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离后嫁给皇帝叔叔 第40章

作者:落雨秋寒 标签: 穿越重生

  杜子藤一摸就知道是粮食,这一袋子粮食,怕有三四十斤吧。

  他连忙把人叫住,“回来!干嘛呢你?”

  汉子瓮声瓮气地道,“粮食给你们,充作军粮。”

  “回来,又不是不收你的,你走那么快干嘛?来,说说你的姓名,住哪,家里有几口人?”杜子藤认命地拿出册子,开始登记。

  这是他表哥交待的,他表哥已经亲自去请求上头的人了。

  杜霂此刻正将此事向沈繁花做汇报。

  沈繁花身为豆腐坊的二股东,虽然只是干拿股份的,但现在景熙帝这个大股东不是不在嘛,消息汇报到她那里,没毛病。

  说起来,杜霂他爷爷曾是高太傅的学生,和沈繁花她爹沈清是同窗也是兄弟,来往亲密。杜家和高家沈家因为这层关系,算是他们一系的人,关系挺亲厚的那种。

  因为沈繁花是老来女,所以她和杜霂尽管差着一个辈分,其实年龄相差不大。

  杜霂的汇报,听得沈繁花美目连闪。

  大周的百姓真是可爱又纯粹,如此艰难之下还无偿地支援前线。

  杜霂描述的场景让她想起后世建国时期还外账及大炼钢那会,为了支援国家,百姓们砸锅卖铁以及勒紧了裤腰带过活。铁捐给国家了,没锅了,那就吃大锅饭,自己家也不要锅灶了。要还外账,交公粮的时候都是把最好的粮食交上,自家红薯糊糊糊弄着过。

  她想,这大概就是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之大,总有一部分百姓有这等觉悟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百姓,却有相同的思想。

  随后,杜霂将自己对此事的处理方式说了。

  沈繁花听到他让人将那些粮食先收下了,再将捐赠者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登记了,赞同地点了点头,肯定了他这一做法。

  接着沈繁花想了想,派人去将她三舅舅请来。

  高通如今是四大顾命大臣之一,人挺忙的,沈繁花派人来请的时候,他也正巧知道了豆腐坊的事,然后特意抽空来了一趟沈家老宅。

  知晓她三舅舅已经得知了有老百姓自发捐粮到豆腐坊的事,沈繁花让人给他看了茶之后,直接问道,“三舅舅,不知道您和另外三位大人谁负责给百姓修建火炕啊?”

  嗯?“你怎么会知道这事?”高通从茶水中抬眼。

  沈繁花不说话,就笑。

  “你们——你们——”高通瞪大了眼。

  沈繁花微微颔首,算是肯定了他心中的猜测。

  她这样,让他肯定了心中那个猜测。

  高通连喝了两大口茶水压惊,“何时开始的?”

  “和离后。”

  “家里人知道吗?”高通想到前段时间,外甥女遇到那么多糟心事,两老的表现,心里已经有了肯定的答案。

  “外祖父外祖母知道,再者,就是三舅舅您了。”

  高通没好气地道,“若非此事,你是不是都不打算告诉我?”

  沈繁花无言以对,只能傻笑着混过去。

  高通白了她一眼,决定不执着于此事了。

  他先前还纳闷呢,皇帝亲征,选定四位顾命大臣,资格比他老的大臣比比皆是,怎么他就一跃而成了其中之一呢?

  他先前还道是家里老爷子的原因,现在看来,怕是不止,他这外甥女也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这两人保密功夫挺好啊,他自认是很敏锐的那一类人了,先前硬是没察觉出来。

  此事算是揭过去了,沈繁花又问起火炕的事。

  高通道,“这事正好是你舅舅我负责,你问这干什么?”

