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136章

作者:西羚墨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汉朝,刘彻正跟赵过一起微服私访。

  他们也没走远,走到了长安周边的田地里,看着农人在天地间忙碌,刘彻不是第一次看到农人种地,但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原来小看了农耕:“原来种地大有智慧。”

  往日他看到的是农人机械的弯腰,把头埋进地里刨食。身上手上永远沾有泥土,晒得肌肤黝黑沧桑,腰身仿佛永远直不起来,看向上位者时卑微又低下。

  现在再看农人熟练地学着天幕说过的各种沤肥法,再想想欧洲那些只会用鸟粪的外邦人,刘彻深刻地感受到了农人粗糙朴实外表下积累出来的农耕经验有多么宝贵。

  他还看到田间已经多了一些天幕出现过的农具,官府还没租借,农人已经自己打造出来了。

  原来农人并不都是愚人,学得飞快。

  刘彻看到了一个类似曲辕犁的犁,天幕上放出来过,这是唐朝出现的,到了明朝退步之后反而没用了。

  大汉原本没有曲辕犁,天幕出现后,农人自己研究,村里的木匠帮忙打造——刘彻把盐铁收归官营得等到公元前118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可是国库空乏,出身盐铁商人的东郭咸阳、孔仅提出了盐铁官营的政策被刘彻采纳后才实施。

  刚刚经历马邑之谋的大汉,盐铁权利还在诸侯国手中,民间也有。

  长安附近的村民相对其他地方也要更富裕一些,村人合伙找镇上的铁匠一起制作,集全村之力,制造出了大汉的第一台曲辕犁。

  “果然比二牛抬杠好用!”

  刘彻听到农人们推着曲辕犁,挥鞭赶牛,轻松地耕地时惊喜的叫声。

  赵过感激地看向天幕:“大汉不缺牛马耕地,有后世更方便使用的农具,加上天幕说过的各种沤肥法,增产还是有希望的。”

  “再加上小麦和粟轮种,代田法实验。”刘彻看向赵过,“搜粟都尉,你的任务可是很繁重。”

  又是代田法又是改良农具,还要去太学教授农学,赵过刚到就被委以重任。

  赵过恭敬道:“陛下放心,在试验田里,小麦和粟已经开始尝试轮种。臣使用了从南方引进的各种小麦,也不知道哪种更适合长安的土壤,不同区块的田搭配了不同的小麦。等待成熟季节来看哪种更适合长安周边种植。”

  刘彻点点头:“那水稻也是高产,南方也得重视。”

  偶尔也能看到一群农人汇聚在水塘边,热热闹闹商量着什么。刘彻去一问,原来是想学天幕上,全村合伙养鱼。

  不过这时候还没有人专门育鱼苗,所以全村人打算集体去河里抓点小鱼,圈养在堰塘里,等长大了吃。

  刘彻含笑听着,听到农人们有些还记得天幕说过的养鱼之法,说得头头是道。

  也有人讨论起用枯木养菌子的方法,说自己家里就有枯死的树木,打算砍回去尝试一下,能多一种吃食也好。

  刘彻听着农人们因为多了一些不费钱的食物,脸上是期待的光彩,连他是贵人也没那么忌惮了,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中。

  刘彻没有过多干扰,静静地听了一会才离开。

  君臣二人一边在田间行走,一边议论着接下来的农耕措施,宫中侍卫扮作普通家丁在后面跟着。

  “让官府打造曲辕犁,借给民间使用。”

  “在乡间也设立劝农亭,让有经验的老农担任农官,分享农耕经验。”

  “搜集贵族和官员家中藏书,若是有秦朝或者以前农家弟子的书籍就更好……”

  “养鱼之法可以让宫中养过鱼的传授方法,越简单越实用越好。”

  “天幕提到过的箱式养鱼法,还有温室也可以尝试一下,有了足够的经验再推广到民间……”

  刘彻被启发着,一条接一条农政行令准备颁布下去。

  说着刘彻就遗憾,大汉怎么没有农书呢?

  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也得在西汉末年,离他太遥远了。

  大汉经过连续几代帝王鼓励畜养牛马后,暂时不缺牛,就缺农业技术。相比后世,还是落后了些。

  君臣几人从农田回到宫中后,刘彻这一晚选择在宫中大宴群臣,请客的主菜是天幕提到的好东西——小麦。

  把小麦磨成粉,按照天幕的做法,做成各种馒头、包子、面条,搭配着大汉为数不多肉类青菜酱料香料,大汉君臣已经觉得饮食进步了一大截,吃着顺滑的面条,一口吸溜下去,仿佛直接顺畅到了肚子里。

  “实在是美味!”在家乡也吃过数次小麦的董仲舒还是觉得,天幕教授的吃法更美味,他不由盛情赞美,“小麦果然是个好东西!”

  御厨特意还上了烤鱼,这正是天幕中提到过的,大汉皇室自己养的鱼。刘彻盯着鱼,又有了捞钱的想法。

  练水军的池子可以养鱼卖,皇室的祭田为什么不可以种小麦然后卖面食?

  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精细面食,长安城中贵人多,御厨的手艺也好,完全可以卖贵点。

  刘彻立刻开始询问桑弘羊:“桑弘羊,你说让宫中的厨子开个专门做面食的酒楼如何?”

  桑弘羊听到钱就开始兴奋:“陛下,可行!”

  皇家动物园,皇家的水产品,再来个皇家的酒楼,一听就大有钱途!

  百官们:“……”

  你们当着我们的面商量如何从我们口袋里掏钱真的好吗?

