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127章

作者:西羚墨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玄烨升起强烈的警惕心。

  自从天幕说过清末的八国联军侵华,他对所有的外邦人都充满警惕,对外邦人的公司同样警惕。

  “你们一定要好好学外邦语言,免得被外邦人和翻译糊弄。”玄烨看向皇子公主们,原先他的教育里也包括外语,但是皇子们并不是完全都会,他觉得不重要也没太关注。

  但是从天幕提到与外国人签和平协议被外国翻译坑了之后,玄烨对外语的要求前所未有的变高,哪怕是大臣也得一起学。

  “日后,与外商交流的官员、皇商,必须会外语!”玄烨知道,与外邦接触不可避免,那就要先从自身尽力弥补。

  首先,就是这个语言。

  “聘请传教士、外国商人教授语言,教授有方者,重赏!”

  一道道措施颁布下去,也代表着这个封闭的王朝态度一点点开启,开始慢慢武装自己,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外界。

  【英国政府发现,调查出来的结果与马尔萨斯的理论不谋而合。

  此后,马尔萨斯的人口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并且得到了官方和社会的普遍重视。

  后来随着西学东渐,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甚至传到了华夏。】

  弘历这时候顾不上自己曾经打发过洪亮吉了,快速道:“外邦人这什么人口理论明明比华夏晚,竟然这么受重视。”

  大臣们眼观鼻鼻观心,不好说这决策权在帝王。

  看看人家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再看看自家的陛下……

  【洪亮吉的人口理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还是有些差异的】

  【洪亮吉提出了生产资料不够厚,并没有把人们贫困交加、流离失所归咎于自然原因或者社会规律,而是提出开垦荒地扩大生产、抑制兼并土地、救济灾民、抵制浪费奢靡、减轻赋税等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

  总体来说,没有脱离封建小农经济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绝对过剩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罪恶之源,因此要解决人口绝对过剩,就要通过“积极的抑制”,比如战争、饥荒、瘟疫等来提高人口的死亡率;

  通过“预防性抑制”,如晚婚、节育来减少人口出生率。】

  【这一条政策,一直到现代还可以在各国政策上看到影子。】

  “不应该是多子多福吗?为什么还要提高人口死亡率?”清朝道光年间,女人听到提高死亡率有点吓到了,“难道要杀人屠城?”

  她的丈夫闷头在用磨刀石摩着家里的菜刀,闻言理也不理她。

  女人一边择菜一边感叹:“让人多死点太残酷了,还是我们华夏人好。”

  “你一个女人懂什么!吃得不够了,再怎么减轻赋税也不够!人太多,只能人少点。”男人冷笑一声,提起菜刀迎光看了看刀锋的锋利程度,冷笑,“我看,还不如起兵打几仗,人死没了就够吃了。”

  他家里的田地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孩子越来越多。

  大的几个孩子还结婚,眼看着要有孙儿了,日后家里这点田地怎么养活一大家子?

  男人看着自己锋利的菜刀,心一横地想着:

  实在不行,就参加那什么起义军,杀了那些贪官污吏,分了他们的田地!既然怎么都是个死,当个饱死鬼总比当饿死鬼好。

  .

  “具有局限性。”嬴政一条条记录下来,“就是还远远不够。”

  原来政策不光要提倡改嫁生育,必要时刻还要提倡晚婚节育。并不是只有洪亮吉一个人提出人口理论,虽然华夏古代普遍支持多子多福,但是也有韩非子这样的先贤主张人口适度的理论。

  嬴政想起韩非的理论,忍不住想起往事:又是想要韩非的一天!好可惜,韩非人来大秦了心也不在,哎!

  【生产力跟不上人口的增加,生产资料短缺后,就会爆发饥荒,然后战乱再次发生,再次削减人口。】

  【尤其是在农耕时代,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人力有限,更容易发生。】

  【清朝尽管洪亮吉提前西方5年发现了人口危机,当权者置之不理,还因为他提出要抑制土地兼并等危害了所有官员利益,被贬到边疆伊犁。当权者既不对人口增长控制,也没有进行技术革命提高生产力,到清朝末年时,已经有多次饥荒和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首领起初就是因为饥荒才起义,口号就是:“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义和团同样遭遇饥荒,被逼无奈起义】

  弘历坐不住了。

  听起来这起义如此频繁,前面不是还有个捻军起义吗,怎么这么多。

  他本以为都是汉人不服满人,想要反清复明,结果停下来反而都不是。

  娶不到媳妇的、吃不饱肚子的,原来如此简单?

  那如果他能好好安抚汉人,是不是汉人可以向服从汉人政权一样,也服从满人政权?

  但是等等,还有最头疼的那一群外国蛮夷怎么办?

  【土地,粮食,关系着农民是否能活下去。但凡朝廷给他们留一点点生机,也不至于走上造反死全家的绝路。朝廷每次骂起义者逆贼时,从来不会反思,自己是如何把一向驯服的农民逼着走上造反这条路的。】

  【造反这条诛九族的路,不是走上绝境无路可走,谁愿意?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每日种种地就可以养活全家?】

  天幕下的百姓连连点头。

  太平天国,李秀成叹息:“我当年加入太平军,就是家里实在穷到吃不起饭了。当时我家上山种地,帮人打散工,勉强混一口吃的,家里人口多,经常吃不饱、后来太平军来了,说跟着太平军能吃饱饭,我就跟着去了……”

  不止他,太平天国里许多贫苦百姓都是单纯出于能吃饱饭的目的加入的。

  因为除了这条路,已经找不到其他活路。

  【清朝朝廷起初不愿意改,等到后面,就变成了不得不改。】【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打开大清的国门后,大清朝廷和大臣开始图强求变,终于意识到弱民并不能国强,想要国强首先要民强。】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开始产生“兵战”思想,起初是发展军用工业,后来从军用工业发展到民用工业,“兵战”发展成“商战”】

  【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中重新界定农工商的关系,认为农业是基础,是工商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张謇说:“立国之本不在兵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务所鬻,相应之势,理有固然。”

  “工是什么?工匠?”定下匠户制度不能更改的朱元璋不理解,工匠有什么重要的。就算有好的农具,没有耕牛,没有适合的田地,不还是不好用?