  是他负责?那可就太好了,沈繁花笑道,“我是觉得,既然有老百姓愿意捐粮,那肯定是要收的,不能寒了他们的心。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他们的奉献。”不能将这部分懂事的老百姓当作理所当然,如果大周有能力,还是要补偿他们一下的。她不敢说,等明年粮食下来的时候,将粮食还给他们,因为明年的收成怎么样还不可知,或许明年收成还是捉襟见肘呢?但是有机会的。等晒盐法成功,拿食盐来补偿他们,想必他们也会乐意的。不过在此之前,他们什么都不能说。但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做。

  “然后呢?”高通发现自己有些跟不上她的思路。

  “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官方将自愿损粮的老百姓的信息登记入册。您呢,目前负责给老百姓修火炕一事。但是吧,给谁修不是修?您就按着册子上所记录的,优先给名册上的人盘坑。”

  高通考虑了一下,觉得此事可行,便点了点头。

  解决了这个问题,沈繁花又道,“不过给捐粮的老百姓登记造册一事确实不应该由豆腐坊出面办理。不如您出面将军需官请来?”

  高通睨她,“请到沈府来?”

  沈繁花腼腆一笑,“嗯,我这里也有点事需要和他说一声。”

  “你就使劲地使唤你三舅吧。”高通一边摇头,一边让贴身小厮拿他的名帖去请军需官。

  高通看着外甥女,心想,难怪,皇上临走之前和他说,他负责盘火炕一事,若他在办差的过程中,遇事不决,可与她商议一二。当时他听了,非常不解,现在倒是明白了几分。

  在等待军需官前来的这段时间,两人又聊起了火炕的话题。

  “火炕已经试验过,那是真的暖和啊。有了它,今年大周的老百姓们会比较好过了。”高通发现了,火炕真是个好东西啊。

  “家里盘了吗?”沈繁花问。

  “先盘了一个,你外祖母有老寒腿,一到冬天就离不开火笼子。”

  沈繁花点头,火笼子她知道,竹编了的笼子,里面放了一块碳盆。

  火笼子白天放在脚边确实舒服,但晚上却是不能用的,一来是怕一氧化碳中毒,二来是那火笼子总不能搁榻上去吧?

  偏这年代,取暖技术有限,也没有什么热水袋之类的取暖措施。

  想必今年她外祖家多盘几个炕,应该会好过很多。

  本来高通很想问问她知不知道火炕这玩意儿景熙帝打哪弄来的,但话刚到嘴边,却被咽了回去,东西好用就行了,追根究底的没意思。为人臣子,适当的装聋作哑很有必要。

第四十七章 和离第二十五天。

  军需官姚昇最近真是愁白了头。

  他是景熙帝的心腹大臣, 景熙帝御驾亲征,他无论如何都要将粮草的问题解决妥当的。

  国库并不富裕,他和户部那边调度粮草时, 缩手缩脚, 捉襟见肘的。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不管怎么样,好歹他将第一批粮草齐集, 先送走了。

  可第一批军粮刚送走, 他就为第二批发愁了。

  高通派人来请他的时候, 他正忙得团团转, 实在抽不出空去见,但听那长随说高通请他过府说的事和粮草有关, 他才放下手中之事,跟着那长随走一趟。

  到沈家老宅时,姚昇顿住了脚步, “这里不是高府吧?”

  长随连忙道,“姚大人请, 我家表姑娘相请, 主子也在里面。”

  这样他才放心了。

  下人将姚昇引至花厅, 他一进来发现高通果然也在, 心里松了口气。

  双方见礼过后, 姚昇也随之坐下。

  姚昇迫不及待地问, “高大人相请, 不知何事?”

