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太子 第63章

作者:时槐序 标签: 清穿 系统 爽文 BG同人

  胤礽:???

  胡老三?谁?

  “恩公是贵人,自然不记得了。可我们全家都记得恩公。”说完,胡老三扑通直接跪下给胤礽磕头,“恩公的大恩大德,我胡家没齿难忘。”

  见胤礽一头雾水,胡老三道:“恩公,四年半前,你到我们村闲逛,好奇农田上的事,向我们村的人询问,还给赏钱。当时我儿子病重,我得到消息前去求你,你不但没怪罪,还给了我二十两银子。”

  胤礽:???

  原谅他,没想起来。

  小柱子适时凑到胤礽耳畔提醒:“主子,那年索大人的工坊刚制出玻璃,你前去查看。因要等一份玻璃制品做出来,又不愿留在工坊干等,便出来走动,可还记得吗?”

  这一提醒胤礽恍惚忆起些许,当时他看到索额图的工坊附近是个村子,有大片农田,为了给研制杂交水稻找个由头,便去走访了一圈,询问了农户许多问题,做了回散财童子。彼时确实有个男人突然冲出来向他求助,他身边的侍卫还差点把人当了刺客呢。

  “原来是你啊!”

  见他记得,胡老三更是高兴了,“是我!是我!恩公,多亏你给的二十两,我儿子才能顺利医治,好转过来。恩公,我给你磕头了。”

  又是三拜。

  胤礽哭笑不得:“你起来吧,我不过是顺手为之。”

  “不不不!对恩公来说是顺手为之,但对我们全家来说却是救命之恩。恩公,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找你,可惜我们不知道你的姓名,也不知道你是哪家贵府出身,一直寻不到。今日既见到了,当初的银子便该还给你。”

  胤礽摇头:“不用了。”

  胡老三却坚持:“要的!一定要的!”

  但怎么还呢?胡老三说完才反应过来,他身上没这么多钱,一时尴尬起来,“我……恩公要不等等我,我回家去取?”

  胤礽笑说:“这里离你家不算近,等你取过来,我该回去了。”

  胡老三犯了难,突然看到孟吉祥,道:“恩公既然是孟管事的主子,要不改日我把银钱带过来交给孟管事,让孟管事转交给你?或是恩公哪天再来,孟管事可否提前同我说一声?”

  胤礽不答,只问:“你们家现在手头宽裕了吗?”

  “还行!我们村运气好,朝廷第一年试种新稻的时候就被选中,而且当时两种新稻一起试种。分什么一代二代的。我也不懂。但我们村拿到了一代稻种,不但有补贴,收成还特别好。往后每年我们都在朝廷登记名额领稻种。如今家中粮食富余,除自己吃用,还能剩下一些拿去卖。

  “再有,前两年朝廷不是研制出了牛痘吗?痘庄跟京城这边的医署长期招人帮工,我婆娘一直有活儿干。去年又有了水泥,京中到处在修官道,我跟着他们跑,修路我不会,但打杂我行啊。干了一整年,也赚了些。

  “正巧那边工期结束,又听闻这边在招有经验的人养猪,我就来了。公子,你给的待遇好,银钱多。离家远一点也不怕,庄子上安排了地方给我们住,在这住可以帮忙守夜,照料晚上猪圈的活儿,还能得一笔补贴。

  “我们家现今存了不少钱,我把孩子都送去读书了。我幼年家里条件好,父亲也曾送我读书,可惜我脑子不行,读不进去,学不出来,也就只能算点账,认几个字。但我儿子聪明,先生常夸呢。”

  胤礽眼睛弯起来:“读书好!若有条件,是该多读书。不拘一定要读出个什么样来,考不考得上功名还在其次,能明白事理,辨别是非才是首要的。就算只能认字算账,也已经很不错了。”

  胡老三连连点头。

  胤礽又问:“你有几个儿子?”

  “早年没了两个。如今除长生外,还有个幼子长康,加一个女儿。我女儿也识字的。长生跟长康回家都会教她。”

  “挺好。”胤礽想了想,“孩子们都要读书,你若一下子还我二十两,家中银钱可还支应得开吗?”

  胡老三一顿,蹙眉算了算。二十两家里倒是能拿得出来,可马上就要过年,得花银子。年后两个儿子又得交束脩。如此算来,恐怕有些困难。

  胤礽失笑:“不如这样,你分期还,每年还五两。四年还清,如何?我是不常来的,但吉祥在,你可以给吉祥。若往后吉祥回到我身边,这处庄子也会有别的人接管,你交给他们也是一样。”

  胡老三千恩万谢:“是!多谢公子!公子大义!”