  “工匠也很重要?”刘彻扫视着满朝文武。

  天幕不止一次提到“工”与“科技”,但是他满朝文武,削藩搞世家的有主父偃,适合搞“商战”的有桑弘羊,打匈奴的有卫青霍去病,发展农业的赵过已经找到、说快到长安了,但是这发展“工”的能找谁?

  刘彻暗自不满足:他果然还是人才不够!

  天幕倒是再推荐几个大才啊,他的汉武朝,还有什么大才!

  “商战又是什么?管仲之术?”嬴政对“工”不是很意外,因为天幕对墨家的重视,现在大秦不缺工匠。

  但是管仲是法家,跟李斯这个法家理念不同,李斯也不擅长管仲那样以经商来攻击国家。

  嬴政挑剔地看了一眼李斯:果然,还是差了点。

  李斯:???陛下这眼神,怎么突然对他不满了?

  嬴政快速把百家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突然想起巴清。

  巴寡妇清虽然是女子,但也是商人,还是巨商,豪商,她既然愿意主动捐献朱砂来投诚,应该不介意来咸阳为帝王效力吧?

  虽然清年纪有些大了,她家族一定有优秀的青年人才。

  而且李斯年纪不也大了,不还是早朝不误的来干活。

  嬴政迅速拟旨:“传巴寡妇清,携族中青年才俊来咸阳。”

  与此同时,巴郡县,清看着天幕,含笑问自己孙女:“你说,这商战之术,若是用在大秦对其他国家,该如何使用?”

  【1898年,光绪皇帝开展戊戌变法,下诏要求各地用新时代科技知识来发展生产。】

  【1986年,张謇在上海成立农学会,在次年创办《农学报》,开始正式宣传、推广农业知识。】

  武曌年纪大了,调整了一个舒适的坐姿,满是好奇:“《农学报》?这农业还可以用报纸教人种地?可是百姓不识字怎么学?”

  刚想到这里,武瞾自己想到了解决方法。

  百姓不识字,可以像宋朝那样,地方上建立劝农亭,安排小吏去宣读。不需要太多,一乡一人足以。

  上官婉儿迅速会意:“陛下,臣专门做一期《农学报》实施。”

  武瞾满意地点点头,看向还没反应过来的太平公主:瞧瞧,朕这女相好用吧!

  太平公主满眼佩服:果然是第一女相,这反应速度太佩服了!

  【1903年,清朝开始重视农业教育,创办农务专门学堂。】

  荆咕放出了清朝农业学堂的具体制度,十分详细,也让天幕下的各朝帝王们十分兴奋。

  这么详细,太好学了!

  【清朝的农业学堂分为初、中、高三级,分别招收年龄不等、学历不同的学生,对科目和课程也做了全面规划。

  中、高等农业学堂分为预科、本科,本科又细分为农学、森林学、兽医、蚕业、水产等专业,同时还设置了与农务关系密切、操作性强的课程。

  比如高等农业学堂的农业专业,所设课程包括农学、园艺学、化学和农艺化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理财学等等21门。

  除此之外,还要求各中小学堂或者实业学堂设立实业补习普通学堂,三年毕业,分为农业、商业、水产等四科,农业科开设农具、害虫、园艺、养蚕、家畜等14门课程。】

  帝王们快速记录和讨论时,百姓们或者没有纸笔,或者根本不会写字,没想那么复杂,单纯地坐在家门口与家人邻居讨论。

  “原来种地养牛也有这么多学问!”

  “我知道肥料重要,没想到土壤、昆虫还有什么理财也重要?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庄稼生病吗?理财是研究挣钱吗?”

  “好详细,这样好的课程只有大人物才能上学吧……”

  “肯定是了,难怪那些大人吃得饱穿得好,种田技术都跟我们不一样。”

  说完,忍不住羡慕:“上学真好啊!”

  如果他们也可以上学,就更好了。

  【后来,农业学堂开始朝全国推广,并且有了全日制和自由制多种方式。】

  1906年,清朝学部在京师设立高等农业学堂和工商学堂各一所,作为全国模范,要求各地不拘年岁、不收学费,每二三百户设立一所半日学堂,根据当地农闲情况,灵活多样的开展教育。

  1909年,全国共有高等农业学堂5所,学生530人,中等农业学堂31所,学生3226人,初等农业学堂59所,学生2272人。

  到辛亥革命前夕,全国约有农业学堂250所左右。

  【这些学堂奠定了我们现代教育的基础,现在的许多百年大学就是从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学堂发展而来的。】

  天幕一句话带过,但是许多古代皇帝被勾起了好奇心。

  后世也有农业学堂?

  不知道后世的农业学堂是什么模样的,这荆咕会不会给他们也播放一下?

  【汉朝时,赵过为了更好地推广代田法,在皇家空闲土地上开垦试验田,先在试验田上试着耕种,好用才推向全国;】

  【清朝时期,开始更为科学的建立了农事试验场。】

上一篇:任务是攻略5t5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