做个威猛无比的大将军!”

  “连将军,承让了!”

  “父亲!儿子赢了,儿子没给您丢人!”

  “当真是虎父无犬子,郭侯爷!有子如此!可谓是三代不愁啊!”

  还有那一日……

  “父亲……父亲您说的对,您如今身处高位,陛下又疑心极重,儿子身为侯府世子,却是不当在露锋芒。父亲您曾说过,无尽的荣耀的背后是承担与背负,儿子既然从小享受了这荣耀,如今也到了背负的时候。”

  刻意遗忘的过往近在眼前,郭侯爷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哈哈哈哈……”

  下方的世子见状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

  “想必父亲已经想起来了吧!说来也真难为了,父亲您诸事繁忙,为弟弟前途操心操肺,哪里还记得儿子不得已。您这些年来骂儿子不中用,骂儿子吊儿郎无所事事,一口一个孽畜,多看儿子一眼都是嫌弃的时候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您这些年冷眼看着母亲对儿子失望鄙弃,冷眼看着府中下人拜高踩低,眼里只剩二弟一人,众所周知我这世子之位迟早要退位让贤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您说

  侯府如今,不应再娶高门贵女,给儿子娶了空有名头的勋贵女子,转头却费尽心机不惜挟恩求报为二弟求取谢家女,让儿子夫人面对弟妹连身板子都挺不直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还有父亲,您扪心自问,若非二弟早早显露才华,您当真还会将儿子放弃的这般彻底吗?”

  看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大儿子,忠勇侯爷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想告诉眼前之人,他没有嫌弃忽视对方的意思。当年,为了家族,迫不得已毁了他最看中的儿子,他心中痛苦不比旁人少多少。

  他只是不敢多看,每每看到儿子庸庸碌碌,浑浑噩噩都跟一把刀一样,直直往他心口戳!往日在凶狠的敌手,在难的处境他都不眨下眼的,可面对这个儿子,却是真的怕啊!

  许是人的记忆也会选择,也会逃避,过往慢慢淡化,久而久之儿子浪荡游手好闲的身影却留了下来。

  他从没想过,自己的刻意忽视竟然会让儿子这般艰难。那些下人他们怎么敢………还有……还有夫人以往无不是以大儿子为荣,珍惜疼爱溢于言表,又怎么会……

  看着眼前胡子拉碴,再无一丝意气的儿子,郭侯爷心如刀绞,是他的错!是他懦弱不敢面对!才害的儿子如今这般。

  可事到如今,再多的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最后郭侯爷也只沙哑道:

  “不管你信不信,你爹我从始至终,从没有要废除世子之位的意思。”

  “哦,是吗?”

  郭世子不在意道,世子之位?这些年他看的还少吗?先帝那般看中声望之人都将爵位降在降。到了当今,他一个寸功为建的纨绔子能得个末等爵位已经是顶了天了!

  世子之位真的重要吗?可他为这位置背负的,却是一世前程,一辈子白眼,一辈子窝窝囊囊的骂名。

  当真是可笑极了。

  “反正成王败寇,儿子如今输了,这条命父亲尽可拿去便是!父亲一辈子衷心耿耿,劳苦功高,在上皇那里素来的得脸,只要将儿子这罪魁祸首大义灭亲,想必府中还是保的下来的。”

  郭世子跪在下首,声音清淡,显然从事发之时起,对自己的下场便早有预料。

  郭侯爷避上双眼,最后在看了眼这个

  他最对不起的儿子,心中已然做下决定。

  “来人,将大公子带下去!”

  “父亲!当真没有别的法子了吗?父亲……”

  郭义嘴唇发颤,眼睁睁看着大哥被两位精兵带出门外,却是半点办法都没有。

  哪怕他愿不愿意承认,大哥之所以会有今天,也必是有他一份儿的。也就是这时候他才明白,郡马爷当初那句话的含义。

  “有时候一个人的存在,哪怕他什么都不做,于旁人来说也是罪魁祸首。”

  作者有话要说:这章写的我有点难过,很多反派其实都不是天生的坏人。

  感谢在2020-12-13 00:39:10~2020-12-14 00:02:5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娴娴 20瓶;寒灯 10瓶;方圆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04章

  一夜惊心动魄过去, 待到黎明将初之时,宫变之事已然尘埃落定,然朝堂上的清洗却是才刚刚开始。

  京城愈发的风声鹤唳了起来, 街口小巷之中,几乎日日可见大批禁军的身影。谢瑾瑜这两日几乎忙的团团转, 大理寺森森监牢之中, 可以说日日都有新人进去。

  不论是曾经煊煊赫赫的吴王一系,还是以吴阁老为首的江南几大世家,一个“恶意敛财, 圈养私兵”的名头便已经足矣让对方伤筋动骨, 更何况如今板上定钉的谋反一事。甚至下毒谋害太上, 更是九族尽诛也不为过。

  众人心中明白,经此一役,往后数十年内, 江南世家怕都成不了气候了。

  沈煊则是想到, 不论是敛财还是豢养私兵, 当初陛下之所以对此隐忍不发,约莫等的便是今日吧?

