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羚墨
大汉,桑弘羊忍不住吐槽:“这朱元璋到底懂不懂经济!什么都监督,这还怎么做生意!”
“比朕的控制欲还要强,佩服,佩服。”刘彻对后世的同行,第一次说出“佩服”两个字。
桑弘羊看到的是,僵硬制度、限制范围、限制时间下的死板,经济根本没法自由发展;
刘彻作为帝王,看到的是朱元璋的强烈控制欲。
这种严格礼制与监督下进行的对外商贸,与其说是经商,不如说是政治交易。
但是他都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什么都要监管掌控,不怕精力不足吗?
“这明朝真是两个极端。”主父偃同样看出了朱元璋的真正用意,他还想起天幕提到过的罢工皇帝,对明朝的皇帝也很佩服。“开国皇帝什么都要管,后面的皇帝什么都不管,这真的是一家人吗?”
刘彻经此一提醒,也想了起来。
是啊,他大汉的皇帝不是说都好男色吗,这也算一脉相承的一家人。
唐朝的皇帝都磕丹药,嗑死了五位皇帝。
宋朝的皇帝都不敢打,宁愿逃跑和赔款也不想开战。
明朝的皇帝,怎么风格差距这么大?不会被人掉包了吧?
【这里重点说一点朝贡制度。】
【朱元璋定下来的朝贡制度,是“厚往薄来”,以超过朝贡国献上贡品的发赏赐回馈朝贡国,一度被现代网友戏称为“冤大头政策”。】
【这样的戏称,并非不懂明朝帝王的怀柔手段,用金钱怀柔的皇帝多了去了。但是“怀柔”把自己越怀越穷的,老朱必须算一个。】
洪武三年,朱元璋认为,朝贡国地处偏远,跨海而来历时漫长,因此表示对朝贡期限和贡物规格并无硬性规定,此谓“薄来”。
但是明朝派往各国的使者,都携带了大量物品作为赏赐,下令给予了远超贡物价值数倍的回赐,前来朝贡国家的官员,上至使者,下至通事、随从,都能获得差别不同的赏赐,此谓“厚往”。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又认为,朝贡国,跋涉万里而来,只是为了买卖经商获利,不需要给他们征税,要给予“免税”的经济优惠政策。
比如占城国被安南国入侵边境手,再来大明福建经商时,朱元璋免去了占城使者携带货物的赋税。
这些,都可以说是大明的“怀柔”政策,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手段,为了建立大明的中心权力。
但是这样已经为大明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明初时制定了严格的进贡礼仪,“蕃国迎诏礼”和“蕃使朝贡仪”,不论是外国遣使来朝还是明朝遣使出去,都有繁琐而严格的礼仪规范。
随着海外诸国朝贡次数增多,仪式的开支越来越大,地方和中央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这里,还没有算给民间带来的经济损失,朝廷这些繁琐礼仪所花费的钱,还不是民间交上的税。
【而且,朝贡国家的心思,可比老朱想象的要复杂。】
【前面说过的日本的“朝贡之战”就不说了,单独说里面一个普遍现象。】
【朝贡之中,货物分为两种,“贡品”和“附搭货物”。】
顾名思义,“贡品”是用来上贡给皇帝的,因为大明不要求贡品,所以“贡品”在朝贡贸易中所占比例极小,也被叫做“贡赐贸易”,通常货物也不怎么样;
而附搭货物分为国王、王妃、陪臣附进物和番商附带物,这一部分才是海外国家前来朝贡的“动力”。
这一部分数量往往超过“贡品”十倍乃至几十倍,而且有大量的方物珍宝,在大明给予的免税优惠政策下,换钱购买各种大明的奢侈品,带回去给自己的王公贵族使用。
从交易给货的对象就能看出,哪一样货物更好。
.
朱元璋被打击着打击着,已经面无表情。
天幕说一句,就招来人直接发行措施。
尤其是听到朝贡国家的两面三刀 一边欺瞒自己 一边享受大明的免税优惠 爱憎分明的朱元璋眼里闪过一丝杀意。
这些蛮夷 自己不想开战才用怀柔政策
一个个把他当傻子吗?
“令各地市舶司去调查。”朱元璋说完就发现了不对劲 市舶司本身就是监察番邦国家贸易的 怎么可能不知道。
但是重利之下 市舶司被买通是肯定的。
明朝对附搭货物实行的是“给价收买”等政策 市舶司可以给出价格购买番邦国家的附带货物。但是这些货物的卖价几何 若是市舶司上下坑瀣一气 有很大的操作范围。
番邦国家卖的多 挣的多 给的贿赂多 市舶司想必也会跟着一起欺上瞒下。
朱元璋见多了贪官 对此完全能想到。
他朝朱棣招招手 派出了这位最能打的儿子:“不对 老四 你亲自去。”
朱棣肃然道:“儿臣领命!”
朱元璋的这个态度 显然此事不会善罢甘休 朱棣也要拿出一个严办的态度 领兵前去调查。
【在海禁政策与勘合制度的宫廷影响下 海外贸易多样性被扼杀 民间贸易失去了发展市场 朝贡贸易取得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 私人海外贸易兴起 冲击了原有的朝贡贸易 让其走向衰落。】!
