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同舟渡 第124章

作者:羡鱼珂 标签: 古代言情

  君王为表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

  凡击登闻鼓者,天子下堂亲审。

  此乃新朝初建破天荒的头一回,街头有好事的百姓奔走相告,说敲鼓鸣冤之人,是一女子。

  有人好奇地问:“那她是何人?”

  南衣跪于明堂之中,面朝天子,坚定地道:“小人乃罪臣谢却山之妻。”

  “所告何事?”

  “吾夫却山,不曾叛国!”

  一声铿锵,令堂上众人大惊失色。有随驾臣子呵斥道:“大胆悍妇,竟在官家面前胡言乱语!”

  徐昼注视着南衣,道:“接着说。”

  他一直在等这样一个人的到来,可他想不到这天下,谁还能有这般反骨。倘若小六还在的话,那个人一定是小六。但幸好,谢却山在这世上还有一位有骨气的遗孀。

  “……他于永康二十二年伪装身份潜入大岐,期间为秉烛司提供多份重要情报,直至今岁四月廿四,他助秉烛司完成涅槃计划,炸毁龙骨船,令万余名岐兵葬身江中,也因此他的身份在岐人那里败露,此后他便留在军中,为守住沥都府鞠躬尽瘁,不料遭人陷害,污名。他为了大局,方才屈辱认罪,如此身死,实在不公,请官家明察秋毫,抓出奸佞,肃清朝纲!”

  南衣掐着衣袖,手心已是大汗淋漓。此刻说出的每一个字,她都斟酌了无数遍,只怕不能表达得体,失之千里。

  “你所说之言,与朝中获悉的事实并不相符,你可有证据?”徐昼耐心地问。

  “我并无实证,但他所做之事,知晓之人并不在少数,只要官家愿意重新审理此案,便能聚集各方人证!”

  显然这番说辞并不能让陪审的三司大臣满意,他们窃窃私语,频频摇头。

  徐昼还在等待,他不能立刻热切地表示他想要重审此案,这口子一旦现在开了,必会激起群臣议论纷纷,讨论的重点又会变成“是否需要重新审理”,从而引申到他执政朝堂的方针策略,朝堂的格局……诸如此类,而非案件本身。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引发许多连锁的反应,绝非他随心所欲能决定的,所以他还需要一个能让所有人都闭嘴点头的有力时机。

  但南衣并不能知晓徐昼此时心中所想,她绝望地看着堂上的沉默,人虽然还跪在地上,身心却向深渊坠去。

  她曾在过去的一些瞬间里与这位君王擦肩而过,可她从没见过他。等她终于见到天颜的时候,少年君主就已经是这般老成威严的模样了,距离感浑然天成。她一点都没有把握,君王能否念及旧时功劳,为谢却山冒一次险呢?

  可是凭什么,就凭她这几句话吗?连她自己都觉得以卵击石,不自量力。

  就在这时,有一殿前司禁军匆匆跑入了堂中。

  “官家!城外……”

  “出了何事?”

  “数百禹城军脱兵甲卸武器,身着白衣跪于朱雀门外,他们为避嫌不敢入城,但此行前来,是要为……罪臣谢却山喊冤!”

  南衣惊讶地仰起头。当她开始去理解朝堂之事后,她便明白一支军队如此旗帜鲜明地为一个叛臣喊冤,是一件瓜田李下、极其冒险的事情——今日能整齐有素地喊冤,那明日是不是就要造反了?倘若触怒龙颜,那不论他们有多少从龙之功,都会变成一道催命符。可禹城军还是来了,她在城中,他们在城外,他们就是她的后盾。

  有一股激流迅速充盈了她的身体,她在深渊触了底,但意料之中的粉身碎骨并没有到来,有许多人托起了她,托起了他们。

  公道自在人心,她并非孤军奋战。而他高风亮节的付出,也没有石沉大海。

  只是即便如此,官家仍没有答应立刻重审此案,只说此事还需慎重思虑,再做决议。

  禹城军这么一跪,民间先炸开了锅,此事迅速流传开。信不信的另谈,好奇是一定的,大伙都凑上去说一嘴,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重开此案,一查真相。

  南衣心急如焚地等候在驿站里,也不知道官家还在犹豫什么,她还能做点什么。第二日,却来了一位兵部侍郎胡如海大人家的小厮,说是关于谢却山的案子,请她过府一叙。

  南衣不知道此人是什么来路,却听说过他是驻守江南的旧臣,当时反对出兵的臣子里,数他声音最大。她心中有些忐忑,但想到自己如今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了,他总不能杀人灭口吧?更何况,她现在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于是就硬着头皮去了。

  出乎意料的是,胡大人却不是想象中那般奸险的长相,倒是个五大三粗的武夫,声音洪亮如钟,性子有些急躁。见到南衣后,他打量了她一眼,半信半疑,显然也没有太把她一个女子当回事,直奔主题地问。

  “除了禹城军,还有没有人能佐证你说的话?”