  高通道,“好事儿。”

  以为军粮有着落,姚昇顿时面露喜色。

  高通也不卖关子, 将民众自发捐粮到豆腐坊一事告诉了他,并建议他去争取接手此事。老百姓自发捐粮,本就是为了南征军,他身为军需官接管这一摊子名正言顺。

  一时间,姚昇他目瞪口呆,他在此之前还没接到相关的消息,他活了四十来个年头了,是真没想到会出现老百姓上赶着捐粮的,前些年,百姓们看到当兵的跑得比兔子还快,真是活久见。

  随即他又高兴起来,这代表了啥,这代表了他们皇上深得民心啊。

  “不过你也别抱太大希望,老百姓们捐的粮多的有几十斤,少的几斤几两都有。而且还不一定能捐多少。”高通忍不住给他泼了点冷水降降温。

  姚昇心情很好地罢罢手,“不管如何,无论百姓们捐的粮食是多还是少,我都不嫌弃。”蚂蚁腿再小也是肉啊,聊胜于无,聚沙成河,聚少成多……

  最重要的是这件事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沈繁花一直在安安静静地吃茶,等他们商议告一段落才问道,“姚大人,不知第二批军粮什么时候送出?”

  姚昇一进花厅就看到她了,但对方一直没说话,也没走,偏高通也没清场。他一直都不大自在,但只能尽量去忽略她。他倒不是对她有什么意见,先前她爹和大哥还在时,他和他们也是经常打交道的。只她是妇道人家,他们男人在这商议要事,她还呆在这里,终归不妥。

  此时听到她的问话,姚昇先是讶异,然后犹豫了一下,道,“此乃军机要事,不能轻易向外人透露。”

  “行了,你别说了。”沈繁花没勉强他,是她疏忽了,“那你先去忙吧,过几天我让我三舅舅去找你你再来一趟。你也多想,我是有一批粮食要捐给征南军。”

  她想送他们一批方便面,目前她已经腾出了沈家这些年贮藏在几个大仓库的麦子面粉备用。

  她是没有方便面加工坊,但她名下有好几个作坊啊,腾出一个,地方和人手都不缺了,再让手艺人打些必要器具,方便面加工坊便有了。

  为此,沈繁花将气运值挤了挤,勉强凑足了兑换方便面做法的分值。其实方便面可以自己试验,但如今时间紧迫,她直接将方法兑换出来,就不浪费那个试验的时间了。

  取之于他,用之于他。看着琥珀珠内气运值那一栏大大的鸭蛋,沈繁花感觉自己只是一个莫得感情的气运值储存器。

  姚昇没想到此行还有这样一个大惊喜,荥阳县主既然开口说要捐粮,那定然不是个小数目。

  当下他拱手道,“本官替大周谢过荥阳县主的慷慨。”

  一旁的高通扫了他一眼,可不是慷慨吗?他这外甥女一下子就用掉了沈家储存的三成粮食。而偌大的沈家,不是国公之家,三成的食粮就是一千多石。

  一时间,高通看姚昇这个景熙帝的心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但一想到景熙帝御驾亲征的原因,他又忍不住泄气。

  先前他隐约听别人私底下议论景熙帝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开始还不以为然,只觉得他们思想龌龊,啥都往男女之间的那点事上去想。

  直到今日,他才发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尽管他们也只是无端臆测。

  沈繁花苦笑着道,“不必言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说起来,此次战争的导火线还是因为我。”

  姚昇连忙道,“此乃南昭咄咄逼人强人所难,陈安和将军办事不利,与县主有什么干系呢?”

  沈繁花微微一笑,不管这话有几分真心,但听着确实舒服。她方才那番话点明了她捐粮的原因,算是狠狠地打了朝中那些软骨头一耳光。

  若姚昇是个聪明的,那他便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双方又寒暄了几句,然后友好地结束了此次会面。

  姚昇告辞,她三舅舅高通也不呆了,和他一起走的。

  景熙帝率领的大部队出京之后,一直在急行军,但每天都会留足六个时辰,晚上五个时辰,中午一个时辰,用来埋锅造饭以及歇息。

  因为劳逸结合得当,军士们都不见疲态。

  在第七日三更天时,一支精锐在军长的带领下悄悄拔营,往东而去,没有惊动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