  胤礽笑着离开,出了后院,小柱子感慨:“主子待这胡老三也太宽容和善了。”

  胤礽不以为然,“你别看他们身份低微,便觉瞧不起。多少勋贵子弟,嚣张跋扈,忘恩负义的多了。难得他们憨厚纯良,四年多前的事,还记得要还我银子。”

  陵光有些不解,“这处庄子是临时的,待往后还不知会如何安置呢。二十两银子你也不缺,为何不直接免了,反而让他分四年还清。四年时间,他每年都要来庄子上还银。岂不是给你自己添麻烦?”

  “倒也不至于多麻烦。总归有下头人。这庄子往后仍旧可以养猪,便是不养了,也可做别的用途,找个人管着便是。不必我费什么心。”

  陵光蹙眉:“可是若你直接免了,岂不更省心?”

  胤礽一顿,回头看向已经重新开始干活的胡老三:“对我来说确实省心。对有些人来说也会觉得白占便宜,是大好事。可对于胡老三这等人来说,或许就会成为他们心里的负担。

  “他们会一直记得这件事,一直记得这个恩,一直记得这笔债。不如收了他们的还银,彼此恩义两消,他们也能放下心头大石。”

  胤礽嘴角勾起,说:“陵光,其实我很高兴。”

  陵光:???

  “你听到了吗?他说他让两个儿子都读书,女儿也读。因为他幼年读过书,即便自己没天赋也知道读书的好处。”

  陵光更不明白了,这跟他们正在说的事有关系吗?

  胤礽叹道:“我希望大清可以有越来越多胡老三这样的人,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大清子民能喜欢上读书,也都读得起书。

  “我希望读书能够成为一项全民皆可参与的事情,而非是少数人才有的待遇。我希望知识能够得到广泛传播,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不是垄断在上层阶级手中。

  “一个国家想要真正的强大,不能单靠我们,更不能只靠旗人,需自下而上,全民富足。这个富足不单单是生活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只有知识的传播才能带来先进的人才,而唯有先进的人才能够创造先进的科技。知识的垄断只会造成人才的缺乏,环境的闭塞。”

  陵光默然,陷入沉思。

  最初与胤礽相识相交,一是因为他读的书只有胤礽懂,二是因为顺治临终前遗命,让他好好辅佐胤礽。可与胤礽相处越多,他就越发现胤礽的不同。

  胤礽有理想,有抱负。且他的理想与抱负跟顺治不同,跟康熙不同,甚至跟所有人都不一样。

  胤礽没说的是,他不只想让男子都能读书,还想让女子也可读书。

  当然,如今来谈这个还为时过早,并不合适。他会等待,会努力。

  他知道这项工程浩瀚,任重道远。但总有一天,它会实现。

第53章

  回宫后,胤礽继续潜心学习。此前他曾向系统要了高等数学的课程视频。高等数学他上辈子学过。

  按理说,上辈子的事情太过遥远,他就算记得,也当记不住多少,且回忆也会模糊才对。可不知道是穿越的问题,还是系统的刺激。他如今对前世的经历无比清晰,甚至还记得高中与大学所学的知识。

  当然更遥远的幼年的生活,那确实是记不太清了。可光是拥有的这些,便已是一大杀器。

  即便学过,胤礽也打算再复习一遍。等复习过高数,排在后头的还有许多,譬如线性代数,矩阵计算与线性空间;譬如泛函分析以及傅里叶分析;再譬如偏微分方程与常微分方程。

  胤礽深吸了一口气,知识太多,全部学通是不可能的,他打算分阶段,分单元有侧重性地挑一些关键来学。即便如此,仍旧任务量巨大。可是能怎么办呢?只能干!

  就在他埋头苦学的时候,日子一天天飞逝,很快又是一年春节。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开海之事传遍九州。

  海上贸易之巨,动人心弦,君不见自古海贸之利乎?

  民间观望了一阵,知道朝廷竟然率先开始组建皇家船队后,再不犹豫,纷纷效仿。大清就此涌起一股出海的热潮。

  康熙听从胤礽的建议,皇家船队非只行货物互通之举,也可外交,与当地政权联系,建立邦谊。因此,船队人员几何,谁来负责便成了近日朝会的主要议题。

  对于这些,胤礽插不上手,但对于船上携带的物资,他可就有兴趣多了。

  如丝绸、锦缎、瓷器、茶叶等等,皆是出海销量保证。再有自身名下玲珑阁奇巧居的稀奇物件,也搬上了些许。最重要的一样,是水泥。

  康熙得知后,不大赞同。在他看来,水泥是国之重器,这等东西该圈在大清手中,如何能流入外邦?