  南衣犹豫了下,该不会是套话想毁尸灭迹吧?但转念一想,她说出来的人物,胡大人根本动不了半分。

  “令福帝姬,”南衣不避不让地盯着胡大人的眼睛,“谢却山在秉烛司的代号为雁,小人可以告诉您雁的接头方式,您只需去问一问帝姬,谢却山在完颜骏家养伤时,是不是让她代为接头,倘若接头的方式与我说的一致,那就能证明谢却山为秉烛司做事。”

  胡如海没料到这个小女子的思路如此清晰。

  他忽然在她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凛冽的攻击欲,她所站的地方即公正,她所说的话即真理,她理直气壮,坦坦荡荡,她无所畏惧,任何靠近她的谎言和黑暗,都会被粉碎。

  即便还没来得及查证,胡如海便已经有了一种直觉。

  ——他做错了。

  而帝姬的回答,证明了那个女子说得是对的。

  胡如海面如死灰地坐了下来,也顾不得南衣还在堂中跟他一起等待着结果。他脑中凌乱极了,他信奉并构筑好的一切都开始彻底崩塌。

  不久前他便知道谢铸叛逃往大岐,但官家压下了此事,不许声张。原因无他,倘若谢家在这个风口浪尖再出一个叛徒,那谢氏满门都将不保。官家有意偏袒谢家。

  胡如海根本没想到,看起来正直无私的谢大人会是个通敌的反贼。可他思及谢大人先前的态度,有些不寒而栗。对于向沥都府出兵、以及他侄儿的问题上,他都未发表太多的态度,但这样的沉默,恰恰证明了他已经有了倾向。

  但如今谢铸是叛徒,那在他默许之下被处死的谢却山呢?

  念头早就萌芽,直到今日胡如海听说有人击登闻鼓为谢却山喊冤,他心里的不安更甚,这才火急火燎地将这位夫人请过来,就是想验证谢却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想知道自己在朝堂上的坚持是对是错。

  此刻他才确认了,那队真真假假、带着信息来的逃兵,是为他而设的局,有人借他的耿直做了一柄杀人的刀。当时的他生怕官家被蒙蔽了,他坚定地相信他所看到的,沥都府就是个陷阱,他不能看大军羊入虎口,所以他比任何人都要大声地反对。

  他这把刀,到底害死了一个忠臣良将。

  那果然是沈执忠的学生,和他的老师一样,文心铁骨。

  南衣也没有开口打断胡大人的沉默,她只是觉得,这位大人不像是坏人。

  过了很久,胡如海才抬眼望向南衣:“倘若沈大人还在,官家也不至于这般如履薄冰……也不会让我这等目光短浅之人左右了官家的决定。这位夫人,幸好你来了。”

  南衣像是抓到了一丝希望:“那大人愿意在此案上帮小人一把吗?”

  胡如海思索良久后道:“官家不肯点头重审,是因为还不到时候,他想借民意反逼朝堂,让群臣无言反驳。官家在等一个时机。”

  南衣愣了愣,她身在局中,确实没想到这一层。

  这么说,胡大人也是没办法了?

  这日离开时,南衣有些沮丧。她虽然能说服胡大人,可他们都知道,这还不够说服天下人。这件事最棘手的地方在于,它已经跟对错无甚关系了。太多知道真相的人,都被迫地闭上眼睛,任由不公发生。个人与大局,时时刻刻都在激烈地冲突着。

  而官家等的时机,到底是何时呢?

第142章 文死谏

  南衣离开的时候,胡如海道了一句“夫人珍重”,态度与见面时已俨然不同。他朝她郑重端方地行了一个君子之礼,亲自送她出门。

  回到驿站,南衣发现有人已经等候她多时了。

  秋姐儿见了她就红了眼眶,唤了一声嫂嫂,便抱着她呜呜地啜泣起来。南衣回想起上元节送秋姐儿一家离开沥都府,一别已经四月有余。时日不算长,再见面时却恍若隔世,物是人非。思及此,南衣也不禁悲从中来,两人抱头痛哭。

  好不容易收拾了情绪,南衣要扶秋姐儿坐下,秋姐儿却扑通一声在她面前跪下了。

  “嫂嫂,对不起……”

  南衣吓了一跳:“秋姐儿?”

