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126章

作者:西羚墨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这一次也不例外。

  “末年就多了苛捐杂税,定然是那时朕年纪大了,官吏欺上瞒下。”弘历快速地找到理由,“这些奸诈的官员,朕果然还是得好好盯着!”

  “人丁和田地合二为一?”嬴政有些心动,尤其是看到人口破3万万后,说不羡慕是假的。

  但是很快,他自己摇摇头,否定了这个税务政策。

  丁口税是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税钱来源,田地是固定的,但是人丁是可以不断增加的。

  但“摊丁入亩”并不是每个朝代都适用。

  高产的粮食,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缺一不可。

  他们即使知道了,在当前的环境下,尤其是人丁少好几倍的情况下,并不适合改变。

  不过可以记录下来,留着后人,等条件成熟了也可以有个参考。

  【人口剧增除了因为土地政策,还因为高产粮食到了清朝时期的种植技术已经很成熟,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明清上面完美呈现。】

  【前面说到了美洲来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番薯,高产油料作物花生,为什么没有另一个高产农作物土豆呢?】

  【因为土豆突然在大明也出现过,但是因为不受重视很快消失,在清朝时期经由西方再次传来,而它更高的产量也带来了更高的人口。】

  土豆最早在明朝的万历朝出现过,徐光启曾在他的《农政全书》中留下了一段简单的记录:“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发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

  但是很快,伴随着徐光启在内阁次辅的位置上病逝后,土豆的身影也在大明消失了。

  一直到清朝康乾年间,直隶、京津等地的地方志中,偶尔有“土豆”或者“地豆”的身影;

  到了嘉庆年间,土豆开始出现在四川贫民的餐桌上,被当地人叫做“洋芋”——这个“洋”字能表明,这个时候的土豆是重新从海外传来的。

  道光年间,人口越来越多,洋芋作为救荒食物,开始朝山西、贵州、云南、陕西等地普及。

  【后世学者根据二者的名字已经培养方式,得出结论:大明时期的“土豆”与清朝的“洋芋”已经不是同一栽培品种】

  【大明的土豆来自美洲,是“安第斯亚种”,是来自美洲的原生品种;大清时期,欧洲人经过百年时间培育的新品种,是早熟“洋芋”,是已经被驯化改良后的品种。】

  【为什么要重点强调这一点不同呢?】

  【因为一个外来物种想要在本土适应生存,是需要专业的农业人员不断地选种、改良、耕种来慢慢驯化的。从大明没有驯化土豆也可以说明,大明对于农耕科技已经落后于欧洲。

  当然,大清其实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集体被创的明清皇帝:“!!!”

  朱元璋:“咱种了半辈子地,现在竟然说咱不会种地,到底该怎么种地你倒是说啊。”

  朱元璋很想看看,后世所谓的“科学种地”到底有多科学。

  前面看的那什么无人机什么小喷头各种机关,到底是怎么做得。

  如果能够放出具体的制作图和制作工序,他被骂也觉得值得。

  朱元璋愤愤:“你骂归骂,倒是多展示一下啊。”

  朱棣惊恐地看着老爹:完了,老爷子被骂傻了,竟然脾气变这么好了!

  【清朝乾隆时期,人口持续暴增。】

  【清乾隆27年,人口突破2亿;乾隆55年,人口突破3亿。】

  【这个时期,玉米成为“第六谷”,因为持续的大丰收,成为了主要粮食作物,被农民视为生命;番薯普遍推广种植,成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主粮。】

  【放眼看向江山大地,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了11亿-12亿亩,比明朝增加了50%,粮食总产量比明朝提高了一倍多;】

  【再回头看国库,国库盈余高达7000万两白银!这简直是汉唐也比不上的盛世!】

  弘历被夸的喜笑颜开。

  他超越了汉唐盛世!他的功绩无人能及!

  在他前朝的胤禛、玄烨齐齐展颜。

  “还不错。”玄烨看着儿子,在猜想这个厉害的孙儿是他那个儿子的后代。

  天幕都说过九龙夺嫡,如果太子稳赢也不会有九龙夺嫡的笑话,那么最后的赢家、和赢家的子孙又是谁?

  “这个人口是不是太多了?人均耕地不够?”胤禛脸色严峻,看着自己记录下来的数据,脸上闪过一丝担忧。

  【当乾隆帝沉浸在前所未有的三亿人口、多种高产量农作物的骄傲中,屡次下江南夸耀功绩时,已经有人发现了人口与粮食供应的不和谐。】

  【那个人,就是华夏的人口学家,洪亮吉。】

  大清的伊犁,洪亮吉茫然抬头:“人口学家是啥?”

  他的同僚捅了捅他:“君直,天幕说得是你吗?”

  洪亮吉点点头,又摇摇头。

  名字听起来像,朝代也像,但是这什么人口学家是什么意思?

  他的官职、他的文章都跟这没什么关系啊。同僚们偷偷看着他谈论起来:“这个耿直到到处得罪人的家伙,会是天幕上的什么人口学家?”