  胤礽倒是能理解他的想法,然而两人思维方式不同。

  “汗阿玛,水泥是可为刀兵,还是可为炮火?皆不能。水泥只能用来修路修桥修房修坝。若外邦得了水泥,所用之处也仅是这些。

  “它并不能成为刀兵,叫外邦人得以用其刺向我国百姓的身体;更不能成为炮火,叫外邦人得以用其轰炸我国国门。

  “当然,它可以强大一个国家的建筑,甚至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壮大一个国家的经济。但那又如何呢?外邦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在发展吗?我不但想给外邦水泥,还想给他们水泥方子,生产技术。”

  康熙蹙眉。

  “汗阿玛觉得我大清现今神机营的火铳如何?我记得前两年,喀尔喀进贡了一柄火铳,精巧便利,听闻是从罗刹国得来的。汗阿玛觉得这柄火铳比之我们的可有优异之处?”

  胤礽站起来,神色严肃,他接着道,“汗阿玛,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儿臣觉得这句话放在国家里也是一样的。不论这个国家疆土多广,军队强弱,它能成为一个国家立于世间,总归会有一些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不是火铳,也会是其他。

  “我们可以让他们看到水泥的优点,勾起他们的觊觎之心,然后告诉他们,我们可以给他们方子,给他们生产技术,但需要他们拿自己的技术来换。”

  胤礽还保留了一点没有说。此时已是十七世纪后期,据他从系统处得到的消息。大约再过半个多世纪,西方就能发现水硬性石灰与火山灰配成的砌筑砂浆;然后会烧制出“罗马水泥”,紧接着发明波特兰水泥。

  大清即便将水泥攒在手里,也不可能长久。阻止得了自身的技术外流,阻止不了他人前进的脚步。

  胤礽到现在都还记得后世的华国是如何一步步从无到有的。多少技术,都是因为别的国家不愿意给,华国才迫不得已自己来。

  因此那时一旦华国在某项技术上领先,网上总会调侃说:都是被逼的。都怪XX不带我们玩。

  比如国际空间站与华国空间站。

  这样的例子放在自己国家身上,当然爽。可放到别的国家身上,就堵心了。

  所以胤礽不愿意看到那样的场面。既然西方早晚会有,不如趁现在他们还没有的时候捞一笔,赚波利益。若能换取他们的其他技术来强大自身,那是最好不过了。

  这点不只胤礽心动,康熙也很心动,他眉眼一挑,“技术互换?”

  “对!这不比我跟光哥从零开始研究要强得多?若水泥不够吸引他们,我们还有杂交水稻。当然我指的不是现今大清广为种植的这种。”

  胤礽眨了眨眼,“汗阿玛可还记得,当年我在毓庆宫造玻璃房子种植水稻,研究杂交之时曾做过一二三四号试验田?”

  康熙点头。

  “后来因为一号田的产量最为突出,其他二三四号都弃用了。汗阿玛,您和闵大人他们大约也只记得一号田,而不记得二三四号田究竟如何了吧?”

  康熙神色动了动:“这里头还有端倪?”

  “有!二三号田表现平平,不必多说。但四号田产量只比一号田次一等。我让孟吉祥计算过,若是换成亩产,虽没有如今这类杂交水稻的八百斤,也能有六百斤。”

  康熙惊了。

  胤礽笑起来:“我还记得当初四号田的父本母本,还留着当年的实验记录。只要我们想,我们可以再造一批这种次一等的杂交水稻。它可以与水泥一样,作为我国与他国建立邦谊的利器,成为我们互换技术的重要工具。

  “不过我听闻西洋那边水土气候与我们大不相同,水稻若在西洋种植,怕是会受许多条件限制与影响。但东瀛与南洋应当是可行的。”

  康熙心念转动,若能如此,倒也没什么不好,于大清而言,其利远远大于弊。

  “至于西洋,若水泥与杂交水稻都不够吸引他们。有一样一定可以。”

  康熙也想到了:“牛痘。”

  胤礽点头:“对!牛痘是全世界的难题。大清为天花所扰。西洋也一样。”

  如果外国因天花而死的都是贵族和政治家,那胤礽可能会昧下良心,随他们去。但不论哪个时代,不论哪个国家,受疾病困扰,致死率最大的永远是平民,是生活在阶级底层的穷苦百姓。

  若是可以,就算是外国人,也能救一个是一个吧。

  更何况,这不是还能换技术换物资吗?又不是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