  不得不说, 江南三大世家便是再大的声望,牵扯谋反一事, 于世人眼中也是“大逆不道”的代名词, 如今便是皇家一竿子打死,也没人能说些什么。

  更何况,名声这玩意儿,自来都是消耗品,几十年过去,名士清贵的江南几大世家许是势力更为庞大了一些, 然论起声望,却是远不如曾经。

  走在回家的路上,沈煊轻轻撩开车帘,看着被如牲畜般压着走在街口,都还要百姓们人人喊打的众位犯官。

  时至今日,沈煊不得不承认师傅他老人家说的太对了,论起权谋一道,太上皇果真是个中翘楚。

  若是当今是雷厉风行,不留情面,那上皇便是软刀子割人,直至将人抽筋剥骨,连根拔起……

  而此时,大明宫内,沉香渺渺。

  太上皇仍旧一席明黄端直的坐于塌前,面色红润,丝毫看不出刚生过一场大病或是中过毒的模样,往来王公们眼观鼻鼻观心,心中自有一份思量。态度愈发的恭谨了几分。

  很快前来“探病”的众官员纷纷退去。

  诺大的宫殿之内,只余下这两位站在皇朝顶端的掌权者。

  此时这位垂暮的老者却是突然站起身来,拒绝了周边宫人的服侍,只扶着皇帝的胳膊一步步行至窗前。

  窗外大雨倾盆,瑶瑶望去,只见碧玉池畔,一池的鲜妍花朵尽数零落成泥。耳边隐

  隐传来一声叹息。

  “这盘棋,朕已经下了三十多年,如今终于到了收盘的时候。”

  一旁的天成帝眉目微动,张张嘴正想说些什么,却被一旁的太上突然打断道:

  “皇帝你是不是想问,不过是几个清流世家,手中无兵,身上把柄未必少了。朕又何须如此大费周章,容忍他们几十余年?”

  闻言天成帝不禁皱了皱眉。

  “父皇英明睿智,心中自有沟壑,儿臣断无质疑父皇之意。只是……”

  只是江南这么些年,吏治混乱,明明鱼米之乡,诸般才子逐竞风流之地,却是白骨森森,乌烟瘴气。想到当年所见,那一幕幕,如今想来,天成帝心中仍旧不是不介怀的。

  太上哪里不晓得身旁人的心思,也不动怒。只沉声道:

  “皇帝可知,那些个世家真正最为惹人忌惮之处是什么吗?”

  不等对方回答,太上皇便自顾自的说道。

  “是声望,是世代累积之下,于百姓甚至世林之间的莫大声名。是江南众士子百姓的无边信赖与推崇。”

  天成帝闻言若有所思,太上少有认真的看着眼前之人,他这个儿子啊,皇家少有的讲究实在之人,于名望二字并非不计较,只是比之实际好处,到底还是少了份在意。也看低了这“声名”二字所能带来的莫大影响。

  然人非美玉,孰能无瑕?太上对此并不恼怒,只谆谆道:

  “皇帝你熟读史书,应该知晓,前朝嘉明帝在位之时,可谓大肆打压世家大族,极力扶持寒门子弟。短短数年之久,又有多少世家分崩离析?”

  “然而鼎盛之时不过两代之久,那些个几经败落的世族复又卷土重来,眼前的江南吴家便是个中翘楚。”

  不知想到了什么,出口声音愈发的悠远了起来。

  “当年的吴家究竟败落到何等地步呢?诺大的世家只余一二子嗣零落的偏远支脉,万亩良田更是尽数归于朝中。然而百年不到,覆灭的高楼便又再次一跃而起。到了前朝末期,吏治混乱之时,于江南等地号召力更是远超朝廷。”

  “待到兵戈四起,诸多士子百姓受其庇佑,更是只知世家而不知皇朝为何姓?只待一声令下,江南半数学子都要为其所使。若是揭竿,

  必有数万民众为之响应。”

  再加上对方百年来累积的财富人脉,卧榻之侧,又岂容他人酣睡?

  想到数十年前那般艰难的处境,便是隐忍如太上,面上都带着些憋屈之色。

  天成帝隐隐心惊,毕竟自他接触朝事之后,太上的种种手段已然发挥了成效,江南三大世家虽权柄赫赫,然而到底于清流,甚至百姓之中名望已然不复以往。

  于江南而言,他之所见,到底还是乱像居多。反而为此忽视了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