第112章 第 112 章 商业与货币12
【明朝试图打造的官方朝贡贸易体系,从经济角度,是入不敷出,毫无意义的。】
【而对当时的百姓而言,明朝大力打击民间海外贸易,让沿海居民升级江南,不得不冒死犯禁,屡屡酿成民间海商的反抗事件。】
【明朝嘉靖年间,是海盗或者倭寇最为猖獗的时期,这时期东南沿海的海盗大军足足达到了数十万计!】
嘉靖年间的海盗,被称为“嘉靖倭患”,但是海盗们真得都是倭寇吗?
并不是,绝大多数海盗都是明朝自己人,来自沿海那些因为海禁令而破产的生产商和贸易商,以及陷入贫苦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并且,海盗集团的首领几乎都是海商出身。
这是因为百姓难驯吗?
依然不是,这是官逼民反。
之所以是底层海商在反抗,是因为,大海商勾结当地官员,依然在做走私贸易,还用名义上的海禁令来打压其他小海商和想从事海上贸易的中下层认识,自己独享海外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
这样的途径,甚至被海外的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洋海商和东南亚海商掌握,贿赂当地官员,大大方方的走私。
然而大明自己的百姓,却只能被迫沦为海盗,舍命攻击海上贸易团队,掠夺丝织品在内的海上贸易特产,然后转运到日本、马六甲,甚至更远的地方出售。
.
嘉靖年间,重要的走.私港口月港叛乱。
一直被官府和官商勾结的大商人打压的底层走私商人和贫苦百姓揭竿而起,迅速占领了月港和周围的城镇,叛乱持续了四年才被明朝强压下去。
四年后,月港叛乱平息,同年,道士皇帝嘉靖帝去世,明穆宗即位,年号为“隆庆”。
隆庆皇帝顺应民意,正式开放月港,作为民间海外贸易的港口,允许民间贸易商人来往东西二洋,但是严禁出航日本,同时对私人贸易征税,增加了官府的收入。
.
朱元璋看到叛乱,下意识想辱骂商人,但是再一听官商勾结,怒火又朝官吏发泄而去。
他知道,这一次大明被骂定然不止一次两次,憋着一口气,等着事后拿人。
【永乐盛世时期,依然在缺钱。】
【郑和下西洋,真得是史书上所说的为了扬大明国威,或者为了寻找朱允炆吗?】
【我们大胆地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和途径,以及当时的大明国库的财政情况猜测一下:】
【或许,郑和就是奔着非洲的黄金去的!】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扫清了从南海到印度洋的阻扰势力;
第二次下西洋,巩固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通道;
第三次,不但抵达了阿拉伯半岛,还派遣船队远赴非洲,与非洲商人接上头。
当时的大明官方与阿拉伯商人和非洲商人都有往来,应该知道非洲产黄金,郑和不是心血来潮,或许就是目标明确。
那么非洲有黄金吗?
的确有,一直到现在,美洲,非洲,依然是全世界重要的产金地。
但是很可惜,来晚了,而且位置出了偏差。
东非的黄金,比如古埃及的黄金就来自东非苏丹,这时已经被阿拉伯人挖空了。
西非有许多金矿,但是大明的船队抵达的地点,偏偏是东非。从东非的陆路上去西非,需要穿越撒哈拉沙漠。
【每一次都在遗憾,就差那么一点点,那么一点点。】
【就是差的那么一点点,让大明错失了海上贸易的主动权,从此海上贸易一蹶不振,华夏渐渐退出大海争霸权,直到彻底丧失海上地位。】
差了哪一点?
除了抵达的方位不对,带回的产品用途也不对。
郑和带回了大量的胡椒,冲击了大明的胡椒市场,让原本昂贵的胡椒贬值,变得便宜。
当时因为朝廷缺钱,朱棣开始用胡椒给官员发俸禄,贬值的“胡椒薪水”让大明的官员非常不满,不能对皇帝表达不满,那就对郑和表达。
郑和的胡椒,动了所有官员的利益,这也是朱棣一去世,郑和下西洋活动就停止的原因之一。
但是此时的胡椒,在欧洲依然是非常昂贵的,这一门生意依然被阿拉伯商人掌握,阿拉伯商人用中亚的胡椒,在欧洲换取黄金白银。
但凡郑和船队有点生意头脑,或者那些官员有点经商头脑,把胡椒卖去欧洲,别说白银,黄金也能赚到。
但是没有如果,郑和的船队什么都有,武官居多,还有医务人员、执掌朝贡外事的人员、观星导航人员和翻译人员,偏偏没有海商。
大明从一开始就不重视商人,唯一一位有经济头脑的官员张居正,还要等到大明末年才能出来力挽狂澜;
封建帝王体制的思想,也注定郑和看到好东西想到的第一个想法是带回去献给皇帝。
但是说真的,黄金不比胡椒更好吗?.
“原来胡椒在欧洲还是价比黄金……”
永乐年间,刚刚领了“胡椒薪水”、正在自己府中辱骂郑和的官员一愣,看着碗里大量的胡椒粉,突然不舍得吃了。
原来是他狭隘了!
眼前只有大明这一片土地,完全忽略了胡椒真正的价值。
永乐年间没有开放海禁,但是官商可以贸易,他们完全可以委托官商与海外进行胡椒贸易,天天自己骂骂咧咧的吃,真是暴殄天物!
上一篇:任务是攻略5t5
下一篇:谁没有个特级过怨咒灵似的