  “是我父亲,他背叛了谢家,背叛了朝廷……他就是大满。”

  这个惊悚的信息让南衣怔在原地,浑身不自觉发起抖。

  从秋姐儿口中,南衣才知道了许多先前被蒙蔽的事。

  除了谢铸,朝中还有多人早就投岐。沥都府之困,便因这些人在背后兴风作浪,才使局面如此复杂。如今其余叛党都已悉数落网,只有谢铸北逃,狠心将家人都留在了金陵。

  “朝恩的死,他也知情吗?”南衣苦涩地问道。

  秋姐儿扑簌地落着泪,点了点头。

  那是谢却山的三叔啊,他生命中像父亲一般的存在。那时他为了救三叔、将他送到金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正因如此,后来大家在猜测谁是大满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怀疑到谢铸身上。

  对南衣来说更震撼的是,这亦是她的第一个任务。对她来说如此重要的一件事,竟然只是全被谢铸利用。她以为自己救下的是文人风骨,她也曾望着那样挺直的脊梁,照猫画虎地学到了何为大义。

  这些,都是可以装出来的吗?难道他的计划从那时就已经开始了吗?

  人心到底有多恶?

  南衣颓然坐下,她悔恨极了,她就该在任务里出些纰漏,让谢铸去死,让他露出马脚,那么如今的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

  忽然间,她想到了什么:“叛党可有招供什么与朝恩有关的事?”

  说到此处,秋姐儿神情复杂地点了点头,但面上并无喜悦。

  南衣便知道,其中还有曲折。

  叛党之中,也有人受不住刑招供的,供词之中都有提到是如何在沥都府一事上推波助澜,又是如何构陷谢却山的,但官家却在犹豫之后选择了封存这些供词,原因无他——一旦此事公开,谢却山是能得以清白,可谢铸的行径也瞒不住,谢家上下都将危矣。

  谢却山之事未牵连谢家,是因为多年前谢家就泾渭分明地与他划清了界限,加上当时有沈执忠奔走保全,太上皇同意不牵连谢氏族人,可谢铸与谢钧甚至都不曾分家,在所有人眼里,他与谢氏紧密相连。真到那个时候,官家难找到说辞保全谢氏。

  南衣虽执着于为谢却山正名,但在这样的选择面前,她也不会置谢家于危难。最无奈的事莫过于此,分明知道谁是罪人,分明知道哪条路一定走得通,却在诸多考量之下,只能缄默。

  思绪被一片惨淡的灰蒙笼罩住了,南衣只觉越往深处走,敌人的刀枪反而消失了,只剩防不胜防的暗箭,随处可见的禁忌。

  接连的打击让她久久难言,她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分明才上路,便已经觉得望不到头了。

  秋姐儿红肿着眼自责道:“倘若我早些发现父亲的异常,也不至于来不及……”

  后头的话,终究是哽咽了。

  若能早几日,沥都府的转机先到,谢却山便不至于被逼死。

  可现在说这些如果,又有什么意义呢?

  两人沉默地对坐着,束手无策。不幸中的万幸是,她们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

  等待,难道只有等待吗?

  窗外隐约有沸腾的喧嚣声传来,隔了几重门窗,遥远得像是悬崖边的风,渐渐地,风好像吹过来了,外头的声音越来越大,忽然,有人咣咣敲门。

  驿站的小厮喊道:“两位娘子,快去宫门口看看吧!”

  南衣和秋姐儿对视一眼,忙往外跑去。

  人群已经聚集在了宫门口,却被禁军拦下。

  议论声中,南衣和秋姐儿才知道,胡如海脱帽去袍,从宫门口三步一叩首行至太极殿外。

  他一路高呼道——臣陷害忠良,蒙蔽上听!臣有罪!臣愿万死,求官家重审谢却山案!

  胡如海的声音越来越远,被喧嚣的人群盖过几乎要听不到了,忽然,最前头的人群发出一声惊呼,声浪一波一波终于传到了南衣耳里。

  “胡大人撞柱自尽了!”

  南衣猛地抓住了秋姐儿的手。她是应该庆幸的,她以为胡大人也只能为谢却山叹一声惋惜,什么都做不了,却没想到他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为了拨乱反正,竟有如此以死明志的决心,这般声势浩大的死谏,该让庙堂与民间都为之一震了吧?

  可她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心里那个口子被扯得更大了,风呼呼地往里灌。

  那些烟花一般的生命啊。残酷又绚烂地照着她的前路。

上一篇:望门娇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