  “肯定不是,他只会天天骂贪官污吏,也不想想,他自己也是官吏的一员。”

  “他要是留名后世,恐怕也是海瑞那种死硬派,哪懂什么人口学……”

  洪亮吉知道同僚在背后说他,也不在意。

  他是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职编修。嘉庆四年,上书针砭时弊说“士大夫渐不顾廉耻”“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激怒了嘉庆皇帝,差点被砍头,被发配伊犁。

  在伊犁,因为他的性格耿直,十分匹配他的字“君直”,经常得罪人,同僚背后没少嘲笑他堂堂一榜眼被发配到这种地方。

  但是洪亮吉自己心态还不错,就当做来伊犁旅游,最近还在写游记。

  天幕夸的人到底是不是他,他的心态都很稳,并没有受太多影响。

  【洪亮吉生活在康乾盛世的末期,也正是华夏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华夏人口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叛乱、灾荒和瘟疫后开始爆发性增长,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从乾隆十八年的七亩多降低到了嘉庆十七年的两亩多。

  地少人多,意味着生产资料不够。

  到洪亮吉时期,已经田地贵少,寸土寸金。

  .

  天幕放出了洪亮吉的《治平篇》《生计篇》,他在文中阐述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和其他生活资料的增长,还导致米、布因为短缺物价上涨。50年时间,米从每升6、7钱已经上升到了30、40钱,布每丈30/40钱上涨到了100、200钱。但是百姓因为田少收入反而降低,原来一个人能养活一家人,现在不可能了……”

  “当百姓缺少田地,养不活家人,就会四处流荡,无业游民、饥民增多,社会会变得不安稳……”

  【可惜,洪亮吉说得再有道理,乾隆帝表示:我不听!】

  洪亮吉哈哈大笑。

  这人口学家还真是他,这两篇文是先帝还在的时候的事了,但是丝毫不受重视还被贬官,想不到后世如此看重。

  “竟然真是他!”同僚也不可思议道。

  洪亮吉人逢喜事精神爽,笑得是满脸红光,在看到同僚们暗中或者嫉恨、或者不忿、或者突然变的谄媚的表情,心情更好了。

  嗯,政务太无聊了,果然还是气气同僚更有趣,看他们的表情比处理公务有趣多了,就冲这个,天幕夸他的好心情可以维持整一年了~

  【5年后,西方另一位人口专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在英国发表《人口学原理》,提出了相似的理论】

  【但是他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直接新成立了一门新的学派:人口学派】

  【这便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马尔萨斯陷阱”】

  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人口对未来社会进步的影响:兼对戈德文先生、康多赛特先生和其他作者的理论进行评价》,这就是著名的《人口原理》。

  在这一篇文章里,马尔萨斯提出了后世著名的“人口陷阱理论”:

  两个基本假设: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并且将保持不变。

  两个级数: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呈算术级数增长;

  一个适度:人口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三个命题,四点结论等等。

  .

  “换成华夏的话来说,就是要让人吃饱,还能让人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李世民细细咀嚼一番其中理论,“的确有一定道理。”

  天灾带来饥荒,饥荒带来流民,流民不及时安抚就容易生乱,这是每个只要脑子不傻的皇帝都能知道的道理。

  但是没想到,原来百姓不能正常娶妻生子也会动乱。

  天幕曾经举例,说明清时期极端打压女性导致男女比例重度失衡后,娶不到媳妇的光棍也能造反。

  以往皇帝们鼓励生育,不过是为了新增人丁,为了丁口税也为了更多劳动力,现在才发现,原来婚嫁还关系社会稳定,原来女人也能反抗。

  长孙皇后安慰道:“陛下不用担心,天幕说贞观之治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不会有那些动.乱的事情发生。”

  李世民想起天幕对他执政时期太平之治的夸奖,心情就是一阵愉悦,但是紧随着就想起了安史之乱,然后就……

  “哎,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才好啊。”

  【不同于洪亮吉的遭遇,马尔萨斯这篇文章发表后就得到重视,社会上开始对人口学进行探讨。】

  1801年,英国政府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推动下,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得到了比较准确的人口数据,此后每10年普查一次,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

  政府的人口普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负责普查的公务人员拿着几番对比后的数据表对着上司汇报:

  “人口增长的太快了!从约150万-180万人口增加到250万-300万,这不仅是技术上产生了新的革命,人口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但是现在大型工厂比较多,人口都汇聚到了城里,阶层差距越来越大,底层工人生活更加艰苦,恐怕容易生乱……”

  “所以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国内的不够,那就从海外找!”上司们商议一番后,迅速制定了策略。

  他们向当时在位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汇报:“尊敬的女王陛下,请允许我们,用东印度公司来弥补国内的不足……”

  伊丽莎白一世作为一位野心勃勃的女王,毫不迟疑答应了下来:“为我打下新的领土来吧,我的勇士们!”

  “是,女王陛下!”

  伴随着大臣的行李和士兵的宣誓,英国磨刀霍霍向大清,开始了不断对外扩张、直到兵至大清的征途。

  .

  “这个东印度公司是大清现在的东印度公司吗?朕怎么记得大清的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玄烨记得,父皇顺治帝在世时,就有荷兰使者八年来一次,要与大清通商,但是被拒绝了。

  但是天幕提到的这位女王创立的东印度公司,说它给大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个东印度公司是否也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有关系?

上一篇:任务是攻略5t5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