  “可惜,朕还是想要后世那智慧农业。”刘彻还不满足,对天幕上的无人农场念念不忘,“若是农场不需要农民种地,大家都可以去打匈奴,那大汉得有多少士兵啊!”

  “陛下不可!”主父偃幽幽地道:“万一全打死了,岂不是大汉直接亡国?”

  刘彻忍无可忍:“乌鸦嘴,闭嘴!”

  .

  东汉邓绥时期,她在天幕结束后,就已经有了想法。

  “我想把造纸术公布于天下,让天下人一起想办法改良纸张,你可愿意?”邓绥首先看向蔡伦,“当然,这个纸张还是叫蔡侯纸,你也依然是大汉的龙亭侯。”

  蔡伦脑筋快速一转就知道了邓绥的用意,她是想要开启民智,有了纸,百姓才有更多的机会抄书学习,才有更多有经验有家传的农耕世家子弟写农书。

  而把纸张制作方法命名为蔡侯纸,也让他在天下再次扬名。

  哪怕已经天下闻名,蔡伦依然激动到声音颤抖:“臣愿意!”

  “还有前朝的《氾胜之书》,我也准备公布之后,让大家一起研究改进,你若是对农学有兴趣,也可以看看。”

  邓绥说到这里时,眼睛看向茫茫天空,仿佛透过天空看到了另一个时空。

  这本农书成书于西汉晚期,便宜了东汉,可惜,西汉汉初的帝王们再优秀,也看不到了。

  大臣们眼前一亮,让大家一起研究改进,意味着他们也有机会。

  谁家中没有几个要出仕但是又够不到推举标准的,这个农书,不就是机会来了。

  邓绥微微一笑,对着群臣道:“诸位同僚,可要一起尽心尽力,千古留名的机会我给了,你们愿不愿意留名就得看你们自己了。”

  “臣等定不负太后所愿!”

  大臣们齐齐俯身拜倒。写个劝农书都能青史留名,他们也督促过农桑之事,完全有这能力的嘛。

  “先祖有‘云台十八将’,我朝虽然不是开国朝,没有开国将领,但是对有功之人一样重赏。”

  邓绥的政策不止一条,听起来对大臣们都是很大的奖励:“仿造天幕,在长安铸造一条长廊,挂上名人画像,百姓都可以献花欣赏。”

  蔡伦这时却唱反调:“太后,依臣所见,不妥。”

  大臣们齐齐怒目以对:你个阉人,又想干什么!

  邓绥:“为何不妥?”

  蔡伦:“纸张太脆弱容易风化,不如还是立石刻雕像。”

  石刻也不容易被人偷走。

  邓绥轻笑出声:“诸位大人觉得如何?”

  大臣们立刻眼神柔和起来:“对对对,纸张太珍贵,臣觉得用石头就挺好。”

  邓绥轻轻点头:“那么第一批,就让工匠打造三圣塑像,也让百姓瞻仰一下三圣的风采。”

  “至于后面谁能成为第四人,就看诸君的努力了。”

  邓绥身体微微往后,看着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也不阻止。

  天幕说,从西汉末年小麦就造就了一系列的世家豪强,贯穿了整个东汉,甚至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她知道,这些种小麦的世家豪强家中一定有地,有技术,与其在民间寻人,首先得从他们手中挖出田地来。

  就像天幕说得,技术再好,农人没有田地有什么办法,最后还是便宜了豪强。

  每次都是在王朝末年出现新的农书,可是最终便宜的是下一朝代。

  邓绥眼神微冷:她不管后世如何,就要东汉继续延续。

  这些大臣是要家族继续垄断,还是要扬名立万,最后给一次机会,看他们自己的选择。

  不然,她不介意学着后世,也来提拔寒门子弟。

  纸张传入民间后,寒门子弟学习的机会多了,朝廷上寒门子弟到来的时间还短吗?

  .

  唐朝,从上到下,劝农亭,劝农碑,兴建起来轰轰烈烈。

  李世民在民间提拔擅农之人,任命为农官;

  世家们的农庄、庄园各种人才被选出。

  养蜂、养鱼、养猪养牛马的民间人才,都被举荐到了李世民的面前,他这才发现,自己求贤若渴的贤才原来就在眼皮子底下。

  虽然目前只是小官吏,但是正因为小官吏更接近百姓,在百姓心目中,有了更亲近的地位。

  “糊名制,或许在朕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了。”

  单独与长孙皇后在一起时,李世民对长孙皇后如是说。

  李世民何尝不想做把大的,但是贞观初年,国库很穷。

  他刚刚玄武门之变上位,内有太上皇和前太子的旧势力,外有突厥等强敌,这时候就摆脱世家自己单干就是找死。

  科举糊名制不了了之,李世民再心动,也知道现在民间识字率不高,寒门子弟的质量比世家差许多,想要提拔寒门子弟不仅仅是糊名制,还需要民间普及教育,普及书本。

  造纸术在研究精进,印刷术也在研究。

  原本笔墨纸砚技术都掌握在世家手中,天幕放出技术,宫中自己也在研制,现在已经有了雏形。

  就算不如世家的纸张质量,至少用料便宜,价格低廉,对寒门子弟也有优势。

  两人没有在后宫,而是换了行动更为便利的胡服,出现在皇宫的将作监。

  李世民看着工匠打捞纸张,看得入迷了。

  小麦造就了从西汉末年延续到东汉的世家豪强,又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有了世家。

  隋唐时期,世家依然势力强大,动不动就是百年世家百年基业,独家垄断技术。

  小麦让世家垄断了粮食,纸张让世家垄断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